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学,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数据驱动学校,分析改变教育”,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也正面对着变化和创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大数据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和实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根据大数据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大数据的价值。并将大数据的发展视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从而对大数据的应用及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同时,在国内的教育实践中,大数据也给我们的教学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数据驱动学校,分析改变教育”,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也正面对着变化和创新。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创造诸多的有利条件。也就是科技运用的便捷性,教学环境方面的支撑等等,都促使新的教学模型的产生。虽然大数据给大学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也受到某些教育观念的制约。要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

大数据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和实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思政教育主体的转向:由“主客体”关系到“多主体”关系。在“大数据”背景下,仅注重“主客体”关系、基于反馈机制的“单向性”特征的大学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方法已无法适应。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利用资讯更加便利,他们同样也是受教育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由“主客体”向“多主体”的转换。大学思政教学中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使得研究目标向接受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话语表达与心理诉求、主体性作用与诉求预期等多方面多维度转变。

思政教育信息价值的转向:从信息搜集转向为数据的精准分析。在传统的大学思政教学中,以及当前最受欢迎的互联网思政教学中,关于教育信息的收集,都是以思想和以老师为主要内容的,其收集的方法仅限于研讨、问卷调查、座谈和经验性总结等,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资料收集的对象具有分散、覆盖局限等特点。而大数据的出现,将这样的情况转变为对全部数据的同时掌控,接下来就是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因而,基于大数据支持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学,大学思政教学的方向已经转变为对各种信息进行精炼处理、储备掌握与最优利用,从而实现思政教学的目标。

思政教育数据来源的转向:由分散性、结构化转向为非结构化。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文献资料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实现。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组成上,都比较薄弱,属于结构性的。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面对海量的数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来源逐渐从分散的数据变成结构化的数据。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信息非常复杂,它属于一种数量巨大,但密度不高的非结构化数据。所以,要想让这些数据得到更好的利用,就必须拥有与之对应的非结构化数据库以及分析手段,才能让这些数据得以精确地进行分析和利用。

思政教育视角的转变:从经验主义、点状分布转向为科学分析、系统化。从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来看,它的研究和实践多处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下,就显得格外突出。教育者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时,更多地以经验主义为基础,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分析经常是从点到点,或者是从点到面,但是它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还需要经过实际的测试。但是,大数据让这一类的研究转变成为:以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基础,而所拥有的数据与传统的思政教学相比,拥有无法相比的总量。同时,它还极大地提升数据的科学性,它是一个从实践总结再到实践的过程,它的科学性是一个已经被实践过的优化过程。而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尽量避免以往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只能凭“一己之力”、局限于“一己之能”的情况,将单一的、分散的数据搜集方法变成集中的、系统的、高效地利用大数据的方法,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和同质性的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转向:从宣传教育、危机应对转向为预警引导。由宣传教育转向危机处理,转变为预警导向。宣传教育、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除此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包含对信息的把关,以及对热点重点问题的危机处理。但是,在网络即时的特征下,高校的主动性存在着显著的缺陷。大数据的本质在于其产生的新的价值,或者说,是对新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从宣传、危机应对,转移到在大数据的科学化分析基础上的预警和指导。对这些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舆论和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并针对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预见性的干预,从而指导大学生立德成才。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根据大数据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伴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人类的观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还在持续地基于大数据的发展而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更新,这就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要以与时俱进。例如,在开展思政课程的时候,高校可以创建一个与校园有关的论坛,让学生们主动地参加到其中。而老师们也要定期地对论坛上的信息展开追踪和解,以便能够及时地掌握当今大学生的想法和精神状况,将论坛中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所关心的时事展开正面的引导。此外,老师们还可以通过QQ和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和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慢慢地培养同学们的“三观”。老师们可以在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地掌握,并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将从网上获得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之中,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坚定大数据意识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学,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在教学中获取有效信息。身为大学思政教师,尤其是处在新时期“大数据”环境中,首先要具备“大数据”的觉悟,并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做“大数据”的接纳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并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资料整理、收集与分析的能力。在每日的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观察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互动,在与他们的双向沟通中,明确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再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对其进行分析和回馈。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要有大数据的意识,要有数据的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的思政教育。

发现高校思政教育的规律,建立和完善好大数据的系统。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收集、分析和传播数据信息的技能,而且要具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管理的能力。在海量的数据汇聚成为一个大数据库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筛选技能,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发掘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规律。在找到并提炼出这一规律以后,老师们对这些规律进行总结和梳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学思政教学材料系统,为以后的大学思政教学提供便利。

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会。大学在进行思政工作时,要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的先进观念,创造新的思政工作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为更快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建设,必须注意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信息来源。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变革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将教育方法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并逐步提升自己对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并树立“全球观念”。

作者:侯丽,硕士,副教授,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考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趋势——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综述

付鸿飞李明磊

摘要:2017年10月26日, 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价、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在研究生教育学“由外而内”的学科建设路径上达成了共识。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学;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付鸿飞,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博士研究生, 北京;李明磊,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北京。

2017年10月26日, 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办,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协办的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代表150余人。大会主题为“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生教育”, 与会代表围绕“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各国研究生改革与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一、“双一流”建设与评价

