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郑拓今年夏天刚回国,最近正在为新成立的研究组忙前忙后,研究脑机接口的他,站在一个有些科幻的领域前沿。1991年出生的他,现在已经是中科院的博导。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代超,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衰老的分子机制,发掘了重要的药物靶点,为人类攻克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提供了基础。他出生于1989年。
2020年最后一个月,中尼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高程8848.86米,这是我国首次全程采用国产设备进行珠峰高程测量。高精度设备的供应商为上海华测导航。该公司研发总监袁本银1985年出生。
国际科技人才争夺愈加激烈,这些30岁上下的青年科技人才,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上海“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特别是青年才俊”。
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上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上海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科学家?在上海工作生活,青年人才有哪些困难?在被科技围堵的当下,回答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月7日,由上海市人才办主办,市科技党委承办,团市委、市青联协办的青年科学家新年茶话会上,来自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展开了讨论。
共识:上海引进青年人才优势明显
李伟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从事介孔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能源转化与储存应用方面的研究。2016年他从国外回到复旦大学工作,一年后,就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资助。
“启明星计划不仅仅以项目的形式支持青年科技人员的起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我们青年科技人员构筑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李伟认为,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合作,通过这个重要平台,不同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坐在一起深入交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并进一步凝聚、选拔和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成为学科、技术带头人,持续进行跟踪支持。
李伟
这个设立于1991年的计划,经过30年,已经成为上海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产生过十几位院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待遇,90后博导、85后研发总监…… ……他们为何都选择上海?,几百位杰青、长江等领军人才。
这些年,上海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奖项越来越多,各项支持政策也日益完善。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科委启动了科技35人引领计划。不管是“人才20条”、“人才30条”,还是“启明星”“扬帆计划”等激励项目,都为国内外科技青年人才来沪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赵郑拓今年获评了上海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求索杰出青年”,还拿到了市里的科研经费,年纪轻轻就重任在肩,他仍语气轻松:“能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得益于市里的支持,来上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科研合作的良好氛围、高科技企业扎堆、产学研规模大,人才国际化水平高、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多……这些都是上海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优势在于。
邓海啸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参与了我国首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作为团市委兼职副书记,他也切实感受到,团市委通过“千帆行动”“伙伴行动”等多种项目,努力在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架桥铺路。
问题:重视博士后,引进“女婿”也留住“儿子”
在交流中,几位青年科学家都提到,博士后是科研生涯的重要阶段,在经历了博士阶段的研究和学习后,已经具备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可以独立进行科研,而且这段时期精力相对充沛,富有有创造力,很多博士后在站期间都有非常出色的成果。
许代超说起,自己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实验室十几个人,只有一个学生,其他全是博士后。而中国的科研主力是研究生,往往一个实验室多年来只培养出个别几个优秀的博士生,他们很多都会选择出国做博士后,等于是促进了国外实验室的科研产出。
加上近年来,国际人才争夺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其他城市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和奖励力度也日益增强,深圳、武汉、杭州等多地先后出台直接落户、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上海也有了更大压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郎曌博说:“之前说去美国实现‘美国梦’,但随着国内对基础科研投入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回来实现‘中国梦’了。”但她也发现,自己所在的中心引进的青年科学家近两年有流失的情况,华人青年科学家主要是流向了其他薪酬待遇更有吸引力的地方,非华裔科学家的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身份问题。
上海大学教授李浩源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最近在招收博士后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上海对于优秀博士后的吸引能力还需要提升。他说起身边一个很优秀的博士,手握多项选择,在上海大学可以拿到25万年薪,北京大学也开出25万,而深圳则给到了35万以上。
在他看来,虽然上海有“超级博士后”计划,但资助比例有限,申请不确定性大,这个优秀博士就很难留在上海,“我希望上海能在政策上对博士后有进一步支持,比如明确标准后,快速认定,使优秀的申请者能尽快预测并得知结果,从而选择留下。”
市人才办负责人表示,给钱是一时的,给事业发展的舞台是长久的,上海一直在更新人才引进政策,“超级博士后”计划每年大概资助的500人,每年30万,他们也在研究扩大资助范围。另外对国内人才的资助也在加强,“不能引进了‘女婿’,气走了‘儿子’”。
期待:上海给予更实在的幸福感
“做出一流的研究需要三个因素:好的想法、充足的经费和给力的团队。一流高层次人才清华北大可以随便选,要特别能吸引他们来沪工作。”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向导认为,上海目前的人才政策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出上海的特色。
他举例,北京从2017年开始实施了“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45岁以下的人员给予最多5000万的支持,其中很大比例可以用于人才引进。上海在发现这批科学家后,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扶上马后再送一程。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提议,为了汇聚青年力量,促进创新创优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待遇,可以借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做法,各单位遴选相对优秀的青年人才成为会员,给予一定经费支持,通过自我管理,推进学科交叉和合作,一定期限后在会员中遴选优秀者,从而汇聚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另外,还应对人才落户和安居也给予更高的灵活度。
“灵活度”也是企业希望的。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导航产业进入快车道,很多城市都有配套的人才政策。华测导航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北斗企业,但和北京与广东的北斗行业公司相比,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袁本银希望政策能够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让企业来决定谁是真正的人才,给予什么样的引进条件,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市人才办负责人表示:“在大家最为关心的户籍、安居、人才奖励等问题上,我们会做出更多突破,抓紧完善配套措施,为长期制约上海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陈龙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把事业追求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上海会为甘坐冷板凳的青年人解除后顾之忧,以温度留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afobsh/20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