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大学,博雅研究丨世界科创城之借鉴与启示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国外科创城案例启示借鉴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后来者的悄然冒升,硅谷再不是高科技投资者与人才的唯一选择,新加坡和美国尔湾是全球范围内最近20年来成功实现科创产业升级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外科创城的发展经典案例,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传统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大背景下美国科技大学,博雅研究丨世界科创城之借鉴与启示,以科技与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城市发展的未来。本文聚焦科创城的内涵,深度剖析了美国硅谷、第二硅谷尔湾新城、英国牛津郡、印度班加罗尔等国外经典科创城市的特点,对于国内科创城市发展提出了展望。

图源:

概述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工业企业为了促进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彼此聚集或分布于研究机构周围,从而构造出科技创新活动的集聚形态,即科创城市。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全新格局下,各大城市都在探索产业升级之路,通过系统化的产业转型和重新定位等方式,逐步将科技创新类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科创中心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枢纽。根据统计结果,2012-2017年间,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以占全球不到2.5%的人口,在全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直接提供的贡献率占全球比例27.3%,显示了强大的原创策源能力。2012-2017年,20个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主导和参与的所有科研成果数量占全球比例由51.8%大幅提升至63.8%。

可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正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着日益不可或缺的枢纽作用。各类热点城市在主要前沿科技产业上均有所侧重,以确保城市在未来长期发展中可保持更强的竞争能力。

国外科创城案例启示借鉴

很多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只有一个科创中心,最多也不过两个,比如硅谷之于美国,班加罗尔之于印度,新竹之于中国台湾。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后来者的悄然冒升,硅谷再不是高科技投资者与人才的唯一选择,新加坡和美国尔湾是全球范围内最近20年来成功实现科创产业升级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外科创城的发展经典案例,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国的硅谷和“第二硅谷”尔湾

0 1

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加州旧金山湾区,无论是从创业文化、风投数量、设计师与程序员数量等哪个标准来看,硅谷都是无可争议的科技中心

美国加州的硅谷曾经独领风骚,是美国科技创业的圣地。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则达到了科技行业的黄金标准,硅谷几乎在每个评判标准方面都占据领先地位,是创新供应链的源头,硅谷在 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创新环境这四大方面均表现出较强优势。

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硅谷是全球企业创新投入最多的城市,没有其他地区可与之相比。美国硅谷很大程度上由自由市场形成,与其他国家的规划和政府支持有较大不同。美国的科技创新模式,强调的是 美国立国以来的自由竞争、产学研合作及孵化器机制、纳斯达克科技股、军民融合等等。

0 2

美国尔湾尔湾新城

美国尔湾尔湾新城,位于美国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东南75公里。尔湾是开始就经过规划,是由私人公司投资慢慢发展起来的。尔湾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前后大约近30年。

尔湾的产业结构丰富,除了高科技产业之外,同时他的制造业、第三产业也一样生机勃勃。尔湾被誉为“加州的科技海岸”,吸引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加入,包括医学设备制造公司、生物医学公司、电脑软件和硬件公司和汽车设计公司。

尔湾生态新城吸引人才关键在6大基础配套:

便捷的交通体系;优质的教育资源;安全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商业配套;多样化的居住产品、居住扶持政策;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注重邻里中心的开发。

尔湾的成功经验在于:

城市发展与环境、居住舒适度等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尔湾以高科技为主导,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抗风险性大;尔湾便捷的交通,支撑起其健康发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保持了城市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保证了可持续与良性循环很关键。

启示:政府的支持与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保持了城市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规划保障城市发展与环境、居住舒适度等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人口的增加要求城市准备更多的物质条件;以高科技为主导、实施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战略,并提供有足够竞争力的就业机会;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入驻。

英国牛津郡-欧洲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英国是目前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最先进的国家,新兴的英国科技创新中心牛津郡( shire)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牛津郡处于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交汇处,7世纪开始便有人居住,9世纪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渡口,因当时牛车繁忙取名“”,中文名“牛津”。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英国名校牛津剑桥继续第一第二!

