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教育学,​教育学考研人不可错过的15部纪录片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考研 教育学本片讲述了高考纪录片《中国门》讲述关于高考的中国式奋斗的故事。《出路》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问题:“有一份大学文凭,就能给你带来出路吗?在进入电影学院学习纪录片之前,我是武汉六中初中部的一名语文教师。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15部纪录片,大家可以认真观看,从影片中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象。

该片共20集,每集20分钟左右,以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为主,通过“探校”方式对案例进行跟踪拍摄,探讨成绩之外更多需要关注的教育话题。

《教书匠》的12个案例是团队“百里挑一”所得,摄制组以“探校”方式进入案例跟踪拍摄,在无干预状态下真实地、不间断地记录课上学生、老师、家长的各种状态。在剪辑过程中,将这12个案例做了类似人成长过程的排序,让整部作品更有秩序感。

片子中有关于“教育”的更多思辨。学龄前的孩子在老师或多或少的带领下,用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去描绘自己的小世界。既有他们给各自的胳臂上涂上颜色,在过程中感受创造力带来的快乐;也有的拿着老师给的纸筒,想方设法“玩”的天真……这些孩童世界场景,实际给我们很多启发:把空间还给孩子,把创意自由还给孩子。

在这部作品中,团队还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跟当下的“你”链接在一起;对于贫困留守儿童的关注,提升他们幸福生活的能力;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青春这堂课的内涵。

《上学歌》

(导演:石玉滨;时间:2014年)

短片主要记录的是山东半岛内陆山区,一所小小的幼稚园里,孩子们上学、上课、游戏、放学的故事。

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冻,几十平米的教室就是他们整个世界。关于钱财的问题,孩子自成一套,对钱财的渴求从何而来,我们不去深究,但是这种渴求却直接作用在他们的游戏中,他们有模有样地模仿家长们的工作:一项关于树木交易的工作。

每个人在其中尽心尽力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开始下雪后不久就放假了,放假后的幼稚园教室,变成了村子的祠堂,在春节时供奉全村人的祖先。孩子们的桌子和凳子搭起祭台,由老人们看守。成人们以有别于孩子的方式准备进入下一年时,等待孩子们的,又会是什么样的新世界呢?

《中国门》

(导演:王杨;时间:2011年)

本片讲述了高考纪录片《中国门》讲述关于高考的”中国式奋斗”的故事。

从甘肃会宁、北京、上海三处拍摄,试图以三段不同背景下关于教育的故事,组成一幅当代教育现象集中呈现的现实图景,体现了乡村孩子艰苦学习的环境。

在会宁这个典型的中国西部的贫困县城,这些都是高考前再常见不过景象,学生、老师、家长的表情如临大敌般紧张和严肃,在他们眼里,高考成为使命运发生转机的唯一筹码。

在北京,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是留下还是离开?失业已让他举步维艰。

上海繁华的夜景如梦如幻,一位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回忆起苦练钢琴的岁月,流下了辛酸的泪,父母的期待和曾经的付出让她备感压力……”一场高考、一次招聘会,都是改变命运的时刻。借用’门’的概念,你能够看见一种恒定而超越时代的中国式奋斗。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考研 教育学,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制作发行:英国BBC;发行时间:2015年)

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生在一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但是,用中国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的中学生可行吗?参加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什么体会?

首先,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班级。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而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记笔记。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

出路

(导演:陈为军;时间:2012年)

中国有句老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城市乡村,无论贫穷富裕,人们对教育的尊崇几乎到了极致。

哪怕有些人自己没看过几本书,在贫困边缘苦苦挣扎,也要敦促下一代勤勉读书,在高考中力拔头筹,踏入大学的门槛,以此改变命运。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读大学”不仅是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更蕴含跨越阶层的希望。

他们本能地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孩子们就不必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汗流浃背,而可以在大城市里拥有一份安稳工作,拥抱全新岁月。然而现实,果真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吗?

三个故事,让贫穷的运作模式暴露无遗。《出路》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问题:“有一份大学文凭,就能给你带来出路吗?”

