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孜循Edu」每晚推送】
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多伦多大学这所学校吗?
多伦多大学UofT,加拿大公立名校,一直处于加拿大大学排行榜榜首,有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St. 的主校区,位于密西沙加和世嘉堡的分校区。大学设有工程学院,文理学院、罗特曼商学院,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等。
申请多伦多大学应该怎么样准备?
多伦多大学大多数院系和专业不需要准备额外的文书和面试,只需要把高中成绩报给学校就可以啦,只有工程,商学院还需要额外的面试,但是申请也不会很难,再拿到offer之后,要保持成绩,如果最终的成绩比申请的时候低很多,多大可能会撤回offer。
多大的课业压力大吗?课余时间多吗?
大学的学习生活完全靠大家自己安排,想成为GPA4.0的学生们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在多伦多的大学有哪些,毕竟多大无水课。在高效完成学业的时候,课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大家可以做很多课外活动或者兼职。大一的时候不建议大家选择6分的课程,这样会超累,压力会比较大,建议大家可以选择5分的课程。千万不要觉得大学课程和高中课程差不多,可能一开始很多课会比较简单,但是等到了期末,课选太多太难那可能就真的是火葬场了。
和多大合作的学校多吗?会不会有交换的项目?
UT有很多的合作学校的!!很多!!全世界都有!!多大有两种不同的交换项目,和 。就是我们所正常理解的交换生,可以申请fall//学期的交换。可以理解为交换到另一个学校去参加那个学校的课程(与那个学校的学生一起上课)。 是多大的一个特色项目,简单来讲就是多大的教授带着多大的学生(class size较小)去另一个学校上课(只是地点变了,课程和同学都还是多大的). 项目属于边玩边学,里会安排参观啊旅游性质的东西,上课时间较少,主要能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不同的。价格超级无敌实惠而且给分会很良心,超级推荐哦。
第一年有什么好的活动可以参加吗?
可以参加学校提供的FLC ,全称first year ,这是一个大一专有的,大家需要在选课前报名申请,如果被选中,大家会被按照专业分入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大概10-20人,组员同样都是同专业的大一新生,每两周会有一次,讨论关于如何考试,如何学习,以及一些课外的活动,FLC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帮大家把专业必修课给选上,但选修课还是需要自己去选择的。
多大第一年有什么好的社团可以参加吗?
多大的社团有很多,基本上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在多伦多的大学有哪些,【孜循:名校百科系列】在多伦多大学 修炼“中国灵魂 世界眼光”,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像什么辩论社,音乐社,剑道社,戏剧社,围棋社都有。多大华人社团有CSSA和CUA,每年都会组织不少活动,还挺方便交朋友的。像RC也有自己的社团,比如RCSA,RCFA等等,会提供很多求职相关和相关的活动,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参加。每个社团里面其实都是以认识朋友和举办活动为主,对于想丰富学习之外的社交生活的同学们来说参加社团还是很好的。
多大的学生宿舍条件怎么样?
宿舍环境看不同的,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有些格外的好哈哈。具体可以了解一下各个的不同之处,除了地理位置不同之外,各个的文化特色也各有不同~
多伦多吃的是不是都是西餐啊?学校的Meal Plan怎么样?
我们熟悉的各样的中餐,日餐,韩餐都是应有尽有,虽然可能水平没有办法做到国内原汁原味的程度,但是绝对也是能让大家回忆起家乡的味道的。学校的Meal Plan也还不错,包了一日三餐,还可能有一些夜宵加餐,食物种类丰富。但是可能吃一年也会有一些腻,学校附近的一些餐车还是蛮经济实惠的小伙伴们也都可以尝试尝试。
如果自己做饭的话,可以去哪里买食材呢?
离学校最近的的金牛城(中国超市)基本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如果实在不行,在湖边也有大统华算是多伦多最大的连锁的中国超市了。如果你要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蔬菜水果肉类,普通的西人超市也可以买到。
10
多大会不会有排挤现象或者校园欺凌或者歧视?如果在学校遇到歧视该怎么办?