英国牛津郡原来是一个以生产小麦、燕麦、甜菜为主的传统农业郡城。 英国在打造“津剑桥科技弧”计划中明确了区域主要是剑桥,牛津和 ,总面积约为2700平方英里。牛津剑桥科技弧地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拥有着全英国最顶尖的科技中心和产业,生产力处于全英领先地位。

1985年散裂中子源落户于此,迅速吸引了大批世界顶尖科研人才和大量的国际投资,带动 计算机产业、生物科技产业、赛车设计与制造产业等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主要驱动力,使牛津郡一举成为全欧洲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牛津剑桥科技弧地区将新增140万-190万人口。

英国新兴科技创新中心牛津郡的实践证明,以 市场调节为基础,企业、政府与科研部门三方有效互动是培育良性区域创新系统的保证。通过改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建立与发展新型创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市场为主导、企业与科学研究机构政府为主体、政府提供必要公共服务的新型科技创新机制。牛津郡的成功离不开英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模式的最新趋势。

启示:牛津有一有闻名的院校,二有科学装置的机遇,英国更加重视牛津与剑桥的统一规划发展。三是英国新兴科技创新中心牛津郡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企业、政府与科研部门三方的有效互动是培育良性区域创新系统的保证。四是政府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经验,包括制定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战略、推出十大支持举措、帮助企业克服挑战、对机遇因势利导积极推广等。

印度的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之于印度就如硅谷之与美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班加罗尔一跃成为世界信息技术的中心之一。班加罗尔(,)位于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南印度内陆的战略要地。

1905年班加罗尔是全印度第一个街上有电灯的城市;

二战时,班加罗尔已成为美国航空器的供应基地;

1947年印度独立后,这个城市被选择承担起发展科技重任;由于班加罗尔本身就从历史中积累了较有优势的发展条件,1950到60年代班加罗尔就被中央政府选择作为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基地,一批具备科技能力的劳动力也被大量吸引到了班加罗尔,继而发展起来的电子工业中心又给班加罗尔带去了很多中小厂商。

中央政府不遗余力地促进班加罗尔的发展, 1980年代建立了电子软件园。随后的几十年里面,有更多的技术园区被建造。1988年左右,开始有大的工业厂商进驻了班加罗尔,例如德州仪器(Texas )将研发中心设置在了班加罗尔。其他国际知名公司也纷纷跟进,现今德国仪器在班加罗尔也有研发中心。亚太市场的利益加上在印度设厂的成本较低是外商对班加罗尔投资的主要动力,再加上该地区早就发展起了对于科技和工程的相关培训和教育系统,人才培养源源不断。

2000年之前印度成功解决了千年虫的难题(Y2K),奠定了世界IT中心的基础。

2007年,班加罗尔的名字从改回了。

现今的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是居印度IT产业第一位的城市。以高科技公司的数量对比看,班加罗尔也是印度第一,并且远远地超过了德里和孟买。 班加罗尔的工业路径很多元,不仅仅有航空航天、IT,还有外包服务()、生物技术,印度的外包服务()能力已经全球领先。一些周边产业也发展起来,如频繁的劳动力流动带动了酒店业和快消品行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一些传统观念被打破,尤其是低种姓和妇女的职业发展机会。

启示:班加罗尔的发展路径不可能复制,成功背后是其与生俱来的资质,以及努力美国科技大学,同时还要有机会。首先,它在各个王朝的更迭和争夺中建立了商业和军事工业的基础;其次,它得到了中央政府特别的并且持续的支持;再次它幸运的符合了两千年左右全球科技人才短缺的机遇;再加上英语优势和教育体系的完备。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新加坡为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城市之一,在创新产业发展上执区域牛耳之势。1998年之前,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新加坡传统支柱产业,在其城市制造业总产值中比重较高,一度达47%。2000年前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新加坡政府开始探索各类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为改变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依赖,新加坡政府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新的发展重点,发展多元新兴产业集群。在城郊处打造了纬壹科技城,至今已超过200公顷。

政府在初期给予了大量支持,一方面通过搭建亚洲领先的公共研究平台,吸引行业企业集聚;一方面则通过政府基金及相关企业资源,提供了约合人民币过百亿的资金支持。强有力的研究服务与资金支持迅速吸引了包括诺华、葛兰史素克在内的多家企业龙头,快速实现了产业集群效益。待先期产业氛围及生活配套完善后,政府在二期及三期发展上,进一步以/融合为主题,发展TMT(,Media,)等创新产业,形成多元产业集群以及构建科创服务生态体系。政府通过对TMT产业分析后,将主要精力倾注于环境和配套打造上,通过优质的产业环境吸引城区及周边的产业进行转移,逐渐将皮克斯、等精品企业纳入囊中。

在产业端和服务端,新城被设计为具备复合业态的大型产业空间。政府以官方机构裕廊集团为主导,经济发展局为监督,共同推进纬壹科技城的开发和运营工作。 以国有企业持重资产模式开发并运营新城,在最大程度上平衡了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利益诉求。对于新加坡政府而言,强势引导目标产业、精准投放企业资源、长期运营精品项目,要求主导方必须建立与政府长线合作、沟通的机制。而对于入园企业,裕廊集团相较于政府可提供市场化的产业服务,同时企业间行为较政企交互更便于利益划分。