《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制作:丹麦;发行时间:2013年)

一提起中国的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模式,无论国内国外,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数学很强”、“很会考试”、“填鸭式课堂”,和与之相对应的“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丹麦,这个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亦是安徒生童话和乐高积木品牌的诞生地,他们的教育体系,也充满了自由有爱的气息。2013年,丹麦人就向中国人发起了一次“挑战”,在纪录片《丹麦9年z班 VS 中国初三13班》里,让两国的初三学生,展开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PK。没想到,结果令很多人吃惊……

《高考》

(导演:史岩、贾丁;时间:2015年)

高考,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全片6集,分别为《毛坦厂的日与夜(上)》、《毛坦厂的日与夜(下)》、《久牵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留学大潮下》、《校长的选择》。

其中《毛坦厂的日与夜》曾单独作为纪录长片获得2016年度的华语纪录片节竞赛单元季军。毛坦厂中学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学生接受操练,昼夜无间,求学就是求分数;家长搬来陪读,放弃事业也要确保子女考上大学;老师高压严厉,透过闭路电视严密监控自修情况,更可入屋突击检查。考场如战场,许胜不许败,大抵亦是当前中国社会缩影。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导演:Chad ;时间:2008年)

中美印,三国教育大比拼!

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永远是一个热门焦点。在这部纪录片名字中所包含的“两百万分钟”,其实正喻指一名美国学生高中四年的校园时光,这段时间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走向。

就在如此重要的时期里,同龄的印度孩子、中国孩子又将如何分配时间?他们对未来有何规划和想象?最后又是否能够如愿?这部看似轻松诙谐的纪录片,却揭开了颇为残酷的真相。参与拍摄的六名学生,两两来自美国、印度与中国。

《教育强国》

(中央广播电视台、教育部联合监制;时间:2019年)

这部纪录片向观众讲述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取得的伟大进步,成为一部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记录史。

全片共四集,每集30种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

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考研 教育学,​教育学考研人不可错过的15部纪录片,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两个季节》

(导演:赵珣;时间:2008年)

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中学时代,每个孩子都要进入的中学时代,每个家庭都会面对的教育话题。一所中学的一个年级,在不停的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家长、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些问题并彼此掣肘。

在进入电影学院学习纪录片之前,我是武汉六中初中部的一名语文教师。在离开后,我会常常回味这段生活,想念其中的许多细节,并思考什么是当代基础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这部纪录片,体制的问题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我最后做的,是教育中人和人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教学运行的常规,也不是个体生活的展示,亦没有将体制问题搁置到台前;而是着重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在相对关系中寻找当代中国教育的有点和痼疾,同时也引发对于人与人如何相处,以何种方式完成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思考。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15部纪录片,大家可以认真观看,从影片中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象。

徐影老师在b站(账号:徐影老师)上也给大家汇总了一些对教育学考研有价值的纪录片,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建议大家在看记录片的同时准备一个小本本,将从纪录片中发现的问题随手记录一下,在空闲时间结合我们学到的知识思考思考这些问题。

大家对于纪录片的思考和探究也可以分享到评论区,我们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

家庭教育考研院校,那些考研成功的年轻人,一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01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家庭都憧憬着自己的孩子能高飞,但这背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期望,更是经济实力的无声背书。

补课,那看似普通却又昂贵的教育投资,早已成为划分家庭经济实力的一道门槛。富裕之家无疑在这条道路上行走得更为从容,而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则需要承受更为沉重的压力。

但是无论压力多大,那份对孩子未来的渴望与责任,都让许多家长选择了坚持。

当数据表格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数字背后的事实愈加明显:家庭收入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在家庭收入等级表中,所谓的“第5级家庭”,也就是年收入介于15万元到18万元的中产阶级,成为了高材生的沃土。

这些家庭的家长,如公务员、教师,凭借稳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社会资源,确实能够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考研和高考的成功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我们不得不问,这背后是否意味着一个隐性的真相:

在研究生的队伍中,是否只有中产家庭的孩子才能够轻松地“上岸”?