多伦多这个城市本身就比较多元化,所以我自己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或者歧视。多大很重视大家的安全问题,在校园里,紧急救助按钮随处可见,按一下按钮就会有校警察和警察赶来。一旦有任何安全问题,都会通过email告知给所有学员。同时UT校区坐落与多伦多的中心地带,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多伦多这个城市本身就比较多元化,所以我自己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或者歧视。
11
多大校园内的兼职好找吗?有没有规定留学生的兼职时间?
多大有自己的校园招聘,CLN平台,同时也有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兼职。兼职并不难找,但是找到一个质量很高的兼职还是需要大家的努力的。兼职的时间是有规定的,作为留学生一周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多大校园内兼职的竞争很激烈,你可以通过一些第三方网站查查兼职信息,建议在校园外找一找,因为你接触的人都不是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城市。
12
若是身体不适,学校会提供帮助吗?就诊会麻烦吗?
麻烦呀,当然麻烦了,多大学费里面包括了每年的医保,但是这个医保并不是所有项目全保,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掏腰包的。而且加拿大的医疗效率超级无敌爆炸慢,急症都需要等四五个小时,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之前肠胃炎去过一次医院,等了四五个小时,医生也不开药,直接给吊了一瓶生理盐水就让回家休息了。所以从国内过来的时候尽可能带一点被允许过关的药吧,例如藿香正气,小柴胡,腹可安,罗红霉素,诺氟沙星之类的。上了大学以后经常日夜颠倒,经常晚上喝着咖啡熬夜赶due,对肠胃负荷真的很大,国内的肠胃药可以帮助你快速的好起来。
孜循Edu.
专注出国群体,为留学生提供最独到的原创观点,最走心的活动,最实用的留学干活,做最好的留学知识经验库。虽然未曾见面,但是我们懂你!
迄今为止,孜循已经做了多个大型大学择校线上讲座,RC三重门访谈,滑铁卢圆桌会议,商学院线上讲座,AP考试福利大礼包,加拿大商学院宝典,各大大学百科全书,宿舍白皮书,投行风云,股票讲座等多项深受好评的活动。
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文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绿色通道,2022多伦多大学绿色通道项目优秀毕业生分享 – 蒋浩锋
作
者
蒋浩锋,高中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8年通过绿色通道项目进入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本科就读计算机科学Co-op专业,于2022年6月毕业获得荣誉科学学士学位,并获得了“with high ”的表彰;连续四年(2019-2022)获得了学校的Dean’s List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绿色通道,2022多伦多大学绿色通道项目优秀毕业生分享 – 蒋浩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硕士录取。
本科四年内在上海精锐教育、CGI、IBM三家公司都有过实习和涉足,其中在CGI更是作为Co-op项目连续实习了12个月,担任过应用程序测试员()、质量保证员( )和质量管控员( )的职位。
遥想起绿色通道时期,2018年的那个夏天,是我大学最没有压力的时候,经常参加各社团组织的校外活动——安大略湖畔、尼亚加拉瀑布、加拿大奇幻乐园、密室、桌游、美食……也就是在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有了一起来绿色通道的伙伴们,我成功适应了加拿大这一个陌生的国度。
上图:绿色通道·BV363班级活动
左图:“华师大二附中驻多伦多办事处”
我的初中校长曾经说过一句令我受益终身的话:“优秀与安逸不可兼得”,这句话贯穿了我高中、大学的学习生活,并在未来依然会成为我得以立足的信条。多伦多大学的学习压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看你希望把自己的标签插在哪一个位置。计算机科学是一个很需要基础的专业,我也庆幸自己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努力打好了基础,为后面实习和高级课铺平了道路。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该玩的时候认真玩,这样才是一个高效且劳逸结合的大学生活。
当然,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相当重要,如果觉得在家里效率太低,可以去学校图书馆,但缺点是很难出声讨论且插座位太少,所以我给计算机专业的小伙伴们推荐几个不错的学习室。
BV473 ( Lab): 大二时期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HL ( Hall整栋楼): 自习的风水宝地,插座位巨多;
IC406 ( Lab): 高级课的绝佳组队讨论室,说它因为进入的必要条件是“正在上至少一门C/D级的CS课程”。
2019年10月,经过简历和面试,我成功收到了CGI的为期12个月的Co-op实习offer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绿色通道,于是2020年一整年,我成为了一位全职实习生,第一次体会“社畜”和勤工俭学的感觉。犹记得初出茅庐在万锦市时还略带羞涩,到结束时早已学会体会责任与孤独。我的项目是公司里的一个web ,一年来,一次次变化着项目里的位置,一次次迎来新的队友,更一次次目送队友的离开,但我心中一直怀揣着最美好、最单纯的愿望——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最好。作为既要和产品接触、又要和人打交道的质保员,这一年的实习教会了我如何与不同职位、不同角色的人交流和团队协作,并能耐心的处理工作上遇到的任何问题。
