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在纳米世界唱响中国声音——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陆洋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他接受了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并通过了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刘锦川教授的电话面试以及院系的层层选拔,于2012年10月29日正式加盟香港城市大学新成立的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

自古江南多才子,而今又有俊杰出。

一个从江南水乡宜兴走出去的青涩学子,孤身一人来到远隔重洋的美国求学,一待就是八年。

他凭着刻苦好学的精神,遨游在充满神奇魔力的纳米世界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超细金纳米线的冷焊现象;首次在实验中实现硅纳米线接近理论极限的超弹性,以独具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学者在世界纳米力学研究领域的独特魅力。面对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毅然选择回归报效国家……他,就是年仅35岁、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陆洋教授。

2017年7月1日,对陆洋来说,是他人生中值得珍藏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他正式被破格晋升为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并享有终身教授待遇。破格晋升的背后,蕴含着他不懈的努力和非凡的业绩,也由此掀开了他精彩人生的崭新一页。

矢志报效祖国,白手起家取得重大突破

带着博士生在香港城市大学实验室做实验

2012年初,留学美国八年、在纳米力学领域颇有建树的陆洋,通过美国西北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的一批资深教授力荐,获得了美国最高等级的“绿卡”——EB1-A(“杰出人才”永久居留权)。这对许多海外留学生而言,是极难的事,他申领成功,仅用了两周时间。

然而,当时年仅30岁的陆洋却决定放弃在美工作和生活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国,来到“东方之珠”香港。他接受了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并通过了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刘锦川教授的电话面试以及院系的层层选拔,于2012年10月29日正式加盟香港城市大学新成立的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

陆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考验。

在实验纳米力学科研领域方面,这里几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没有专业实验室,缺乏相应的科研设备……从不服输的陆洋,开始了从零起步的拓荒,迅速组建成立了香港地区首个纳米力学实验室,逐步搭建起一整套高精度原位纳米力学科研平台。

时任香港城市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吕坚教授及其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的同事、城大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给予了他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陆洋带着他的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天工作到次日凌晨,是陆洋团队的工作常态。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教职人员,一路小跑赶着搭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华云生为陆洋颁发2013-2014年度香港大学资助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4年春的一天,陆洋和他带的博士生张洪题正在做硅纳米线的“尺寸效应”方面的研究,突然发现了特定条件下硅纳米线存在着超弹性的现象。

宏观下,硅是一种很坚硬且脆性的材料,而通过纳米尺度效应令其变得可变形并具有极大的弹性,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硅这种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材料的认识。

这一发现令他们欣喜若狂。陆洋很快冷静下来,带着学生们反复实验论证,并通过精细的实验操作逐步使得硅纳米线的弹性变形进一步提升,并最终达到接近理论极限的程度。他们还与该领域著名的学者,包括麻省理工的李巨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杜经宁教授等密切交流合作,反复论证。

2016年8月17日,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他们将这项惊人的发现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正式发布,成为世界纳米科技领域的又一大新发现。

这一重大发现在固体力学、光电子学、纳米机电系统、性电子器件等相关应用领域引起了重视,并被包括新华社,凤凰卫视等海内外数十家媒体专门采访报道,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陆洋以其严谨刻苦、求真务实、注重原创的科学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延续他在纳米力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他还拓展其科研领域,另辟蹊径研究生物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其力学性能,并在竹子的力学行为及其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他在权威专业杂志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获得大量的同行引用和跟进工作。

来到香港,他曾连续四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的科研基金,并荣获2013-2014年度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与此同时,他又积极往返深港两地,依托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平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以及深圳市科创委的基础研究基金资助。最近,他与他的团队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三百万元的“学科布局”重点研发资助,将在深圳市打造一个专注于研发微纳三维结构的实验室。

致力追求原创,读博期间的科学发现引起业界轰动

与行业专家在深圳卫视接受采访时的合影

陆洋出生在宜兴宜城,高中就读于江苏省宜兴中学。他于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拿到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新墨哥理工学院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温合金材料项目。当时,他的实验主要是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中子散射研究中心进行。他以其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高温下蠕变的研究,获得了该研究中心举办的会议的“最佳海报论文奖”。

2006年夏,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新墨哥理工学院并获得材料工程硕士,被享有“南方哈佛”之称誉的美国莱斯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录取,攻读博士,由此开启了他“痴迷”纳米世界的“探索之旅”。

莱斯大学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碳60(“富勒烯”或称“足球碳”)的地方。该校的理察德·斯莫利和罗伯特·科尔教授因此获得了199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这里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现代纳米科学发源地。

