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本科985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但是公司周围都是硕士,而我高数基础几乎为0,自学能力一般,只想要985或211学校硕士文凭,听说同等学力申硕可以免试入学,想问下同等学力申硕究竟是单证还是双证?有学位证吗?
答:这位同学天大同等学力申硕天大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究竟是单证还是双证?有学位证吗?,您好!同等学力申硕是单证,通过申硕考试后,可以获取学位证。看您是本科学历,高数基础不太好,而且想要进入985或211院校,这种报考方式挺适合您的,因为是免试入学,可以直接进入985或211院校学习,在学完课程后,申请申硕考试,下面具体来给您介绍下:
同等学力申硕不属于学历教育,所以学员报考同等学力申硕毕业不能获得学历证书。如具备学士学位满3年,可以在完成课程班学习且通过结业考试的前提下,继续申请硕士学位。在完成申硕考试及论文答辩的情况下,由院校授予硕士学位证书,即单证。
拿证几率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允许补考,一般考生有4次考试机会,只要能够在成绩保留时间内取得合格成绩,即视为通过考试。参加答辩一般考生有两次答辩机会,规定时间通过答辩即可获证。
证书作用
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证书认可度较高。该证书能够代表学员自身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拿到证书以后,学员不仅容易获得企事业单位的信任与重视,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加不错的工作机会,且证书对于评选职称、考公务员等也有帮助。
以上是读研教育名师对您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您!
同等学力申硕啥时候考,同等学力申硕,很多人用尽了所有考试次数,却没拿到学位
2022年8月14日的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一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已经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感觉能通过的,准备开题写论文了;而那些感觉无法通过考试,但是还有考试机会的,趁着心理的难受劲儿还没过去同等学力申硕啥时候考,着手2023年的考试。
可能有朋友对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并不了解:
同等学力申硕,是针对在职、已经工作的人员,提供的不脱产方式攻读硕士学位一种途径。检验这部分人员学习成果的考试,叫做同等学力全国统考。它每年只考一次试,五月最后一周的周日或者倒数第二周的周日考试开考。上午考外国语,下午考专业课。考试成绩一般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公布(疫情期间除外),考生通过了考试,才能开题写硕士论文,硕士论文答辩通过后,同时符合其他学位授予条件的,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在往年的同等学力考试中,延期过三次,一次是2003年非典原因导致,一次是2020年的疫情,一次是2022年。。
有朋友问,学力是什么,不应该是学历吗?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错误是将同等学力写成同等学历。这是大错特错的。学力,指的是学力能力,而不是学历(文凭)。同等学力申硕,指的是有同等学习能力的人,去攻读硕士学位,而不是说已经具有了研究生的同等学历(文凭)才去申请硕士。因此根本没有同等学历这一说。
那么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和谁具有同等学习能力呢?实际上是指要和在校生,即全日制学生具有相同的学习能力。你有这个同等学习能力,才去攻读硕士学位,你没这个同等学习能力就别去读这个硕士学位。这样讲解会通俗易懂些。
为什么很多在职的同学,还会参加这个考试来获得硕士学位?
其实很多同学选择报考同等学力,多是来自职场压力。
本科毕业就走向工作岗位的朋友,随着职场生涯的发展前行,会越来越感受到学位贬值的压力。有句不太好听的俗话,叫做本科像条狗,硕士满街走,博士才能抖一抖。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和俗气,但是的确能反映大城市人才竞争的状况。被人要来喝去的是本科生。
首先,作为职场老人,你会发现比你后来的职场新人,多是硕博,企业中的硕博比例会越来越高。后来者由于是硕博,福利待遇就会比本科生高。同时硕博在一些评聘活动中,有明显的加分和优待政策。本科需要五年才能满足的条件,硕士可能三年,博士甚至一年就能满足。
其次,很多用人单位的领导,会主观认为硕博工作能力强。在现实岗位,虽然做一样的工作,别人做得好,领导会觉得是因为他们是硕博,所以知识面广、能力强;你做得不好,领导会觉得你是本科,知识面窄、能力较差。
在这样的一种职场环境中,一部分人有了强烈的生存危机,想继续读个硕士,深造一下。还有一部分人,强忍着,想先读个硕士,然后彻底换个环境。
很多不具备全脱产条件的考生,或是由于拖家带口不能丧失收入来源的考生,采用了折中的方法——读个同等学力硕士。
为什么很多人浪费了四年甚至六年的时间,最后并没有获得硕士学位?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越是痛点,越要揭伤疤。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说那些已经用光最后考试机会的同学,数万元的学费付诸东流,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也浪费在没有获得任何收获的同等学力考试中……
希望以下内容能对刚上同等学力这艘船,或者已经在船上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这个考试入学条件过宽,让考生产生懈怠心理。
宽进严出——但这个入学条件太宽了。
所谓宽进严出,就是同等学力申硕,在入学的时候不考试!说三次。入学不考试!不考试!不考试!
