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移民技术移民,历史文献类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这些研究成果和资料对本文考察战后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的结构变化提供了政策背景和数据参考。与援助移民相比,他们在专业和商业类别中更具代表性。据统计,1955-1956年,澳大利亚最大的科学家团体之一“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研究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源自国外。

内容提要:澳大利亚曾长期奉行“白澳”政策,英国一直是该国移民人口最重要的来源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对移民特别是技术移民的需求量空前增大,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选择性地大量引进移民。其移民政策仍然遵循英国优先的原则,技术移民的来源构成中英国人占比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移民比重增大。技术移民来源的结构变化与英澳之间的特殊关系、以法案和协议形式确定下来的移民关系、技术移民的职业技能、澳大利亚的人才需求和移民策略的调整、来源国的人才供给以及国内外人才环境的变化等存在紧密联系。澳大利亚政府多次改革移民政策技术移民技术移民,越来越将国家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强调以申请者职业技术能力为移民选择标准,优先接纳技术移民,进一步改变移民人口结构。英澳人才供给的特殊关系逐渐消失,种族歧视的“白澳”政策走向瓦解,族裔、文化及移民来源地日渐多元化。

关键词:澳大利亚 白澳政策 移民政策 技术移民 英国移民 援助通行计划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移民对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繁荣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澳大利亚虽然拥有广袤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工业发展因缺少熟练工人受到极大限制。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亟需大量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实行了计划移民政策,吸收的移民中包含不少技术移民。澳大利亚与英国之间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纽带仍然存在,因此,移民政策给英国移民设定了相当大的比例和配额,源自英国的移民被赋予了最高优先权,彰显出其特殊地位。移入澳大利亚的技术人员中技术移民技术移民,历史文献类,英国人占比最高。由于源自英国的技术移民数量不能完全满足澳大利亚发展需求等原因,后者逐渐放宽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招募人才的限制,技术移民的来源结构逐渐呈现多元面貌。

国内学术界对战后澳大利亚移民及其政策发展变化的研究成果颇丰,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变化、移民政策变化的原因、亚洲新移民的构成等角度考察较为深入,但具体剖析战后澳大利亚技术移民来源构成的研究成果甚少。相较之下,国外学界除了对“白澳”政策的形成与变化进行大量探讨外,对战后澳大利亚移民问题的关注也成果丰硕。澳大利亚各档案馆保存了大量澳大利亚移民和就业的记录,包括通信、宣传材料和照片等。这些研究成果和资料对本文考察战后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的结构变化提供了政策背景和数据参考。在借鉴国内外学界现有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战后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的来源构成等情况进一步梳理分析,进行量化研究,重点考察移民结构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框架。

一、战后初期以英国为主的技术移民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遭受了战争损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受到限制,联邦政府深刻认识到增加人口对于加强国家防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945年澳大利亚成立移民部,以“移民即繁荣”( or )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8月2日,首任移民部部长卡尔韦尔( A. )在众议院称,长期以来的艰苦经验证明,任何扩展中的国家吸纳人口的最大值约为人口总数的2%。他的结论是,澳大利亚应该争取每年引进移民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1%。澳大利亚联邦移民咨询委员会也指出,计划移民政策基于经济学家、商界、工会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独立建议,力求从移民中获得每年1%的人口净收益。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战后引进移民的计划对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当时最为短缺的是熟练和非熟练劳动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从英国引进所需工人。卡尔韦尔认为,英国人移民到澳大利亚对于解决英国人口过剩和澳大利亚人口不足的问题是双赢互利的。他希望英国移民和非英国移民的比例为10∶1。战后初期,澳大利亚扩大了移民的数量,但移民主体仍然来自其传统移民来源地英国。澳大利亚政府的宣传册虽然提及移民计划通过规划来确保移民来源国家背景的兼容性,但同时直接表明,“在计划移民的广泛框架内,澳大利亚优先考虑英国移民”。

