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娄奕娟)岗巴羊、亚东木耳、帕里牦牛、艾玛土豆、谢雄藏鸡……这些来自高原雪域的农牧产品,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天然有机的优势,但长期没有发掘出潜在价值。如今,这些“沉睡的财富”正在地理标志、有机认证的护航下焕发新生,成为西藏的特色“招牌”,走上了海内外的“餐桌”。
在西藏77种有机认证产品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日喀则市就占到其中43种。5月中旬,记者走访日喀则市辖下的亚东、岗巴、南木林等县,亲身体会“生态就是财富”这一发展理念给“世界第三极”带来的巨大变化。
打出生态牌 身价翻番
经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岗巴羊身价两年翻番,给当地牧民带来“致富经”。图为岗巴县直克乡乃村牧民吉律给羊群“加餐”。(新华网记者娄奕娟摄)
在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羊良种繁育基地内,腿短肚大的岗巴羊晒的是高原日光浴,采食的是雪山融化浇灌的天然牧草,加餐吃的是“特供”的有机燕麦草。形容岗巴羊的生活环境,当地有一顺口溜:“岗巴羊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西藏神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撒的是太太口服液”。
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岗巴羊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三大特点,曾是历代班禅堪布厅的指定贡品,在西藏享有很高知名度。然而,与其他品种的绵羊相比,“天生丽质”的岗巴羊此前并不具备价格优势,2013年每只羊售价仅为700元左右。
2013年下半年,黑龙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到位后,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以岗巴羊为代表的日喀则出产的农牧产品具有纯天然有机的优势,但因商品化率低、市场观念淡导致优质的农牧产品没有为农牧民带来相应的财富。
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张琢原为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意识到了质检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巨大空间。张琢表示:“服务不创造价值,但是可以激活附加值,高原农牧产品可以借助地理标志、标准化、认证认可这三大助力,提升附加值。”
为发掘这些“沉睡的财富”,援藏工作队开始着力培育和发展有机农牧产业,大力开发高原特色的有机食品,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首先投入资金申请的项目就是岗巴羊的有机认证。经过严格的认定程序,2014年8月,岗巴羊获得有机认证证书。
2015年,日喀则市抓住农牧产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以地理标志、有机认证为抓手,实施了质量体系认证等标准化战略,激活了农畜产品沉睡的附加值。
为了扶持有机农牧产品的养殖,促使其走向专业化、规模化,首先需要建立标准化体系。以岗巴羊的生产技术规范为例,为保证“岗巴羊”品质纯正,品种繁育所需的种羊严格禁止从外地引进种羊进行杂交;采用半舍饲半放牧饲养方式,养羊户白天放牧,食天然牧草,舍饲应为优质燕麦草;在配种旺季,每天每只羊喂青干草1-2千克外,要增加补喂1千克左右的青稞。
张琢回忆说,在推进岗巴羊养殖的标准化时,曾有一句口号叫“先办学校传记忆,后办银行发福利”,前一句指的是先对牧民进行培训,开展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后一句指的是进行送羊到户,鼓励牧民按标准养殖,并扩大再生产。通过这两年建设,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看到有机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培训班名额越来越抢手。
2015年底,日喀则市18个县区一次性通过“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区”申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截至目前,日喀则市各相关企业已成功申领有机转换认证书、有机产品认证书共计43张,岗巴羊、艾玛土豆、白朗康桑糌粑、酷龙达菜籽油、谢雄藏鸡、亚东木耳、拉孜藜米等日喀则土特产贴上了“有机认证”标志,南木林马铃薯、岗巴羊、亚东木耳、亚东鲑鱼、帕里牦牛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短短的两年间,一只岗巴羊的身价从700元涨到了1500元,冰鲜羊肉经空运销往成都、广州等地。同样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雅江源”马铃薯产品已走出国门,销往尼泊尔、印度市场。
发展特色产业 精准扶贫
亚东木耳的产业化种植为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图为上亚东乡高原特色菌类示范基地员工采摘黑木耳。(新华网记者娄奕娟摄)
有机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日喀则市农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现代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日喀则市是西藏农牧业大市,亦是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符合日喀则地理资源实际,有机产业的发展对落实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开发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琢如是表示。
目前,国际市场上有机产品价格通常比常规产品高20%-50%,国内市场销售的有机农产品价格,一般是常规农产品价格的2-3倍,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从国外经验和国内情况看,有机产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并对脱贫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有机产品因市场价格高和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等成本投入,农民会因此增加收入;其次,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相应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尤其为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机农业最大限度利用农业物质内部循环,兼顾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营养丰富、产量低而闻名的亚东木耳就增加当地就业岗位的代表之一。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西南边陲亚东县,因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空气湿润,氧气充足,素有“后藏小江南”之称,这里出产。前几年,野生亚东黑木耳每公斤售价超过5000元,因此也被成为“天价木耳”。