这也算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华人圈子,接触了不少美加本地人、印度人和拉美人。现在想来,以前一直怕有文化差异不好交流,但其实迈出第一步后,真的能体会到跨越国界的友谊。虽然之后疫情让work from home成为了另一种工作环境,但我依然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并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公司的官方 。
CGI公司聚餐
2020年2月,受Green Path (GPA) 社团邀请,在CS学术沙龙上,我作为讲师给2019级学弟学妹们分享过大二课程和Co-op实习心得,有意思的是,因为实习强行算是gap了一年,当时坐在台下的学弟学妹们有的成为了我重返大学课程后的得力课友。这也是我疫情前最后一次来到UTSC,我也没想到下次回归校园已是整整两年后的大四。不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整个大学时光都充斥着团队配合,多跟大家讨论问题总能比自己解决更容易。所以新来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既能拓宽眼界增长见识,还能拉近距离,认识更多的朋友。
GPA学术沙龙
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网课和足不出户成为主流,使得学校、社团等各种线下活动都停摆了,这也是挺可惜的。所以我也能将重心放在高级课的学习上,在重返大学课程后快马加鞭,一路飙车,最终成功准时毕业。
2022
10
,我们毕业啦!
过去似流云,过去不必追,如今已在新加坡的我,依然会想起枫叶国的点点滴滴。纸短情长,诉不清当初年少;岁月悠悠,道不尽别时离愁。感谢绿色通道,感谢多伦多大学,感谢帮助过我、与我并肩作战、一起哭过笑过的每一位朋友,陪伴着我度过最美好的四年。如果再见不可逆转,那就让重逢成为下一次再见;如果重逢遥遥无期,那就让再见成为最后的相聚。相聚在那时、那刻、那年华,珍藏在枫叶国的传奇。
致
青春
高中毕业去多伦多大学,厉害了!天才少女18岁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毕业!
在接近18岁生日的时候,大多数青少年可能会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即将到来的高中毕业典礼,18岁的伊莎贝尔·朱厄尔( )也将迎来她的毕业典礼,和她的同龄人相似却又如此不同——那是她的硕士毕业典礼。
本周,朱厄尔和她的姐姐索菲亚()都从多伦多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这是他们从阿尔伯塔大学本科学位开始学术旅程后的新高点,当时她们还只有12岁和14岁。
在上学期间,姐妹俩向大多数的同学和教授都隐瞒了自己的年龄,不过本周时,她们接受了CBC多伦多新闻的采访。
“在某种程度上,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只是和姐姐一起做这些事,我们一直都在一起。”刚满18岁的伊莎贝尔·朱厄尔说。
“但是,当我们把这件事告诉同学们的时候,他们觉得非常非常奇怪。他们有点震惊。所以我们就不再告诉别人了。”
最初,是索菲亚·朱厄尔开启的这段两人的冒险之旅。
“一开始,只是因为这个语言。我真的很想学习语言,但是我们家不会说波兰语,也不会说乌克兰语,所以我想,哦,我们可以在大学里学习一下。”她说。
在那之前,索菲亚一直在家接受教育,并能够在她家所在的埃德蒙顿的阿尔伯塔大学注册一门语言课程。
才刚开始学,她就爱上了这门语言高中毕业去多伦多大学,并把这份热情也传递给了她的家人,尤其是伊莎贝尔。
“当时我的第一门课程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然后有一天晚上,我们坐在一起聊到很晚,我说,‘嘿,我有个疯狂的想法。’”索菲亚回忆说。
“‘如果我把第一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教给你,你就可以和我一起上后边一般的语言课了,怎么样?’”她对妹妹说。
教授震惊
一直在家教育女儿们的母亲梅娜·朱厄尔(Mena )说,当时索菲亚取得了最高分高中毕业去多伦多大学,厉害了!天才少女18岁多伦多大学研究生毕业!,“但最主要的是,她真的很高兴。”
当索菲亚想到带伊莎贝尔一起上学的主意时,梅娜说她同意了。
不久之后,两个女孩都开始攻读现代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本科学位。
在多伦多大学教授他们俄罗斯思想家课程的教授艾伦·史密斯(Allan Smith)说,他确实以为她们可能比他的大多数学生都要年轻一些。但当CBC多伦多分部告诉他,这对姐妹的实际年龄究竟多小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他笑着说:“这太令人震惊了,坦白说,他们当时还是青少年呢。”他指出,他们都写了有趣的论文,也在课堂上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伊莎贝尔和索菲亚都说,她们正在花时间考虑她们下一步想做什么。
伊莎贝尔说,人们有时会认为她和她的姐妹都是天才。但她认为这不一定就是她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不是什么做一个神童之类的想法,而是愿意努力工作,在这方面投入自己,并学会合作。”她说。
目前,该大学还无法确认伊莎贝尔是否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毕业生。
但不管有没有打破纪录,她的成功都给了人们一些启发。
当CBC新闻问14岁的罗莎琳娜·朱厄尔( )是否会追随姐姐们的学术脚步时,她说:“是的,可能会。”
ref:
—大家快来关注加国君↓↓—
喜欢点个“在看”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著名数学家段学复
段学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代数李群、有限p群、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培养了一大批代数学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
