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高端论坛】北大中外人文交流论坛首场分论坛“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新探”(二)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汉推办、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汉推办、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本场论坛作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的首场论坛,受到了中外师生的格外关注。

小 i 导 读

2022年4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共同举办的(点击左方链接回顾相关文章)开幕仪式及首场分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隆重举行。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汉推办、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和格拉纳达大学的六位学者分享了各自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并就亚欧考古前景及未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展望。

小i已于5月16日转载(点击左方链接回顾第一期文章),本文为本场分论坛各位知名学者发言第二期,快和小i一起看看吧!

本文约3200字,读完约8分钟

2022年4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幕仪式及首场分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隆重举行。首场分论坛主题聚焦“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新探”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共邀请中国、西班牙、以色列三国6位考古领域的知名学者出席并发言,研讨内容均为近五年来亚欧考古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

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汉推办、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考古文博学院、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黎婉欣副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剑葳、研究员宁超,希伯来大学教授吉迪恩·谢拉赫·拉维( -Lavi)、博士后研究员伊多·瓦赫特尔(Ido ),格拉纳达大学教授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Juan Jiménez )、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兰( Rodríguez-Rellán)出席并发言。六位学者分享了各自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古代长城、村社演变、金属建筑、基因溯源、早期人类定居点、史前生产与消费等,并就亚欧考古前景及未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展望。

记录在基因中的历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宁超

宁超老师以“群体遗传学的遗传标记”引出发言议题,提出可以用常染色体DNA追踪我们的祖先,并介绍了古代DNA研究是从考古遗迹和化石标本中获得的遗传材料。它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质谱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学界出现古DNA研究热潮,表现为发表的古人类基因组的个体数量从2010年的5个上升到如今6098个,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之前,欧亚草原被三个不同的遗传祖先占据:东北亚狩猎采集者、阿方托瓦·戈拉狩猎采集者、东欧狩猎采集者。贝加尔湖狩猎采集者由阿方托瓦·戈拉和东北亚狩猎采集者混合而成;西西伯利亚狩猎采集者由阿方托瓦·戈拉和东欧狩猎采集者混合而成;公元前5500年左右早期青铜时代颜那亚牧民的东西向扩张,青铜时代晚期草原牧民向东扩张和东阿桑狩猎采集者向西扩张塑造了中央草原种群的遗传特征。

新疆的地理位置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高端论坛】北大中外人文交流论坛首场分论坛“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新探”(二),使得研究东西方人口交流尤为重要。吐火罗语被人们所认知的唯一证据来自新疆发现的唐代的吐火罗文书。公元前5500年左右早期青铜时代颜那亚牧民的东西向扩张。

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人拥有不受阿法纳谢沃基因渗入的土著血统。东西欧亚的成因贡献只进入新疆北部,而塔里木盆地则不受此影响。小河人在Y染色体上和阿凡那羡沃人群能很好的区分,而北疆距今5000 BP的人群与阿凡那羡沃人群的一致,因此,小河人群的形成年代至少应为迄今9000年前。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人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表明其长期的遗传隔离。

最后,宁超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幅3800年前小河人生活场景的复原图像作为讲座的结语。

奥尔塞早更新世古生物学遗址和欧亚大陆西部首个原始人定居点

格拉纳达大学教授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Juan Jiménez )

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教授介绍了奥尔塞遗址的考古工作,奥尔塞遗址位于瓜迪克斯-巴扎盆地东北部,距今已有120-210万年,包括了17个早更新世遗址,主要有文塔米塞纳、巴兰科莱昂和新丰三处遗址,是欧亚大陆最西部的第一批人类定居点。

奥尔塞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欧洲大陆上很少有如此古老的遗址;二是奥尔塞遗址中有丰富的动物群和石器;三是奥尔塞遗址是了解伊比利亚半岛第一个人类定居点的古生态环境的关键;四是奥尔塞遗址对于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民族的人类行为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教授提出了对未来合作研究的展望:通过欧亚大陆最东端(中国)和黎凡特(以色列)研究小组的合作来展开比较研究,可以了解这两个地区第一个人类定居点的古生态环境,以及这些古代人类群体的行为特点。

