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华南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通过在大湾区建立广州创新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得以加强与世界各地其他创新中心的联系,为提升大湾区的创新活力做出贡献。”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3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位于中新智慧园的办公大楼正式运营办公。陈永财在仪式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广州,借此机会参观了位于广州的企业,他对广州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创新“印象深刻”。对于在广州建立创新研究院,陈永财表示很荣幸,“未来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培养2200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和硕士生等专业性人才,培养这些毕业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谈到接下来的规划,陈永财表示,希望把新加坡的初创企业带到大湾区,带到中新广州知识城;另一方面,把大湾区的初创企业带到新加坡,以此连接这两个创新区域。他表示,大湾区和新加坡之间的人才和创业公司的交流,对促进大湾区和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深度联系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中国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从2011年起,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分别在苏州、重庆、福州设立了研究院。广州创新研究院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的第四所研究院,也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旗舰项目。
陈永财。资料图
通过研究院链接世界其他创新中心
《21世纪》:能否介绍一下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广州设立创新研究院的原因?
陈永财:大约一年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了中新广州知识城。这不仅代表双方对中国和新加坡之间合作的肯定,还使两国关系成为高质量和前瞻性的伙伴关系。一年过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很幸运也很荣幸能够在广州建立我们的创新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很重要,它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建立的第四个研究院。我们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即研究与转化、人才发展以及创新和创业。
《21世纪》:广州创新研究院重点关注智慧城市、信息通信技术、电子科技的孵化与转型,具体是如何实施的?该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的其他三所研究院在功能上有何不同?
陈永财:有一点很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华南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希望通过与世界各地其他创新中心的联系,为这种活力做出贡献。
之后我们要怎么做?第一件事是要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企业展开密切合作。因此我们与这些公司签署13项协议,以便我们与他们合作和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对科研转化的要求。大湾区在智慧城市、电信、电子科技、生物医学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发展非常迅速。
未来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培养2200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硕士生。我希望向这些毕业生灌输创新的思想新加坡国立大学介绍视频,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大湾区拥有创新土壤 促进中新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度联系,让他们日后具备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非常广泛的创新创业网络。我们在世界各地有20个全球校友会及校友组织,我们以此培养各国学生的创业精神。我们也希望把新加坡的初创企业带到大湾区,带到中新广州知识城。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把大湾区的初创企业带到新加坡,以此连接两个创新区域。
人才、创业公司交流促进创新系统联系
《21世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深港广集群排名第二,这是科技集群连续第四年排名全球第二。您如何看待大湾区的创新发展现状?广州创新研究院将如何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
陈永财:(要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说过,新加坡国立大学致力于人才培养,未来10年为该地区提供2200名专业人才。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会把所有的学员带到大湾区,到我们在广州的研究院与企业建立联系。学员们在接受培训之后,他们都将为中新广州知识城做出贡献,所以这是与人才建立联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我们要向中新广州知识城引进小型创业公司,也有可能将初创企业从中新广州知识城引进到新加坡。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进入东南亚创新体系。人才和创业公司的交流,对促进大湾区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深度联系至关重要。这是高质量和具有前瞻性的协作,这也是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努力的方向。
《21世纪》:这是您第几次来广州?您如何看待广州在人才积累和创新企业孵化方面的发展?
陈永财:这是我第一次来,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我们很幸运能在这里设立研究院,有这么多热情的朋友和城市管理者。我们的研究院是由广州市政府和新加坡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合作建立的,这属于三方合作,因此在行政层面上有非常好的合作。这次旅程我有幸参观了一些大公司,如汽车公司。我对广州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创新印象深刻。因此,我们对这次合作感到非常兴奋,希望我们能在大湾区有所贡献。
与企业合作转化研究成果
《21世纪》:您希望广州创新研究院未来在产学研方面有怎样的实践?
陈永财:研究转化将是我们密切合作的部分。我们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13家公司签署13项协议,将在与他们研究类型相关的领域与他们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博士和博士后也会研究这类问题。我们有38名教授,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顶尖教授,他们将在广州创新研究院教学。所以,这是我们与中新广州知识城联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21世纪》:中新在推动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怎样的合作潜力?
