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回国6年后再次选择赴美,一番话如当头棒喝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许晨阳是一位八零后,他2004年才从北大毕业,留美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当上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2012年返回母校北大任教。前面提到的施一公,在28岁博士毕业以后,又在美国打拼到了41岁,然后才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而许晨阳出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只是在普林斯顿从事了数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中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走向。

但是让国人非常揪心的一个话题是:改革四十多年来,像清华、北大这样名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失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太原理工大学的郑强教授就曾经亲口说过,当年他的三个师兄弟出国后,就留在了国外。更不要提那些比他年轻很多的,清华、北大培养出来的“天才”们。

当然,在这些留学人员当中,也不乏“逆行”者。比如北大的施一公,山东大学的张益唐,以及北大的许晨阳。

施一公、张益唐二人,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清华、北大,留学美国多年,功成名就之后回到祖国。

许晨阳是一位八零后,他2004年才从北大毕业,留美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当上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2012年返回母校北大任教。

不过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许晨阳回国六年之后,又突然在2018年离开了中国,选择继续到美国发展。

当初许晨阳回国的时候曾经说过,由于语言方面不通,国际上许多优秀的数学老师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回国6年后再次选择赴美,一番话如当头棒喝,没有办法在中国传道授业。

当时许晨阳信誓旦旦地要改变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然而时间仅仅过去六年,又是什么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许晨阳离开中国时,曾经说过三句话,大意是说:第一,国内太讲“论资排辈”,年轻人在圈子里很难发展;第二,国内学术造假太泛滥;第三,治学风气不好,太浮躁。

那么,许晨阳说得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假如这些话真的是许晨阳说的,我只能说他讲的这些问题太空泛了。

一、许晨阳的话太空泛

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的,中国人的学术圈子造假泛滥,欧洲人的学术圈子也不见得比中国更加干净。在中国社会,各行各业里面都有“论资排辈”的现象,这的确是由文化传统造成的。

但是事实上在日本的学术圈子里面,“学阀”的问题只会比中国更严重。乃至于老一辈的教授不死,年轻的教授永远都只能活在他们羽翼之下。

提到“造假”的问题,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在学术腐败问题上更是臭名昭著,哪篇学术论文不署上他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才叫见了鬼。

至于美国人的学术圈子,曾经有一项统计表明,在2019年,美国科学工作者对权威杂志的投稿,撤稿数量达到4万多份。你猜这些美国科学家的稿子,是因为什么被撤了呢?

所以不要每一次看到有哪个“天才”,因为对国内的工作环境不满意,留学后选择不回来,或者回来后又走了,就觉得一定是国内的环境“亏待了他”。

当然,我也不是说国内的学术环境,已经好到完全没有“曲才”的可能。前面曾经提到过,和许晨阳一样留学后回来的,还有两位高人。

我们先说第一位,他叫做施一公,80年代中后期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十年,后来已经混到了普林斯顿的终身教授。

按照施一公的个人能力,当时已经完全可以移民留在美国,但是他却在2008年婉拒了美国一家研究所的邀请,选择回到清华担任全职教授。

中国的教育大环境怎么样,施一公自然是清楚的。所谓许晨阳提到的那些问题,施一公肯定也遇到过,但是他从来没有打算离开中国。

但是这也不妨碍施一公回国之后,在2013年还被美国科学院选为院士。并在同年12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于2018年当上西湖大学首任校长,现在他仍然留在国内。

第二位是张益唐,这一位在网络上也比较有名。他八十年代从北大毕业,后来去了美国研究数学,网传他曾经发誓留在美国洗盘子也不回国。

一开始张益唐在美国某学校担任终身教授,后来他在数学上取得了一个突破,一战成名之后选择回到中国,在山东大学潘承洞数学研究所工作。

这里有一个巧合,也就是张益唐回来的那一年,正是许晨阳回国后又离开中国,再度去美国的同一年。当初张益唐在美国取得学位以后,曾经回国寻求发展机会。

结果国内并没有找到适合的发展空间,因此张益唐才会选择留在美国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搞数学研究。正是因为这样,网上才会传出他当年“宁可在外面洗盘子也不回国”的谣言。

二、许晨阳为何会再度赴美?