从欧亚大陆另一端看史前时期玉石及其他绿色岩石的生产与消费

格拉纳达大学教授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兰( Rodríguez-Rellán)

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兰教授的发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史前晚期的西欧背景介绍。卡洛斯教授认为史前晚期西欧主要出现了三方面变化 :1.交换网络的扩展;2.社会的分化;3.纪念性建筑出现(5000-2200 BC)。对于“晚期”西欧史前史,卡洛斯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晚期”西欧史前史开端于6000-3500 BC,结束于800-50 BC。

二、绿色岩石。关于史前时期到底用哪一种绿色岩石,相关研究持续了十多年(2009-2022)。卡洛斯教授提出两种主要的材料:玉石和磷铝石。其中,玉石包括:西班牙“侧翼石”、指各种各样的岩石、钠辉石岩(硬玉岩、孔辉石);磷铝石包括:水合磷酸铝、造山运动古生代岩、通常被误认为是绿松石。

三、生产-开采与制造。四、流通-绿色岩石物品的交易。这方面的研究围绕两种主要的绿色岩石展开:1.玉石课题(2009-2017),2300个大于13.5厘米石斧(约50%可用来源分析);100个手镯或环盘;分布范围跨越12个国家;布列塔尼提出“再分配中心”概念。2.磷铝石,CallaÏs 和 Finis 课题(2015-2017),最少8000颗珠子和吊坠(少于20%可用来源分析);分布于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西洋-地中海分水岭;磷铝石和玉石分布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上。

五、前景展望。卡洛斯教授认为主要有四个发展方向:1.继续扩大绿色岩石物品目录的制作;2.增加来源分析的数量和代表性;3.探索由其他原材料制成的物体的作用(例如硅线石斧头);4.使用新方法(网络分析、计算建模)更好地了解史前交换网络的功能和演变。

本场论坛作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的首场论坛,受到了中外师生的格外关注。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整个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实现了汇聚学术资源、共享前沿成果、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的目的。本次论坛不仅有效推动了中外名校间的校际合作,也为进一步拓展孔子学院学术职能,深化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交流互鉴机制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幕仪式举行

2022年4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融媒体中心海外传播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幕式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埃及开罗大学副校长贾迈勒(Gamal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副校长多萝西·凯利( Kelly)、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副校长马尔科姆·巴特勒(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副校长蒙娜·库里·卡斯勃利(Mona )、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校长渡边义浩、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校长帕斯夸莱·马默( )以及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灵山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法国原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白乐桑(Joel )发表主旨演讲。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主持,中国教育部国际司人文交流与出国留学处二级调研员张静,与会六所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外方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考古文博学院、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艺术学院的部分领导与教授以及近40名北大学生参加本次活动。

开幕式现场

王博指出,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要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拓展共同生活的根基,保持文明的旺盛生命活力。大学承担着为人类储存记忆、开拓新知的基本职能,更承担着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桥梁、为人类彼此理解消除障碍的重要使命。北京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和文明互鉴,通过举办倡导文明和谐、共同繁荣的系列论坛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开幕仪式举行,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学术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博致辞

贾迈勒、多萝西·凯利、马尔科姆·巴特勒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各自高校同中国的合作关系及孔子学院的建设历程。他们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等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各国理应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来共同应对这些困难并改善人们的生活。本届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有利于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实现相互理解与尊重。

贾迈勒致辞

多萝西·凯利致辞

马尔科姆·巴特勒致辞

蒙娜·库里·卡斯勃利介绍了希伯来大学在人文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以及同北京大学开展的学术合作。她表示,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都是非常古老的文化,彼此交流、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对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蒙娜·库里·卡斯勃利致辞

渡边义浩以他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为切入,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早稻田大学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同北京大学开展的多样化的合作项目。他表示,早稻田大学将积极探索新冠疫情影响下学术交流的新形式,并同北京大学深入合作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共同推动中日两国间的人文交流。

