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潮汕小吃有230多种。在非潮汕地区的广东省内各个城市,几乎每一条小吃街都能见到以“潮汕美食”“潮汕人家”为名的或大或小的餐馆。然而在我看来,有些美味难以复制,传统风味在商业环境下极有可能不再那么原汁原味,而打开美食的最佳方式,便是到美食的来源地去潮汕有什么特色的菜,追寻一个最正宗的味道。今天就凭借个人与众多食客的美食体验,列出了潮汕美食中绝对不可错过的前十名。这十样小吃都是在潮汕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价格亲民,营养丰富,风味也独特。正所谓“潮汕美食难复制,绝知此味要躬行”,不妨就跟随我,开启这趟美食巡礼吧~
01
粿汁
第一次听见“粿汁”的人都会误以为是“果汁”,no no no,两者全然不同。潮州人说的粿汁是在潮汕地区非常大众化的一种民间小吃。粿汁的主要原料是粿汁皮,一般呈菱形小块的形状,它是由米浆放在锅上煎熟烤干形成的。食用时放进沸水之中,调入精盐、糯米粉浆煮熟。简单来说,粿汁皮看起来就像细一点的河粉,但尝起来比河粉更加有弹性,更加细腻爽滑。
在潮州街上,随处可见卖粿汁的小食摊。热腾腾好像粿条般滑口的粿片,淋上浅棕色的卤汁,再点些卤猪肠、卤肉、卤蛋、豆干或菜尾等,一碗爽口美味的粿汁便大功告成了。
来历:60年代的果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粿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一小件,粿片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一顿,吃个痛快。今天,潮州粿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贵。有些粿汁摊除了保留传统作法,还在用料和酱料方面,做了改善,使这道潮州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特点: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吃起来柔韧适度,不油不腻,给人一种清香隽郁的感觉。
吃货建议:趁热吃;配料中的葱和香菜是必备。
02
说起肠粉,想必每个广东人都不陌生。据说潮州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尝过的人便知道,虽然潮州肠粉与广州地区的肠粉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差异。潮州肠粉摒弃广州肠粉下料单一的特点,把几种有潮汕特色的吃料放到了一起,淋上潮汕饮食最有特色的酱料(例如卤汁),因此口味上自成一派。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菇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一样的肠粉,不一样的口味。
来历:据说肠粉起源于广州,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由于味道鲜美,价钱便宜,所以在广州十分畅销,成为一道大众化的小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广州经商的潮汕商人见到广州肠粉的吃风甚好,于是善于做生意的潮汕人便将肠粉的做法移植到潮汕来。
特点:潮汕饮食文化酱料是一大特色。潮汕肠粉在用主料上基本大同小异,米浆的粉皮、馅料差别不大,最大的不同在于酱料。酱料种类繁杂,而且基本都不是市场上单一的工业成品,而是多种酱料经过调制而成。比如比较常见的卤汤,就是用做潮汕卤肉的熬下来的汤加上八角胡椒花生末等香料制成。此外,酱料还有稀稠之分。
03
鸭母捻
鸭母捻?第一次听这名字估计大多数人都和吧姐一样不知所云,其实简单说来就是一种类似元宵的小吃。鸭母捻是一道有名的汉族名小吃,一种有馅的糯米粉制汤圆,取其形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而撰名。主要有绿沙、红豆沙、芋泥和芝麻糖四种馅。
来历:鸭母捻首创于清代初年,原名为糯米汤圆,现以潮州市太平路尾传统名店胡荣泉制作的鸭母捻最为正宗。据传,宋代已有元宵节家家吃汤圆的习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团圆之意。清代水粉汤圆用水粉作汤丸,滑腻异常,中用松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亦可。
特点:形状洁白如去皮荔枝,清甜而带有香味,软滑顺喉,刚煮熟或煮得过熟都好吃,各有特色。
04
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顾名思义,就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胀”在潮汕方言中有把东西装入容器中的意思)。皮薄,馅饱,圆鼓鼓的。
特点:取材考究,制法别致。其一般制法是取猪大肠中段,用食盐、纯碱或淀粉反复搓洗至无异味潮汕有什么特色的菜,将糯米先浸软,与猪肉、香菇、虾、莲子等辅料拌匀,调入食盐、味精、胡椒粉等调味品,然后填装入洗好的猪肠中,大约八成满即可,因为糯米熟了还会膨胀(如果糯米太多会导致猪肠胀裂,太少又会显得不饱满),因此“胀”糯米的时候,分量掌握十分重要。
05
手打牛肉丸