我在想,许晨阳的情况是否和张益唐有一些相似。张益唐生于1955年,是一位五零后,许晨阳生于1981年,是一位八零后。

张益唐1992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时已经37岁,回国没有找到适合的岗位,于是又出去了十几年,等到在国际上功成名就,再度回国时已经是一位63岁的花甲老人。

前面提到的施一公,在28岁博士毕业以后,又在美国打拼到了41岁,然后才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

施一公、张益唐二人回国以前,都已经在国外大学取得了终身教授资格,未来如果选择在美国生活基本上不存在困难。

而许晨阳出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只是在普林斯顿从事了数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回国时,他才31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晨阳在国外学习的时间还是短了一点。

过早回国导致许晨阳在数学研究上没能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让他在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中失去了一些优势。

如今的中国经济排位全世界第二,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外人才主动流向中国求职。远的我们不谈,就谈华为这个企业里面有科学家2000多名,其中外籍者占到了百分之二三十。

许晨阳今年才四十出头,在外国多研究个几年,深入地向国外尖科数学领域的高手前辈们取经,等到他日像张益唐一样功成名就再回国,或者最后不回国,也没有什么问题。

比如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固体力学家高华健就是从中国走出去的,现在定居美国。但是他给中国培养了二十多个博士弟子,这些人全部回来建设我们的祖国,不也是很好的吗?

结语

学术圈论资排辈、造假、浮躁的问题,并非中国仅有的。并且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老生常谈。每一个有志于教育的人,对此都应该早有认识。

假如一个人真正有志于改变中国的教育,那么就必须面对这些横亘在他面前的大山。如果半途而废,就等于前功尽弃了。

许晨阳回来了又走了。可惜吗?不可惜。因为他回来得太早,以他的个性,就应该多多在外面磨练、打拼,在他热爱的领域与高手过招,更上一层楼。

既然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那么像施一公一样,41岁再回来,或者像张益唐一样,63岁再回来也行。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真女神!30岁成清华最年轻博导,如今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30岁时,她就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博士生导师。

37岁的她率领团队,攻克了困扰生物学界近半世纪的科学难题,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她入选《》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加盟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目前,她在《》《》《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超过20篇重要论文。

2019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公布新入选院士名单,年仅42岁的颜宁名列其中,正式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显示其仍为中国国籍)。

颜宁的当选,表明她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此向她表示祝贺!

除了祝贺之外,我们一起走进学术女神的世界:

一、颜宁的学生时代 喜欢自由的人生

1977年,颜宁出生在山东莱芜。莱芜现在是济南的一个区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真女神!30岁成清华最年轻博导,如今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算革命老区。铁道游击队的枣庄,孟良崮的临沂离那都不远。

小时候的颜宁,活脱脱的男娃性格,上树偷桃,下河摸虾,天不怕地不怕,像风一样的女子到处疯跑。

也许是生在孔孟之乡,从小颜宁就爱学习,喜欢琢磨,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她兴趣广泛,爱好武侠,喜欢唐诗宋词,文科一直是年级第一,目标是北大中文系,从小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记者。

谁知道班主任老师认为文科不如理科实在,硬把她拉回了理科。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想到这句烂俗的话,放在今天的颜宁身上,简直就妙不可言。

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希望颜宁学医;颜宁也想学医,但她心软,又喜欢小动物,根本下不了手解剖,最后只好选择了与医学相关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此,拉开了她在清华大学辉煌的人生之路,这是后话了。

在成为大科学家之前,颜宁就是一个普通小女生。进入清华后,面对来自全国一等一的高手,颜宁压力很大。尤其是高等数学,更是她的拦路虎。颜宁非常担心,一度做噩梦,认为自己过不了,肯定要挂科,最后鬼使神差以67分涉险过关。