启示:政企协力,循序渐进。

日本筑波科学城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技战略逐步 从“吸收型”向“自主研究和创造型”转型,经济战略逐步 从“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转型,政府从 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 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是对高技术大力引导和支持,并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

筑波科学城位于距离日本东京东北60公里的筑波山麓,由国家主导,搬迁并新建了大量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与教育机构,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东京密集地区的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同时适当提高了闲置土地的使用率。筑波科学城与东京距离不远,科技力量可与美国比肩。

筑波科学城开创了 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并且于上世纪80年代闻名世界。尤其是日本散裂中子源建成后,引领了筑波科学城的崛起。目前, 全日本40%的国家级研究所聚集于此,汇聚了2.2万名顶尖科研人才,成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知识中心和人才聚集地,是日本在先进科技方面敢于向美国等大国挑战的重要砝码,吸引了大批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企业。

此外,1985年筑波市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对筑波科学城各项功能完善、提升国际知名度等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现今,筑波科学城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是日本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向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挑战的重要国家谋略。

启示:筑波科学城一是距离东京近,容易发展起来,二是日本政府大力推动,三是举办了大型展会,提升了名气。日本的科技创新模式,更多强调基础研究的高强度投入、半政府支持的行业协会研究力量联盟、力求实用的精细化创新等。

德国慕尼黑科技园:巴伐利亚硅谷

慕尼黑是通往奥地利和南欧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德国的第三大城市。“啤酒之都”、德国的“非正式首都”。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汽车产业巨头宝马,还有西门子。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世界十大著名高科技工业园之一,也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以 高科技跨国公司为核心,主要发展领域为 高端制造、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 是德国电子、微电子和机电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中心,被称为“巴伐利亚硅谷”。

为了配合德国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作为德国颇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仍旧十分重视 提升传统产业和扶持传统产业的发展,也是德国对当下新兴信息技术反应最快的“试验田”。

启示:慕尼黑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加上大学资源,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所进行的创新,基本上是基于实际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有着强烈的产学研融合基因,贴合度很高。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和格勒诺布尔

0 1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位于法国东南部的旅游胜地昂迪波,距离南方大城市尼斯16公里。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创立于1969年,占地2400公顷。 科技城的建设由民间协会发起,政府参与并给予了多方位扶持。科技城从最初的126公顷起步区开始,空间规划经历了多次调整。

经过40余年的建设,目前科技城建立健全了集 “研发教育、酒店、住宅、商业、休闲旅游、公共配套”为一体的城市功能体系,城区也从 单一的功能区逐步发展成为了 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科技产业新城。科技城因其宜居宜业、宜人化的创新环境受到了众多科技型企业和高科技人才的青睐,成了欧洲乃至全球最具吸引力城市区域之一。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容纳了超过1400家的跨国企业和2万多名进行尖端科技研究的员工,是法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科技园区,被誉为欧洲的“硅谷”。

启示:法国政府对科技城的开发和创建一直支持。法国政府对科技城赋予了城市的行政职能,划分了专用的邮政编码,并成立了“索菲亚•安蒂波利斯城市共同体”科技城后来逐步成了行政中心和新城区,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完善是成功的秘诀。。

0 2

格勒诺布尔()

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学技术产业集群中心城市,被誉为法国、“欧洲的硅谷”。在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时,这里就已成为一个科创中心。当时格勒诺布尔集聚了欧洲最好的科学家,从而吸引了非常多科创人员。这里还有很多研究中心,如法国国立核科学技术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等,这些研究中心都离得非常近且紧密合作。

全市二万多科技人员在各实验室、研究所工作。最著名的科研单位有:核能研究中心、信息技术和电子研究所;国际性高科技研究机构:法、德、英合作的中子反应堆(已有20年历史),欧洲十国合作的同步加速器,德法合作的天文观测研究中心,法德合作的强磁场研究所等。

2000~2010年是格勒诺布尔快速发展的阶段。这里有很多行业领袖,施奈德就是在格勒诺布尔创立的,企业从格勒诺布尔的科创中心中受益很大,很多公司都会把自己的研究中心建立在格勒诺布尔。

启示:格勒诺布尔着重于从技术到市场,也就是科研技术转化的问题,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很好的公司集群构架,目标主要是侧重于合作,同时,建立信任的体系对格勒诺布尔的成功也很重要。

