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三位杰出青年科学家(从左至右)Denis 助理教授、余嘉明助理教授以及衣路英博士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三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因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杰出贡献而荣登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
该名单于2023年11月3日公布,旨在表彰亚太地区35位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在从计算机科学到生物医学等不同技术领域表现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开创了尖端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除了表彰他们的学术研究成就,该名单还高度肯定了这35位杰出人士在技术落地、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无私付出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该名单将35位入选者分为五类:
创造未来先进产品的“发明者”;
希望将创新转化为颠覆性业务的“创业家”;
洞悉科技未来并不断开拓新版图的“远见者”;
采取非常规途径带来更健康、更清洁和更适应的世界的“人文关怀者”;
扩展科学边界以创造应对技术挑战的新方法的“先锋者”。
▲Denis 助理教授致力于研究半导体与新型量子材料中的电子行为,为未来开展“量子电子学”研究铺平道路。
先锋者
Denis 助理教授:
开创量子通信的未来
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是用于通信、计算、医疗以及交通等诸多领域的电子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半导体中,电子从一端移动至另一端,进而产生电流。了解这些电子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携带电荷在半导体上移动,对于开发用于高性能半导体的新型量子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青年教授Denis 助理教授致力于探索新型量子材料中的电子传输。因在石墨烯电子行为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助理教授成功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并被评选为“先锋者”——其研究揭示了石墨烯电子的外来流体动力学行为,首次测量了固态设备中的电子粘度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并展示了控制这种状态从自由电子状态中产生的机制。
助理教授还在“等离激元拖曳效应”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开发出使用石墨烯的“太赫兹检测”的新原则。助理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目前正在进行有关先进材料的辐射驱动的磁传输实验,旨在揭示量子层面的新基础现象;同时,为未来开发实用的量子电子学设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助理教授及其团队还致力于利用具有独特电子特性的新型量子材料开发出可用于红外以及太赫兹频域的敏感光探测器。这种创新方法有助于实现强大的光响应,在未来的量子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助理教授表示:“我希望此次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能够提高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科研团队的国际知名度。在这一基础上,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世界一流的学生、科研人员选择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进行深造以及开展前沿研究。”
▲余嘉明助理教授致力于通过开发“实现食物废弃物升级再循环”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零碳未来”贡献了重要力量。
人文关怀者
余嘉明助理教授:
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食品废弃物”是新加坡最主要的废物来源之一,在过去十年间,产生的食品废弃物量增加了约20%,“填埋处理”或“与其他废弃物混合焚烧”仍是其主要的处理方式。然而,此类处理方式会造成“碳排放”以及产生其他污染物,进而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虽然新加坡已实施了减少食品浪费的相关举措,但想要达成其脱碳目标,仍需对食品废弃物进行创新处理。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余嘉明(Iris Yu)助理教授致力于向可持续发展的“零碳未来”迈进,为此,余嘉明助理教授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余嘉明助理教授开创了“微波辅助生物精炼”的全新研究领域,通过创新工程解决方案,将生物资源高效地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与材料。凭借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卓越贡献,余嘉明助理教授成功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并被评选为“人文关怀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催化系统中的“微波效应”,以更环保、更清洁地实现化学品合成,余嘉明助理教授设想,利用“微波辅助生物精炼”,我们可以将食物废弃物回收升级为可再生产品,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衣路英博士正与其科研团队一同研发光纤传感器,以克服传统光学传感器的局限性,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成像。
先锋者
衣路英博士:
新一代光纤传感器的开拓者
传统的光学传感器面临着波长有限、角度测量范围受限等诸多挑战,进而影响其成像效果。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研究员衣路英(Yi )博士致力于将光学工程与发光材料基础科学相结合,开发创新型光学智能传感器,以支持例如虚拟现实、自动驾驶以及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
因在开发新型光纤传感器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就以及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衣路英博士成功入选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并被评选为“先锋者”。
衣路英博士及其科研团队研发了一款3D成像传感器,具有更宽的波长范围、更大的角度测量范围以及更高的角度分辨率;此外,衣路英博士还设计了一种“双锥光纤阵列”,将光学成像传感器的响应波长范围从X射线扩展到伽马射线——这一重大突破使得使用大面积、高密度的X射线与伽马射线制造成像传感器成为现实。
衣路英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开发的光纤传感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可应用至3D扫描及医疗成像等领域,可获得更为精准的成像。
衣路英博士表示:“我相信,任何形式的创新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于我而言,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以及突破边界,攻克难题的无限热情推动着我在研究及创新生涯不断向前。我非常感谢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给予我的认可,这为我坚定不移地推进该领域的研究,以及利用科技改善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天津,学院(部)
天津大学理学院( of , )的前身是北洋大学理学院,创建于1946年,创立之初设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理系四个系所。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理学院被划入南开大学,1983年天津大学重设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1997年重组成理学院。2016年,为推动理学学科发展,数学系从理学院拆分并与天津应用数学中心成立天津大学数学学院,理学院现设有应用物理学系、应用化学系。