段学复,1914年7月29日出生,陕西省华县人。父亲段大贞为清光绪10年(1884年)甲申进士,母亲雷詠霓亦知书达理。10岁之前,段学复一直在家由父亲教语文,认方块字,读经史书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教育思想对段学复起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跟一位当时在北京学医科的堂兄学完了初小算术。
1924年秋段学复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高小一年级。第二年又跳级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26年暑假后,他因病休学一年。在中学的后五年中,他一直是在成绩优异、身体瘦弱的状态下度过的。1929年秋段学复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高中理科班。
当时附中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教材先进,要求严格,还开有选修课。以傅种孙先生为代表的数学教学更是使段学复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对数学的爱好,1932年高中毕业后段学复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
段学复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先后听过熊庆来、郑桐荪、杨武之、赵访熊、曾远荣等教授的课。这些老师各有特点,使段学复在分析、代数、几何诸方面都得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段学复还选修了来校讲学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维纳(Wiener)教授开设的傅立叶级数与傅立叶积分课,旁听了法兰西学院的J.阿达马(Hadamard)院士讲授的偏微分方程课。这些都使段学复开阔了眼界。
体育课老师马约翰是使段学复终生难忘的又一位教师。在马教授的热情鼓励和科学训练下,原来非常瘦弱的段学复在一学期之后居然就能顺利地跑完一英里长的距离。正是由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才使他得以在抗战期间经受住了几千里的长途颠簸。
段学复刚入学便认识了华罗庚,从第二年起两人就相当熟了。他们和华罗庚在中文系的一个同乡王兆芹(时风),三个人常常一起吃完晚饭后就在校园里长距离散步,边走边谈,既聊数学,也谈时局。华罗庚对于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作法,为段学复推荐的课外数学书籍等都对段学复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
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段学复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他参加了1935年12月9日和12月16日的两次示威游行以及1936年2月29日晚在清华大学新体育馆的集体灭灯静坐,抗议大批军警闯入校园逮捕学生。
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所谓芦沟桥事件悍然侵占北平,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段学复于7月29日傍晚与母亲等三人一起离开北平,一路辗转颠簸,于当年10月来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工作。次年4月6日段学复在西安与中学语文教师雷彬如女士结婚。此后不久,段学复又独自一人去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当年秋天,华罗庚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归来,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讲授的“近世代数”课程以当时问世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第一卷为蓝本,但又做了不少的修改。段学复担任了刻写讲义和批改学生习题的任务。华罗庚还在教师中作过《域论八讲》的系列报告。这些都使段学复的代数学功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华罗庚还主持一个有限群讨论班,参加的有段学复、孙本旺、樊和徐贤修等。大家轮流报告,素材是P.霍尔(Hall)刚发表不久的重要论文《对P-群理论的贡献》和H.查森豪斯(Zassen-haus)的《群论教程I》。从这时起,华罗庚与段学复开始合作研究p群的计数定理。这也是段学复从事代数学、特别是有限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的开端。
1939年上半年,段学复考取了留英公费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他几经波折才于次年9月到达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同时入学的还有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等。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是当时加拿大最大的数学系,段学复的导师R.布劳尔(Brauer)当时正在创建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系里还有G.deB.鲁宾逊(Robinson)和H.S.M.考克斯特(Coxeter)等代数学方面的著名教授。段学复在多伦多选修了四门课程,其中包括布劳尔和鲁宾逊的群论。除此之外,段学复主要是在布劳尔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很快就取得了一些关于p群的成果,并于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于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普林斯顿在当时有世界数学中心之称,著名的代数学家J.H.M.韦德伯恩(Wedderburn)就在该校任教。C.