我们看到,那些身处“第5级家庭”的学生,从小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学习的自律性。与此同时,成为研究生的经济门槛也不容忽视。

学费虽然不是天价,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研究生会集中于中产家庭,而贫富两极的家庭出现高学历人才的几率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研究生教育的经济回报。

数据显示,不同大学、不同地区的研究生薪资水平差异巨大。这也让不少学生对于考研后的未来产生了疑问:是否每个研究生都能享受到高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研究生的薪资,除了与所在学校的名气有关,同样与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实:研究生并非是唯一的道路,更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因为学历虽然重要,但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更为关键。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不应该将研究生教育视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

02

中产家庭,堪称是这个社会的脊梁,有着不言而喻的力量。他们的孩子,沐浴在相对充裕的资源中家庭教育考研院校,那些考研成功的年轻人,一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从小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与生俱来的是更多的可能。

这些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研究生之路,似乎已被父辈们用稳重的步伐预设好了方向。但是,这一切的轻松与自然,背后隐匿的是父母的汗水与默默的付出。

我们看到,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在考研这条道路上,似乎更有优势。

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支持,更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父母所传达的价值观。他们被教导,被期望,也被相信能够成功。

然而,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预设家庭教育考研院校,是否也在无形中给了孩子们一种压力?一种必须要成功的压力?

是的,研究生的学费不是那么轻松就能承担的,尤其对于那些普通家庭。

但就算在中产家庭中,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每年八千到一万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许就是要节省下一年的度假,或者推迟换一部新车的计划。

所以当我们谈论研究生的薪资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画面。

从各大院校公布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数字的差异,也看到了不同的期待与现实。6500元,6200元,这些数字,对于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疑问。

难道多年的努力,只换来了这样的回报?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985、211高校研究生的不同命运。

一个月8600元,甚至年薪18万元,这似乎是对他们学业成就的一种肯定。但这种肯定,是否也是一种偏见?

我们是否因此忽略了,那些在普通高校,甚至是在职场中默默奋斗的毕业生们?

这一切,都引发了我们对教育公平,对机会均等的思考。

不得不说,研究生教育,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位,更是一个阶层跃迁的跳板。

但在这个跳板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有公平的起跑线,而不仅仅是那些出生在第5级家庭的孩子。培养。

03

正所谓,教育是社会的基石,而家庭则是教育的发源地。

我们深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无边无际,这一点在不同家庭收入等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当补课费成为家庭负担,当研究生学费成为普通工薪家庭的压力源,这种期望变得沉重。

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中产层级的家庭,他们在承担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孕育了大量的研究生人才。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反思:教育资源是否在不同家庭间公平分配?中产家庭是否因为经济能力和教育资源的相对充沛,而更易培养出研究生?

显然,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包括金钱,还有知识、人脉和教育理念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产家庭的孩子们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

为什么最终能够顺利“上岸”的研究生,更容易来自这个家庭收入等级。

当然,当我们探讨研究生的收入时,我们发现教育投资的回报并不总是成正比的。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和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在收入上存在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不仅仅反映了教育的品牌效应,也暴露了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就成了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不过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高学历就能直接转化为高收入。事实上,工作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学历的需求有着不同的标准。

研究生教育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用薪资来衡量,而应该考量其对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教育不应该成为社会分层的工具,而应该是个人发展的助推器。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那些选择不同道路的学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职场。

毕竟每个人的价值,不应该仅仅通过学历来判断,更应该看到他们的努力、才能和潜力。而教育的公平性需要社会的每个层面共同努力,从政策的支持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需要记住,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启迪思想,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期望的不仅是数量上的研究生,更是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变化的有能之士。

让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考研400分什么概念,北大400分高分学长分享考研经验

【摘要】备考经验来自于一位以400分考上北京大学的学长。他本科就读于河北的一所二本的理科专业,报考的北大石油地质学当年统考生只招一人,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取得理想的结果。

文章有点长,大家可以根据目录选择性阅读。

1、一些心里话

2、考研总体时间安排

3、各科该怎么复习

4、关于跨专业考研的问题

▶1.一些心里话

考入本科学校确实是绝望了一阵,感觉高中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都去了很好的大学,自己也迷茫放纵了一段时间,整天泡在网吧,通宵,逃课。发生转变是在大三结束时的暑期实习,当时去了家山东威海的公司,实习了3个月,深深感受到了奋斗的重要性。拒了公司还不错的offer,回校开始准备考研。

