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次茅斯大学硕士,2024上海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与临床转化会议(第一轮通知)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上海市医学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级高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

投稿主题

……

①肌骨系统运动生物力学;

②步态分析及临床应用;

③竞技体育生物力学;

④康复生物力学及机器人;

⑤其他

投稿邮箱

……

(文件名:投稿主题+姓名)

重要日期

……

①投稿截止: 2024年5月31日

②录用通知: 2024年6月10日

会议嘉宾

戴尅戎

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现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所主任、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3D打印医疗器械专委会共同主席, 上海市医学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等。在医学与工程学、生物材料、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临床与基础研究融合、医工结合与产学研结合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顾冬云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级高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步态分析、运动生物力学、可穿戴医疗技术、康复医学工程的医工交叉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国际合作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担任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基础临床应用学组副组长、国际人体工效学学会滑倒、绊倒和跌倒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on & 杂志副主编等职。

郭士杰

199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康复装置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机器人感知与人机融合重点实验室主任等。长期从事康复护理机器人方面的研发工作。研制的机器人皮肤触觉传感系统入选中国科协 “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2020年),获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大赛优秀奖;研制的仿人背抱护理机器人获民政部第八届老年福祉产品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Nigel Zheng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工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物医学工程和科学中心生物力学和运动研究负责人,国际骨科杂志、应用仿生学和生物力学,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8份杂志编委,在骨科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领域辛勤耕耘近40年,在骨科生物力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老年人运动学、以及棒球、高尔夫等运动损伤研究领域获得多项杰出科研成果,是骨科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Lee

博士,现任英国朴次茅斯大学教授、技术学院副院长。负责建立国际战略伙伴关系、国际生招生与跨国教育、医疗保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研究领域包括脊柱生物力学、衰老与骨质疏松朴次茅斯大学硕士,2024上海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与临床转化会议(第一轮通知),以及跌倒识别、日常活动监测和脊柱姿势评估等医疗保健新技术研发。目前致力于运动和力学负荷对老年人肌骨系统健康、肥胖与骨折风险相关性研究。

Li-Shan Chou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SU)运动机能学系主任和教授。研究兴趣是探索可敏感检测和有助于深入了解与衰老、肌肉骨骼疾病或损伤、创伤性脑损伤相关的的运动与平衡机制的生物力学标记,研究工作相继获得了俄勒冈州医学研究基金会、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国家卫生研究所、国防部的资助。目前担任美国生物力学学会会员, Gait and 副主编和 of and 编委等职。

马昕

骨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基础临床应用学组组长、足踝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上海骨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创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论文270余篇,专利 2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曾获得“上海市青年启明星”、“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劳模”、“上海市医务工匠”以及“上海工匠”

刘宇

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博士、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体育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运动健身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助力奥运专家组成员;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荣誉。

刘卉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体育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多家学术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与优化、运动损伤力学危险因素和运动装备效能评估。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曾获多项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医学会和北京市的科技和教学成果奖,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蒲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副会长、人体运动分析与康复技术民政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康复工程、生物力学、航空航天医学工程、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等奖励。

王向东

博士,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首批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曾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五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等职务。兼任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多年来一直从事竞技体育和运动鞋的生物力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价等课题研究。

傅维杰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特聘研究员,哈佛大学博士后,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霍英东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现任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党委委员、生物力学团队负责人、运动技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持16项课题,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J Sport Sci(IF=13.1)、J 、Cereb 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160篇,总被引超2300次。荣获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宝钢优秀学生奖指导教师、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兼任亚洲运动生物力学学会执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委员、上海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分会委员等。

闫松华

博士,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健康管理协会老年健康管理分会委员。主要从事运动生物力学、关节生物力学、步态分析、康复治疗学、康复工程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长期致力于人体运动功能的生物力学评估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资助。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以主编、副主编和编者出版教材15部。

王芗斌

医学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盆底康复专科专家;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二科副主任。研究方向包括中医康复的临床与生物力学机制,运动分析在康复方案优化中的应用,女性健康的临床与机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6项。发表论文44篇,主译著作1部,参编论著及教材9部,出版科普著作1部。