为了积极鼓励英国人迁居到澳大利亚,1946年3月,澳大利亚和英国政府达成“免费和援助通行计划”(Free and )。这一计划旨在扩充人口和招聘澳大利亚所需的有技能劳动者。1947年3月31日,该计划被付诸实施。澳大利亚政府为促成该计划,竭力排除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困难。由于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战后早期航运短缺使很多英国人无法前往澳大利亚。1947年,卡尔韦尔亲自到英国解决运输移民的问题,通过与英国政府和船运公司谈判,收购大型客轮以及与非英属航运公司签订长期协议,提供船只仅供移民使用,减少了航运困难对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的客观限制,从而保障了源自英国的移民数量。这些官方行为显示出澳大利亚政府对英国移民的热烈期盼和强烈需求。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资本的高度发展、技术的迅速进步以及包括国防在内的各个方向的研究活动的扩大,澳大利亚对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迅速增加。1958年的官方宣传册——《澳大利亚需要所有这些人》,继续宣传和鼓励吸收外国移民,并反复强调来自英国的技术移民的重要性。“与澳大利亚有着紧密的联邦和家庭联系的英国,为我们提供了易被同化的移民。英国向我们派遣了数十万具有共同背景和语言的人,他们拥有高水平的行业技能和类似的行业标准。……在规划移民人数时,充分考虑到工业的需要,并尽一切努力确保,除了英国,没有任何国家会有数量上的优势。……让我们继续计划移民的方案,将最大数量‘正确类型’的移民带到澳大利亚,并继续从英国获得尽可能多的移民。”这里的“正确类型”指的就是对澳大利亚发展能做出更大贡献的技术人才。

1949年1月至1957年9月,在从英国接收的援助移民中122,741名“养家糊口者”(,家庭中有工作收入的人)中,只有35,875名是非熟练工人。按照职业类别,官方统计数据将这些来自英国的移民分为熟练工人(建筑工种13,461人、工程18,172人、电工2,854人、混合工种4,567人)、专业人员(7,263人)、农业工人(7,046人)、商业人士(21,179人)、家庭和社区服务人员(10,615人)、行政人员(1,709人)、半熟练工(26,293人)、劳工(5,596人)、其他人员(3,986人)。可见,澳大利亚对技术移民的需求相当迫切,所需人员的职业涵盖面广,分布于各个领域,且实用性强。同时也可以看到,战后初期澳大利亚对英国的援助移民技术含量要求不是特别高,满足各行各业的基本职业需求即可。虽然澳大利亚每年会按照需求调整其计划移民的数量和占比,但英国一直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按照从移出国到达澳大利亚的旅费是否被资助的情况,可大致将引入移民分为援助移民和非援助移民,后者也称全额付费移民。全额付费移民一般是社会经济阶层较高的人,他们在澳大利亚的雇主已经为其支付了旅费。与援助移民相比,他们在专业和商业类别中更具代表性。全额付费移民的英国人很多都是技术移民及其家属。据统计,整个20世纪50年代,全额付费移民的英国人数量保持在每年1万人以上,1951-1952年更是达到16,057人,成为该时段的高峰。20世纪60年代,这一移民群体数量骤降,最多的一年仅为5,440人。20世纪70年代后又有所增加,从1976年到1981年,来自英国的全额付费移民数量持续超过援助移民。

随着战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澳大利亚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需求激增,职业人员短缺的行业和领域也不断拓宽,高技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澳大利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人才短缺。除了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艺术毕业生、教师、经济学家、律师、医生、牙医、农业学家和兽医等传统行业外,20世纪60年代初,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扩展到其他职业。技术移民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据统计,1955-1956年,澳大利亚最大的科学家团体之一“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研究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源自国外。截至1964年,该组织从其他国家招募了三分之二的科学家,大部分源自英国。

当时有关专业技术移民的统计说明,澳大利亚政府从英国引入移民时对其职业做了进一步的专业要求,并与劳工和国家服务部协商审查程序,通过提供更有效、更快捷的专业职位任命信息服务来增加职位数量。比如,1965年共招募和安置了350名专业人员,涵盖的职业包括工程师、建筑师、医生、科学家和行政人员。表1统计了1966年澳大利亚从事专业职业的外来移民出生国的比例,英国在其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所有专业职业中来自英国的移民占近一半,其中担任教师的英国移民占比最大,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占比最小。