谢瓦莱(Chevalley)则是系里30多岁的年轻助教授,学术上非常活跃。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更是汇集了像A.爱因斯坦(Einstein)、H.外尔(Weyl)、J.冯·诺依曼(vonNeumann)等这样一批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这里,段学复参加了不少课程和讨论班,其中有谢瓦莱的代数几何基础和积分方程,外尔的代数数论和二次型的算术理论,C.L.西格尔(Siegel)的解析数论和超越数论。他还听了S.莱夫谢茨(Lefschetz)的拓扑课和A.丘奇(Church)的逻辑课等。在科研方面,段学复在布劳尔和谢瓦莱的指导下,通过听课、参加讨论班,特别是通过钻研他们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尚未发表的文稿、书稿,最终与他们合作完成了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和李群、代数群两方面的重要工作。1943年段学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之后,他继续留在该校做了两年的博士后,还到E.阿廷(Artin)处作过4个月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他曾任数学系研究助理。从1945年9月起,段学复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外尔的助手,协助他开设很有特色的群论课,并帮助修订其经典名著《典型群》(1939),受到他的熏陶,一直到1946年回国。
在国外的这6年是段学复的数学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6年里,他学习过的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基础数学的各主要领域。而有幸向布劳尔和谢瓦莱这两位大师学习并与之合作,对于段学复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抗战胜利以后,段学复婉言辞谢了外尔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他认为:落叶归根,祖国总是要回去的;不管怎样,自己的事业只能在中国!1946年7月段学复回到上海。在上海他见到了即将全家赴美的华罗庚,并与之一起参加了李公朴、闻一多两位烈士的追悼会。与此同时,段学复还会见了当时正在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陈省身。陈省身聘请段学复作数学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员,负责指导新从浙江大学毕业到所的曹锡华。
1946年10月段学复回到了阔别9年的清华园,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第二年起任代理系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连续开设了高等代数、高等微积分、近世代数、点集拓扑等课程。1946-1947学年他指导应届毕业生万哲先的毕业论文。1947年上半年,他又指导当时已转到清华大学的曹锡华学习抽象代数和模表示论,并于1948年下半年推荐他赴美到当时在密执根大学任教的布劳尔处作博士研究生。现在曹锡华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代数群科研集体。在代理系主任期间,段学复聘请了许宝騄、申又枨、庄圻泰等北京大学教授到清华大学兼课,又聘请由英国回来的闵嗣鹤到清华大学任教。
1948年12月13日清华园先北平而解放。段学复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气象鼓舞下,他不顾自己大病初愈的身体,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领导工作中去。1950年春天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与其同时回国的程民德也应邀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1949年到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出了一批后来成为各方面骨干的优秀人才,其中在代数学及其相近领域工作的有万哲先、丁石孙、曾肯成、裘光明、王萼芳等人。
段学复从1950年至1987年一直担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50-1952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参加了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等全国科学规划及数学学科规划的制定和名词审定工作,参加了教育部和高教部的科研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材编审工作。
1981年上半年段学复主动辞去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职务。但他的工作担子并没有减轻很多。1981—1984年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评议分组成员兼召集人之一,同时还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数学通报》和《数学年刊》编委,《数学进展》主编(1980-1987)、名誉主编。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数学卷执行副主编,数论、代数学分组主编。
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
几十年来,段学复先后发表了约30篇学术论文以及一些其他论著。作为一个数学家,段学复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代数学。他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上。