但颜宁却因此获得了巨大信心,如此糟糕竟然也过了,可见没什么可怕的。这一次心理的调适,对颜宁未来发展有重大的意义。那以后,她更加活跃,参与到各种兴趣活动中去,打球、健身等等,并且在大二成为学生会主席。

大三颜宁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选入自己的实验室。这一步对颜宁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以前她总觉得实验枯燥,没意思。但在饶老师的指导下,她渐渐爱上了做实验。一面跟实验室的师哥师姐侃大山,一面满怀期待地等待未知的实验结果,其实特有趣的。

大四颜宁收到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就业邀请函,薪水优厚,无数人梦寐以求,但颜宁婉拒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颜宁说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我喜欢自由的人生。

二、七年留学生涯 决定了颜宁未来的人生道路

在普林斯顿度过七年,颜宁对那里的绿地蓝天、微风古堡充满思念。

“普林斯顿真是太美了!”颜宁眼里直放光,“那里保留了大片的森林,还有一条运河。秋日的黄昏凭窗望去,周围是红色、金色、紫色的树,夕阳下的湖面波光闪闪,成群的野鸭在暮色中飞翔……有时竟然看得热泪盈眶!”

除了自然之美,颜宁更领略了科学之美。“给我们上课的大都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经典论文甚至课本里的很多东西就是他们亲自做出来的。他们能把每个科学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会让你觉得:哇!原来做生物这么好玩!”

让颜宁难以忘怀的,还有普林斯顿的一对教授夫妇,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丈夫还是1995年的诺奖得主。

“我是个夜猫子,很多时候晚上11点了,还看见他们夫妇在各自的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着让人感动。我觉得自己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颜宁说。

在三个实验室轮转一年之后,颜宁到施一公的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先是从事抗肿瘤方面的研究;2005年继续做博士后,转型到膜蛋白研究。

“一公常常说:不要整天想着柴米油盐,只要你现在努力做到最好,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根本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实验上遇到苦恼,和他谈过之后,你就觉得自己好像很行,肯定能成功。最后还真的没有失败。”

在施一公的指导下,颜宁做得顺风顺水。2004年12月,她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并获得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10月,她带两个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三、清华最年轻教授 回归母校

当时她30岁,是全中国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平素喜欢扎马尾、穿休闲装的颜宁,走在清华的校园里,看上去就像学生一样年轻活泼,她平时喜欢自称“青椒”,谐音青年教师。学生时代最讨厌教授照本宣科的颜宁,如今成了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是不曾对学生懈怠。

2007年,颜宁欣然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到了母校工作。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安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

颜宁说:“刚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3篇以她本人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上,其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如今,再谈起当时的选择,颜宁毫不犹豫:“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四、影响全球的的科研成果 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颜宁是施一公老师的学生,在回国的5年里已经在CNS上发文9篇,在以论文数量排资论辈的环境,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可以完爆很多中科院院士。

颜宁的工作主要致力于重要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研究。GLUT1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运蛋白,这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基础研究,但是距离实际的临床应用还有很远,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本身就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基础研究就是为了探索未知。

该成果在当年5月18日由《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后,立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学成就。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评价说:“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对于GLUT1的结构解析本身是极富挑战、极具风险的工作,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膜转运蛋白研究专家罗纳德•魁百克()表示:“人们终于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转运蛋白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的晶体结构,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

人体GLUT1基因序列鉴定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哈维•罗德士( )认为,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并且表示将把这一重大成果加入到他正在编写的《分子细胞生物学》( Cell )经典教科书第八版之中。

五、加盟普林斯顿大学 希望在科学上取得更大突破

颜宁接受记者们采访

2017年,时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因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而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

为何离开?颜宁用“居安思危”解释:“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两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尽己所能,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2018年10月,在接受采访时,颜宁表示,从清华到普林斯顿,她说个人微环境上变化不大,但在普林斯顿的一大优势是能收到很多特别好的博士后申请,这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国内高校招人时大多要求青年应聘者有国外留学经历、普林斯顿作为世界名校对人才来说吸引力比较强等。目前,她在普林斯顿的教学科研都在顺利地推进,她带了1个学生和8个博士后,其中有5人从清华带过去。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钮大文教授:怀揣信念,不负韶华