1947-1974年,86%的英国移民获得了援助通行;他们大多是熟练或半熟练工人,源自英国工业城市周边郊区。1963-1973年,从不列颠群岛1975年前澳大利亚官方统计数据中多将英国和爱尔兰移民合并统计,有时用的是 Isles,有时用的是 and ,1975年后才将英国与爱尔兰分别统计。到澳大利亚的工人总数为299,400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相关工作者42,472人。1967-1973年,22%的英国和爱尔兰的男性移民拥有专业技能;1976-1978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8%。

表1 1966年6月澳大利亚从事专业职业的外来移民出生国比例(单位:%)

从殖民时期开始,英国移民一直是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的最重要来源。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英国出生的人仍是澳大利亚人口中最大的海外出生居民群体,占该国总人口的3.9%。此外,英国移民对澳大利亚经济方面的贡献也远远超过其他族裔群体。澳大利亚和英国在职业实践和专业体制方面的总体相似性,以及澳大利亚雇主对英国训练有素的人员的偏好,使得来自英国的技术移民成为最受欢迎的群体。为了吸引技术人员,澳大利亚政府为其提供了几乎免费的运输、就业和住房。尽管英国移民的比例由于各种原因呈下降趋势,但毋庸置疑的是,源自英国的技术移民的数量和比例最大,成为推动澳大利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英国无法提供澳大利亚所需的足量技术移民,而且出现一些回流趋势。澳大利亚政府也已认识到,“英国所能提供的必要类型的移民数量是有限的。没有一个国家,甚至连我们最大的单一移民来源国英国,都无法为澳大利亚提供足够的移民,使其具备我们国家计划发展所需的技能和才能。”鉴于此,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适时调整,逐渐向其他国家开放。

关于移民的论文,水库移民问题成因对策探讨论文

一、水库移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水库移民的贫困面大,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状态

从总体来看,移民安置区信息闭塞、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地方工业、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少,市场营销主体匮乏,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缓慢,动力与后劲不足。同时,移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表现为移民收入水平低,绝对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557元,仅相当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4元的53%。其次是移民与当地群众的差距越拉越大,相对贫困越来越突出。移民搬迁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受移民后期扶持措施没及时跟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后期扶持、移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基础薄弱、底子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移民在搬迁后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造成与当地群众的差距越来越大。

2.生产资料匮乏,安置区环境容量不足,移民的生计问题难以为继

我国农村移民,特别是1985年底前的移民,主要采取就地后靠方式安置。搬迁前,这些移民大多居住在河谷地带,耕地肥沃,生活相对宽裕;搬迁后,后靠安置区的生存容量狭小,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贫瘠,这是水库移民生活困窘的主要原因。移民异地安置时,所得的耕地质差量少,大部分是冷浆田、山田、望天丘,产量很低。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移民未拨给荒山、荒坡和山林。大部分移民的土地划拨后未正式办理手续,在包产到户前,安置区的荒山、荒坡和山场归集体所有,因权属不清,经常与当地群众产生纠纷。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移民就不能随公务员之家/为您整理便开发荒山、荒坡。由于生产资料的制约,移民“无用武之地”,多种经营无法开展,生产门路狭窄,收入难以提高。

3.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不能满足移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移民安置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特别是大多数库区没有修建沿库公路、跨库桥梁或码头,移民出行极为不便。如江西柘林水库武宁县杨洲乡界牌村因建库而成为孤岛,至今不通电、不通路,过着“头顶高压线,家中没有电,住着茅草棚,点着松明灯”的落后生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717.6万农村移民饮水困难或不安全,占农村移民总数的32.4%。全国有12.8万移民适龄儿童失学,占移民适龄儿童总数的2.8%。有2.3万个移民行政村没有卫生所等基本医疗条件,占移民行政村总数的40%。有不少移民村因为贫困留不住乡村医生,村民看病只能跑远路去乡镇卫生院。大部分移民安置区由于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环境容量小,特别是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山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呈恶化趋势。特别是有些水库在调度时超水位蓄水,库周移民由此造成的损失又得不到补偿,加剧了库区移民的贫困。