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研究有限群在特征为素数P的域上的表示,当P能够整除群的阶时,其表示与通常的有限群在特征0的域上的表示有很大的不同,理论更加复杂、深刻。这一理论自1935年由布劳尔创立,到40年代已初具规模。就在这时段学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布劳尔1942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论阶恰含某素数的一次幂的有限群》的指引下,他在同一题目的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1943年)中,在与布劳尔合作并继续布氏的工作而完成的两篇论文中取得了一些迄今仍有意义的重要成果。它们主要是:
(1)得出了其阶为pqbm的某些单群的结构,其中p和q是互不相同的素数,b和m为正整数且满足m≤p-1。
(2)证明了L.E.迪克森(Dickson)在其《线性群》一书中所列出的单群表直到10000阶都是完全的。
(3)对于pg'阶的线性群,这里p为素数且(p,g')=1,当其维数≤(2p十1)/3时,确定了它们的构造。
为了得到这些结果,段学复证明了模表示论的一些基本事实,例如他确定了pg'阶群的p块的布劳尔树的重要性质。他证明的三个引理,分别被人们称为“(布劳尔-段-)斯坦顿(Stanton)原则”、“(布劳尔-段)指标块分离原则”和“布劳尔-段定理”。
几十年已经过去,但这些成果并未失去它们的光彩。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所涉及的问题始终是有限群理论研究的主流,这些工作是后来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有的新结果仍然无法绕过或者替代段学复自己以及他和布劳尔合作得到的上述结果。正因为如此,这些结果被详细地写入W.费特(Feit)的表示论名著《有限群的表示理论》,并为群论工作者广泛引用。据不完全统计,在1945年以来的数学论著中,引用段学复的论文的就有30多处。
50-60年代,段学复沿着这一研究方向继续工作。这期间他在北京大学组织过两次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特别是通过1964-1966年的讨论班培养的研究生洪加威、李慧陵,他们决定了一些特殊类型的单群。就在他们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国在这个方向的研究被中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限单群分类的工作在国际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以后,段学复指导学生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突出的是博士生张继平。他用表示论和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维数小于p的复线性群的结构问题。
段学复在代数李群方面也做了出色的工作。复数域上的代数李群是一个复矩阵群,其中的矩阵由其系数所满足的一组代数方程式所决定。这一概念的萌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出现,这之后被人们遗忘了50年。但在此期间,E.嘉当(Cartan)和外尔对李群李代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43年,谢瓦莱首先在其题为《矩阵间的一种新关系》的论文中引进了利用矩阵的张量不变量而得到的矩阵复型的定义,然后又进一步利用矩阵的复型给出了特征为0的域上n维矩阵李(Lie)代数的子代数为代数李代数的定义。这时段学复跟随他学习李群、李代数,并合作发表了论文,概述了谢瓦莱-段学复合作工作的证明线索,而全文则因为两位作者之间的联系一度中断,迟至6年以后才得以发表。在文中他们证明了代数李群的如下基本定理:“每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是代数的李代数,而每个复数域上的代数李代数必定是某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由于有了这个定理,就可以利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为0的任意域上去。著名数学家A.博雷尔(Borel)曾经指出:40年代中期谢瓦莱和段学复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零的任意域上,这是1955年线性代数群一般理论诞生的前奏。80年代中,蓝以中曾进行与代数李代数有关的研究。
事实上,段学复在这方面最早的一篇论文是《关于幂零矩阵的复型的一个注记》。在这篇论文中,段学复对前述谢瓦莱的第一篇文章里的定理6,给出了一个利用矩阵若尔当(Jordan)标准型的计算的直接而简单得多的证明,并将其加强且推广到特征p≠0的域上。
由于P.L.M.叙洛夫(Sylow)定理的成立,p群的研究在有限群理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30年代末霍尔关于p群的重要论文刚发表不久,段学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与华罗庚合作研究了含有指数为p2(p>2)的循环子群的p群,给出了有关的计数定理,并对这种群作了完全分类,其结果用英文发表。在此基础上,华罗庚进行推广,引进了p群的秩(即pn阶群中包含的最大循环子群的指数pn-a中的a)和伪基底的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著名数学家段学复,证明了任意奇数阶p群必有伪基底,并证明了循环子群的个数的米勒(Miller)定理的推广等计数定理(见“p群的某些计数定理”)。段学复运用华罗庚的上述结果,通过精细的分析计算,对于奇数阶p群中子群个数的库拉考夫(Kyπaков)定理进行了推广,证明了奇pn阶秩a的p群中pm阶子群的个数N(m)modp3当2a+1≤m≤n时必为1,1十p,1十p十p2或1十p十2p2之一。这方面后来有很多外国尤其是苏联的数学家进行研究,至今仍然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段学复还对华罗庚的伪基底定理给出了一个更加简明的证明。
