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背着背篓的工人弯着腰拾级而上,旁边一名戴着高筒礼帽、拄着拐杖的绅士深情地朝老街里张望……
在梅县区松口镇火船码头,铜制雕塑重塑了当年梅州客家人“下南洋”的情景。站在其间,仿佛有悠扬的山歌声飘来:“一条江水向东流,送郎送到火船头,哪有利刀能割水,哪有利刀能割愁……”
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华人华侨在海外有1000多万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在外漂泊闯荡的梅州华侨华商不仅为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取得成就后,回到家乡,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巨大力量。
他们是奔流不息的汪洋,为生计远赴他乡;他们是滋润乡土的一汪清泉,尽己所能回报乡亲。一直在路上的客家人,拼搏海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辛酸无奈?是怎样在陌生世界里闯出一片天的?又如何怀念家乡、回报桑梓?
让我们从火船码头出发,追随客侨的步伐,了解他们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闯荡他乡
勤劳双手缔造财富过人胆识创造奇迹
火船码头斑驳的台阶烙印着光阴的足迹,拾级而下,奔流不息的梅江水流入韩江,奔向辽阔的大海。顺着水流漂泊的客家人,也随之到了世界各地。
明末清初,为谋生,许多客家人背井离乡,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松口码头坐船辗转潮州、汕头,下南洋,闯世界。他们中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一别无归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华侨衣锦还乡,在家乡盖大房子、捐钱捐物,很风光。但实际上,在异国他乡,他们是通过血汗拼搏才取得的成就。”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
一首山歌透露出客侨在外时的艰辛:“讲起过番讨饶,挑起锡泥过浮桥,前转过得千转好,一转失脚命会么(无)。”
由于华工吃苦耐劳和工价低廉,旅居东南亚的客侨,开始时多为种烟、割橡胶、烧炭、当裁缝、鞋匠、铁匠、金匠等手工业工人,有些则是小杂货店、洋货店、小五金店店员。
若干年后不少客侨有了积蓄,开始艰苦创业之路。他们主要经营柴、米、油、盐、布匹、百货日用品等,靠微利维持。有少数华侨,靠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积累,成为事业有成、富甲一方的殷商巨贾。
张弼士便是其中的代表。
1856年家乡闹饥荒,15岁的张弼士只身远赴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简称“巴城”,今印尼首都雅加达)谋生,做过米店杂工、矿工,后经人介绍到温氏纸行做帮工。
由于诚实守信、勤恳精明,纸行的老板非常欣赏他,提拔他为账房先生,还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了他。老板病逝后,张弼士夫妇继承了家产,这笔遗产成为了他日后经商的基础。
当时荷兰政府为加快开发东印度群岛,曾鼓励当地华侨从事垦殖业。张弼士闻讯立即抽出大量资本进行投资,不仅雇佣当地华工,还从家乡招揽了不少劳动力。之后,他相继创立了裕和垦殖公司、裕业垦殖公司、笠旺垦殖公司,还开设了日里银行,兴办东兴公司等。
30多年间,张弼士凭借敏锐的投资眼光和强大的人脉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据统计,到十九世纪90年代,张弼士的财产达到8000万两白银,比当时江南首富胡雪岩的财产多出5000万两白银以上,成为富甲南洋的客家侨领。
除此之外,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姚德胜、谢枢泗等勤劳节俭、富有开拓精神的客侨,都在海外通过双手闯出了一番天地。
除了有富甲一方的商人,旅居海外的客侨中,还有不少人成为了一方的政治领袖。
出生在梅县石扇的罗芳伯,是亚洲第一个具有“共和国”性质的公司——兰芳公司(1776年—1886年)的缔造者和印尼婆罗洲开发的重要贡献者。
35岁时,罗芳伯决定下南洋谋生。起初,罗芳伯以教书为业,在站稳脚跟后,积极联络当地头领,成立华侨与当地民众相结合的军队。
1776年,罗芳伯与潮州人陈兰伯一起在东南亚西婆罗洲(现称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由于不少当地土著酋长都请求兰芳公司保护他们,罗芳伯又在坤甸成立“兰芳大统制”,总揽国家保安及各部族之间的协调工作。而各部族的内部事务,仍然由酋长负责。在最高峰时,兰芳公司的势力范围覆盖整个婆罗洲。
“在异国他乡,客家华人华侨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从商从政,不少客侨还在当地开展教育、文艺、办报刊等,让中国文化、客家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肖文评说,在外的客侨以再造一个“家”的形式思念着家乡。
回报家乡
投资基建发展家乡兴办学堂传播文化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世界奇迹,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但100多年前,以当时的国力,建造一条铁路却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广东的汕头被辟为通商口岸。汕头一带物产丰富,地界海疆,近通省会,远达南洋,为通衢路口。从1888年起,美、日的一些机构就曾企图修筑潮汕铁路,但均未获清政府的同意。
