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宏
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法学院商业犯罪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武汉大学法学学士(1988),法学博士(1996),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硕士(1995),法学博士(1999)
工作履历
1999.08-2004.12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其间,2001.04-2005.03,任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4.12-至今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其间,2008.07-2012.01,任法学院副院长;2009.03-2012.03,挂职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12.01-2019.07,任法学院党委书记;2012.03-2014.03,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改办副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
刑法学
学术成果
一、主要论文
(一)中文论文
安全生产的刑法保障——对《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规定的解读,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年第2期,第30-44页。
疫情背景下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类行为的处理,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1年第2期,第133—139页
预防刑法观的问题及其克服,南大法学,2020年第4期,第1—21页
不阻止他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中国法学,2020年第4期,第201—221页
组织体刑事责任论及其应用,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第71—88页
入户抢劫中“入户目的非法性”的要求应当取消,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9年第6期,第42—53页
合规计划与企业刑事责任,法学杂志,2019年第9期,第9—19页
事后防卫处理的日中比较——从“涞源反杀案”切入,法学评论,2019年第4期,第13—26页
罪刑法定原则的本质及其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13期,第25—26页
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法学,2019年第2期,第26—41页
情境犯罪学与预防刑法观,法学评论,2018年第6期,第15—28页
缺陷产品不召回的刑事责任,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8年第5期,第38—54页(第一作者)
一定条件下的见危不救入刑研究,中外法学,2018年第3期,第588—608页
财产犯罪保护法益的实务选择,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3—22页(第一作者)
论盗窃罪数额犯的未遂,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1期,第66—82页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及其适用,法律适用,2017年第21期,第33—39页
美国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及其启示,人民检察,2017年第19期,第71—75页(第二作者)
“计赃论罪”与我国当今的刑事司法,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4期,第95—106页
贿赂犯罪的保护法益与事后受财行为的定性,中国法学,2017年第4期,第227—245页
应以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的有无区分诈骗与盗窃,人民检察,2017年第11期,第49—51页(第二作者)
电信诈骗中的若干难点问题解析,法学,2017年第5期,第166—180页
受贿犯罪保护法益与刑法第388条的解释,法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66—79页
刑法解释方法的适用规则——以“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冒充”之解释为例,人民检察,2016年第21期,第9—14页(第一作者)
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及适用,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第23—26页
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研究,人民检察,2016年第9期,第5—11页(第一作者)
日本的机能主义刑法观——评平野龙一教授的《刑法的基础》,人民检察,2016年第7期,第38—40页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适用之司法困惑与解决,人民检察,2016年第2期,第12—18页
《刑法修正案(九)》中有关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的刑事立法——从如何限缩抽象危险犯的成立范围的立场出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84—95页
被害人怀疑对诈骗罪认定影响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年第6期,第56—69页(第一作者)
平野龙一及其机能主义刑法观——《刑法的基础》读后,清华法学,2015年第6期,第156—172页
论受贿罪的共同正犯,人民检察,2015年第19期,第11—18页(第一作者)
死刑案件审理不宜片面强调从快,中外法学,2015年第3期,第621—627页
排他支配设定:不真正不作为犯论的困境与出路,中外法学,2014年第6期,第1573—1595页
日本刑事立法犯罪化与重刑化研究,人民检察,2014年第21期,第10—14页
间接正犯概念不必存在,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4期,第34—47页(第一作者)
论假想防卫过当,中国法学,2014年第2期,第257—274页
单位犯罪中单位意思的界定,法学,2013年第12期,第153—160页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清华法学,2013年第6期,第122—137页
死缓限制减刑及其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个指导案例为切入点,法学研究,2013年第5期,第97—112页
论抽象危险犯危险判断的经验法则之构建与适用——以抽象危险犯立法模式与传统法益侵害说的平衡和协调为目标,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8期,第2—9页
法益论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人民检察,2013年第7期,第12—15页
共同犯罪行为共同说的合理性及其应用,法学,2012年第11期,第112—117页
论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之定性,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146—152页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分析——兼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判断,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62—72页
欺骗机器取财行为的定性分析,人民检察,2011年第12期,第77—80页
