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对三龙侗寨的村民们来说,有着割不断的情谊,它不仅记录着侗民族生活的过往,也记录着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黎平县侗家风雨桥。龚小勇 摄
8月15日,三龙侗寨“90后”女孩张国丹召集寨子里的歌师们聚在河边的风雨桥上,歌师们唱起侗族大歌,张国丹则在一旁用录音笔录音。
张国丹告诉记者,她父亲是当地侗族文化的记录者,她父亲去世后,她返乡无意间打开父亲的电脑文件夹,“看到父亲留下大量珍贵侗族大歌影像,同时也在父亲的笔记本中发现父亲未记录完的侗戏,”于是,她决定留守乡村,学着父亲的样子,记录和传承侗族文化。
夏日,村民吃完晚饭就会去风雨桥上坐着,吹着风,聊着天。张国丹说:“父亲也不例外,他会架起摄像机,从老辈们的口中了解侗族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
寨子里的风雨桥不仅是歌师们坐唱的地方,也是村民们休息聊天、相互交流的地方。
图为黎平县侗家风雨桥。钟恺 摄
风雨几十载,洗濯尘与霜,古瓦依旧在……行至三龙侗寨,远望风雨桥,桥上设有同侗家鼓楼相似的桥顶,楼与楼之间以长廊连接。近观风雨桥,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廊宇内侧檐下承板,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族同胞生产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壁画……
侗族村寨大多依河而建,每个寨子都建有风雨桥,三龙侗寨里的风雨桥就多达十多个,它展示了侗族同胞生产生活的风貌,更是将各村寨连接在一起。
风雨桥是中国南方河流密布地区比较常见的“功能建筑”,主要服务于河流两岸民众的出行、交往、交流、交融。风雨桥在建筑的过程中,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为了延长桥的寿命和保护其安全,桥面上建造有覆盖桥体的亭廊楼阁,故而形成造型独特、在服务于功能需求外,还能带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在贵州,像三龙侗寨这样的风雨桥还有很多,尤其以黔东南为代表的苗族侗族地区为多。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麻勇斌看来,风雨桥融汇着乡土社会固有的保护人丁繁衍、促进远近交融、彰显富裕和谐、表达文化个性等美好意涵,因此贵州风雨桥的建筑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文化旅游的兴起,风雨桥的桥面建筑、体量、形态、结构和审美,比百年之前的古代贵州风雨桥的建筑特色,“桥”:贵州苗乡侗寨的文化承载,更加突显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成为人们敬爱有加和以此为荣为傲的文化符号。
(中新网)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文化振兴是灵魂。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苗族的酸汤贵州美食文化特色介绍,寻脉非遗民族美食,赋能乡村振兴,侗族的腌鱼,到布依族的豆花,这些美食不仅代表着当地民族的独特口味,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美食,不仅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为当地的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为了赋能乡村振兴,贵州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美食产业的融合。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展览和演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美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经济的传播和传承,将传统的非遗美食技艺和市场结合,激发创新的非遗美食创意。
酸汤作为贵州传统非遗美食的代表作;在贵州大力拓展旅游经济中,酸汤用它独有的民族风味刺激着千千万万游客的味蕾,展现出贵州大山独有的美食文化,点亮了全省的乡村振兴之路。
千年酸汤,展现优秀民族文化
贵州酸汤的魅力,在于它的奇妙口感,更在于它的文化意义:在贵州,酸汤不仅是一种食物,它是探索苗族历史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中原的离乱迫使苗族一批批的迁移到缺乏盐的贵州,为了减缓钠离子的流失,他们发明了酸汤。至此之后,酸汤成为了贵州苗族特有的美食符号,千年流传。
酸汤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智慧,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在贵州,有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贵州人对酸汤情有独钟,以及酸汤的多元性和万物皆可煮的包容性,成为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于贵州人来说,酸汤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已经融入了骨子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千年酸汤,打开乡村振兴密码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推广,酸汤成为了一张极富代表性的贵州名片,独特的口味打通了贵州美食文化通向全国的道路: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凯里红酸汤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酸汤火锅底料入选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一系列荣誉,让贵州酸汤风靡饮食文化圈,成为黔味新时尚。
瞄准了全国旅游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多的贵州企业立足于贵州资源禀赋、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充分挖掘酸汤产业发展潜力,运用酸汤为“敲门砖”,稳定了以番茄、辣椒、木姜子等上游端农户的收入,带动了以酸汤生产厂、包装公司等中游端生产商的壮大,助推了以旅游、餐饮、运输等下游端服务类行业的发展。如今,贵州全省酸汤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0多家,餐饮企业超过上万家,从业人员十几万人,形成了原料种植、产品加工、商品销售、餐饮连锁、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同时,多家企业瞄准调味料市场,研发出系列酸汤火锅底料,在贵州省外消费市场逐年拓展。一锅酸汤,正用自己千年的味道,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大门,助推全省三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拓展出一条极具贵州民族特色的致富道路。
千年酸汤,叩响非遗美食振兴
凭借贵州酸汤的出圈,越来越多的游客跨越千里来到贵州,只为品尝最正宗的贵州酸汤,探索背后神秘的苗族文化。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嗅到该商机,积极探索“文化+美食”的传承道路。
与常规市场不同,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最火的饮品店一杯西江主理人朱七七,结合今年旅游市场需求贵州美食文化特色介绍,让旗下原创产品“一杯西江”饮品的设计中运用非遗苗族文化元素,让其品牌饮品在贵州旅游市场及互联网市场快速大火,省内外行业争相模仿;传统与新创意的结合也向市场传递了小额经济结合非遗元素的旅游经济的新方向。基于一杯西江民族原创设计的成功出圈,三农产业联合朱七七创立贵州本土品牌- 深山见品,该品牌致力于主推贵州三农产品,通过非遗元素和市场需求性结合打造属于贵州大山的品牌,让更多人看见、听见、遇见我们贵州的深山好物。
深山见品致力于用贵州酸汤为载体,为千千万万的旅游者们展现贵州苗族的传统民族文化。“深山见品”的酸汤产品运用古法制作工艺,将对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的敬意融入酸汤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里:以竹篓编织工艺为外包装,搭配苗绣、蜡染、银饰等装饰,赋予贵州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佐配健康美味的酸汤,深度践行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旅游产品开发,让消费者不仅品尝到美食,更能品味苗家千年的历史与精神内核。
深山见品的主理人朱七七的理念是 “让贵州深山好物穿上贵州民族文化的外衣,使消费者更加了解贵州少数民族、认识非遗,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象传播和文旅热度。希望消费者能够爱上贵州的美食,爱上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希望我们的乡村振兴文化能发扬光大,帮助更多的三农产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guizhou/142812.html
评论列表(1条)
[…] 一、每一个地方几乎都有自己的土特产,贵州农家土特产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