20世纪初广州华侨中学重本率,在“收回利权”“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下,在海外获得了财富的华侨们,积极响应号召,为国家的建设出资出力。
此时,客侨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受到邀请,接受了清廷工部和矿务铁路总局的意见,在韩江下游修筑潮汕铁路,并预备日后将铁路从潮州延伸到梅县。
史料有载,1899年兴办潮汕铁路时总预算为300万银元,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各认捐100万银元,谢梦池认捐25万银元,不足之数,由张榕轩、张耀轩包下。
经过几年的建设,1906年10月,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建成,为发展中国铁路运输业作出了贡献。
虽然年少离家,在异国他乡打拼,但客家华人华侨对国家、对故乡的感情依旧浓烈,拥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他们往往会回到故乡,修祖宅、创实业、引思潮,以各种方式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除积极为国家建设出资出力外,在家乡梅州,也留下了许多客侨捐资捐物的印记。
1927年至1937年为梅州兴建公路的鼎盛时期,在华侨投资公路交通运输业的促进下,先后兴建了梅松、梅宫、梅西、梅丙、梅南等10多条公路,公路总长250多公里,形成了以梅县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大大改善了过去“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交通状况。
除了修铁路、公路,20世纪30年代,梅州的华人华侨掀起了修桥热潮,先后在梅城、丙村、松口三地建起梅江、锦江、梅东三座大桥,以及后来的东山大桥、嘉应大桥、德龙大桥等大多数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资或集资修建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梅州的发展,文教事业的助推更是擦亮了梅州文化之乡的名片。
客侨们虽然长期生活在国外,但并没有忘记客家人“耕读传家”这一优良传统。他们在捐资改善家乡面貌的同时,对教育的投入也是大手笔。
1893年,华侨丘燮亭在梅县投资兴建私塾时习轩,以解决本村青少年求学问题,他还捐7000多银元在本村建起永捷高等小学,接着又捐3万余银元发展家乡教育,开辟了华侨捐款支持家乡教育之先河,并渐成风气。1900年,丘逢甲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这是广东首所新式学校,得到华侨谢益卿与谢梦池父子的鼎力支持,使该校成为培养岭东维新志士的摇篮。
东山中学、梅州中学、大埔县虎山中学、嘉应学院等历史悠久的名校,在创建之初或发展时期都曾得到过华侨的捐助,在这些学校的校园里,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当初捐建的教学楼等。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梅州社会的进步,华侨带来的改变不止是“看得见”的变化,还有深层次的思潮变化。
“受客侨的影响,梅州人形成了一种主动、开放、接纳的思维,凸显出侨乡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性,这与客家人多次迁徙形成的客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肖文评说,华侨的进出,使梅州人较早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法律观念及文化。
流芳百世
修缮故居布陈展馆传承弘扬客侨精神
在松口镇南下村有一栋三堂五横的围龙屋,屋里建筑精美,雕梁画栋,是村子里的代表性建筑,走入村庄不禁被它吸引。
这座围龙屋名叫幹荫堂,始建于1910年,是张榕轩的私邸。如今走进老屋,依然能看到屋子的门楼、墀头、门楣、槛墙等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壁画,画中有精彩的历史人物故事。
百余岁高龄的老屋并非一直保持得如此完好,几年前,屋子因年久失修,加上鼠窃虫蛀,导致屋内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远在印尼的张榕轩后裔张洪钧伉俪出资对这座极具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客家民居展开抢救性修缮。
按照屋主的要求,屋子修旧如旧,把原来的瓦当、壁画进行复原。经过两年多的修缮,老屋不仅重焕光彩,也成为了张榕轩的主题纪念馆,于2018年正式开馆。
客侨的拼搏故事、为家国所作的贡献,并未被后世梅州人所遗忘。除修缮张榕轩的故居外,近年来,梅州市修缮了罗芳伯故居,并建成罗芳伯故居纪念馆;建成张弼士故居旅游区,成为大埔县最重要的名人故居旅游景区之一;正在持续修缮姚德胜故居,将展现其传奇的一生……