4.水库移民的长期依赖心理和抱怨情绪,影响着自身的发展

移民搬迁后,无论是就地后靠还是外迁安置,移民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原有的社区网络资源,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切都需要重新建立,心理压力本来就很大,再加上生活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容易滋生对国家的抱怨心理。同时,移民认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国家欠了他们的帐,可以躺在国家怀里,什么问题都应由国家负责解决,“等、靠、要”的思想和“特殊公民”的意识很普遍,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不少移民的精神状态低沉,有的甚至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已经穷得麻木了。村里没有好的带头人,缺乏脱贫致富的思路、措施和内在动力。尽管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5.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功能不足

由于安置规划的不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前,许多工程根本就没有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导致移民搬迁后,由于环境容量不足,安置区各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对本来作出很大牺牲又没有得到足够补偿的移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区后,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给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跟不上,扶持资金不足,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系统本来就不强的系统功能得以减弱,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然缺乏持续性,这也是造成水库移民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水库移民问题的成因

1.我国的基本国情,客观上决定了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移民问题的长期性

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为了合理配置水资源、防御水旱灾害和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必然要兴建大量的水库;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密集,水库工程建设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水库移民搬迁。据资料统计,美国已建水坝8.27万座,与我国建成的水库数量基本相当,但美国的水库移民数量还不到我国的二十分之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因兴修水库而带来大量移民的现实,是难以改变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方面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另一方面又需要新建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牺牲移民的部分利益,低标准安置移民。因此关于移民的论文,水库移民问题成因对策探讨论文,对移民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就只有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后期扶持力度,这就决定了我国水库移民安置上的长期性。

2.对移民安置工作认识的偏差,主观上留下了水库移民问题的隐患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对移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保护移民权益重视不够,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国公务员之家/为您整理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对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实施管理和后期扶持等不断进行规范,使移民安置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从总体上看,在移民工作上还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工程、轻移民”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致使忽视或不尊重移民权益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3.前期补偿标准低,后期扶持措施落实不到位

我国水库移民补偿扶持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只对移民进行前期补偿,但补偿标准相当低。改革开放后,移民的补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移民生活安置和安置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明显改善,但与生计相关的生产安置仍不理想。为了解决因前期补偿不足带来的问题,80年代以来,中央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后期扶持基金,分别用于解决不同时期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这些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解决了部分移民的温饱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行后期扶持政策仍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各地执行政策情况不一致,标准不统一关于移民的论文,扶持资金数严重不足、后期扶持管理跟不上。特别是绝大多数地方水库在今年7月1日之前,一直没有列入国家后期扶持的范围,因此,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总体效果不明显。不仅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且新矛盾和新问题仍在不断产生。

4.移民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机制不健全在移民政策法规建设方面,1991年颁布的《移民条例》的主要框架是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制订的,有些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移民工作的需要,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在实施中往往产生有法难依、有法不依、政策操作成本高等问题。《移民条例》一直到2006年才进行修订。在移民管理体制方面,迄今为止中央政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水库移民管理机构,移民工作由水利、水电、三峡办、南水北调办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国各省的水库移民管理机构建设很不规范,规格不一、编制不等,分别挂靠水利厅、发展改革委、民政厅等不同部门,且大部分为事业单位,行政协调能力弱,职能职责不健全,工作经费不落实,很不适应移民工作的需要。在移民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移民安置规划编制深度不够,没有真正成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移民工作透明度不够,移民参与程度不高,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工作不够协调,存在脱节现象。

三、坚持前期补偿与后期扶持相结合,妥善解决好水库移民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越来越重视,解决水库移民问题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号)(以下简称国务院17号文件),加大了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扩大了扶持范围,明确了扶持措施。7月,国务院又颁布了新修订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以下简称《移民条例》),提高了水库移民的前期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明确了移民安置工作的程序和法律责任。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好这两个文件,是解决好我国水库移民问题的关键。