徐群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澳神经认知中心中方主任,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任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常务委员,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神经认知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等。积极开展脑健康管理和疑难及非典型认知病例的国际远程多学科会诊。率领团队建立了仁济脑小血管病研究队列(RCCS),该队列已加入卒中和认知研究()国际联盟,担任研究委员会委员。开展脑健康队列建设,基于分子影像建立仁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影像队列,作为PI承担多项国内外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 、、Chem Sci.等杂志发表SCI论著20余篇。

姜淑云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步态与运动分析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创伤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 大学访问学者。非英语国家第一个通过国际运动实验室认证委员会(CMLA)认证许可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第十五届 “挑战杯”一等奖指导老师。主译《步态分析-正常和病理功能》等书籍。擅长应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针对儿童运动发育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评估、诊断及治疗。

李慧武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骨科行政副主任,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负责人,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交大学医学院附属九院“十佳”医生。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数字医学学组副组长等。主持及参与“863”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及参编《外科学》等专著12部,发表论文106篇,其中在CORR、JOA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72篇,授权专利33项。主持研发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系统获得CFDA和FDA产品注册证。

牛文鑫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复医学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教育部智能医学产教融合平台负责人。2021年入选“全国康复医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张彦新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运动科学系高级讲师(副教授),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朴次茅斯大学硕士,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90余篇,长期担任多个SCI期刊及国际基金的评审及SCI期刊 and 的编委会成员。从事模拟、评估和优化人体动作的生物力学方法的发展研究,为开发神经肌肉损伤后有效的康复及功能恢复方法建立理论基础。

王东

上海交通大学RFID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物联网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类教指委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秘书长、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先后主持射频识别RFID、物联网、无线感知等领域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制定部颁标准1项。近五年在普适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与推荐系统等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或期刊、、IJCAI、WWW、CIKM、WSDM 、SECON等发表论文30余篇。

陈文明

复旦大学引进人才、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重建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及智能医疗器械创新转化。曾获日本机械学会颁发的 奖牌、澳洲国防健康基金年度学者、国际生物力学学会 创新奖、 of 期刊“年度杰出评审员”称号等荣誉。牵头制定国内首个步态生物力学评测国家团体标准,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上海市科委高新技术专项及生物医药科技专项等资助。

蔡宗远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2011年至2016年4月任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骨科部博士后、讲师。现为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及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骨科工程、运动科学、影像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生涯累计发表112篇SCI论文,其中52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43篇为JCR一区绩优期刊,总被引次数1986次。担任 期刊特刊客座编辑、BMC 期刊特刊客座编辑、 in 特刊客座编辑、BMC 期刊编委、及20多本期刊审稿委员。

孟垂舟

理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教育部智能康复装置与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北省机器人感知与人机融合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新型敏感材料制备研究及其在生医传感、健康监测、电子皮肤、可穿戴设备与护理机器人上应用开发。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4500次,6篇高被引论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9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河北省与天津市重点类自然科学基金、研发计划与重大专项等项目。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柔性步行下肢助力外骨骼、褥疮监测与防护智能床垫、可穿戴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衣等,并与企业联合研发形成多款高端护理装备产品。

霍卫光

工学博士,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荣誉讲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下肢康复外骨骼、可穿戴式传感器、神经调控、智能诊疗。在IEEE TRO、IEEE TNSRE、ICRA、IROS等机器人和康复领域的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报名注册

报名方式

……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报名注册。

报名截止日期:6月24日

报名学员完成问卷后,扫描问卷末的二维码进入参会代表群

注册费用

……

1500元/人(学生减半)

汇款方式

……

完成报名问卷并进入参会代表群后,见群内通知

联系咨询

……

朴次茅斯大学英国,英国平面设计院校有哪些推荐?申请要求难不难?要提供作品集吗?