“客家人血脉中的因子,造就客家人五次大迁徙后再下南洋闯非洲的海丝寻梦壮举。”肖文评说,对客侨故事的传扬和客侨故居的保护广州华侨中学重本率,有利于传播和总结客侨精神,“他们的精神文化在当代依然有闪亮的地方,值得传扬和学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会员温宪元认为,客家华侨人文资源是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资源,“做好客家华侨历史人文资源的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规划,对实现客家华侨历史人文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温宪元说,客家华侨一直积极参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华侨活跃在各条战线,为祖国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他们在中国或捐资赠物,兴办公益事业;或投资合作,促进经济繁荣;或穿针引线,致力于中外交流;或推动人才交流和技术交往……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的,在主要产业中,客家华侨在金融业、铁路交通业、制造业、矿冶业、农业等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他们积极投资国内产业,促进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温宪元认为,无疑,客家华侨华人对中国现代化展现的重要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要大力推动客家华侨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外开放,提高客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对客家华侨进行深入研究,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将于12月24日至26日联合举办“客家华侨与梅州侨乡社会”学术研讨会,将邀请1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是对客侨精神总结提炼的重要方式。”肖文评说,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以侨架桥”,广泛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团结动员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祖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加强与海外客家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为地方政府和海外客家华人华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相关
“客家华侨与梅州
侨乡社会”学术
研讨会24日举行
为团结动员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祖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加强与海外客家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纪念印尼侨领、中国第一条侨办铁路潮汕铁路创办人张榕轩先贤诞辰170周年暨逝世110周年,张耀轩先贤诞辰160周年暨逝世100周年,潮汕铁路通车115周年,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及张榕轩、张耀轩的后人张洪钧、张海晖将共同举办“客家华侨与梅州侨乡社会”学术研讨会。
一.会议时间:
2021年12月24日—26日(23日报到、24日研讨、25日考察、26日离会)。
二.研讨内容:
1.张榕轩、张耀轩、张步青家族历史文化研究;
2.林朝曦与梅州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3.客家华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4.客家华侨与侨乡社会形成、发展与变迁研究;
5.客家华侨华人与客家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6.客家华侨与侨乡学术史研究;
7.其他涉及客家华侨华人的研究。
参考资料:
1.《客家侨胞的海丝寻梦之路——以梅州海外客侨为例》,王明惠;
2.《海峤飞鸿——晚清侨领张榕轩奏牍书信集》,肖文评、饶淦中;
3.《亦商亦儒:近代客家商人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以张弼士为研究重点》,宋德剑;
4.《客家华侨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温宪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61551.html
评论列表(2条)
[…] 中新网北京1月27日电 暨南大学27日在官方微信平台发布2021年招收华侨、华人及其他外籍学生简章。 […]
[…] 潮汕地区是中国知名侨乡,坊间有“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个潮汕”的说法。目前海外华人华侨总数已超过6000万人,分布在世界的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祖籍潮汕的华人华侨人数超过150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