对风险刑法观的反思,人民检察,2011年第3期,第16—20页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思考,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第80—87页
过失犯若干问题探讨,法学论坛,2010年第3期,第5—14页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人民检察,2010年第1期,第21—26页
论“客观处罚条件”的若干问题,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21—27页
结果无价值论是主、客观主义刑法观的完善结合,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48——151页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1—106页
论财产犯中的占有,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第110—124页
关于“刑事责任”的另一种理解,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第25—38页
论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人民检察,2008年第23期,第25—28页
结果无价值论之展开,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109—128页
重大责任事故罪相关问题探析,北方法学,2008年第5期,第67—70页
“禁止类推解释”之质疑,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第45—50页
论存款的占有,人民检察,2008年第15期,第20—22页
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罚范围,刑法论丛,2007年第2卷,第51—90页
“过失共同正犯”质疑,人民检察,2007年第14期,第23—28页
论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第63—75页
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84—104页
紧急避险法律性质研究,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第37—54页
法益侵害说和犯罪的认定,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43—150页
日本近年来的刑事实体立法动向及其评价,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第103—107页
财产刑的执行现状和对策建言,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5期,第62—65页
行为无价值论批判,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美国商业学院 法学,清华大学法学院商业犯罪研究中心主任,第160—173页
刑事和解:一种新的刑罚改革理念,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第13—18页
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界限,人民检察,2006年第11期,第37—40页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32—51页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第99—107页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现状和展望,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第120—125页
国际商业活动与反腐败——从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中得到的启示,人民检察,2005年第11期,第42—44页
论放火罪的若干问题,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7—124页
论“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及其实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42—48页
日本近现代刑法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第115—122页
刑法因果关系论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5期,第27—38页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第91—99页
刑法的机能和我国刑法的任务,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第112—118页
单位犯罪的若干问题新探,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第44—52页
论交通肇事罪的若干问题——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为中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24—128页
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第125—129页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第28—34页
近年来国外法人刑事责任理论的若干特点,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第35—41页
罪刑法定原则的现代展开和刑事司法公正,司法改革论评,2002年第2辑,第219—293页
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犯罪概念新解,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第10—19页
论我国刑法中的“伪造”,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第18—20页
论单位犯罪的主观要件,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5—54页
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65—72页
从一案例看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期,第102—106页
论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第63—69页
德国的法人刑事责任论述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70—79页
美国近年来的法人刑事责任理论述评,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88—94页
论刑法中的行为概念,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第74—83页
论保证人说(上、下),法学评论,1994年第3期,第24—29页;1994年第4期,第14—18页(第一作者)
论非犯罪化,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68—74页(第一作者)
试论假释制度的立法完善,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72—74页
对我国刑法中死刑制度的反思,法学评论,1990年第5期,第18—23页(第二作者)
试论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和方法,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26—31页
增设“传染性病罪”刍议,法学,1989年第7期美国商业学院 法学,第18—19页(第一作者)
(二)日文论文
中国における交通事故罪について—最高人民法院の関連司法解釈を中心に—、同志社法学、2019年1月第70卷第5号, 第89—107页。