如今很多的行业都和设计类的行业开始挂钩了,比如现在正火爆的互联网行业,各大网站的导航图内页图都需要设计师进行设计,有的企业是直接做外包,而有的企业是自己会设置设计这样一个岗位,如今对于设计师的需求都在逐渐的加大,本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好的,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英国平面设计院校有哪些推荐?申请要求难不难?要提供作品集的相关介绍。

1.考文垂大学

考文垂大学的前身是1843年建立的考文垂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所以设计专业在该校算是一门非常强的课程,该专业所隶属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英国也是赫赫有名。

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扩展其对各个流派定义的认识,而且还有会经常拜访业内人士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洞察力、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知识。

毕业后有很多就业方向,可以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和互动设计、教育、电影、动画、印刷出版、多媒体、广告等工作。*杨同学考文垂大学工业产品设计成功案例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6.0)

• 需要提供作品集

2.剑桥安鲁大学

剑桥安鲁大学曾始于剑桥艺术学院,其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英名列前茅,毕业生曾获得众多国际大奖。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艺术设计类下的平面设计专业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5%,100%的学生对他们所得到的建议和指导感到满意。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以上

• 雅思总分6.0(各单项不低于6.0)

• 需要提交作品集

3.伯恩茅斯艺术大学 Arts

伯恩茅斯艺术大学是全英仅有的十二所艺术类的专业性高等教育院校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英国顶级的艺术、设计与媒体类的高等学府。选择在这里学习平面设计,学校将会尽可能的指导、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创意性。

在《Times and Times Good Guide 2023》中,AUB的平面设计专业就业前景排名全英第4。该专业的学生还曾荣获由英国文化协会支持,由总部位于日本茨城县水户市的常阳银行赞助并设置的包装设计大赛奖项。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5%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5.5)

• 需要提交作品集

4.中央兰开夏大学 of

中央兰开夏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在业内很有名气,目前英国排名第一的设计公司The Chase就是由中央兰开夏大学的师生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很优秀,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行业经历。此外,学校还与多家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包括Umbro,Durex,LG,Lowry,BBC等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曾三个作品同时荣获被誉为创意届“奥斯卡”D&AD全球创意奖(黄铅笔奖)。毕业生还可以在每年举行的 Show中展示他们的毕业设计,包括作品集、模型、海报、印制横幅、计算机成像、动画游戏等。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75%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6.0)

• 需要提交作品集

5.赫特福德大学 of

赫特福德大学的平面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使学生对艺术设计领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将会与富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一起工作和学习,并且有机会参与到各种研讨会和课余活动中,从客座设计师和设计专业人士那里获取最新的行业知识。

此外,学校还组织全球性的展会,并与业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毕业后任职于Ted Baker、、The Mill、Nexus 等服装品牌、设计公司。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以上

• 雅思总分6.5(单项成绩不低于5.5)

• 需要提交作品集

6.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Trent

诺丁汉特大学的设计专业与各个公司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有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这个专业涵盖了设计当中的许多方面,像品牌、广告、插画、编辑设计、运动平面设计、交互设计等领域都能涉及到。

此外朴次茅斯大学英国,英国平面设计院校有哪些推荐?申请要求难不难?要提供作品集吗?,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还得到了 Tick 的认可,这是英国非常有权威的行业质量标志。到了研究生阶段,NTU将平面设计的重点放在调研、开展、生产原创平面设计方案上,尝试采用一系列印刷和数码媒介形式。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75%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5.5)

• 需要提交作品集

7.朴次茅斯大学 of

朴次茅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习内容也十分广泛,并且学校也会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平面设计的众多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知识与理论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设计专业与各个公司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学生有很多实践和就业机会。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以上

• 雅思总分6.0

• 需提交作品集

8.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课程以创造力,鲜活的创意以及紧随潮流的授课理念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同时也凭自己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影响力。

此外,该校的艺术专业一直与企业密切接轨,让学生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企业项目中,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在工作市场的竞争力。艺术学院曾与 合作,让学生参与城区街区艺术装饰,三位获胜的同学中有两位同学所学的课程是平面设计学士。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75%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5.5)

• 需要提交作品集

9.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

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广受学生认可,在全国学生调查中获得96%的学生满意度。该校的艺术设计学院配备全英一流的师资,而且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的主席Mike Press教授同时也是欧洲设计协会的主席。

平面设计专业将理论学习作为基础,教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平面设计在广告、包装、动态图像,用户体验设计中的应。在本科阶段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并且会在最终授予的学位上有所体现,例如BA () : 。

学院还与业内有着良好的互通合作,鼓励学生为个别项目寻求工业赞助商或合作者。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75%以上

• 雅思总分6.0(各单项不低于5.5)

• 需要提交作品集

10.创意艺术大学 for the Arts

创意艺术大学被誉为是英国最有价值的创意及艺术设计院校之一,其平面设计专算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也是学校因此获得国际声誉的专业。