莱斯大学群英荟萃、设备先进。在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楼峻教授悉心指导下,陆洋如饥似渴地学习纳米材料和固体力学等相关科学技术,坚持“不追热点,注重原创”,全身心投入到科学实验中。

在导师的帮助下,陆洋申请到美国国家基金会的资助,进入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有机会接触到彼时新兴的原位电镜技术,开始研究在原子尺度下观察纳米材料的力学行为和物理现象。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集成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是美国能源部下属的五个国家级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当时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方面的水平领先世界。

作为一名在读的博士生,能够进入该实验室,实属不易。在这里,陆洋对当时刚刚问世的10纳米以下“超细金纳米线”展开了一系列的原创研究,这也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对“超细金纳米线”的力学行为进行原位电镜下的定量实验测试。

与博士后导师苏布拉·苏雷什(美国三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在波士顿合影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08年暑期,独自实验的陆洋,在力学测试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超细金纳米线存在着“冷焊”现象:即当两根直径小于10纳米的单晶金纳米线接触时,即使外界不施加高温和压力,它们也能自发地融合起来,形成无缺陷的完美单晶纳米线,并无损其原本优异的导电性能和断裂强度。

这一发现与传统焊接的概念背道而驰,却又如此完美并极具应用价值。偶然的发现还需进一步通过科学实验反复验证,他也因此几近废寝忘食。他总是见缝插针、牺牲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多争取一些电镜上机操作的机会。为了测试冷焊下的电学性能变化,在2009年美国独立日假期期间,陆洋独自一人待在实验室埋头实验,并一举攻克难关。

辛勤耕耘,总有收获。历经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实验,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理论论证,陆洋及其合作者最终用科学实践验证了自己的发现。2010年2月14日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在纳米世界唱响中国声音——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陆洋,他在世界顶级的纳米科技杂志,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纳米技术》上,全文发表了题为《超细金纳米线的冷焊现象》的科学论文。

该论文迅速在世界纳米科技科研领域引起轰动,并在过去数年里获得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产业研究机构的关注及跟进,成为该领域的汤森路透“高被引论文”,由此也一举奠定了青年学者陆洋在纳米力学领域的影响力,唱响了“中国声音”。

当年,陆洋荣获莱斯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的学生最高荣誉——Franz R.& 奖并顺利通过了其博士答辩。

凭借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当时包括麻省理工,西北大学等多家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和知名教授都向陆洋伸来了“橄榄枝”。2011年初,陆洋选择加盟了世界材料科学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他在时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主任,前麻省理工工学院院长苏布拉·苏雷什教授以及高级研究科学家道明博士的指导下,在纳米力学实验室展开博士后研究。

灵感源于家乡 ,竹子力学研究成果丰硕

在香港工商协会作“竹子力学与建筑业”主题演讲

留美期间,陆洋以其优异的学术成绩,特别是其在纳米力学实验方法以及超细金属纳米线方面的一系列(包括冷焊现象)原创科研成果,展示了自身的实力。

学有所成的陆洋,在美国时有多家科研机构向他发出邀请,包括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也曾请他去面试教职,而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纳米力学实验室也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工作。

博士毕业不到一年的他决定回国效力——随着两次被麻省理工派到国内高校(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合作,陆洋感受到祖国蒸蒸日上的科研发展势头。

2011年冬,他的母校——南京大学的代表团前往美国波士顿访问。其间,经陆洋的本科导师,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施毅教授引荐,筹建中的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负责人和陆洋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陆洋更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最终,基于在结构材料和力学方面的研究基础和自身学术特长等方面的考虑,他选择加入香港城市大学。其实,最早让陆洋萌生回国之意的,恰巧是2009年他在休斯敦参加的“香港城市大学全球招募大会”。当时新上任的郭位校长,锐意改革,其理念甚是引人。就职香港城市大学以来,在同行的支持下,陆洋在纳米力学方面稳步前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新成就。他培养出来的多名博士生、博士后,已陆续在纳米技术、智能制造、环保材料等新兴交叉领域的科研事业中大展身手。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推进纳米力学科研工作同时,陆洋积极拓展成果转化和应用材料研究领域。他从2012年实验室成立时起,就同步研究天然结构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仿生复合材料的研发。

让他萌发这一想法的,竟是家乡宜兴的竹子。宜兴是“毛竹之乡”。享有“穷人的木材”之称的毛竹生长快,资源丰富,被广泛认为是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及结构材料。陆洋利用其在微纳米力学领域的方法和经验,研究毛竹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结构的关系。他于2014年研究发现了竹子内部的裂纹扩展模式,并在《自然》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迅速激发了同行的兴趣,并在短短三年内取得了近三十次引用。

