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安5年前毕业来到山东老家的一所中学担任心理老师,她一直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但学历却成为了她晋升和发展的绊脚石。
在学校中,只有拥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老师才有资格担任高级教师和领导职务。尽管季安在教学和心理咨询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屡屡获奖,但因为学历的限制,她总是无法向更高的职位攀升,待遇也没有变好,这让她深感困扰和无助。
每次看到那些学历更高的同事得到晋升和升职的机会,她都感到一阵无力和挫败。
她曾经想过离开学校,去其他机构或公司发展,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让她不愿意轻易离开。
就在她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季安了解到了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一开始她还有些犹豫和担忧,她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毕业,同时也担心在工作和学习之间无法取得平衡。
她找到了一位已经在职研究生毕业的黄老师请教,黄老师耐心听完她的疑虑,鼓励道:
“你有非常扎实的教学经验和心理学基础,只要你愿意,学历并不是绊脚石,反而可以成为你发展的垫脚石。”
老师的鼓励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决定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报考山东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读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论文写作、实践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成为了她面临的挑战。有时候,她甚至会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理论研究的需求相差甚远。
这时,季安的同学们、导师们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理解她在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压力,也给了她很多实际操作上的建议和帮助。季安也很感激他们,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斗,而是有着支持和帮助的团队,有了更多的力量。
回顾过往,山东师范大学是一个让季安充满感激的学校,假如你也有兴趣,那么不妨来了解一下吧!
➽开在历史文化名城上的花
山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教学研究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这里环境优美,学科齐全,也是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机构。
学校坐落于济南市,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学校积极与当地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开设了许多文化艺术类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除此之外,山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师范专业上有着非常深厚的学科积淀。学校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也是学校的重要特色之一。
山东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全球300多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招收了众多外国留学生,也提供国内学生出国交换的机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学校还开设了多门国际化课程教师想考在职研究生,建议收藏:西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你不知道的好处揭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之一。该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秉承着“兼顾学术和实践,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在职研究生。
以下是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些亮点:
学校的在职研究生项目有丰富的课程设置,设有多个学科门类,课程设置全面,包括学科教育(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招生人数较多,2023年分别计划招生100人和120人。相对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一年只招收15人,竞争激烈。
实践导向的教学风格也是一大特色,学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和实践相结合,开设了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践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职业能力。
学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指导和个性化培养服务,帮助学生在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
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学制灵活,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和工作安排进行调整,可以选择长学制、短学制、弹性学制等多种学制方式,使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
总的来说,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高、师资力量强、课程设置全面,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职业发展机会教师想考在职研究生,假如你也心动了,那么赶紧联系在线老师来深入了解吧!
我总的结论是:非全更多是锦上添花,却很少能雪中送炭。(本文共8000字,资料很多,阅读需要20分钟,没有需求的朋友不建议阅读)
01非全的培养模式。
法(学)律专业非全的培养,这其中涉及到几大方面:(一)授课方式(二)考察方式(三)学费水准(四)奖助贷体系(五)宿舍问题(六)户口档案(七)毕业证书
我本来是打算给个统一的结果,但查阅了各个高校的相关文件,发现待遇差距较大,故只能给出大致范围:
(一)授课方式上,一般而言均为周末上课,也有少部分在1—2个月内集中授课甚至与全日制一起授课。
(二)考察方式上,这点差距很大,有的院校与全日制一样闭卷考试教师读非全日制读研,贯彻落实了“严进严出”;有的则仅需在期末时缴纳一篇论文,整个研究生生涯采用“放养式”。
(三)学费水准上,均比全日制要高,一万至几万不等,以总额计算大致比全日制高1倍至1.5倍不等,这里以北京大学与郑州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法律(法学)全日制学费总额为44000元,法律(法学)非全日制学费总额为99000元。
郑州大学法律(法学)全日制学费总额为16000元,法律(法学)非全日制学费总额为39000元。
(四)奖助贷体系上,绝大部分院校非全日制一般没有奖助学金,尤其不能参与奖学金评定。但好的院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等,也开始针对非全设置2000-5000不等的奖学金,覆盖率大致在10%-20%左右。
(五)宿舍问题上,一般不解决住宿,少部分提供住宿的高校甚至还存在让非全住老楼让全日制住新楼的情况。
(六)户口档案上,非全日制研究生极少需要转户口与档案。
(七)毕业证书上,双证,既有学位证,也有毕业证,但会注明非全日制。
02国家的政策变化
今年2月,教育部联合其他四个部委发布通知,强调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平等保护,加上之前几年内发布的其他文件,我们不难看到,国家对非全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推广力度。
这一列调整中,有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自2020年起,原则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仅招收定向就业人员。
所谓定向就业,就是指考生毕业后要到指定的单位就业,入学前需要签订三方协议(学生/学校/就业单位)。
根据非全在读学生的反馈,在实践中,无论你有无工作,学校均会要求你签订这份协议,但实际上你不在也不会在该单位工作,很多应届生都是随便找了一个单位盖章,选择从长计议。
由于是定向就业,所以就没有派遣证、报到证,也不能参加校招,最重要的,是没有应届毕业生身份。
在我看来,对于法学专业而言,是否为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准予报名的公务员岗位范围大小,很多优质国考岗位和选调生,均明确限制仅允许应届生报考,而省考一般不对此作出特殊限制。
由于2020届开始原则上所有非全均采用定向就业的方式,那么绝大多数非全应当是没有应届生身份的,自然也无法报考以上优质岗位。
此时,可能有部分朋友用下图进行反驳:
在江苏省考的信息公示中,将读研期间无工作经历的非全日制认定为应届毕业生。
首先一个很好去回应的点是,读非全却在整个读研期间无工作经历的学生,人数会有多少?
