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311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强化理论”是一个高频考点,本文将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进行详细解析。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
1.强化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的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教育学考研311,考试成绩好父母就给予孩子奖励。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如果考试成绩好,父母就免除孩子做家务。
正强化还和负强化的目的: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2.惩罚
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该反应。例如:一名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外面。
惩罚的目的: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3.消退
消退指的是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例如教育学考研31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历年真题,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妈妈要糖果而哭闹时,妈妈都拒绝买糖果,将来再到商店时孩子逐渐不再哭闹。
【历年真题】
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B)(2007.全国)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
解析:由“认真完成作业”可知,行为是增加了,属于强化,又因为“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是消除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B)(2009.全国)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塑造
解析:由“越加越多的表现出类似行为”可知,学生的行为是增加了,应该属于强化,又因为“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是消除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3.当儿童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B)(2014.全国)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
解析:家长的目标是“希望儿童可以改正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通过“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后,这种目标行为概率增加了,因此属于强化,并且, “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是消除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kaoyan/jiaoyu/20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