1.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关系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厘清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关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何海燕教授结合“双一流”战略指导方向和基本发展规律, 从“职能维——创新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关系。就职能维度而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五个方面存在着职能耦合的关系;就创新维度而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着互利共生的逻辑关系, 创新驱动应该逐渐取代既往的要素驱动, 具体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价值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认为,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在本质上是一体联动的关系,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和核心, 但一流大学建设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流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大学和学科两个一流齐头并进、坚持内涵式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 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形成以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双一流”建设关注的焦点在于质量和特色, 而不是数量和规模。

2. 在特色中争创一流, 在一流中彰显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时曾指出:“党中央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 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 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 依样画葫芦, 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黄宝印主任在报告中指出, 世界各个大学的历史脉络和传统不一样, 我们不要第二个哈佛和斯坦福, 而要成为第一个北大和清华, 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更要遵循教育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其中会涉及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 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对世界高等教育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Ryu教授认为, 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要彰显自己的特色与标准化, 而不是追随世界各大排行榜。 Ryu教授指出, 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价值观, 例如QS、The Times等世界大学排行榜关注的焦点是竞争与效率, 而中国的特色则是公平与合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扩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本土化和国际化进行深度融合,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使“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标准”。

3.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黄宝印主任从宏观战略层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框架设计和未来布局, 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八大特点:一是国家持续推动与高校自主建设, 上下联动;二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同步转动;三是学科建设与大学建设, 双轮驱动;四是总体布局与水平条件, 统筹推进;五是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良性互动;六是显性指标与制度建设, 交相鼓动;七是中国特色与国际可比, 战略策动;八是继承以往与创新未来, 稳健律动。黄主任指出, 坚持重点建设、持续投入和久久为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要努力使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心, 要在继承以往和创新未来的稳健律动中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通过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 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五大标准, 即一流大学经费富可敌国、一流大学人才富可敌国、一流大学文化具有底蕴、一流大学体育强可敌国、一流大学发展方向具有引领性。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根据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和理性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 即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有全球吸引力、追求卓越、引领发展, 以及五大标准, 即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和参与全球治理。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 Ryan教授认为, 国际化的程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显著标志。牛津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它的国际化程度很高, 牛津大学41%的学生是国际学生, 68%的研究生是国际学生, 48%的员工是国际员工,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此外, 牛津大学还与世界上许多高校进行国际研究合作, 进行全球项目研究。因此, Ryan教授认为, 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4. 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方岱宁院士指出, “双一流”建设离不开研究生教育, 从高等教育发展逻辑及世界一流大学来看,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既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表征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考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趋势——首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综述, 也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环境还不够优良, 研究生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 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雄厚, 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够合理, 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这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 必须把研究生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考研, 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

1. 注重学生体验

近年来, 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满足学生的需求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体验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一个潜在的组成部分。美国华盛顿大学 Nerad教授作了“博士生调查:基于标准的经验与启示”的主题报告。 Nerad教授将博士生教育划分为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独立研究人员以及专业职业生涯四个阶段, 认为要注重对各个阶段的博士生进行满意度和职业发展道路测评, 重视博士生的就读体验。 Nerad教授指出, 以“研究生为中心”是美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体验式调查始终秉承的核心理念, 要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认真聆听他们的体验与诉求并将其作为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 强化研究生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王雪莉教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过程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王教授指出, 目前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过度专业化, 培养的是某个领域 (局限在非常狭隘的一个领域) 最顶尖的研究人员, 无法应对全球化和跨学科的需求;二是缺乏教学法的培训。王教授认为要从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出发, 一是提高研究生学习体验的系统化反思性和发展性, 构建学生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长效反馈机制;二是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训, 例如美国开展的未来教师培训项目, 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身份认同感, 同时要挖掘学生职业潜能, 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2. 鼓励跨学科教育

当今世界“跨学科教育 ( , IDE) ”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发展, 跨学科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英国牛津大学 Ryan教授认为, 在应对全球挑战时, 要打破学科本身的固有壁垒, 进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牛津大学建立了博士培训中心和高级学习中心, 其导师来自不同学院和不同学科, 而且还为不同学科和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平台。美国华盛顿大学 Nerad教授也认为要在多学科的环境下培养博士生的各种学术研究能力, 加强不同学科、不同背景 (包括国别、性别、宗教、文化等) 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能力与水平。概括而言, 跨学科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禁锢, 目的是通过多学科教育与研究, 培养具有复合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教学课程和内容的交叉性, 注重对知识体系的融合与再构建, 使不同学科之间加强联系;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与学生之间主要通过对话、沟通与协作的方式进行, 鼓励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式, 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主体和平等参与的新型教学关系。