如果你想申请硕士学位,那么具备本科学历且获得学士学位三年。 如果你不想要硕士学位的,只想要个结业证,没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或大专也能入学。
这么宽的入学条件,是帮人吗,其实是害人啊!人已经懈怠,好比温水煮青蛙。
纵观其他同类针对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考试,都是先考试,后入学的。在没有经过备考、刷题、入学考试残酷的洗礼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凭借着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乐观地交了几万学费,成为了一名在职研究生,开始硕士美梦。
当课程结业后,考生就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要严出了!必须通过五月全国统考,才能申硕。否则无学位。
可是前面已经非常松懈了,已经温水煮青蛙了,面临全国统考,要复习那么多内容,很多考生不仅无从下手,更丧失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复习能力。每个专业都有每个专业的总题库复习范围,少则数百题,多则上千题,很多考生无从下手。
二、对跨专业没任限制,导致很多考生跨专业从零开始。
有的同学跨专业报考,不仅所学内容和本科专业没有一点关系和联系,和工作也毫不相关,这就造成了知识点无法衔接,大范围的知识盲区,要从零开始学知识。
例如,一名从事图书馆管理的在职人员,本科就是图书馆情报学专业,选择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没有跨专业,非零起点,工作和专业也相关,只要刻苦努力复习,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的概率就高。
但同等学力中还有大量的同学非理性跨专业报考,他们不顾本科时的专业,也不结合工作实际,什么热,学什么,没有一点基础,也要贸然报名陌生专业。例如还是一名从事图书馆管理的在职人员,看到银行业年薪是各个行业最高的,脑袋一热,去读个经济学专业。他不仅跨了专业,很多经济知识对他说要从零开始,复杂的高数计算题还未必会,最后获得硕士的难度就非常大。
三、学校责任心不够
这个标题,看上去有些刺眼,但是却实事求是。
在招生过程中,教务老师并没有实事求地是回答考生关于最终获得硕士学位比例数字。这些数字学校其实是掌握的,但如果实事求是对外公布,可能会影响考生报名的积极性,影响学校收入。
开诚布公地向有志于报名的考生公布数字,是学校对考生负责的表现。考生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评估花数万元学费和几年时间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的可能性。钱对考生而言是重要的,时间更重要。有的考生,刚参加工作,并没有经济基础,他的学费是父母资助的。4~6年时间,在年轻人的一生中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学校不应该在这么重要的人生关键期向考生隐瞒可能影响他们人生的重大事项。如果早知考试可能不容易通过,可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
而我们遗憾地看到,绝大多数学校在回答考生最终获得硕士人数比例这一问题上,都采用了“只要你努力,就能获得学位”答案。这很不负责。
学校不负责的另一表现是,没有预考、校内考,导致很多考生不知道全国统考这个考试是怎么回事儿,就匆忙应考。
很多同等学力招生的院校,不仅没有针对考试的任何辅导,甚至连预考或者校内考试都没有,这就好比让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新兵直接上战场一样。当然,同等学力申硕,有一个学校做得非常不错,同学获得学位的比例比其他院校高,这所学校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因为中国人民大学有四门题库考试,题库考试中的三门都是和国家考试的部分内容相关的。为什么人大的同等学力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多,预考题库发挥了重大作用。这里不是为了打广告,而是实事求是地举个例子。
而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学校并不多见,多数学校都没有针对全国统考的校内考试或预考,考生利用周末来上上课,交交作业,老师点名的时候到了就行,随堂考试都是开卷考试,最后就给个结业证。但是同学们真得关注结业证吗?大家冲的是硕士学位证。很多学校没有关于全国统考的任何辅导。
四、考生没有研究所报科目的特点、难点
无论考生报考同等学力的目的如何,都应该先对报考科目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
如果考生单纯是为了功利目的,最后就是为了一个硕士学位的话,完全可以选择复习难度低的专业学习,千万不要去选择考试难度相对大的专业。当然,难度相对大的专业含金量可能大,比如法学、经济学等,难度大,热门,社会需求量大。
什么叫考试难度非常大的专业?