陈永财:中国是一个研究强国,新加坡虽然地理面积小新加坡国立大学介绍视频,但我们也有非常高质量的研究、转化和创新。新加坡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全球网络,因此通过两国合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彼此的联系网络,这是一个高质量且具有前瞻性的合作关系。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已经陆续开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也很荣幸能参与其中。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发展态势
作者:李辉、张晓静(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从历史经验看,教育、科技、人才在世界主要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性、支撑性作用,三者的有机融合更为各国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供了强大引擎。当前,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各国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推进给予了更深关注,在科教联动、产教联动、产才联动等方面采取了多样化的策略,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突出创新引领,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布局
加强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法国通过将高等教育和研究创新部门改组融合,实行“大部委”制来统领科技创新和教育人才。美国科技管理体制多元、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科技部门,由政府科学顾问机构、行政部门或下属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相关非营利组织组成三方决策集团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构建联通学术界、工业界的组织流程和政策执行体系。新加坡国家总体研发的战略决策和指挥由总理亲自挂帅,其国家研发体系主要由贸工部负责的以任务为导向的研发和教育部负责的以学术和调研为导向的研发构成。政府还成立了“研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国家研究基金会”两个科技创新机构,为政府研究和制定国家的研发创新政策提供咨询。此外,新加坡还在相关职能部门下设置了法定机构,各司其职,推动科技创新。
统筹规划科研创新布局。各国积极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组织协调,超常规聚集资金、人才、场所等要素保障,推动构建更加行之有效的集成创新体系。在美国,无论是其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还是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院等资助机构,都是把教育、科技、人才置于同一个规划体系下予以推动。国家科学基金会不仅资助理科、工程、生命健康和技术科学研究,还资助经济科学与社会行为研究、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美国成立专门机构与技术中心,统筹产学研,完善有组织科研建制。在国家科学和技术基金会设立技术与创新部门,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战略项目顶层设计。2023年10月,美国公布了31个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用于支持各地科研能力的提升,弥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差距,挖掘国家创新体系新活力。
深化科教联动,全过程塑造综合型科技人才
提升基础教育的科技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重心下移,注重加强STEM教育。美国成立国家数学、科学和技术特色中学联合体,设立科技高中,开设STEM相应的特色研究性课程,如机器人、量子力学、免疫学课程等。美国同样加大普通高中STEM学生培养比例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发展态势,改革教学与考评制度,更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评价。新加坡在科教融合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其政府在K-12年级开设了STEM课程,并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将数字化深度融入教育环节,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与优势。2024年10月,新加坡公布了“Smart 2.0”(智慧型国家2.0)计划,提出要不断扩大技术技能教育,为数字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战略将进一步推动新加坡的科创教育。日本在中小学设置超前培养STEAM(是对STEM教育内涵的扩展,A指文化艺术相关的Art)教育的辅导员,高中聘请大学教授针对STEAM领域授课。日本还实施了高中至大学五年一贯制项目“超级科学高中”,开发特色数理教学课程,与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授课,支持该类高中学生毕业后直接申请硕士。
推动高等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各国大力支持关键领域教育,为前沿科技创新直接输送人才。美国建立大学创新技术中心、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为研究型大学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资金、人才支持。推动研究型大学课程改革,发展交叉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广泛的学科专业知识。专为STEM学生与关键技术学生提供每年约10亿美元的奖学金资助。新加坡高等教育注重工学结合,发挥高校特色,培养人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如新加坡理工大学以工程设计教育模式见长,鼓励全校学生以毕业设计替代毕业论文完成学业,提倡多学科融合设计毕业作品。
强化产教联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体系
打造政企校联动共同体。美国、日本设立产学研合作支持计划,如“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产学合作开发创新平台计划”等,推动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日本各区域创新集群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由都、道、县政府及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进行策划项目、制定政策、推进宣传、监督审查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校企政融合“教学工厂”模式为特色,注重政府和企业参与学生本科全阶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欧盟致力于强化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与众多全球知名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如持续推进实施欧洲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通过项目合作形式促进企业和学术界之间的互动,支持产学研结合。