点击上方可查询1.2亿条化合物百科信息

导读

钮大文,男,1986年生。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of ),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8月加入四川大学。在苯炔化学,糖类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 Chem, JACS, 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型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跳转阅读→

一件棉质T恤,饱满的额头,这是初次见到钮大文的第一眼。

31岁年轻有为、MIT博士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学院中层领导,这是钮大文现在所拥有的头衔。然而16年前,他只是一位出身农村、普普通通却又对大学充满想象的大学生。

2002年高考完,这位少年拖着行李走出了安徽省,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四年大学生活,这一走也注定了他要走上自己追求的化工科研路。

追问于他,是大学造就的精神

初高中的时候,钮大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样的学生自然也成为师长的宠儿。化学,是钮大文最感兴趣的,也是成绩最好的学科。对化学的绝对兴趣和努力促使他走上了崎岖而又充满希望的化工科研路。

“上大学之前,我就有了对大学的想象。可能我电视看多了吧。太理想化了。但是,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就是这么想的。”放肆追求事物的本质、绝对自由的思考氛围、师生之间的头脑碰撞——这就是钮大文对大学的想象。在他的眼里,大学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后来的经历表明,他也确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把大学过成了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在最初进入大学化工领域学习的时候,钮大文也像大多数学生一样是迷茫的。当时的他也只是每天按时上下课,完成自己的课程任务。

“但是,当时的我有些特点吧。”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学生,钮大文对事物的本质非常有兴趣,也就是科学现象最根本的原因。

大学时候的课堂更多的是老师上课和学生听课。很多学生往往在课堂后就溜之大吉了,很少主动去和老师探讨问题。但是按钮大文自己的话来说,他当时“特别变态”。如果在课上有他觉得没有讲清楚的内容或者想不通的问题,他一定会在下课或者课间休息的时候去问老师。“我想象中的大学,就是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平等对话和讨论的地方。”这个特点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钮大文眼里闪烁着自信:“我对科学现象发生的本质很感兴趣。”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写道:“我想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这种追问的精神,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钮大文少时对大学的想象让他坚持着大学课堂上的追问,正是不断地追问,让他一步一步有了追梦的勇气和底气。

追梦于他,是一贯地坚定

2008年,钮大文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 R. Hoye课题组,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及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2013年12月博士毕业后,钮大文加入麻省理工学院 L. 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铜和钯参与的催化反应。

谈到国外的两段教育经历,钮大文觉得这两个课题组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但是它们分别适合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科研。在读博期间,导师是把团队的每一位博士生当成待培养的学生。在这里,科研是被指导完成的,而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的导师则是完全放开,他更愿意我们自己去思考和研究。回忆起两段求学经历,钮大文觉得非常幸运。

“在这两个课题组里,我有幸培养了不同的能力。读博期间,我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是从零开始。导师会细致到跟我们一起做PPT,也会一句一句、手把手地带写文章。而博士后期间的状态是:课题自己想,文章自己写。导师做的就是评价,基本上半独立状态吧。”钮大文承认,在这两个课题组里面,他所建立其起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博士后研究期间,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要建立自信,就是慢慢知道原来自己可以想出一个让导师认可的课题,也可以自己写出一篇让导师认可的文章。这就相当于从学生到学者的一个相当好的过渡了。

钮大文在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选择有意义的课题。世界上待研究的问题这么多,“审美”会直接影响课题的选择。哪些问题更值得去做,更能引起兴趣,更具有价值,这是“审美”,也是对整个科研的评价。这是钮大文在博士后期间受益最多的地方。

追逐梦想的人是一贯坚定的。正如钮大文,梦想,不仅仅是属于有才能的人,更是属于敢于追求梦想并为之坚定努力的人。

科研于他,是信念化成行动的决心

“做科研是要有信念的。”中国的传统中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中药仍然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钮大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以前的培训,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一些促进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造福。2017年钮大文研究员团队所实现的“通过铜催化剂与亚硼酸的协同催化作用,多种糖的高区域选择性炔丙基化”就是其中的工作之一。“前期的工作验证了我们的想法是可行的。我们希望能够把前期的工作再向前推一步。”目标有了,钮大文对下一阶段的规划也就很明确了——尝试去解决或回答一些比如“某些成分如何发挥功能”的问题。

