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温州医科大学举行了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这所扎根温州60周年的大学,已经跻身全球优质大学第一方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这里走出的20多万毕业生中,有名医、名师、院长等一大批栋梁之材。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澳大利亚科学院的10多位院士和外籍院士,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等几十所国外知名大学代表到场祝贺,与温医大师生共庆生日。
庆典现场,重量级“大咖”云集,星光灿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黄荷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张心湜、郝希山、李兰娟、张志愿、张英泽、付小兵等,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柯杨和澳大利亚国家桂冠院士Prof.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Prof. Brown、美国科学院院士Prof. 等莅临会场后,不时和温医大师生交流,气氛热烈。
图 | 温医大党委书记吕帆教授主持大会
温州医科大学校党委书记吕帆教授主持纪念大会,宣读了社会各界贺信。她说,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温医大迎来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温医人会带着自信与梦想,大力弘扬“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学校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加快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而不懈奋斗。
图 |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做主旨演讲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在会上表示,温医大将坚持“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不动摇,坚持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步伐不懈怠,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 | 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颜华教授致辞
兄弟院校代表、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颜华教授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79级校友、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录制视频深情回顾了在母校度过的难忘的8年青春岁月,感恩母校的培养并祝母校生日快乐;1980级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附属新华儿童医院院长孙锟代表校友发言,回顾了当年校园学习生活,为母校“路灯下苦读”的学风而自豪,并感谢母校的培养。
图 | 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校长大卫·黑斯教授发言
国际合作高校代表、201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校长大卫·黑斯(David Heath)在大会发言时说,他与温医大有着长达25年的友谊,第一次来温州时,温医大还叫温州医学院,只有学院路校区,茶山校区、眼视光医院都尚未设立,更不用说洞头滨海校区了。但是,温医大坚持特色办学、创新发展,创造了一系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业绩,“她的故事令人鼓舞。”
温州医科大学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目前该校共有学院路、茶山、滨海三大校区,占地面积约1900亩,拥有5所附属医院,医疗服务覆盖浙南闽北3000万老百姓。此外,还在全省拥有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
砥砺60年,温医大已经跻身全球优质大学第一方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20多万医科类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出,造就了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名师名医、社会栋梁;临床医学等四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完成了千余项国家级高层次课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孵化出一批优质的医疗机构,形成了眼视光学的“中国模式”。
图 | 向为温医大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和单位授铭谢牌
与此同时,温医大始终扎根温州大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医疗服务等方面,为温州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和医生数的指标连续六年跻身周边19个城市前三,浙南闽北地区,医疗医学资源成为温州的辐射竞争地,和靓丽的金名片。
会上,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指导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落户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
数说温医大辉煌60年
六十年栉风沐雨
六十年励精图治
六十年薪火相承
当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时,温州医科大学这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学府也走过了漫漫征程。她努力汲取着瓯江之滨特有的养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路高歌猛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突围跨越,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医学高等院校的强校之路。
今天,温医大创下多个“中国第一”,以傲人的身姿跻身我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第一方阵。这一系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业绩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温医人砥砺前行、奋力书写的精彩华章,更是他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
这种精神,
根植于温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在波澜起伏的时代变革中,偏居一隅的温州从来不惧困难,以“探路者”的角色,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
这片土壤,也因此蕴含着“无中生有”、“永不言败”的天然养分。1958年,当60余位青年从西子湖畔翻山越岭来到瓯江之滨时,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创业热情喷薄而出。
▲1958年6月19日浙江日报报道设立浙江第二医学院
▲1959年9月20日,学院路校舍动工,师生一边工作学习,一边还要参加建校义务劳动,夯地基、运石材、搬砖块。
在一穷二白、荒野建校的起步阶段,王维松教授的彩色《人体解剖学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缪天荣教授的《对数视力表》发展成为国家标准;钱礼教授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代外科医生……
▲部分解剖组胚教师合影
前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温医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精神成为学校独特的基因和独有的风骨,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1972年,学生在学校“百草园”向老药师学习草药知识
70年代 温州医学院北大门
这种精神,
交织着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基因密码。
在波澜起伏的时代变革中,温州人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第一”和胆大包“天”的壮举。这种血液里流动着的创新因子,时时激发着温医人在60年的办学征程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1988年,中国第一个眼视光学系在温州成立,温医大创新性地将传统眼科学与视光学相结合,形成享誉世界的眼视光学“中国模式”。
如今的温医大眼视光,已形成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公益慈善和推广“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并实现了诸多中国第一。正是这种独辟蹊径的发展理念,引领着温医大在奔涌向前的时代巨澜中,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2年6月27日,学校举行“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揭幕仪式
药学学科聚焦当时不被人看好的细胞生长因子领域,长期深耕细作,在基础研究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医学检验,临床医学中的儿科、骨科、妇产科等学科均从中得到启发,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温州医科大学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眼视光学博士研究生好吗,特色优势学科实现从高峰到高原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温医大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浙江省属高校“零”的突破,2018年5月学校ESI学科综合排名位列浙江省省属高校首位……
▲2012年2月,池永龙教授领衔的科研项目“微创脊柱外科新术式”夺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为池永龙教授(右一)等在分析患者的CT片。
这种精神,
折射出温医人坚韧不拔的拼搏勇气。
没有区域优势、缺乏人才资源,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但勇往直前的温医大人始终满怀着不畏惧、不服输的激情,坚定着医学报国、追求卓越的信念。
他们扎根温州,在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等方面,着力为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他们放眼世界,以勇往直前的创新意识构建学科高峰,以只争朝夕的执着精神打造科研高地。从浙江第二医学院,到温州医学院,再到温州医科大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成长蜕变。
今天的温医大,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小学校,而是坐拥3校区、占地1900亩的高等院校。5所附属医院、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培养了20余万医疗卫生人才,留学生遍布五大洲,医疗服务覆盖浙南闽北3000万老百姓……这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温医人的艰辛与奋斗,承载着温医人的光荣和梦想。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瞿佳、李校堃、陈素红分别获奖
这种精神,
更彰显出温医人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
“医学报国、教育强国”的家国情怀,流淌于代代温医人的血脉中,弘扬于代代温医人的行动上。多年来,温医大“以医疗和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并在发展的征程中不断注入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力量。
▲2009年11月11日,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正式成立
奋斗的过程,
就是精神留存的过程。
“咸鱼翻身、筷子发芽、火腿走路”的学校精神特质,是温医大60年来办学实践、干事创业的生动写照。当这种独特的温医精神代代相传,并不断转化为敢闯敢拼、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时,温医大已经呈现出厚积薄发、生机盎然的良好发展态势,并创造了越来越多“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辉煌业绩。“温医大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医大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地方办大学,不断在历史积淀中凝练特色,在改革创新中铸就‘温医大品牌’所取得的。”温医大党委书记吕帆说。
继承是船,创新是帆。今天,站在一甲子的历史新起点上,温医人已经凝聚力量、整装待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双一流”的梦想扬帆起航!