该校的平面设计专业主要为坎特伯雷的设计公司或者是相关的创意产业培养专业的设计人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除了有机会跟享有盛名的设计师合作,并且也可以到坎特伯雷的公司进行实践,为日后成顶尖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十分骄人,高达94.6%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在艺术及设计领域找到工作。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0%-75%以上

• 雅思总分6.0

• 需要提交作品集

11.金斯顿大学

金斯顿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有两大特点,一是跨学科强,能够帮助学生扩展专业技能,获得不同设计视角。二则是注重个人调研,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视觉设计在情境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师资力量方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和研究员,拥有专业的学术和实践经验。此外,金斯顿大学还为学生提供先进完善的设施,帮助学生实现设计想法。

该专业还与国内外的设计行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朴次茅斯大学英国,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感受传达设计领域以及全球工作环境的变化。目前金斯顿大学的校外合作项目包括意大利的Illy咖啡杂志设计,以及伦敦 的实习机会。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75%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5.5)

• 需要提交作品集

12.拉夫堡大学

拉夫堡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生被英国权威的设计机构 (BIDA)评为是最受英国雇主欢迎的毕业生,毕业后被英国的设计公司疯抢。在薪资方面,拉夫堡大学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年薪达到£25406,在毕业后六个月内顺利工作或继续深造的比例更是高达93%。

拉夫堡大学伦敦校区的创新设计学院还与拉夫堡大学设计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科研成果、授课水平、就业前景等方面被评为国际一流水平。学校还配置有高端齐全的教学设施,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80%-85%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6.0)

• 需要提交作品集

13.爱丁堡大学 The of

平面设计专业所隶属的艺术学院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学校拥有严格的选拔制度,教学质量过硬,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数一数二的。

平面设计专业与业内知名企业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还直接指导学生为合作公司设计作品。学生还会有机会参加世界大型综合性艺术节之一的英国爱丁堡艺术节。

申请要求:

• 平均成绩80%以上

• 雅思总分6.5(各单项不低于6.0)

• 需要提交作品集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英国平面设计院校推荐相关情况,供大家去做一个参考,之后还有此类的相关问题会再整理资料详细介绍的,现在去海外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了,还未考虑好或者有顾虑的同学可要抓紧时间了,有什么不清楚想要了解的问题都欢迎大家来咨询,IDP会为大家积极回复,解答大家的疑问。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本科专业,李公法:修炼思想“内功” 加强国际交流

李公法:修炼思想“内功” 加强国际交流

记者方芳

李公法,教授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本科专业,博导,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访问学者。现担任冶金装备及其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院长助理,精密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生物机械手与智能测控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李老师见多识广,有思想,专注于学术科研,成果丰硕。”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导,李公法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

求创新内外兼修与国际接轨

谈起李公法,机械学院院长曾良才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一个拥有创新思维的年轻教师”。

“内部修养在一定的积淀下会向你发送‘信号’,而外部交流恰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信号’转化为实体的途径和方法。”在李公法看来,内部修养与外部交流并行是做好科研的“不二法门”,同时也是他力求学术创新的最优途径。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是李公法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机器人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人手的操作技能转移至机器人的灵巧手并优化它的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人手是人体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部位,人们通过手可以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任务。机器人灵巧手能够实现类似人手的简单动作,包括抓取各种物品和做出简单的手势等。而对于人类擅长的复杂动作,如人手手内操作、双手协调操作、多次抓取等,目前机器人灵巧手却无能为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灵巧手的发展。

在李公法1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对他影响深远的是2014-2015年前往英国进行国际交流访学的那一年。“国际交流让我学会的是一种理念,站在前沿,压力感迫使我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思想。”李公法在回忆那段岁月时谈到,当亲眼见到国际前沿的科技,看到身边一群本就优秀却仍然激发碰撞着思想火花的同行老师和同学,他笑着说道:“本来就是学霸,没想到学霸更拼命。”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他也被鞭策继续“拼命”地努力,克服英语难以消化的弱势,不断吸纳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前沿知识。

沉心静气,科研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成果的孕育产生并非一蹴而就,相反是一个不断沉淀、不断积累,进而厚积薄发的过程。李公法就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孜孜不倦地学习,保持最活跃的思维站在专业的前沿。