1.强化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行业管理

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水库移民管理机构体系。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个关键是要建立起移民管理组织机构,以有效地实施政府的管理职责。根据我国现有国情,拟成立统一管理全国水库移民的职能部门。组建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政府职能部门——国家水库移民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并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行业管理等,所有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均归公务员之家/为您整理口国家水库移民管理局进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成立对应的移民管理机构。其次,水库移民安置要统一纳入行业管理。在工程开工前,要科学编制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并要在水库移民安置规划经论证批准后,工程项目才能立项。第三,要重视并严格加强规划设计和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查和审批,择优选取高资质规划单位进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和监测评估,同时对规划设计和监理人员实施执业资格上岗制,以期从“源头”上加强对移民规划设计和监理队伍的控制管理,并通过制定相关技术文件和管理制度,制定移民规划设计和监理规范,逐步实现对移民规划和监测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水库移民安置的科学化。

2.在新建工程移民的补偿上要科学合理,确保移民重建家园的基本需要

首先,对移民的淹没损失要进行合理补偿。新的《移民条例》对水库建设虽未淹没但移民搬迁后带不走的财产也列入了范围,相对于原《移民条例》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更实事求是。其次,要建立水库移民淹没损失的评估体系建设。要就水库建设对移民造成的实际损失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避免实际工作中的认为因素,使移民淹没损失的评估客观化、科学化。第三,对移民淹没损失的补偿不能仅考虑其财产的现值,应充分考虑到财产的重置价值,否则移民在新的安置区就难以恢复其原有水平的生产生活。第四,在考虑移民有形财产损失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移民无形资产的损失。无形财产的损失,在新老《移民条例》中都没有考虑,然而,事实上移民的无形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尽管难以估计,但却是客观存在,应该在安置政策上给予充分考虑。3.统筹各方力量,加大后期扶持力度

由于中国的国情,我们还无法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行一次性足额补偿。必须在前期补偿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一段时期的后期扶持来实现移民的妥善安置和不断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国务院17号文件,对后期扶持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及其各项措施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仅筹集一部分后期扶持资金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水库移民问题都解决好。移民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移民部门加强管理,更需要政府将其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统筹考虑,将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水库移民作为整个“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予以重点解决。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加快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切实维护好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加快水库淹没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坚持依法移民,并消除不同工程移民安置政策不同的问题,依法保护各类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健全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监理监测机制。引入社会监理及监测评估机制,监测落实有关实施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移民政策,监督和评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执行,指出实施单位和项目业主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估内容包括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经济收入、农业产量以及移民对组织机构、社会服务与社会发展的评价,从而在各方面维护移民的权益。第三,进一步完善移民监管体系,提高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强化管理措施,确保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移民安置工作和移民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移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开发性移民方针,搞好移民安置。对移民搬迁后的安置要进行科学规划,促进移民搬迁安置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库区经济、社会、移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移民权益保护创造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条件。统筹考虑移民搬迁后的发展问题,搞好安置区生产开发和经济发展,通过为移民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维护好移民的发展权,促进移民的各种权益得到落实。第五,加大移民的公众参与力度,建立移民申诉渠道。通过移民群众的参与,增加移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帮助设计单位提出更切合实际、受移民欢迎的安置方案,激发移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的主人翁精神,要让移民在实施中对政策的落实和补偿的兑现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建立移民申述渠道,接受和处理移民申诉,了解移民搬迁和安置实际情况,吸取经验教训,为移民排忧解难,真正把移民的各种权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把移民的各种问题解决好。

5.采取现金直补与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式,让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国务院17号文件就移民扶持方式作了明确,即尽量将后期扶持资金直接发给移民,并在扶持方式的确定上,明确要求必须充分尊重水库移民的意愿,并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这也是国家扶持政策的重大突破。直接将扶持资金发给移民个人,移民真正享有对扶持资金的支配使用权,与以往由政府部门决定资金使用方向和用途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不仅将会直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将给移民带来更高的心理满足。国务院17号文件规定,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可以基本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和基本的生活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大项目扶持的力度,编制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要从根本上把制约移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问题,把影响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实现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水库移民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yimin/19889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13日 下午5:12
下一篇 2024年7月13日 下午5:1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