瑞典斯德哥尔摩

瑞典斯德哥尔摩(, )不仅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技术中心,还是欧洲的创业之都。 该城市拥有欧洲最多的“独角兽”初创企业,也是风险资本投资增长速度第二快的市场,大量程序员正争相涌入这里。虽然自2008年以来欧洲其他大部分地区一直处于财务低迷状态,但瑞典经济增长加速,主要得益于其稳定的经济和高学历的劳动力。斯德哥尔摩市计划在五年内实现零现金、零汽油目标,完全实现数字化和环境革命。

启示:打造联盟关系,通过集中的方式来进行合作,产生那些创新的理念和想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

目前,中国科创能力突飞猛进背后,不少地方在推进建设知识城或科学城,目的基本都在于转型升级,让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应积极借鉴, 建立明确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政府、监管者与业界的合作和互动,大力培育、凝聚和保留关键生态要素,并推出有效的创新举措。未来十年,中国各大城市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剧烈变动,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将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习借鉴,搭建产学研生态圈,创新全流程服务网,打通科创服务“最后一公里”,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徐玲,美国加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启示

第 4 卷 第 6 期2010 年 11 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of Vol. 4Nov. . 6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学生管理、、、美国加州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启 示鲁宇红(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摘 要: 美国加州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区服务,对大学生开放校内工作岗 位,鼓励大学生在校外企业兼职。 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徐玲,美国加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启示,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大学生经济上自 立。 通过对美国加州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考察与分析,启发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社会实践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和改革助学模式、促进实践育人等方面问题。关键词: 美国加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8381( 2010) 06 – 0067 – 04收稿日 期: 2009 – 12 – 26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 鲁宇红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徐玲,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其中也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在高校外部环境” 全球化”、”工业化”、” 信息化”、” 市场化” 的背景下, 研究各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者于 2009 年 10 月 赴美国加州参加为期三周的”美国高校学生管理” 研修班, 先后对加州州立大学 富 乐 敦 大 学 ( 5tate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一ty of ,) 、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 of , ) 、 斯坦福大学( ) 、 圣 安 东 尼 奥 山 社 区 学 院( Mt. 5an ) 、圣地亚哥峡谷社区学院( Tour ) 等加州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考察, 在美研修期间重点 围绕加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受了培训, 并进行了较深人的考察和研究。

担任培训主讲的教师主要是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学生事务管理各部门的主管等资深教授。 本文就加州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进行考察, 并对其社会实践的方式与功能进行分析, 结合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现状, 进而提出 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几点启示。一、 美国加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形式 在美国加州大学学生事务工作中, 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美国高校在教育任务和宗旨中指出学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其主要目 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迎接即将就业的挑战。 美国加州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贯穿于大学学习过程中。 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积极参与校内 外社会实践工作,大部分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业实习 ( 包含无薪与有薪的实习 ) , 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美国加州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下列几种:( 一) 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区服务美国加州的高校以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 使大学生通过学生活动和社区服务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学校采取了” 学生政府” 组织、学生学术辅导员、新生同龄导师、社区志愿者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学术与行政管理事务和社区服务,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领导能力。 如从老生中选拔出一批志愿同龄导师, 让他们与教授一起对新

美国国际科技大学,第一节 美国吸引高科技人才政策梳理

这些引进的高端人才,迅速充实了美国急需的各类高端领域专家,如物理学、化学、数学、军工等领域。这些引进人才为美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美国军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包括当年参与纳粹德国 V-2 火箭研制的主要专家,如沃纳·冯·布劳恩( von Braun)的火箭团队、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 Do-)、阿瑟·鲁道夫( )等。这些科学家对美国太空计划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冯·布劳恩为 NASA 开发了 V 和土星 5 号运载火箭,于 1969 年首次载人登月(「阿波罗 11 号」任务)。