渡边义浩致辞

帕斯夸莱·马默表示,中法两国是老朋友,两国关系建立在百年来的交流与互动之上。他简要回顾了中法学术交流的历史,并介绍了新世纪以来两国在科学方面的合作项目。阿尔多瓦大学孔子学院从2008年开始建设,它的使命不局限于学术交流,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

帕斯夸莱·马默致辞

赵灵山指出,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背景下,中外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者厚积薄发,为人类进步汇集中外智慧、为世界变局提供应变之道是学者的天然使命。孔子学院既是中国之窗,更是中外大学合作共建的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的课堂,任凭国际局势如何变化,孔子学院肩负的这一使命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改变。本届论坛将极大丰富孔子学院的学术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北大力量。

赵灵山致辞

袁明、白乐桑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袁明简要回顾了燕京学堂的创立与发展历程,并忆及她在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者的交流中受到的触动。她表示,不同的文明要在交流中才能凸显其自身的特点,而文明互鉴可以凝结人类的智慧,加快人类文明的进步。了解中国需要了解世界,而中国也需要世界的了解。此次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正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袁明发表主旨演讲

白乐桑表达了对此次论坛的赞许与肯定。他简要回顾了在北大留学的生活,以及回到法国以后从事汉语教育、建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历程。白乐桑指出,在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中可能会出现误解,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的异同,从中外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认识。

白乐桑发表主旨演讲

在启动仪式环节,王博、贾庆国、赵灵山与张静上台点亮灯柱,与线上嘉宾共同宣布本届中外人文交流论坛暨孔子学院学术文化季正式启动。

与会领导共同启动本届论坛

此次开幕式获得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中外学界对“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热烈讨论。

本届论坛以“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为主题,共有六场分论坛,话题涵盖历史、国际教育、跨文化实践、艺术交流、近代中国与知名大学等,来自北京大学、埃及开罗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及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等七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将在为期两个月的系列论坛中,以名家大师的思想碰撞共同探索中外人文交流的新形式、新方法,努力为世界各国、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共同繁荣开辟新道路、贡献新力量。

本次论坛的第一场分论坛于同日举行,主题聚焦“多彩的亚欧古代:亚欧大陆考古的新进展”,由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剑葳、研究员宁超,希伯来大学教授吉迪恩·谢拉赫·拉维( -Lavi)、博士后研究员伊多·瓦赫特尔(Ido ),格拉纳达大学教授胡安·曼努埃尔·吉梅内斯·阿里纳斯(Juan Jiménez )、卡洛斯·罗德里格斯·雷兰( Rodríguez-Rellán)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各自团队最新的考古进展,内容涵盖长城建设、村社演变、建筑形态、基因溯源、早期人类定居点、史前生产与消费等,并就可能的合作与研究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展望。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当代叙事学前沿理论的中西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2019年12月7日至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端学术会议计划”资助,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杂志社、 of 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当代叙事学前沿理论的中西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匈牙利科学院、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12月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主编、匈牙利科学院Péter Hajdu教授以及 主编、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分别致辞,并为上海交通大学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揭牌。

他们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表达了对上海交通大学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成立的衷心祝贺,一致认为跨学科叙事是当今学界最具潜力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的成立紧跟国际前沿,跨学科合作也让叙事学这一学科焕发生机。

在接下来的大会发言中,与会嘉宾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中西方叙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了跨学科叙事研究的强劲发展潜力和美好发展前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作了以“ (ality)”为题的发言。

Toker教授以狄更斯名作《双城记》的结尾为例,深入介绍了省叙手法。Toker教授认为,省叙传达了为聚焦人物所知而不为读者所知的内容,通常包含聚焦人物的意图与计划。匈牙利科学院Péter Hajdu教授以“On the (of )”为题,首先通过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强调了叙事开端的重要性。随后,Hajdu教授以特里·布莱切特的奇幻系列小说《碟形世界》为例,具体阐述了多个续集的开端在整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