人比较心高气傲,觉得要考就考最好的,定的目标是北大,给导师写邮件,回复说整个专业只招一个统考生,其他都是保送。家人得知消息后坚决的让我报另外一所北京的211高校,可是我当时是豁出去了,最后报名时瞒着家人报了北大。

压力还是很大的,当时制定的计划每天基本是早8点半-晚10点,英语、数学、专业课交换的做,累了就换另一门,实在复习不进去就到操场跑几圈,给自己加油。整个过程学习的累是次要的,主要是心理累。不能告诉家人;也怕被嘲笑,不能告诉周围的同学。想到只招一个人,自己就没有底气了。

那时比较执拗的选择相信:心诚则灵。如果我能考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很多分,那么别人就不会歧视我的本科。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于是累的时候就会想想这个结果,继续学习。

最后分数出来那天,我颤抖的点开网页,发现自己是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近30分……

后来,就来到了北大,开始了研究生生涯。

个人觉得非一本考名校,最大的难度在面试。歧视确实存在吧,这就像游戏中的hard模式,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分数尽量高,专业素养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2.考研总体时间安排

▶前期准备

在六月份去实习前,我开始初步复习数学和英语。当时也没有确定是否一定要考研以及考哪个学校,还没有下定决心。复习也只是作为一个备用选项。当时数学的任务是把课本过一遍,课后习题基本解决;英语主要是记单词,每天背一个单元的生词。这一阶段主要是改掉平时晚睡晚起和一些不良的作息习惯,培养良好的考研生活习惯,使自己进入状态,为接下来的复习打下基础。

在考研信息收集上,我去听过一些考研培训学校的免费讲座,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后来实习回来,确定考北大后,和北大的一个师姐联系,她给我讲了很多考北大的注意事项和怎样复习,对我考研成功起了很大作用。这里提醒大家:对于考研信息的无知,大家不要担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情况。没有必要听那些免费的考研讲座,你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最好的办法是查询学校的官网和向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联系。

▶系统复习

考研开始时给自己做了比较详细的安排,从9月一直到12月。为了与考研安排相对应(考研是上午分别考政治/数学,下午考英语/专业课),我把政治和数学都放在上午复习,英语和专业课放在下午教育学考研400分什么概念,北大400分高分学长分享考研经验,晚上根据当天的任务完成情况复习(现在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刻意安排)。

早上一般我是快9点到教室,因为那段时间压力很大,失眠比较严重,几乎每天都是一点以后才能睡着,所以早上允许自己多躺一会。中午11点半去吃饭,然后午睡,2点到教室。午睡也基本睡不着,只是躺着深呼吸。晚上复习到一半的时候回去操场跑步,锻炼身体和缓解压力。

系统复习是整个考研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熬的阶段,对考研成败几乎起着决定的作用。一份汗水,一分收获。我见到过很多人做了很多任务表、计划书,但能完整坚持下来的比较少。希望大家能在这一阶段坚持下来,一丝不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冲刺阶段

从12月到考研前,我主要复习数学、英语、专业课之前总结的重点,一部分时间放在政治上。这一阶段,学习的大部分任务除了政治外基本都完成,主要的是调整心态。前期复习不好的同学,这时都会很焦急,如果再加上心态不好,很多人就觉得考研没有希望直接放弃了。考研和高考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看不到自己的实力,也看不到对手的实力教育学考研400分什么概念,没有模拟考试来帮你调整自己,整个复习过程就是自己和自己的赛跑。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消除顾虑,全心全意搏击。这个时期,可以多和朋友、家人沟通下,能够得到心理安慰,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

▶3.各课复习

▶政治

花时间最少效果最明显的科目。建议在11月开始复习,不要做太多模拟题,浪费时间,重点放在考纲解析上。我是先看书,看书累了就去做与考纲配套的练习题,不会的再回去看书,这样反复练习。最后几天会有各种押题试卷,可以买来看看,练习下,了解下大致的出题趋势。