除此以外,之所以要设置该项条件,原因在于17年非全改革时政策执行的混乱,由于教育部并未声明非全是否定向的问题,导致大量院校存在一批非定向就业持有派遣证的非全毕业生,这已然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给国家的信访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当下疫情的影响,公职部门必须尽可能的分流待业群体。
所以,教育部在19年8月的文件中发文明确“原则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仅招收定向就业人员。”后,在12月30号便联合五部委签署文件,明确非全与全日制的同等法律地位,但文件中也同时指出:
这里引用知乎用户@摩拉迪姆的话说就是:“先封口,再给老人们一块糖”
是的,国家的这项举措最主要是为了补偿“老三届”,而不是为以后的“新三届”铺路。因为对于这类群体而言,非定向的比例较大,影响力也较大。
但2020届以后的非全,由于国家已然发文“原则上仅招收定向非全”,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院校响应了国家的政策:
尽管仍有部分院校可能开设非定向就业的非全,但这一比例将会显著下降,同样的,这一群体的影响力也会显著缩小。
等到那时,对于一部分当时淘宝花钱盖章实际并无工作的定向考生,国家的政策已然写明其不具有应届生资格,而一小部分仍为非定向的非全学生,此时他们很难获得前辈级“老三届”的有力声援和实质帮助。
为什么?
因为口也封了,糖也给了,该上岸的也上了,并非事关切身利益,也自然缺乏行动动力。
而那一小部分非定向的非全学生,恐怕只能孤军奋战,应者寥寥了。
所以从这个导向,我们不难看出国家未来改革非全的方向,那就是重心在本来就有工作的人身上,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对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们,非全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同时,我们今天的核心是法学专业,虽然它是文理兼收的,但本质而言,仍是人文社科类,偏重于文科属性,而这一点,对于非全的选择与否至关重要。
是的,如果是理工科对此还有缓和的余地,属于文科类的法学,我更是不建议各位应届生报考。法律这一行,学历入门砖太重要了。
03非全的就业问题
这是本文的重点,可能也是大家最关心的点了。我们从就业问题入手,查看非全的优势与劣势。
法律专业的就业,大致有以下几类:政府机关(省国考、选调生)、私企(非法律岗位/律师、法务)、高校(辅导员、老师)
(一)政府机关
第一,是政府机关,更准确地讲,是吃公家饭的。这里我全面的讨论公务员问题,包括考试、定级、遴选(晋升)三大方面。
考试方面,可以说是最大的问题了,即考试资格问题。
考试分为选调生考试和省(国)考两大类。
对于前者,仍有很多优质定向选调不允许非全日制报考:
同时,相关部门给出的理由确实无法让人反驳(这个问题我随后会讲,即教育部与人社部乃至中组部的关系问题)
对于省(国)考,在我查阅的全国各地几十个省市的公务员招考条件中,限制非全报考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尤其是国考。
第一类就是直接限制非全报考的
(该图来源于知乎用户@冰岛没有猫头鹰)
像部委对非全的限制也不例外
第二类是明面上不限制非全,但是通过其他条件去卡非全报名的:
例如,山东省平度市在其人才引进计划中一面写明“2020年应届毕业非全日制研究生列入选聘范围”
但又在下文限制“定向培养毕业生,不列入选聘范围”
考虑到2017年非全改革后的情况,有很多非全毕业生被限制在报考条件之外。而这种情况在2020年再次改革后会更明显。
还有用“全脱产”说法规避“非全日制”报考的:
第三类最狠,但数量也最为广泛,在报名条件中没有相关限制,也没有玩弄文字游戏,但咨询有关单位,均以“非全日制不能报考为由”拒绝,向有关部门投诉要么被疯狂踢皮球,要么退钱补偿但就是不松口子。
比如下图这位同学,考上就业协议都签了结果被当地教育局以“非全不合标准”为由解约。(这位是招教考试,严格意义上讲只能说是吃公家饭的)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
这是被踢皮球不给解决的:
这是退回费用但始终不松口的:
针对这些情况,有网友给出了这样的理由:
因此,情况很不乐观,歧视无处不在。
但这种情况正在被慢慢改变。五部委的文件出台以后,有不少地市都跟进执行了相关部署,甚至补发了通知:
所以针对考公而言,总的来说,大环境并不好,但日子似乎在好起来。
那么一旦成功上岸,就涉及到定级问题,我们都知道,以研究生学历报考的公务员岗位,是以副科定级的,这点我在网上看到网友们的反馈,基本是没问题的,相关单位的回复,也验证了这一情况:
但也有一部分人,无法以研究生身份定级。
这种情况我推测应该是这些考生是在读非全期间以本科生学历考公上岸的,那么此时就会出现争议。有网友的回应似乎验证了我的这一猜测:
但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主流,大部分是能够以研究生学历定级副科级待遇的。
定级结束,便是晋升问题,分为提拔和遴选两大类。
对于前者,我们来看一张图表:
(图片来源知乎用户@Tant)
这是体制内某单位关于干部晋升的情况表,我们可以看到其清楚区分了“全日制教育”与“在职教育”。
体制内认定:如若不脱产学习且未转递本人档案并重新派遣(有派遣证),一般按照在职教育掌握。
那么显然,提拔上非全是与全日制有一定差异的。理论上而言,同等条件全日制更具优势。
对于后者,据了解,体制内遴选以“双证”为标准,因此非全也可以参与遴选。但有些待遇更好的岗位,也明确注明了需要“全日制研究生”。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非全日制从试图进入体制开始,便丧失了很多与全日制同等竞争的机会。
以至于有些读法律非全的前辈不由得发帖感叹:
以律师和法务为代表的私企,似乎成了许多非全法学生的唯一选择。
但私企的情况依然没有那么乐观。
(二)私企
政府机构必须执行国家的命令,但私企并没有这项义务,更何况现在很多政府机构也没有完全执行命令、落实政策。同时,加上很多私企对非全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在职研究生”阶段,导致私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歧视颇为强烈。
这里需要做个区分,因为法学专业的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一定就会从事法律工作,我见过非常多的法律专业出身却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前辈,例如媒体、金融、销售、教师等与法律基本无关的工作,我在本科期间,查阅过某届毕业生的工作通讯录,他们最终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的比例不足40%,他们进入了私企也没有从事法务工作,而是转投行政和销售等。
所以,我将私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法律工作的私企,一类是律师法务。
对于前者,歧视现象非常普遍,例子太多了,我仅放出其中一小部分:
(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而对于律师和法务,情况就相对好一些,由于目前实习律师起薪普遍很低,即使研究生学历也无济于事,律师的长线发展特征使得其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要求并不过分严格,更看重律师本人的业务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律所不招收非全的情况,毕竟,私企的一切以创收为目的,周末上课就意味着周末不能加班。
总体而言,需要考虑你从事律师行业的方向,如果你选择做一位授薪律师,基本都会要求全日制研究生,但如果选择做一位提成律师,一般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不做要求。(授薪律师和提成律师的区别不懂的小白可以去动手搜一搜,网上一大堆)
至于法务,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法务本身待遇差距就非常大,也不是大多数法学生的最终归宿。
(三)高校
第三类,就是进入高校,这里仍有两个分支,一类是以辅导员为代表的行政岗位老师,另一类是以讲师为代表的科研岗位教师。
对于前者,在硕士学历可以报名的岗位中,已经有一些高校事业编岗位不再限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报考。
(19年温大招聘条件)
(20年温大招聘条件)
(四川师范大学更正相关信息)
(信阳学院仅限制第一学历)
但也有很多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尤其是双一流院校,仍以全日制硕士作为限定标准:
(厦门大学2020年度招聘启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招聘公告)
(西华大学2020年招聘公告)
(新疆大学2020年招聘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公告)
对于讲师招聘,稍微知名一些的院校,均要求博士学历,甚至对于招聘辅导员、行政岗教师都开始要求具有博士学历(这学历贬值速度……)
同时,对博士可以报名的岗位,又有不少院校对硕士学历是否为全日制做出了限制。
(同济大学2020年招聘公告)
(哈尔滨理工大学2020年招聘公告)
但总的来说,博士学历可选择的岗位就相对较多了,不少高水平院校并没有对硕士是否为全日制作出限制,而是从科研成果上进行调整。