有不定项选择题同等学力申硕啥时候考,同等学力申硕,很多人用尽了所有考试次数,却没拿到学位,有复杂的计算题的科目,难度都相对大。同等学力考试有相对容易,比较好复习,无计算的科目吗?这样的科目是有的(笔者将来后续文章中加以阐述和讨论)。考生根本就不去研究哪个科目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报名学习,到最终考试都太随意了。很多考生都不知道最后考什么,仅凭专业的名字就贸然报考,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那么同等学力考试不同专业的复习难度差多少,简单的公共管理可能只要复习100多页的题库就行了,而复杂的法学大概要复习430多页的题库。题目总数量可能相差数倍或10余倍。
五、授课老师不讲考试内容
很多同学误认为周末去学校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认真复习,对最后全国统考是很有帮助的。这就大错特错了。老师讲的内容多数是和考试无直接关系的内容。
那很多考生问了,那每周末去学校听课听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是和你学同样专业全日制同学课程的浓缩版(也有一种好听的说法叫做精华版),并不是和全国统考直接相关的内容。
同等学力考试内容=考试大纲对应的考点
老师授课内容=全日制同学内容的压缩版
考试内容是什么?考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里的具体内容。
一个在职的体系,一个全日制的体系。两者之间虽有重合,但是重合的内容非常少。
通过同等学力考试的关键,是解决掉考试大纲里的全部内容。可以这么说,如果考生能把考试大纲里的内容全部掌握,你完全可以不去学校听课(前提是没有点名和考勤、校内考的话),也能大概率通过全国考试。
但是如果考生认真上课听讲、听课,而不去仔细研究考试大纲,不去复习考试大纲,最后大概率通不过全国考试。
因此现阶段,同等学力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老师讲的不考,考的老师不讲。还有很多授课老师,只知道有同等学力考试大纲一说,但是他们没买过,买看过,也不会给考生讲里面的东西。
六、考生自身原因
1.学习时间少
在职考生每天至少有8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能用来复习的时间非常少。很多考生拖家带口的,上有老下有小,能真正用来复习的时间非常少。
2.学习自觉性不够
实事求是客观地说,本科毕业后,直接就工作的,多数不是学霸级人物,真正学霸级人物,或者对学位比较看重的,人家可能本硕连读去了,全日制硕博了。读在职的同学,有一些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能意识到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行动跟不上。
3.没有剖析自己的弱点,并加以克服
自己在学习方面属于什么样的人?是积极主动还是临阵磨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自己适合细水长流复习,还是适合突击复习?这些都是考生要自我剖析的。以前吃过的亏,不总结,曾经走过弯路,下次继续走。
4.不尊重复习规律
首先不尊重记忆规律,形成有效的记忆曲线,需要复习多少遍?但是就不复习。
复习过程中产生高原了现象,应该如何克服?就不克服。
明知看纸质的复习资料,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偏不,非要看电子的。
不尊重规律,不听劝。
5.价值观成问题,专门相信一些歪门邪道的事情
正能量、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读书进步的诸多优秀案例,包括身边的人的案例,通常不学,不参考,当做个案,置若罔闻,选择性遗忘。
而对那些某考试泄题,某考试有人买到题,这些极端的个案,或者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社会的阴暗面却格外推崇,部分考生总相信有捷径,认为考试是不公的,社会是不公的。这样的考生宁可最后倾家荡产把钱给骗子买个假题或者抵押身份证、房产证等给骗子,也不愿意平时努力复习。这部分考生就应该没学位,能通过考试反而不正常。
结语:
综上,考生最终花了数万学费和数年宝贵光阴,最终没有获得硕士学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考试大环境、入学政策、考试方法需要不需要改革?太宽的入学条件对考生是不是没有好处?需要政策制定者仔细研究并改革。
学校和教师,是不是能负起相应责任,在收了数万学费后,最起码要针对考纲有一些专门的辅导才对得起良心啊。
考生如果已经上船,那么就要对得起背后支持自己的家人,克服自身缺点,优化学习方法,多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尊重学习规律,莫让青春负芳华。
复习考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时间学习,难免会出现眼睛的疲劳,久而久之会使近视进一步加深,这时我们不妨休息休息,调整调整,才能保护心灵的窗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tongdengxueli/20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