緊急避難の本質について、大谷實先生喜寿記念論文集、成文堂2011年,第565-602页。
中国おける性的侵害の防止及び取締りに関する法律の現状と展望、 of Study in Law:The 60th of The of Law in Japan,Chuo , of the of Law in Japan,81,第525-536页。
中国刑法の特徴と犯罪構成論について,産大法学,2008年6月第42卷第1号,第37—57页
中国の法人処罰論に関する研究(1、2、3):米国法·日本法との比較に即して,同志社法学,2000年5月第52卷第1号(总第271号),第37—127页,2000年9月第52卷第3号(总第273号),第79—147页(总第807—875页),2000年11月第52卷第4号(总第274号),第240—298页(总第1238—1296页)
中国における法人犯罪論に関する一考察,同志社法学,1997年3月第48卷第6号(总第486号), 第160—199页(总第2114—2153页)
二、主要著书及译书
(一)主要著书
马工程教材,刑法学(上、下),参与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刑法总论问题思考,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刑法学总论,独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
刑法学各论,独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
结果本位刑法观的展开,独著,法律出版社2015年。
刑法学,独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
日本刑法精义,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
单位刑事责任论,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不作为犯研究,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刑法新问题探究,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刑事案例诉辩审评——强奸罪拐卖妇女儿童罪,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年。
职务犯罪的理论与司法实践,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
侵财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
刑种通论,参与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刑法解释,参与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参与撰写,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
(二)主要译书
刑法的基础,[日]平野龙一(作者),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
刑事政策学(新版),[日]大谷实(作者),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2版),[日]大谷实(作者),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2版),[日]大谷实(作者),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刑法学基础,[日]曾根威彦(作者),独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
刑法总论,[日]大谷实(作者),独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
刑法各论,[日]大谷实(作者),独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
刑事政策学,[日]大谷实(作者),独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
美国商业学院心理学,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4年国际应用心理硕士(IMAP)招生简章
项目概况
国际应用心理硕士项目(IMAP),致力于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培养熟悉人因工效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新兴国际化心理学人才。
IMAP的培养方向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美国商业学院心理学,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4年国际应用心理硕士(IMAP)招生简章,培养学生的心理学、设计学、数据处理、商业思维等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注重培养工程心理、用户体验相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领域以及作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能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项目定位
新定位:“心理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超越新途径。
新人才:培养国际、创新与知行合一的现代化高层次心理学科学人才。
新模式:跨学科、多模块、校企联合有机培养新方案。
国际化:国际合作培养国际人才,多学科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科学与技术结合培养知行合一人才。
创新:国际交流需要用心、知心、关心,人心的交往是国际关系和国际化最重要的保证,应用心理学能帮助国际化人才真正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并掌握人心沟通的技巧、方法和策略,这是强调心理学在国际化中间的独特作用。
前沿:未来人工智能的突破必须强调对人的智能的研究,毕竟在地球上科学家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的智能。因此新的人工智能的突破一定在于心理学和计算机以及其他学科的结合。
师资力量
构建三大导师群,国际一流师资阵容。
本项目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依托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联合清华大学优势专业,如航空航天学院、汽车工业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业工程系等院系进行跨学科合作,主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航空人因,汽车设计,IT/计算机信息科学和金融等领域的产品经理,用户体验研究员,用户界面设计师和企业家。航天航空学院的人机交互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可以为我们的学员提供航空人因研究的平台;运载与交通学院和工业工程系为我们提供了高仿真的驾驶模拟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手的汽车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的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学生培养使用大数据研究方法来分析用户需求的技术手段。
IMAP对接国际高端平台,通过构建应用心理学导师群、交叉学科导师群和国际人因专家导师群这三大导师群,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国际应用心理学生的科研、实践水平。
主要核心师资(部分师资)
彭凯平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所终身教授;教授的课程包括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
刘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基础科学讲席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的认知神经基础(AI of Brain & , ABC)、视觉智能。