“‘治病救人’是很重要的事。我觉得人类可以做到的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此。”钮大文本科学的是制药工程专业。他想,如果自己能在这方面做点工作那也挺好的。中药作为宝贵的资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它之所以能一直沿用下去,一定有它的效果和价值。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束之高阁的,与生产生活相结合能迸发出更多的火花。毕业之前,导师给他的赠言是:Focus on an area, and dig 。在做博士后研究期间,钮大文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博士后导师 L. 的话也给了他信心:Do that care.

Do that care.做一些让别人关心的事情。钮大文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2015年7月,钮大文结束MIT博士后研究,通过第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回国,聘为四川大学教授。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有计划且高强度吸引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时机已经到来。2008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这一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各省(区、市)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即地方“百人计划”。

亦师亦友,他用自己的经历给学生最大的鼓舞

“老师在跟我聊课题的时候是非常自信的,气场很足。”龚量是钮大文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他强调了导师对实验的要求:既要保证实验的效率,也要注意实验台的整洁干净。

崔红燕是刚进入钮大文团队的研一学生。在她的心中,钮大文是一位严谨、博学而又严厉的导师。尤其在实验室安全和实验笔记方面,钮大文的要求特别严格。穿白大褂和戴护目镜是做实验之前必须的准备,同时实验笔记要字迹工整。

杨磊是一名博士研究生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钮大文教授:怀揣信念,不负韶华,已经进组一年。他觉得导师最牛的地方在于读博期间就把最牛的期刊发了个遍、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实力跟随名师教授做博士后研究。除此之外,触动杨磊的,还有导师开组会时候的指导。钮大文在同学们讨论完机理之后会做点评。他的点评不只是就这个问题告诉解决办法,也会从学习方法上指导论文的阅读等等。

钮大文科研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对自己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科研有着较为清晰的规划,他们都明了自己深造的目的和能为社会带来的价值。也因为此,钮大文根据自己两段不同风格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

对已经入学的不同年级学生,钮大文认为自己对读高年级的学生期待更高。对刚进入课题组的研一或本科生来说,钮大文则希给予更多的指导。但是他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逐渐成长起来,尽早成长为能够进行独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

“我希望他们都能尽早自己安排科研的时间。当科研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可以被安排得非常好。”钮大文觉得,这样不仅效率比较高,时间自由度也会非常大。

除此之外,钮大文对他的学生还有一点小期待:“我能感觉到他们的不自信,这是我非常头痛的一个事情。”钮大文表示,他的学生都非常刻苦,但是他还是会批评他们。这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太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因为学生的不自信,钮大文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们更加的不自信,“所以,在这方面,我也需要检讨,我需要更多地鼓励他们。”

博学又严厉,交流中带着期待,亦师亦友,钮大文用自己的经历给学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工作于他,是“以学生为本”的职责

“我回国的时候只联系了川大。一个是因为我爱人是四川人。还有一个是,我觉得很多四川人是可以把生活和工作平衡得比较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诸葛亮的一篇《隆中对》称“益州”为“天府之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人好似天生就格外地会享受生活。民谣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画面感十足,唱出了成都的柔情。钮大文也毫不掩饰对四川的欣赏。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成都感觉就是这么一个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很好的特殊地方。

“我觉得不管是行政人员还是科研人员,只要是大学里的老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最重要的职责是教师,教书育人是最核心的价值。所以,不管做任何工作,‘以学生为本’是最重要的。”作为学校年轻的中层领导干部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钮大文始终坚持贯彻着这一处事原则,以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学院的运行和学校的一些情况,或许还可以从中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我自己。

来源 |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编辑 | 化学加

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将与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注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masheng/21027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下午6:03
下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下午6: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