主要从80年代初起,段学复和王萼芳的学生徐明曜、唐守文等人在上述几篇论文的思想指引下和发展中进行工作,在p群的幂结构和换位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上取得了研究成果。唐守文继续段学复1939年对于具有循环弗拉蒂尼(Frattini)子群的有限p群的工作,最终给出了这类p群的一个完全分类。
段学复在《关于p群的一个定理》中,利用换位元素的运算法则证明了:若p群G包含一个最大交换正规子群A且G/A为循环群,则A/Z≌K,其中Z是G的中心而K是G的换位子群。对于G的上、下中心群列中相应的子群,他也证明了存在相应的同构。这项工作为一些中外学者所引用。布劳尔与段学复还有一些未发表的关于p群的工作,手稿保留至今。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组合数学与离散数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有限群理论与组合数学(包括区组设计、有限几何、图论等)、编码理论以及密码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有限群的计算机方法、算法复杂度以及实用软件的研制等工作也由于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60年代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70年代前期,段学复为某科研部门进行了几项应用问题的研究,所给出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使计算时效提高了许多倍。他还与其他同志一道开办讲习班,为实际工作部门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文化大革命”以后,他进一步在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与王萼芳一起合作培养了王杰等5名这个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85年,段学复领导的群论科研集体中的王萼芳、石生明、徐明曜三人的“有限群及其表示论与组合数学”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他的《有限群对一类组合问题的应用》获某科研部门科技成果奖。1985年10月9日,段学复荣获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状”,1989年11月1日荣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章”。1990年12月荣获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从事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
毕生为建系、育才而奋斗
195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国解放所带来的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部在较大范围内对所属高等院校的地区分布、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科研力量的配备等方面作了合理的调整。北京大学新的数学力学系由原来的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燕京大学三校的数学系组建而成,段学复受聘为系主任。
新中国百业待举,需要大量的各种人才。北京大学任重道远,仅数学力学系每年就要招收近200名大学生,培养约十名研究生。然而,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仅有30名左右的教师,只有分析和高等数学两个教研室。不仅缺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以及计算数学等重要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力量,而且由于西方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就连课堂教学用的教材都十分稀少。
面对这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年仅38岁的段学复团结全系教职工,特别是1955年以后,在系副主任程民德教授的协助下,支撑体弱多病的身体为筹建新的数学力学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首先是在学习苏联上下功夫:一是派出去,曾先后有4名教师赴苏学习;二是请进来,有系主任顾问、苏联力学家别洛娃(Белва)到系亲自指导5名力学研究生,且不久之后就在校教务长周培源教授的支持和协助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身为系主任的段学复十分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也要安排与别洛娃会谈工作,在1953-1954学年中甚至每周一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推广重要的教学环节——习题课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到系里讲学的苏联代数学及概率论专家E.Б.邓肯(Дынкин)和波兰数理统计学家菲茨(Fitz),为在国内领先成立概率论教研室作出了贡献。其次是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国内专家的力量,如配合高等教育部于195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举办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讲习班,听讲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100多人,这为扩大专业队伍进而设置微分方程教研室带了个好头。1955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又成立了计算数学教研室,为在国内发展这一方向奠定了基础。此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还与莫斯科大学制备了科学研究合作规划。