谋发展苦心规划新专业课设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机械学院2016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在不断摸索中找到适合的定位,然后逐渐成型。最初测控专业的学生是按照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来进行培养,没有体现新专业的特色。而在李公法看来,测控分“测”和“控”,与传统的机械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全系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制定的研讨会议上,李公法建议在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基础上,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与相关大学生比赛有机融合,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要求,倾力打造属于测控专业特有的课程设计。

李公法对该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是将课程设计与能力的培养二者合一,兼顾创新与成果,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此,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李公法将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作为学生课程设计成品展示的“试练场”,让学生在比赛中意识到差距,为今后学生在专业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本科专业,李公法:修炼思想“内功” 加强国际交流,由李公法指导的参赛队伍荣获“工程越野项目全地形赛”本科生组冠军,团队成员漆金贤在回忆中说道:“李老师对这个比赛的期望很高,着力将这个比赛打造成测控系大三学生课程设计的载体,现经过两年的比赛试行,目前正等待第一批本科生入驻实验室。”

高标准分式教育书写为师之道

“李老师的课很有意思!”听过李公法课的学生都直言,“他是一个幽默、有趣的老师,能够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我们能够听懂,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于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作为我校的教学模范,李公法对学生的要求以及授课方式也不尽相同。就本科生教学而言,优质的课堂少不了背后充分的备课,每一次课前李公法都要搜集大量的素材,由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出所讲的知识点、寻找国内外优秀的作品让学生知道现有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讲解该技术的创新点以及存在的挑战。“本科生需要压力,敢想敢为,需要让他们勇于追求。”布置小作业、编程题,从“玩”中学是李公法认为课堂应有的态度。“玩”出问题,“玩”出创新,李公法的课堂颠覆了以前的教学思维,使课堂更加“活”了起来。

“研究生跟本科生不同,我更期待他们学会自我探究。”在李公法所带的研究生课堂中,他会仔细讲解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去自主探究、查阅文献资料,最终将小组探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出来。李公法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好比知识点轰炸,在这个全程参与的过程中,大家能从多个角度有所收获。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更是能全方位提升学生做PPT、查阅文献、归纳总结、演讲表达等相关的能力”。

“做李老师的学生很幸福。”高标准,不仅仅是李公法对学生,更是他自身对学术的追求、为师的态度。“李老师每检查论文、项目申请书,大到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小到内容格式、标点符号等,他都会一一指正出来。”他的学生余明超说道,“经常能看到李老师晚上十一二点仍在工作,第二天六点多继续开始。”

在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之外,李公法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作为指导教师,他指导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曾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30余项,指导学生荣获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项。就在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3D大赛二等奖1项。这些优异的成绩背后少不了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同时也少不了李公法对参赛队伍的指导与帮助。

严要求打造浓厚学术氛围空间

课题组在读研究生20余人,不大的房间内不时响起激烈的讨论声,思维的碰撞、活跃的学术氛围在房间内涌动。与松散的自我探究不同,课题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拥有明确的工作规划与工作目标。

每周三是课题组固定的例会时间,例会由专人主持。每一次例会都需要有专人做学术汇报,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互相交流,在不断的交流中促进自我的提升。除了专人汇报,每个人都要谈上周总结与下周计划,关于上一次目标的完成情况、下一个目标的确立。项目、论文、专利、实验等等均可能出现在例会上,“我希望大家都能讲出实质性的东西,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决不能让每周的例会成为形式。”这是李公法对课题组提出的要求。

“不在办公室就去研究生所在的工作室等吧,李老师一般都会去那里。”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与老师的指导更是脱不了关系,李公法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工作室与学生们一同讨论,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实验等等。他表示,“只有不断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加强国际交流,让学生亲身了解、亲眼看见国际前沿的研究现状,意识到传统机械的差距,不断创新。为此,课题组每年都会派多名研究生前往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

谈起李公法,机械学院许多师生的印象便是,李老师的成果较多。然而在“高产”的背后是李公法严要求的把关和站在前沿对科学技术的深切思考。

“我们都知道李老师在论文上的指导一定会一丝不苟,但是却低估了他耐下性子帮我们到底的执着,当我们遇到任何科研难点李老师都会陪我们一同攻克!”他的博士生江都感激地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pcms/211016.html

(0)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