以科技产业为基础建设创业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形成战略联盟,与当地科技产业密切合作,共设高级材料与纳米系统、化学制药工程、计算工程、管理学等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工科、商科双学位项目,赋予人才多元化专业、国际化视野的科技创新学习经历。各创业型大学鼓励优秀本科生到硅谷、费城生物制药中心、斯德哥尔摩医药中心等创业中心的高科技初创公司进行全职实习。
创新集聚型产学研联动机制。日本以一流研究型大学为轴心,集聚科研机构和企业,整体形成科技城与高新技术园区,既能使高校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市场动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又能促进产学研三方科研成果的共享。如筑波大学科学城以教育集群辐射形成科技和产业集群,有效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美国硅谷、英国的剑桥科技园也是分别依托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有效链接高校与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
发挥中介机构载体集成功能。各国积极创设高效能转化通道,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宏观层面,美国成立国家技术转让中心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为地方提供数据信息、资金支持、交流平台和咨询服务等。中观层面,设置地方(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地方大学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产业置换。微观层面,科技中介协会、大学内部及衍生科技中介机构与民办科技中介公司多方助力成果转化。日本政府牵头成立“产学协作委员会”“产学协作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协助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法律咨询,促进高校与企业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日本高校被要求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推行以该办公室为媒介的校企合作模式。德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同时还有许多市场化的独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依托国际力量驱动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目前,全球有7000家跨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机构,其中60%的企业设立了区域或国际总部。借助跨国公司便利条件,新加坡着力推动开放式创新,为本国链条式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创新力量。如人工智能企业澎思科技在新加坡成立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重量级机构签订AI创新战略合作,共建新加坡AI产业创新生态。
推动产才联动,积极探索精准高效引才模式
前瞻制定精准引才规划。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面向“产业需求”靶向引才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越发凸显,已经成为各国抢占先机、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2022年12月,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颁布《太空服务、装配与制造实施计划》,订单式招纳太空碎片清理、卫星生产制造等新领域人才,以解决太空新兴领域人才匮乏问题。
激发科技地理空间人才集聚效应。美国通过鼓励各州和地区实施产才融合的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激励措施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落户特定区域,如波士顿128号公路、加州101公路(硅谷)等创新集群,引导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新加坡科学园拥有几百家跨国公司和实验室,靠近新加坡理工大学、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新加坡科廷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将科技公司与周围高校、科研机构聚集在一起,围绕核心科技研发组成区域联盟,形成科技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
多措并举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新加坡建立“联系新加坡”网络,在全球范围设立办公室,改革就业准证制度,推出“顶级专才准证”和“科技准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英国科学、创新与技术部2023年发布《科学技术框架》,指出建立高技能签证系统,吸引全球各职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日本实施“世界顶级科学研究中心计划”,研究中心人数必须在100人以上,且30%以上必须为外籍人才,资深研究员20%以上必须是外籍专家。法国于2024年5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9家“人工智能培训和研究卓越中心”,以高国际知名度、高质量培训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6日 14版)
原文链接: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湖畔论坛:新加坡国立大学产业集团总裁曾莉莉分享“创新与创业”
5月9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产业集团总裁曾莉莉受苏州工业园区“湖畔论坛”邀请进行“创新与创业”的讲座,让市民领略新加坡的创新发展之路。
曾莉莉毕业自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阿格尼斯斯科特学院,并于198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伊利诺伊大学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学位。在她的领导下,新加坡国立大学独特的海外学院项目扩展到了8间,分别设立在硅谷、费城、纽约、斯德哥尔摩、以色列、北京、上海以及印度。在她任职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已累计成立了将近300家新兴公司。
创新驱动“狮城”现代化 新加坡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城市化”国家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基本上每过20年新加坡会有一个跨越。60年代到70年代是一个外商投资来驱动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70年代到80年代跨越到新兴工业化、新兴工业体,国家创新主要集中于发展创新的技术发展能力,80年代到90年代到新兴工业体到发达国家行列。”曾莉莉如数家珍般地简述了新加坡的创新史。 曾莉莉表示,新加坡国家创新主体主要集中于发展创新能力,支持应用研发、研究与开发。所以,到了90年代后期,就跨越到了知识经济。随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湖畔论坛:新加坡国立大学产业集团总裁曾莉莉分享“创新与创业”,主要集中于开发智力之本,以及创新的商业之路。2011年之后新加坡跨越到持续技能、技术、创新为主的持续发展阶段。