3. 提供博士生培训项目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Jung C Shin教授认为,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博士生教育面临着身份认同、市场价值下降、教育质量和经费等方面的挑战, 需要对博士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Lori 教授也指出, 传统的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等学术领域。但是,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澳大利亚的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 学术圈已经不是其职业选择的热门路径, 学术界以外的行业和领域所占比例在不断攀升。传统的博士生教育过度注重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培养模式偏向于学术型, 导致博士毕业生在转向非学术职业领域时面临就业技能缺失的困境,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满。Lori 教授认为, 面对研究生职业选择的多样化需求, 要着重解决研究型博士生在非学术领域环境中就业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是建立行业博士培养中心, 强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融合, 满足不同行业对博士生专业技能的需求;二是开展职业培训, 开发博士生的通用职业技能, 包括数据处理、项目管理等技能;三是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 着重于解决工作场景中的挑战性课题, 开展产学研合作, 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开展跨国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 跨国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 跨国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英国巴斯大学 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美两国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目前, 跨国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模式, 例如特许经营、课程衔接、海外分校、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 教授非常认可目前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跨国办学形式, 即在中国建造国际一流大学的分校或研究中心, 且进行中式教学, 或者是中国高校走出去在海外创办校区 (例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 这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也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 教授指出,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 跨国办学可以为输入国和输出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例如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和更好地学习他国办学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 补充本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为输入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动力等。但不可否认, 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为输入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 例如跨国办学中的机构认证、学历承认、质量保证、师生流动和收益分配等, 都成为国际社会激烈争论的热点。

5. 重视项目改革

日本东北大学 教授分析了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巨大挑战, 例如学生的国际流动问题、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保障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从2000年到2017年, 日本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府领导的项目改革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例如, 2011年面对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沉重打击, 日本政府启动了研究生领先项目, 通过政府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促使博士生掌握优秀的技能, 从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日本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革项目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 最长周期为10年, 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从各个世界大学排行榜可以看出, 通过项目推进的日本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亚洲高校排行榜中日本东京大学高居榜首, 前10强, 日本高校占有4席。比较而言, 中国和日本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到2015年的“双一流”政策, 中国政府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项目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三、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周文辉社长认为,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的深入, 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应该成为一门以指导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交叉应用型学科。

1. 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基本实现了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 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和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据统计, 2016年我国研究生规模约260万, 2020年预计将达到290万,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距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 没有形成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调节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解决上述问题必然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天津大学于2016年获批全国首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学”, 2017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于2016年设立全国首个研究生教育学博士点, 并于2017年首次招收3名博士生。这两所学校开辟了我国培养专门从事研究生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端人才之先河,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 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之问题和对策

周文辉社长指出,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学科定位在学界没有取得共识; (2) 研究方法不够成熟, 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偏低; (3) 学术争鸣氛围尚未形成, 学术经典尚未出现; (4) 研究生教育学科点设置不足, 学科后备人才培养乏力; (5) 各专业学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够紧密, 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机会较少; (6) 经费不足, 用以支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渠道偏少。

针对以上问题, 周文辉社长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改善: (1) 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应该坚持“由外而内”的路线, 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 (2) 创新研究方法, 进行跨学科研究, 建立国际研究生教育组织,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3) 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源保障, 促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4) 创新导师指导方式, 建立导师组制, 实行专兼职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

四、启示

本次会议的主题报告与讨论, 展现了“双一流”建设、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等领域的最新动态。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 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当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深化改革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基调, 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服务经济社会需求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方向。我国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新趋势, 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 使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器, 汇集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顶尖人才。同时,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要加快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研究, 促进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 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学,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配套真题题库答案–才聪学习网

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配套辅导系列:

1.[电子书]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电子书]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是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本书精选了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的5套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解析。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本书参考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资料对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严格按照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3章(含附录),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同时精选了大量现实案例并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思想政治专业的师生参考。

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试读内容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代码840)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山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40

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一、简答题(每题l0分,共9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4.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义。

5.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含义及意义。

6.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

7.自我教育法的条件和方法。

8.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9.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内涵。

二、分析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思想信息分析的作用.特点和优化,并通过一种思想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作简单分析。

2.什么是突发事件?分析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并设计处理应急方案。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40

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一、简答题(每题l0分,共9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

答:(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这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就规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指导;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指导。

①坚持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和克服过去出现过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就必须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指导。

a.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坚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论品质。

b.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生动体现。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c.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体系根本区别的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发展性、创新性,并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②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更为丰富、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坚持以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阶级与阶级斗争观念的教育仍是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这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反之,则是人民的敌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非对抗性矛盾。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在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法纪处理为辅的方针,在执行法纪中也要伴之以说服教育。毛泽东根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方法,概括为“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思想斗争,分清是非,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与“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相对立,而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正确方法。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方法的直接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方针、原则和方法,只有符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求的才是正确和有效的,反之,则是错误和有害的。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大量地表现为各种利益矛盾。要正确认识、努力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会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同时,由于人民内部矛盾有时会与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一时难以分清,这就更要深刻领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努力提高政策和策略水平,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形成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长效机制,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答: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积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头脑的传统。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长期的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学,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配套真题题库答案–才聪学习网,启发人们的领悟,适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实事求是的传统。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回顾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作风。

(3)平等待人的民主传统。贯彻平等待人的民主原则,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作风,民主的实质是平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kaoyan/jiaoyu/19819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3日 下午3:11
下一篇 2024年7月3日 下午4:07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