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傩戏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傩戏分类贵州傩戏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近十年,发掘出三种体系、三个发展层次的傩戏傩文化。贵州傩戏面具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历史发展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表演特点

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除湖南沅陵等少数地区用唢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傩戏分类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

贵州傩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贵州傩戏,人口为一千一百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遍布全省各地。古代的贵州是“蛮夷之地”,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贵州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又有巨岭恶瘴作自然壁垒,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留下很多古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戏傩文化。

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有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型,是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与傩祭密不可分,但戏剧因素不继增长和完善,是向单一的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作为傩戏傩文化调查研究的群体,贵州在研究队伍和调研成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贵州主要有三支发掘、研究傩戏傩文化的骨干力量,即省文化厅系统、省文联系统和省民委、省民族学院系统。这三方面的队伍,各有优势,有分有合,十分活跃。近十年,发掘出三种体系、三个发展层次的傩戏傩文化。贵州傩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有一支持之以恒的研究骨干队伍,依靠群体的力量,以丰硕的成果,打开局面,奠定领先的学术优势。仅出版的专著就有:《地戏简史》(高伦)、《安顺地戏》(沈福馨)、《贵州傩戏》(高伦)、《傩戏傩文化》(庹修明)、《信仰、艺术、生命交响——中国傩文化研究》(李子和)、《傩与艺术、宗教》(邓光华)、《傩文化刍论》(柯琳)、《中国面具史》(顾朴光)、《冲傩还愿》(张建建)、《祭祀戏剧志述》(宋运超)、《戏曲乐谭》(宋运超)、《德江傩堂戏》(李华林等)、《思南傩堂戏》(卢朝栋等)、《贵州面具艺术》图册(王恒富、皇甫重庆)、《安顺地戏面具》图册(沈福馨)、《中国巫文化——贵州面具艺术》(顾朴光、潘朝霖、庹修明、孔燕君)《中国傩戏傩文化图册》(庹修明、姜尚礼)等。此外,还出版了编着、论文集、资料集、图册数十种;发表论文几百篇。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扎扎实实的研究、发掘成果,贵州傩戏傩文化才能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并享有盛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学者、旅游者前来考察、观光。

贵州傩戏面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 “百家争鸣”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戏剧界、艺术界、学术界对傩戏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开始被重视。有关省(区)结合戏曲志、舞蹈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写,以及民族志和民族识别工作,组织力量对傩戏傩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开发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贵州由于有关部门重视,起步较早,因而取得的成果也比较突出。

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主办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1987年11月开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国内外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这样大型的古傩面具展览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这些面具不仅非常丰富,而且有不同的层次贵州傩戏面具的特点,标志着傩戏傩文化规模性开发的新起点,结束了长期以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面具文化的历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guizhou/16658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下午6:16
下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下午6:1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