对于创新,曾莉莉认为,人才和教育非常重要。她说:“我们从全球吸引很多的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逐渐奠定了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主要优势是独特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综合通信系统,稳定的政治,良好的劳动力。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多的强调对技艺和应试,而不是强调批评性的思维和创新性。今天我们的文化必须对年轻的一代负责,更多的注重他们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思想和人才是两个根本要素” 曾莉莉认为,园区很像新加坡,像新加坡一样建立了这样的生产基地,还有高技术的产业。所以,中新双方在共同前进的时候,可以一起分享一些新加坡的经验。如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建立促进技术转化的生态系统。 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政府对研究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曾莉莉表示,新加坡政府是至上而下的方法来推动国家的建设,国家要发展和繁荣,不能只依靠于低成本,而是要依靠更有效的生产中心,必须参与到知识创新还有思想的竞争当中,所以要推动研究创新,创业作为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一个基石。 所以,“思想和人才是创新的两个根本要素,现在新加坡有一个非常高级别的政府研究会,叫研究创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由非常多的著名的企业家来担任理事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分配政府的资金,正在制定到2020年的计划,有20个委员会,为今后的5年的计划进行了多次的讨论。”
“园区已经引进了很多的大学,那么就要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们大学,如何与企业合作,因为他们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曾莉莉还表示。 曾莉莉用新国大企业机构项目“现身说法”。该项目设立于2002年,每年选取有明确创业计划的学生,向每个地方送20位左右,在当地大学学习,并且必须到当地的初创公司申请到带薪的实习生职位,为期一年。“这些学生回到新加坡,就像一批创业与创新种子,经过优化之后,重新植入新加坡的创新土壤,他们把各地最新的创业文化、技术、商业模式,以及梦想带回新加坡,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创新部落,不断有新的思想碰撞、相互激发,有一部分人很快就进入大学的孵化器。新国大坚持十余年,已经渐成气候。”
姜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安利携手新加坡国立大学加码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研究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8月28日,安利公司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共同宣布,将在植物蛋白与植物营养素等研究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的研究与发展,并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于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创新产品与技术。
安利公司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签署仪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举行。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女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院长孙业能教授,共同见证;安利(中国)市场部副总裁及安利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女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副院长陈伟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此次合作,主要聚焦以下关键领域:基础营养与人类抗衰、植物蛋白与植物营养素、新原料与新产品、国际学术交流及全球创新协作。双方将发挥各自科研及产业优势,共同制定项目计划姜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积极参与中新两国间国家级项目申请和执行,实现资源整合,共同推动基础科研,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于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创新产品与技术,惠及中国、亚洲和全球消费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副院长陈伟教授
陈伟教授表示,新国大作为亚洲顶尖研究型大学,一直致力于食品科学和营养领域研究,拥有强大科研实力和平台,学术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次与安利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新国大在植物蛋白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姜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安利携手新加坡国立大学加码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研究,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利(中国)市场部副总裁及安利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女士
陈佳女士介绍,2024年是安利旗下膳食补充剂品牌纽崔莱创立90周年,其理念源于中医药理论和传统养生哲学。自诞生之日,安利始终致力推动植物营养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以提供更可持续、更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此次与新国大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加速安利在基础营养与抗衰老研究领域的深化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选择。
双方技术负责人安利(中国)科创中心韩强总经理及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黄德建教授,签署子课题研究计划书。双方早在2022年已启动关于“植物蛋白质/肽的消化吸收”和“植物源氨基酸与活性肽的抗衰机制”的合作项目与研究,并取得系列科研成果: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付才力教授团队联合安利(中国)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杜军博士团队,在营养学知名期刊 in Food and 、 in Food ,联合发表“植物蛋白与益生菌的协同作用”和“藻类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等学术论文。
此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学术合作迈入新阶段,共同推动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领域的研究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营养健康选择,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价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xjpgldx/21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