二战后,美国进行了全面的产业调整。为了使引进人才与市场相匹配,美国开始将引才目标锁定在各类紧缺人才的行业,专门引进研发和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海外移民,美国在 1885 年以前完全对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早期的移民法对国籍、资历和年龄均无限制,只要是专业人才,均可以优先引入美国。1885~1924 年,美国开始增加限制条件,直至 1924 年才开始有了配额和人数限制。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美国移民人口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专业人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逐步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入国。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已拥有一流的研究设施,广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科学家。这种趋势在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的获奖情况上有所体现。从 1901 年到 1950 年,美国获奖者在科学类别中占少数,各类获奖者一共 45 名。1950 年以来,美国人获得了近半数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截至 2017 年,各领域诺贝尔奖共颁发给 892 位获奖者,其中居于首位的美国共有 371 名诺贝尔得主,第二位为拥有 129 名获奖者的英国,仅占美国的 1/3。在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外籍获奖者为 98 人美国国际科技大学,占比 1/4。此外,1951~2017 年的 326 名获奖者中,外国引进的专家占 92 人,达到近 1/3 的比例。这些引进人才极大充实了美国的研究队伍。可见,美国的引才政策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随着冷战的加剧,美苏双方对立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叛逃者、难民和移民不断涌入美国,整个冷战期间美国的人才流入仍在持续。例如,德国的分裂使得 350 万东德人于 1961 年进入西柏林,其中大多是年轻、有资历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员或技术工人及知识分子,这无疑加剧了东德的人力资本外逃,使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受益。在后冷战时期,美国在科学界已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是全世界少数几个没有遭受战争摧残的工业化国家之一。此外,美国科技的发展被认为是战时同盟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并被视为冷战时期制胜的绝对关键法宝。这种热情使美国工业重新焕发活力,激发了全国范围内对「大科学」和最先进政府资助的设施和项目的热情投资。这些赞助与投资热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职业,并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科学优势。美国政府正是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背后的最大支持者。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掀起了第二次移民潮。1980~2002 年,美国共引进移民 1856.1 万人,其中亚洲移民达 281.74 万人,印度、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给美国输送了大量的科学家。直至 20 世纪末,美国的 102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 30 名是从外国引进的。1985 年美国科学家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 50% 以上的高技术部门的公司大量聘用外籍科技人员,这些人才占到科技人员总数的 90%,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 70%;在美国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州「硅谷」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员有 33% 以上是外国人。在美国从事高科技研究的外籍博士后研究生占 66%。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在美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外国人进一步增加。美国是对高科技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国家,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统计,仅在 1991~2000 年,美国共引进了 908.1 万合法移民,其中 14.23% 的移民为职业移民,大部分是 25~40 岁的中青年。

二 21 世纪以来美国吸引国外高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

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国采取了更为全面的引才政策,并将其作为赢得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战略之一。2006 年,美国发布了为期五年的人才战略计划,欲打造一支来源广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以满足各领域发展的需求。同时,美国政府意欲通过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赢得人才争夺战,并结合专业的领导,建立一种无私奉献、重视诚信的工作文化,在 21 世纪的变革中体现这些价值观。具体实施层面的引才政策是美国多年来积累与改革的成果,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通过政策便利、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人才,通过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留住人才和通过国际平台、人才流动合理利用人才,从而使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为美国服务,最终实现本国的人才战略。具体来讲,美国吸引高端人才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美国职业移民政策:以挑选的方式引入人才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通过限定移民条件、主动筛选的方式挑选人才是美国引才政策的重要特点。美国的几大移民类别中,职业移民(-based )是其长期坚持的吸引国外高端人才的方式之一,在一个世纪以来的实践中已逐步得到完善。美国对职业移民的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 1921 年。美国国会在 1921 年通过了《紧急限额法案》( Quota Act),该法案规定,根据 1910 年人口普查,每年来自任一国家的新增移民数量不得超过在美国居住的该国家居民数量的 3%。这一法案实施后,美国新增移民数由 1920 年的 人骤减至 1921~1922 年的 人。《1924 年移民法案》( Act of 1924)在此基础上做了修订,规定每年来自任何国家的移民只能占 1890 年时在美生活的该国人数的 2%,并公布了具体配额表。该法案首次提及移民职业情况,规定优先引进精于农业耕作技术的移民,包括妻子及未成年子女。该法案使美国移民数量进一步降低,由 1923~1924 年的 降至 1924~1925 年的 。自此,美国普通移民的数量已经下降,技术移民的比例迅速增加。

二战后,美国政府不断修改和调整移民政策,以适应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195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52 年国籍与移民法》( and Act of 1952 or – Act)。该法为战后美国首个移民法美国国际科技大学,第一节 美国吸引高科技人才政策梳理,它取消了限制亚洲国家移民的条款,亚裔移民重新获得了在美合法工作和永久居留的资格。此后,亚裔优秀人才大量涌入美国,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此外,此法案非常重视劳动力移民。该法案规定,具有特殊技能的移民者可以不受配额限制。1965 年,受日益高涨的民权运动影响,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INA ),将优先偏好移民分为 7 个主要类别,专业人员即其中一类。1990 年,布什总统签署的新移民法,引导移民政策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此法是对 1965 年法案的国家性改革,使得总体移民总数巨幅增长,1991 年移民总数达 182.7 万,之后 1992~2000 年每年平均 80.74 万。此法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移民签证,创建了五个不同类别的职业移民,并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jzkj/21321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27日 下午12:11
下一篇 2024年12月27日 下午12: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