但是,对于法学(法律)专业来说教师读非全日制读研,法(学)律专业该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在当下博士招生体制下,推荐制越来越成为主流,这就要求学生在硕士阶段与知名导师保持长期联系和接受专业培养,而要想钻研出重大的学术成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点本身就与非全的培养模式相悖。
因此,一般而言,能够拥有优异科研成果的博士,硕士阶段必然投入大量时间去打基础,而这一点,非全是很难做到的。
04法学选择非全的建议
分析了这么多,我来总结一下法学专业怎么选非全。
从职业规划角度出发:
首先,如果你的就业方向里,是以考公(编)为主的,建议慎选非全,除去定向选调和部委国考以外,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是双非全日制也比985非全为更有利。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非全从准入门槛到职称定级再到提拔晋升,都有被卡掉的可能。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已经通过笔试面试但仍然因非全被刷掉的考生,我们假设他们最终通过向媒体或上级反映而投诉成功,但闹出这么大动静才入职的他们,未来的发展会不会受限?会不会因此被搞“特殊待遇”?显然这种可能性是高度存在的,毕竟体制内的领导虽然不能无缘无故将你开除,但给你处处使绊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如果职业规划是板上钉钉的律师,工作经验比学历本身更为重要,非全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本身已经执业(实习)的律师,可以考虑边工作边读书,但也要预见到各种困难和压力,比如能不能承受平时上班、周末上课的压力,能不能负担高额的学费、租房费乃至通勤费(实习期律师入不敷出是一种常态,有的非全院校距离工作岗位非常远,甚至需要坐飞机)尤其是要与律所协调好,否则可能读着非全却没了工作。
再次,如果职业规划是非法律行业,仅需要研究生文凭(这种情况仅存在于法学专业,法律(非法学)是不可能的,挤破头跨专业考法硕的学生们就是为了吃法律这碗饭)的,建议提前咨询自己想要入职的公司是否允许用研究生学历定级评工资,否则很可能陷入和下面这位前辈一样的窘境:
最后,如果职业规划以高校为主,建立还是读全日制为上策,因为高校里最不缺的就是高学历的人才。我本科期间两位关系要好的行政岗老师,一位硕士学历,本硕均为河大,还有一位博士学历,博士为法大,前者与我提起后者时,常常叹气:我怎么可能竞争的过人家,人家法大博士,我一个河大硕士。所以一切不利的条件都应该尽早铲除,避免因全日制非全日制的问题限制报考甚至未来发展。
从在职应届角度出发:
如果你是在职考生,而且家境殷实,有提升自己的需求,国家政策的改革方向就是为你们设置的,大胆报考,放心去上。
如果你是应届考生,除非你根据我刚才所讲的职业规划(基本就是提成律师)搞清了自己的方向,否则我非常不建议应届生报考非全。
从应届调剂角度出发:
单单把应届生调剂本身摘出来,是因为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一志愿无法上岸的大量全日制考生因为严峻的调剂形势和畏惧二战而转投非全,同时可能手里也有部分全日制普通院校的调剂名额,便陷入了长久的纠结之中,以至于选择了前者后仍然要在各大平台搜索非全的相关信息,为某单位放开非全报考而欣喜,为某企业歧视非全而懊恼。
这也是我担心21年以及以后更远的应届考生们“重蹈覆辙”而写下此文的最大原因。
我先亮明一个观点,千万不要被院校甚至是导师的言语所迷惑而去选择非全,你要跳出这个院校甚至是整个非全的圈子,去宏观的考察自己究竟是否适合攻读非全研究生。
给大家一个比较主观但绝对好用的评判标准:当你面对调剂时,非全的最低标准是985,当985非全与双非全日制同时握在手里时,建议更倾向于前者(如果不定向选调也不考虑部委国考的可以选后者);当985非全与211全日制同在时,建议更倾向于后者。
这个标准,可能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但绝对不会使得利益最小化。
是的,人生的大起大落都是赌博,而这个标准并不会使你大起或者大落,但绝对可以稳赚不赔。
这也引出了非全的归宿——非全很难改变命运,更多是在提升自己。(全日制都很难改变了,更别提非全了)
从自身条件来说,如果你出身985、211,我非常不建议读非全;如果你出身双非甚至野鸡大学,即学历实在是拿不出手,同时对继续考研上岸已无信心或客观条件已不允许,可以考虑非全(但我还是建议,可以适当的降低院校标准,下调目标学校的档次,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目标院校。)
我最开始就讲,非全只能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那些学生们是有底气和底牌的,但双非学生们并没有,一旦非全政策有变,他们会比前者摔得更惨,伤得更重。