经过七十余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理学院在学校领导下,学院党政围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以“创新理科发展思路,促进理工交叉融合,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为办学理念,全院教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学科发展跃上新台阶。全院上下正在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与发展潜力、富有鲜明特色的学院而努力。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5人,其中本科生598人、研究生629人、留学生38人。现有在职教职工207人,其中专任教师153人,包含教授/研究员67人、副教授/研究员78人。学术队伍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年均承担公共课超20000学时,选课人数超20000人次。
学院设有应用物理和应用化学2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化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学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天津,学院(部),应用化学专业的“侯德榜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化学学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双一流”建设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位列世界第16位,“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列世界第14位全球排名27名(国内7名)。物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基础教学工作,拥有一支完整、系统的教学队伍,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5人,拥有“工科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物理化学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建有首批“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化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优秀“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物理实验中心获批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出版立体化系列教材,年发行量超过40万册。
学院拥有多个科研机构和实验中心,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现有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数据中心、有机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分子光电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平台和1个“111”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还拥有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分子光电科学与工程研究平台,先后成立了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天津大学化学研究所、天津大学量子交叉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6项)、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基金重点/重大/集成项目(4项)等科研项目,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学院国际交流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创办国际期刊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天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福州开展合作办学,连续五年组织本科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开展科研实训,获批“分子光电科学创新引智基地”,通过国际合作,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
学院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一代又一代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怎么样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新加坡PhD留学申请:如何申请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博士项目?
天津大学(简称“天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新国大”)与福建省和福州市于2018年12月1日签订协议,建设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简称“联合学院”)。联合学院融合两校教学科研优势,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世界一流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怎么样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新加坡PhD留学申请:如何申请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博士项目?,面向未来培养顶尖人才,同时聚焦柔性电子与新兴光电子、先进化学制造、能源材料和催化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创新性科学研究。
该联合学院所有招收学生按照新加坡国立大学4年博士学制参加学习与科研,并最终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或工学博士学位。第1年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或化工系完成课程要求并通过第一次博士资格考试;第2和第3年在联合学院从事科研(其间回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第二次博士资格考试);第4年回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科研课题并毕业答辩获得学位。
01
研究领域
主要在3个中心进行研究,柔性电子与新兴光电子中心(基于有机半导体,2D材料 ,量子点和功能性纳米材料进行研究);先进制造中心(研发先进的制造技术);能源材料和催化中心(绿色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储存技术,能源催化与环境)。
02
✔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学士(优等)或硕士、在校期间CAP4/5以上,其他高校毕业生但科研成绩突出者,可酌情考虑;有科研经历及发表优秀论文者优先考虑。
✔ 雅思6.0/托福85
✔ GRE 320+3.5,理学院必须提交,工学院建议提交
✔ 学科要求:化学、化工、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及其他化学或化工相关专业
申请截止日期:物理/化学专业为11月15日;化学及生物分子工程为次年1月1日。
03
费用
录取后福州市提供四年全额奖学金怎么样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期间待遇参照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生标准(第一年2200新币/月,第四年2700新币/月),在福州期间按照5000元/月发放补助。住宿费等有关个人支出由学生负担。
04
导师信息
在此我们推荐几位不同方向的导师,供大家参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xjpgldx/21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