还记得周星驰与莫文蔚在电影《食神》中用来当做乒乓球打的“爆浆濑尿牛丸”吗?潮州的正宗手打牛肉丸就与濑尿牛丸非常相似。传统牛肉丸的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肉作为材料,去掉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均匀用力的把牛腿肉槌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再槌至配料入味,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熟一次即算完成。
特点:正因为手打牛肉丸的特别制法,所以潮州牛肉丸与其他地方的牛肉丸的最大区别在于,能够使肉浆保持较长的肌肉纤维,从而在成丸后产生强韧的弹性。
吃货建议:食用牛肉丸时,要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然后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者辣椒酱佐食,蘸潮州本地特产沙茶酱最为地道。
06
糕烧番薯
这是一道低成本却营养丰富同时会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味小吃。糕烧番薯,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糕烧”二字。
“糕烧”是广东汉族潮州菜中烹制甜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有点类北方的“蜜浸”。具体做法是先原料作初步熟加工,然后再将原料放入糖浆中文火烧煮。“糕”在潮州话中含有液体浓度高的意思(如潮州话中的“糕糕洋”形容道路泥泞),故糕烧的特点是糖浆的浓度比蜜汁高。
来历:番薯是旧时潮汕地区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是潮汕的特产。旧时,潮汕农村的农民上山、下田劳作,累了、饿了,就吃热乎乎烫手的窑番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好了,米饭代替番薯上了农家的饭桌。如今番薯丝粥竟成了人们解馋的小食,出现在墟镇集市的小摊挡上。
吃货建议:与糕烧番薯同一做法的一系列其他小吃也很值得一试!比如甜的有糕烧白果(银杏)、糕烧红枣、糕烧子块、糕烧芋泥(以最有胶质的槟榔芋最优)、糕烧番薯、糕烧红薯等等;咸的有糕烧白菜和糕烧芥菜。
07
无米果(水晶包)
无米果 ,按辞书解释,是一种米食。无米果皮是番薯粉做的,馅料分咸甜两种。咸的是马铃薯、芋头或竹笋切成丁,加沙茶或咖喱。甜的则用芋泥或豆沙。像做小笼包一样,蒸熟即可食用。从外形上来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则说明其馅是咸的,如果包口是圆的,则说明其馅是甜的。
来历:潮汕自古人多地少,是个严重的缺粮区。为填饱肚子,潮汕人想尽办法。心灵手巧的潮汕妇女更是花样迭出。“无米果”便是婆娘们变幻出来的无米之炊。先把薯粉研成细末,不留半点硬粒,取其中少许,然后在锅里煮,像煮糊一样,用筷子不停地搅拌,使其成为一锅稀糊汤,再倒在果桶里,加薯粉揉搓,直至均匀调和,韧性与弹性适中,便像擀饺皮一样,擀出薄薄的一张张来。无米果的馅多用蔬菜杂粮来做,包好之后放在油里用细火慢滚,整个玲珑剔透,直至其透明微带赤,尝起来美味可口。
08
蚝烙
蚝烙是潮州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小食,蚝烙实际即是蚝煎,在潮汕城市乡村小市集,常有这种小店或摆摊小贩。这种蚝烙,是用地瓜粉溶于水,拌葱珠,在一个平底的铁锅上煎,加上海蛎,再下蛋花,品尝时要放上洗净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酱碟便是沙茶和鱼露。
特点:外酥内嫩,香脆鲜美,营养丰富,有利于改善和防治高血压,起到护脑、健脑作用。
吃货建议:倘若一次性吃太多可能会觉得有些腻,这时就少不了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潮汕工夫茶啦~喝上一小杯工夫茶,既解肥腻,又能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09
猪脚圈可以几乎说是每个潮州小孩的童年味道。它是一种油炸的粿类小食,深受小孩喜爱。因其呈圆圈,状为从猪蹄上切下来,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
一般猪脚圈均是卖小食的摊主,在路旁支起炉架,放上锅,边制炸边出卖。炸熟的“猪脚圈”不仅色泽十分惹人喜爱,而且有一股香喷喷的诱人香味,叫人馋涎欲滴,吃上一口,顿觉香脆可口,味道甚佳,吃后更是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特点:现炸现卖,既可作为一种点心小吃,还可作为用来送饭的“物配”。
10
金不换炒薄壳
在潮汕,夏天出现在饭桌上频率最高的一道海鲜莫过于薄壳。
薄壳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海湾或岛屿的滩涂中,地理分布东至福建东南部、西至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之间的海域内,超过这个海域几乎看不到薄壳的身影。所以它是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东南部的特有海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15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