史元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史元春在清华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她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多媒体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包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饶培伦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因工程、人机交互、用户洞察与体验创新、跨文化研究、福祉设计、服务设计与评估等。
张伟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为汽车驾驶安全、虚拟现实与行为模拟仿真、人机系统仿真测试与干预等。
吴昌旭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人因与智能交互研究所主任;清华大学未来人因研究室主任;吴博士致力于将认知科学与工程系统设计相结合,特别是将人类认知系统建模及其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提高交通安全,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机交互中提高人的绩效,并发明了具有创新性的可持续智能能源系统。
黄民烈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法包括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
张丹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工程心理学、脑机交互、基于可穿戴生理测量的社会神经科学等。
钱静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德国马普研究所(Max Plank ) 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
课程设置
应用心理基础必修课程:高级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专题、发展心理学专题、高级心理统计学、应用社会心理学专题、高级心理测量等。
心理学专业选修课程:工效学、心理学写作与演讲、人机交互技术、机器学习、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消费者洞察与营销、机器人交互设计等。
招生对象
本项目的招生主要面向国际留学生,具体包括:
来自IT、通讯和互联网等企业的产品经理、设计师或相关从业人员;
从事人工智能、产品设计开发和用户需求分析等工作领域的从业人员;
来自航空公司、汽车公司的人因工程从业人员;
心理学、信息技术和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对工程心理、用户体验感兴趣,且未来有志愿想从事相关工作人群。
授课方式及学位授予
(1)学习年限:2-3年
(2)授课语言:全英文授课
(3)全日制学习和实践实习的方式进行培养,所有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授予“清华大学国际应用心理硕士(IMAP)学位及学历”。
申请方式和录取
1)清华大学采用“申请-审核制”,即申请材料审核加复试的方式选拔录取国际研究生。申请材料(不必须提供GRE/TOEFL成绩证明)经本院系专家组审查,择优遴选出进入复试的人选。复试将采用面试或远程面试的方式进行美国商业学院心理学,具体复试方式、地点及时间由本院系确定并通知进入复试的申请者。
2)填写报名申请表,在规定的申请时间内登录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服务系统填写申请信息,上传所需申请材料,并在线缴纳申请费。
申请时间(北京时间)
第一批次:即日起—2023年12月15日17:00(北京时间)
第二批次:2024年01月01日8:00—2024年03月31日17:00(北京时间)
☆建议申请者至少在项目截止日期的2-3周前完成申请。2024年1月25日至2月21日为清华大学寒假期间,申请者在寒假期间可继续在系统中进行在线申请,但可能无法及时获得在线审核以及材料的审查。
美国商业学院 法学,金融EMBA校友
在宏观经济下行调整周期,企业承压及违约的情况开始飙升,下行周期的投资机会凸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持续上升、信托风险不断暴露、债券违约趋势蔓延,这些因素都使得困境资产上游市场供给充沛,困境资产重组与投资进入一个历史新周期。
2020 年新冠疫情带来了全球性的负增长,中国如何在高度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下盘活存量、寻找增量,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帮助困境企业开展重整,如何从金融视角出发,厘清特殊机会投资逻辑,把握特殊机会投资风口,从而抓住特殊机会投资的周期性红利,亟需从业者对此进行深度思考和认真探讨。
2021年7月13日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E讲堂活动将在学院北京中心举行,活动将邀约多位学界及业界权威嘉宾共同探讨企业重整与特殊机会投资,并广邀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金融机构高管参会。本次沙龙为线下活动,报名需经主办方审核,谢绝媒体参会。
【活动时间】2021年7月13日晚19:00-21:30
【活动地点】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北京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号环球金融中心西楼5层)
【报名方式】本活动席位有限,报名需经审核。请点击“立即报名”留下准确的个人信息,审核通过后,将发送确认短信。
【活动议程】
18:30-19:00 听众签到入场
19:00-19:20 开场演讲:当前形势下企业重整与特殊机会投资机会
蒋 展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
19:20-19:50 主旨演讲:不良资产投资机遇展望
计宏梅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特殊机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
19:50-20:20 主旨演讲:破产法与企业重组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
20:20-20:40 主旨演讲:困境上市公司拯救与破局之司法重整
王建郡 泽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瀚德科技副董事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校友总会执行会长,金融EMBA校友,国际金融家论坛并购重组专委会理事长
20:40-21:30 圆桌讨论:企业重整与特殊机会投资核心要点
蒋 展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主持人)
计宏梅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特殊机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郡 泽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瀚德科技副董事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校友总会执行会长美国商业学院 法学,金融EMBA校友美国商业学院 法学,金融EMBA校友,国际金融家论坛并购重组专委会理事长
李树华 东方富海并购基金主管合伙人、光洋股份()董事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EMBA校友
吴星原 东兴证券投行并购融资部副总经理,SAIF-ASU全球商业领袖学者项目GES校友
(演讲主题及嘉宾以现场安排为准)
【嘉宾介绍】
蒋展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