因人工种植开发价值潜力巨大,自2007年以来,亚东县先后筹集资金374万元用于黑木耳特色产业发展,如今,亚东木耳种植大棚已有35座。通过“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成功吸收74个种植户参与种植。
在青山绿水环绕的上亚东乡高原特色菌类示范基地内,10余名员工或在大棚中采摘黑木耳,或在水槽边清洗、晾晒黑木耳。据亚东县农牧局局长尼琼介绍,黑木耳产业化生产增加了就业机会。基地工人大部分都是妇女和老人,月收入在1850元左右,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为家庭增加一份稳定的收入。
更有代表性的是岗巴羊增收致富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岗巴县直克乡乃村牧民吉律告诉记者,2013年前家里的十多只羊基本就放养在房前屋后;现在参加合作社,家里的250多只羊都要按照统一的要求养,需要做好配种、产羔、转群、饲料消耗档案。去年一家人养羊收入2.4万元,比之前翻了一倍,家里已盖上了新房。
岗巴县副县长雷小红表示,岗巴羊农民养专业合作社年存栏岗巴羊14万只,出栏量达4万余只,可实现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受益牧民户数达1789户近万人,除去饲养成本,人均增收约2000元。
如今,日喀则地区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起了以岗巴县为核心产区、覆盖周边8个县的“岗巴羊经济圈”,整个岗巴羊产业规模市值达到15.3亿元,与2013年相比产值净增9亿元,带动“岗巴羊经济圈”农牧民人均增收1500元。与此同时,岗巴羊还带动了上游牧草养殖,下游羊毛制品等产业的发展。
有感于岗巴羊给农牧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日喀则市岗巴羊制品企业负责人刘宇写道:“百亩草场百头羊,又买车来又盖房。有机放牧增效益,留取功绩美名扬。”
坚持绿色发展 质高量少
为推进帕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发展高山畜牧业,增加群众收入,日喀则建立了帕里牦牛原种场。图为原种场草场上的帕里牦牛。(新华网记者娄奕娟摄)
发展有机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产业,让日喀则人尝到了甜头,也让日喀则人坚定了“生态就是财富,破坏生态就是破坏财富”的认识。
站在“世界高原第一镇”帕里镇的牦牛原种场的牧场上,周围雪山环绕,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就是神女峰。印度洋暖流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又回流,孕育了这片植被丰富的高寒嵩草草甸,尽管到了5月,草场刚刚返青,160头纯种帕里牦牛休闲地食用牧草,漆黑的身影与蓝天、白云、雪山和绿地构成一幅美景。
“这里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也是帕里牦牛品种保护、良种繁育工作的基地。”据尼琼介绍,整个亚东县帕里牦牛年存栏约2.08万头,多年来都是以种业为主,肉业为辅。2015年,帕里牦牛获得有机认证,之后每头牦牛肉的价格增长近1200元,每年出栏的肉牛1500余头,能带来近180万元的经济效益。
尼琼表示,帕里牦牛是亚东县主要的畜牧产业,是今后亚东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产业,还是扶贫摘帽的重要途径。不过,即便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帕里牦牛的数量并不会有过大过快增长,尼琼卓玛强调说:“这主要考虑的还是草畜平衡,生态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
在南木林县艾玛乡的万亩人工饲草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已然显现。苜蓿草连片种植,青青葱葱,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裸地和沙化土地。
“别小看了这些饲草,它们根系发达,长度在50厘米以上,固沙作用明显,通过自身氧化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基地的土壤都经过客土改良、渠系道路配套、植树种草等措施,植被覆盖度显著增长白朗有什么特产,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南木林县县委书记次仁顿珠如是表示。
次仁顿珠说,如今南木林县有机饲草基地已达1.6万亩,种植的苜蓿草、燕麦草等饲草按标准一年可割三茬,第三茬留作冬季牧场。饲草不仅供给岗巴羊经济圈各区县,还供往那曲地区。而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有效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十三五”期间,南木林县还将通过开发宜草荒地和治理沙地将人工饲草基地扩大至10万亩,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从追求“数量”变成注重“质量”,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取向。面对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在张琢看来,西藏这块净土面临的主要任务并非生态文明建设,而是生态文明保护的问题。日喀则农牧产品的含金量就是“天然、有机”,宁可牺牲产量也不损害质量。
张琢表示白朗有什么特产,日喀则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这里第二产业几乎为零,环境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第一产业规模位居全区第一,农牧产品都是天然有机、自然生长而成。这些因素就是日喀则建设“有机之乡·生态家园”的底气,“质高量少”就是日喀则农牧产品的特质。
未来,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这些雪域高原的生态有机农牧产品。日喀则市市委书记丹增朗杰表示,将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品牌、推广品牌,大打高原牌、绿色牌、生态牌,把日喀则生态有机农牧产业的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实施电子商务战略,主动同大型电商合作,开拓电子销售渠道,提高农牧产品的销售收入;探索“顾客+进货商+生产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服务平台,从服务上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昔日的自然优势,如今已升级为发展优势,实实在在的收益让雪域高原农牧业的转型之路越来越有信心。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产业这一因地制宜、量身设计的路径,推动着日喀则第一产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日喀则的跨越式发展正成为人们看得见的美好现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14676.html
评论列表(1条)
[…] 12月7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盐城东台市榜上有名,成为全省4家上榜县市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