从浙南一隅到全国知名
学科创新,诸多第一
如今的温医大,已经是浙江省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并跻身我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第一方阵。从一个专业,到形成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根植于温州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深入温医大人的骨子里。
▲1997年4月17日,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奠基仪式举行
▲2002年吕帆被授予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戴近视眼镜的小老鼠或将把近视防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温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由温州医学院药学院李校堃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工程菌种和转基因红花蛋白种子搭载“神八”上天,开展太空搭载实验。
从177名新生到20余万名毕业生
立地顶天,两有两能
建校初期,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便全面展开,从1958年即招收5年制本科医学生。首届招收新生177名。建校60载,温医大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医疗卫生人才。近年来,温医大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位居全国前10%。在蔚为壮观的校友方阵中,既有发明宫颈癌疫苗而荣获欧洲发明奖的周健,更有许多扎根临床一线、服务广大百姓的业务骨干。
▲宫颈癌疫苗共同发明者周健博士(右)与伊恩·弗雷泽教授
▲2010年6月29日,学校首批独立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
从60多位“拓荒者”到“引才特区”
天下英才,平台聚智
60年前,两批60多位教职员工从西子湖畔来到瓯江之滨,用青春和热情点燃了浙南医学事业的燎原之火。
▲部分从杭州来温州创校临床教师合影
近年来,温医大共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人才300多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10000余人(含附属医院),一批优秀教师入选国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特级专家、省高校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数量位居全国地方性高校前列。
▲2015年9月10日,浙江省庆祝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暨第四届师德先进表彰大会在杭州举行,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陈洁副教授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全国师德标兵”受到表彰,并应邀在座谈会上发言。
从《对数视力表》到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创新温州医科大学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眼视光学博士研究生好吗,聚智转化
回眸6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温医大的科研项目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凝聚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在集聚优质科研资源、推进产教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温医大不断发力、持续推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2015年6月11日,第10届欧洲发明奖评选结果在法国巴黎揭晓。周健夫人孙小依博士和弗雷泽教授领最受欢迎发明奖
▲2016年1月8日,我校李校堃团队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36名自费留学生到生源遍布五大洲
开放办学,多元交流
学生出国留学、教师出境讲学、教育资源跨境共享、开展境外办学,成为温医大国际化发展的新常态。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地区)的120多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其中近20所高校为世界百强名校。同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全覆盖。
▲1987年,学校聘请的第二个外教——美国人Brown正在与口语提高班的学生(我校教师与医生)交流
▲1992年,温州医学院院长李日千与新英格兰视光学院院长克劳森签署友好校际关系
▲2003年12月,国际特奥会全球首家合作中心落户温州医学院
▲2006年10月30日,学校迎来了首批学历教育留学生
▲2010年4月25日,学校举办第一届国际文化节
▲2013年11月1日至5日,2013 检验医学国际会议在温州医科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100余家单位的近30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2017年3月4日,温州医科大学与波兰卢布林医科大学签订“华佗项目”合作协议
从“温州防疫三套车”到助力“健康中国”
服务地方,善行天下
在做好医疗服务的同时,温医大扎根温州,放眼全国,用一系列公益慈善行动打响了“爱心温州·善行天下”的慈善品牌。
▲2009年12月21日,民盟中央“明眸工程”首站选在贵州毕节,资助50名患者接受复明手术。图为时任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为苗族老人做眼科检查。
▲2011年2月15日,温州医科大学学子郑科科成为温州市首位在校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6年暑假,温州医科大学21岁的大一女生廖佳韬只身一人前往非洲做义工
来源 |温州晚报全媒体、温州日报全媒体
原标题|温医大60年:“她的故事令人鼓舞”,让一系列“不可能”变“可能”
值班编辑| 邓爽 总编|张玲
投稿/合作邮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123565.html
评论列表(0条)
[…] 连日来,出席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通过大会发言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本期共有5位来自统战系统的政协委员“亮相发声”温州市出国留学,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