蒋展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 中国金融研究院公司金融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她曾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金融学助理教授。蒋展教授在 of , of and , , of and 等国际优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研究文章。她曾担任 of 和 of 期刊的中国金融管理特刊的联席主编。蒋展教授的发表的文章成为2010到2020 十年间ESI( )高被引前1%论文之一。蒋展教授还主持过多项咨询和应用研究,包括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测试软件,上市公司价值评估和分析,拟上市企业的投融资决策软件,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消费者信贷模型,交易所长期投资者研究项目,科创板风险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等和许多教学案例。2017年到至今担任国际金融家论坛并购重组专委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19年至今担任国际金融家论坛股权投资专委会咨询委员会委员。蒋展教授于2017年获得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首届“教学优异奖”,201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
计宏梅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特殊机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
计宏梅女士,中欧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现任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特殊机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计宏梅女士具有超过20年的国有银行及大型金融机构工作经验,对金融行业有较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深度参与政策性剥离不良资产包的接收处置,主导多个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不良资产包的商业化收购处置工作。同时,计宏梅女士在不良资产商业化重组运作、企业破产重整、问题企业重组救助、特殊机会投资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为公司主业经营与业务创新做出突出贡献。
历任中国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信息科技部副科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高级主任、助理经理、副经理、经理、高级经理、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曾任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
李曙光,中国政法大学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起草小组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国际破产协会中国委员会联席主席,美国破产学会(ACB)第十九届终身外籍会员。曾参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企业破产法》、《企业国有资产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合伙企业法》等立法起草工作。
王建郡
泽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瀚德科技副董事长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校友总会执行会长
金融EMBA校友
国际金融家论坛并购重组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王建郡先生早年在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工作,于1996年辞职创业、2002年创立泽海,在国内率先从事平板电视结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推广。王建郡先生具有二十余年实体企业决策层管理经验、以及丰富的产业并购和供应链资源整合经验,曾主持和参与家电、医疗器械、金融科技、智慧安全、地产旅游等多行业领域的投资和并购重组项目。
王建郡先生现任苏州泽海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天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泽海物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京舜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苏州泽海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深圳瀚德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职,同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校友总会执行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家论坛并购重组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中小企业金融科技协会发起副会长,以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领航计划”PA导师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
李树华
东方富海并购基金主管合伙人
光洋股份()董事长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EMBA校友
李树华先生,会计学博士,金融与法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EMBA校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现任深圳东方富海并购基金主管合伙人,上市公司光洋股份董事长,远致富海基金监事会主席。
历任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审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综合处副处长(主持工作)、财务预算管理处处长、综合处处长;中国银河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兼任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PE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现任海康威视、洛阳钼业、银联商务等公司独立董事。北京金融街马帮创始人,《跑者世界》特邀编委会专家组成员;已经完成168个全程马拉松;五届八百流沙极限挑战赛完赛大将军。
吴星原
东兴证券投行并购融资部副总经理
SAIF-ASU全球商业领袖学者项目GES校友
吴星原先生现任东兴证券投行并购融资部副总经理,南京大学硕士毕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全球商业领袖学者项目GES毕业。
从事资本市场监管、企业上市、困境上市公司风险化解方面的工作近20年,期间曾在中国证监会江苏证监局上市公司监管处、稽查处副处长工作10余年。主导宏图高科、花王股份、加加食品等多个重组和收购项目。依托不良资产专业机构中国东方的优势,全方位探索、实践并购重组业务与中国东方不良资产业务相结合的多种路径,专注特殊机会投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经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mgsyxy/21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