综上,非全适合以下几类人:
已经有正式工作需要提升学历的公检法人员和执业律师;
录取非全的同时也找到律所开始实习的提成律师;
以(类似)公务员为职业目标,但不打算报考定向选调、部委国考、事业单位、军队文职的,以拥有两年工作经历为限制条件的不限制非全报考的省直机关(省考)为最终目的的考生;
完全不依赖硕士学历就业,而是有坚定读博意向、自主学习能力极强的学生;
已获得法考证的法律(非法学)专业愿意读非全的985、211学生(本身很多地市已经限制非法学报考公法检岗位,如果该非法本学生始终以律师为职业目标,读非全直接去律所增加工作经验学习技能比在学校里有用的多)。
05非全的未来展望
以上的我所有判断分析,均建立在目前的政策导向和实践现状上,但一提到政策,就伴随着改革,而一涉及改革,便意味着变数。
尽管中国的整体政策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但就具体部门层级而言,其存在的变数仍然非常之大。
我在前文提到,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五部委联合发文稳就业、抚民心,这才有了这几个月山东湖南等地改口不限制非全的做法,但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的痛点在于,即便是全日制硕士,也完全是一种供过于求的状态,在这样的大小背景加持下,仅就公共用人单位而言,也不具备推动改革的原始动力。
这是安徽省委组织部理直气壮的拒绝非全选调的原因所在。
对非全的限制,和各种招聘中对四六级的限制完全一样,并不是因为非全有多不好,也不是因为英文有多有用,纯粹是因为,中国的人太多了,人才也太多了。
必须凭空制造出一些门槛去限制,为什么?因为供过于求。
这也是为什么几年来教育部数次发文,但对非全的歧视和限制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全日制一大把还招不完,我为什么要把系统里十年甚至几十年没改过的数据再更新调整,再把纸质档案收回重做,大费周折的把非全加进去?
而正是由于疫情这个黑天鹅的突然出现,稳就业成为了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这才有了五部委联合发文的“震撼人心”。
但在平日里,诸如国家公务员局、人社部、中组部等单位,教育部根本无权对其发号施令,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它早就公开声明全与非全同等培养、同等待遇,但各省份的省考招录、人才引进、住房补贴等一系列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制度设计,却都基本无法惠及非全学生的原因所在。
而一旦疫情结束,新的政治任务再度来袭时,中组部、人社部等单位,会不会继续与教育部携手共舞呢?
作为一个自己发的政策自己都曾不严格执行的单位,又怎能奢望其他负责政策配合的兄弟单位切实有效执行呢?
这个问题,不是非全本身,而是体制设计。
所以目前,我仍要对该政策能否有效落地生根发芽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你问我为什么?
就凭我这几天查资料找论据时看到的形形色色非全考生为了维护权益东奔西走却往往应者寥寥时,我就有一种替他们不值的无奈感。这明明是国家应该主动去干的事情,结果需要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学生自己去硬碰硬,就像我前面所说,即便是据理力争最后成功录用公务员录用私企,抛开这其中的推诿扯皮暂且不谈,已经和上级甚至主管领导闹得很不愉快的录用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可能实现“和和美美”?他们的职业前景会不会因此而被打折扣?
前有苏州大学教授公然歧视非全,后有重庆大学不给非全发毕业证书封皮。
非全的认可之路,任重道远。
而尚未踏上这条用教育部信誉做背书的木船的考生们,我劝大家,三思而后行。
因为政策可能改变,但人生不能回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146475.html
评论列表(0条)
[…]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含金量是在职读研中比较高的,而且难度还是的。相对于其他的报考方式来说每年报考同等学力申硕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同等学力申硕和在职研究生的含金量,也就意味着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在逐渐受到在职人员的认可。下面育路在职研究生报名信息网给广大考生详细介绍一下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的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