主要参考书:考纲解析及配套练习,十年真题。

▶英语

英语是最重要的一门,因为复习前就看了很多关于复习英语的心得,所以我果断地放弃了做模拟题,完全以十年真题为主,反复做真题,分析真题,甚至把一些喜欢的文章都背了下来。直到考试前我一篇模拟题也没做过。建议大家不要做模拟题,只分析真题,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不要放过,真正地把真题当做课文来复习(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考研做英语时就算你很紧张,你长期只做真题形成的那套思维模式与命题人一致,那种说不出的感觉会让你选对。做模拟题如果质量不是很好,反而会干扰你的思路。

关于作文,考研英语大作文的主题就那几种:教育、环境、文化等,大家可以每个主题找几篇优秀范文背下,把经典的句子记下来,再做修改,变成适合任何主题的句式。再把这些句式总结分类,哪些做开头,哪些做结尾,哪些做过渡。最后根据实际考试内容灵活用自己总结的模版,这样不会和别人重复,而且很出彩。小作文的话不需要模板也不要发挥,只需要写出要求的内容,符合对应应用文的格式就好了。简洁一点,字迹要工整。

主要参考书:十年真题解析

▶数学

因为我考的是北大自主命题的高等数学,主要考高等数学,题目设置和方向与全国统考数学都有很大不同,所以没有很对口的复习方法。

说说高数吧,学好微积分高数基本就没有问题了。导数、极限、不定积分、定积分等概念可以从零开始学,就当自己什么也不会,不要一上来就背公式。试着从概念入手,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一步步推导公式,熟练之后再做题。最开始做题的过程中也要一步一步把公式推导出来。我做题时都强迫自己把基本的积分公式全部推出来,这样可能刚开始比较痛苦,到后面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轻松。

建议大家以课本为基础,多做多想多分析。打好基础后,再开始做各样的真题、模拟试卷。数学不练就手生,考试前一天都不能丢掉数学,一定每天都要做题、做题、再做题。

▶专业课

一般的学校都提供参考书,但不要仅仅局限于这些参考书,有时间可以去图书馆翻翻本专业的期刊,了解下专业的前沿动态;至于初试的真题大家可以在网上、各大论坛搜搜,一般的真题都可以在上面找到。有的高校也会提供往年真题,可以和高校招生办联系。如果实在找不到,尝试联系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

▶4.关于跨专业考研

跨专业考研其实和本专业考研差别不大的,英语、政治都一样,差别在于数学和专业课。

一般理工科都是考数学一或数学二

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像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考数学一,内容基本包括了大学所学的全部内容:高数全部、线代、概率。

对数学要求低一点的专业,像地质、测绘等非典型理工科会考数二(少部分是数三),内容包括高数大部分、线代大部分,不考概率。

其它经管类一般是考数学三。内容包括高数、线代、概率的大部分内容,涉及面广,但难度比较低,认真复习考到140+没有问题。

具体考哪一门报名的科目后会说明,考试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发布的考纲。

▶专业课

除了计算机、西医等全国统考的专业外,其它专业课考试都是由所报的学校来决定,即使是同一专业报考的学校不同也会有很大差异。具体的话你可以联系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咨询下每年专业课、录取情况等等,一般都会很热情的帮助你。

▶复试

我个人觉得跨专业的重点在复试阶段。这主要取决于你考的专业和本专业之间的联系,大类一般是理转工、理工转文比较容易,反过来比较麻烦。如果是在大类下的小专业,如计算机转电子、机械转自动化、金融转会计等等,这些都问题不大。另外,是否招跨专业老师们也要自己的看法。建议大家还是先和目标学校导师联系下,说明自己的情况。

最后一点,最重要的是信心。我见过很多专业跨度很大最后把本专业PK掉的。考研的路上,没有绝对。如果做好了决定,就要相信自己一定行。送给大家一句话: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身在何处,而是去向何方。

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适合于一个人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一定就适合于另一个人。以上所说仅供参考。祝愿各位学弟学妹都能考入理想的学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kaoyan/jiaoyu/19495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上午11:05
下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上午11:05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