在教材建设方面,自50年代起,在段学复的亲自参加下,经全系教师的努力,先后译出了A.Г.库洛什(Kypoш)的《高等代数》、A.Я.辛钦(Хинчин)的《数学分析》和B.И.斯米尔诺夫(Cмирнов)的《高等数学教程》等书籍,解决了教学的急需,其中公开出版的也为兄弟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参考书。
就这样,在全系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从1952年到1966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国家培养出了约2000名本科毕业生和数十名研究生,同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系主任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段学复的身体不好,长期患有胃肠溃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停过。他多次开设高等代数、近世代数、李代数等课程,带研究生,指导学生撰写论文。1952-1966年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培养出了许以超、沈光宇、蓝以中、徐明曜、卢才辉等代数方面的本科生和石生明、洪加威、李慧陵等研究生。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段学复在1952-1966年间举办了两期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第一次是在1954—1955年,他与聂灵沼、万哲先合作撰写讲义,无保留地提出自己所了解的重要研究课题,引导王萼芳研究阶≤27000的有限单群,取得了成果。第二次是受教育部的委托于1964—1966年间举办的。段学复与王萼芳合作编写了讲义,并有陈重穆等外单位教师和本系的研究生参加,开展专题研究、撰写论文。现在陈重穆已经在西南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有限群科研集体。
1960—1966年段学复还兼任北京电视大学数学系主任,两次参加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工作,写文章、作报告,并撰写了《对称》一书,为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付出了心血。
从1978年起,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集中力量培养出了有限群及其表示论和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这两个方向的5名博士和14名硕士研究生,还指导了一名博士后。同时也培养了丘维声等中青年教师和一些外校的进修教师。1988年,他参加编写的《高等代数》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段学复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1982年他主持中国数学会第一届全国代数学学术交流会,1984年主持北京国际群论讨论会,并主编了会议论文集。直到1988年离休之后,段学复仍然在为我国的数学事业勤奋工作。近年来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的科研项目,培养博士生、指导博士后。同时他仍然用相当大的精力关心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段学复的座右铭是“实事求是,认真严谨”。多年的治学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必须勤学多练,打好基础,学深学透,做到能够灵活运用,至少有一两手过得硬的功夫。抓住问题后,要在掌握前人已有的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开阔思想,多方探索,锲而不舍,以期一旦贯通,得到成果。他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乐事,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能培养出胜过老师的学生是为师的最大快乐。
段学复曾经多次患病,特别是1959年夏天做的直肠癌切除手术,给他带来了永久性的不便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与疾病做了顽强的斗争,一直坚持工作。
简历
1914年7月29日出生。祖籍陕西省华县。
1931—193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算学系,获理学士学位。
1936—1939年先后在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0—1941年留学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
1941—1943年留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3—194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读博士后。
1945—1946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1946—1952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1947年起任代系主任、系主任;
1950—1987年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
195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系、数学研究所教授。于1952-1981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系主任。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dld/21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