此后三年,陆洋对竹子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他相继在材料力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包括《生物材料》《材料力学》《国际疲劳杂志》等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相关科研成果被引用了60余次,得到业界权威的积极评价。他获邀于2017年夏在“国际断裂大会”上做专题报告。

陆洋对于竹子力学的研究,更为注重由此而衍生的仿生复合材料设计。最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专门资助的重点“学科布局”项目,正是用于支持其针对航空航天产业需求研发的仿生轻质高强结构。陆洋表示,如果家乡有相关方面的产业需要,他一定会给予大力支持。

祝福家乡,难忘乡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留美的八年中,陆洋一心扑在学习和科研上。直到2011年秋天,借回国出差之机,他才得以回来探望父母,其间已时隔七年。在此期间,为了让家人放心,陆洋坚持定期与父母通电话,往往是“报喜不报忧”。2004年初到美国留学读研时,尽管有全额奖学金,节俭的陆洋住在车库改装成的洗衣房里,一住半年多,却从未向家人提及。每当取得重要进展时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他却总是第一时间向父母报喜:“我们发现了超细金纳米线奇特的冷焊现象”“我们的论文刚被正式发表在《自然》子刊上啦”……母亲杨晓红事后才知道背后艰辛,每每提及这些,她既心疼又高兴。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陆洋,豪情满怀。他将继续带领他的学生们致力于纳米力学从一维到二维世界的探索研究;而在轻质复合材料研究方面,从竹子到仿生设计再到三维打印轻质高强复合结构,他的团队正在密切与工业界合作,为推动我国纳米科技和先进材料产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麻省理工学院学院博士后,终身可参加麻省校友活动

项目介绍:

麻省理工学院学院博士后研究班项目,招收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博士后研究课程,项目针对系统接受过博士专业教育的人士而开办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麻省理工学院学院博士后,终身可参加麻省校友活动,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教育项目;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是高级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参加博士后研究班项目将取得研究经验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博士后研究班项目建立在传统的学位教育之上,是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高层次教育项目,该项目注重研究及思考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和创新,幷建立终身学习提升的国际性平台。

项目介绍:

中文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简 称:麻省理工“MIT”

外文名: of

官网:

排名:连续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①

合作:美国金字塔顶尖名校合作项目

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先进的导师指导管理理念

专业:可自选专业方向(专业名称会体现在博士后毕业证)

语言:免语言成绩,中英双语培养模式

证书:完成三个阶段研究后获颁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证书

体验:第三阶段亲赴美国,感受学术氛围

学制:1年(从开班到证书发放约12个月)

校友平台:注册学籍后获得校友身份,终身可参加麻省校友活动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共享名校博士后校友资源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待遇

哈佛大学博士后一般是全职的研究工作。每周要求工作四十个小时。平均年薪大概在四万美金左右。博士后的薪水从三万美元到5万美元不等。同时雇用单位提供健康保险等福利。这样算来,一个博士后的工资对一个三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四口人家的家庭是基本上可以保证小康水平的。每年除了生活费,房费,养车等的花费,应该稍有结余。

哈佛大学的学术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的博士生纷至沓来,因此申请难度来说也是很大的。一般哈佛大学博士后待遇大概4-6w美元年薪,国家实验室博后大概6-8w刀年薪!

在美国,一些研究性强的专业(象理工科,医科),博士后的职位较多。而且薪水丰厚。做博士后似乎已经成了做专职教授,专职研究员的一条必经过渡之路。一般来说,随着近几年中美关系的友好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待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繁,申请哈佛大学博士后的中国学生也越来越多,原因多方面:

第一,科研环境好。对于申请人来说,希望能有更好的平台,进行学术研究,国外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是国内的很多研究机构远远达不到的。

第二,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领先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美国多个领域生物,医药,均领先世界,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能加入这样的团队,自己的文章及研究成果也会得到显着的提高。

第三,对于以后有移民的倾向的同学,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做博士后,是拿J-1签证,比较容易被领馆批准。工作一到两年后,可以申请免去J-1签证必须回国服务的要求,转为工作签证(H-1),进而申请绿卡。

一般的美国博士后的工作期限是一到两年。做完一个博士后之后,可以申请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博士后的工作。但一个人做博士后工作总的期限一般在五年左右。

本文由”清培商领院”小编“朵儿老师”编辑整理发布,欢迎点赞关注”清培商领院”。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可在线联系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masheng/211039.html

(0)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