匈牙利科学院Pé教授以“On the (of )”为题,首先通过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强调了叙事开端的重要性。随后,Hajdu教授以特里·布莱切特的奇幻系列小说《碟形世界》为例,具体阐述了多个续集的开端在整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两位国际学者以具体详实的作品阐释,开启了解读叙事文本的新视角,对文学作品批评研究有很大启发。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在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脑文本与语言生成机制”的发言中,从“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出发,质疑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符号系统的传统定义。聂教授认为,语言由脑文本转化而来,是脑文本的声音表达形式,因而也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的范畴。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大学科研处处长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围绕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重点考察了时间符号化的过程及其履行的叙事功能。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教授在题为“‘出位之思’与跨媒介叙事”的发言中,明确地界定了“出位之思”的概念,认为我们应该对作品“跨”出自身媒介而追求的他种媒介的特性有所了解,从而更完整地欣赏其美学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建军教授在题为“论叙事中的事实逻辑与情感逻辑”的发言中,重点考察叙事中的事实逻辑与情感逻辑。刘教授通过重读《老人与海》和《变形记》等经典文本,对跨学科趋势下叙事中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反思。

在题为“事件作为一个旅行的理论概念”的发言中,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通过回顾德勒兹和齐泽克关于“事件”的论述,引出对作者创作意图和文本意向性等议题的探讨。何教授强调,文学事件更加注重文学的生成性、能动性、互动、行动力、阅读效果和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题为“ of and in ”的发言中,探讨了后经典叙事学语境中异军突起的“自然叙事学”。她以法国作家莫里斯·布朗肖的作品为例,关注作者能动性的两个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以“‘’”为题,聚焦当今网络时代特有的游戏叙事学,从电子游戏特有的互动模式与规则制定出发,探讨其与其他审美媒介相异的多维度叙事特征。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在题为“ : Years Later”的发言中,从历时视角揭示后经典叙事学在过去二十年间的阶段式推进与调整,及其在核心命题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尚教授对后经典叙事学的未来研究提出若干建议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当代叙事学前沿理论的中西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为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建设性参考。

复旦大学段枫副教授的发言以“跨媒介叙事视野下的故事世界”为题,从跨媒介叙事学的角度出发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围绕“故事世界”这一核心概念考察了文学研究空间转向的内容与实质。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都岚岚教授在题为“叙述声音的酷儿化: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到酷儿叙事学”的发言中聚焦女性主义叙事学,着重探讨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近年来的新发展——酷儿叙事学的兴起。

东北大学赵玉荣教授回顾了当代西方自然叙事学的理论研究进展,并根据当前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对未来的翻译和应用研究进行展望。

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浙江理工大学何庆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曾巍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杰副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胡全生教授、杨枫教授、杨明明教授主持和点评了会议发言。

12月8日上午的“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的翻译与研究”专题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李敏锐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苏坤副教授点评。来自全国十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围绕西方叙事学的诸多前沿议题展开讨论。

苏州科技大学郭雯副教授以非自然叙事学为研究视角探讨后现代科幻小说,认为对科幻小说的解读应当跳出“科技伦理”的局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焦敏副教授从修辞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枕头人》的叙事技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邱小轻教授从《马戏团之夜》中的多重叙述出发,精辟论述了该叙述策略所实现的功能。上海交通大学苏坤副教授详细梳理了《劳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翻译项目的基本思路和重点难点。华中农业大学李敏锐副教授采用历时视角,以“陌生化”、“不可能”、“反模仿”为关键词将非自然叙事学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杰副教授围绕物叙事考察了贝克特的作品,认为贝克特补充并修订了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杜玉生副教授阐发了莎士比亚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的人为性手法。学者们齐聚一堂,积极交流,充分彰显了各自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敏锐的批评意识。

闭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胡全生教授对大会作出总结。胡教授回顾了此前的会议进程,围绕与会学者发言主题、研究视角及其启发意义三个方面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此外,他对在场学者的发言抛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发表了富有启迪意义的洞见。胡全生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向叙事学理论的中西对话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预示了叙事学研究的美好前景。

【上一篇: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赴浙江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调研】【下一篇: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开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yslxbl/211570.html

(0)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6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