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中外合办博士项目,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最近,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博士生徐浩的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刊接受发表。就在两个月前,浙江工业大学再次与吴忠超教授签定聘用协议,吴忠超是霍金的亚裔学生,他目前是浙江工业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负责人,而他是浙工大唯一一个与国外高校共享的教授。终身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负责人。

【编者按】

最近,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博士生徐浩的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刊接受发表。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在这一刊物上刊登数学论文。徐浩的指导老师刘克峰目前同时担任着浙江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教授,这个“双聘”教授的身份是一种体制创新。就在两个月前,浙江工业大学再次与吴忠超教授签定聘用协议,吴忠超是霍金的亚裔学生,他目前是浙江工业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负责人,而他是浙工大唯一一个与国外高校共享的教授。

与海归相比,“共享教授”有着双重身份,在东西方学术界游刃有余,不需要调档、不是全职服务于某个机构浙江工业大学?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中外合办博士项目,但因为人才的足够优秀,两边都缺不了他浙江工业大学?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中外合办博士项目,因此浙江想出“智力引进”新名词,为国际学术顶尖人才架起“为国贡献”的柔性桥梁。从“回国贡献”到“为国贡献”,虽只一字之差,但却因为更人性化的措施为浙江腾挪出一方人才空间,吸引了世界一流大脑创智浙江。

刘克峰:

导师点将回国掌舵

频频刷新浙大纪录

领衔人物 哈佛大学博士,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2002年起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2003年起担任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兼数学系主任。

8月,杭州最热的时候。刘克峰仍然坚守在玉泉浙大数学中心。他已经连续在杭州呆了快半年,最近他要完成丘成桐班的招生,还要组织正在进行的暑期数学班,其中有半数学生都来自国外,包括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巴黎大学等高校慕名而来的博士。

这是刘克峰从2003年开始的全新事业,要和同事们一起在浙江打造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数学中心。

2002年8月,浙江大学新落成的永谦数学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年,刘克峰正处在人生和事业的最佳状态,他获得谷庚海默奖。正当他筹划着去哈佛,导师丘成桐却把电话打到了他家:“你能不能去浙大数学中心?”

刘克峰在美国十几年的打拼,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三个孩子都在美国长大,他们中文都说得不好,我担心他们回到中国,学习会跟不上。”

此外,中国复杂的行政体制和人事制度也让许多教授“望而不归”。刘克峰觉得国内大学在评价体系、大学内部体制上还不完善,行政力量比较大,教授想做的一些事未必能做成。

恰在此时,浙大抛出“智力引进”方案。学校愿意聘请刘克峰为光彪讲座教授,学校按月支付高于普通教授的薪酬,并且可以允许保留国外的教职,旨在推动浙大学科的发展。于是,2003年刘克峰成为浙大首位引进的光彪讲座教授。

事实上,一旦投入工作,刘克峰付出的几乎是全部时间和精力。

“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像年轻小伙子,刚刚开始创业。因为在国外我已经是终身教授,学校给我们的环境非常宽松,每年上少量的课,带几个研究生。但国内不一样,浙大数学中心和数学系正处于飞速成长期,我有做不完的事情。”

刘克峰把国外的那一套管理体制搬到数学系来,实行教授治系,让第一线的教授掌握自主权;实行网上办公制度,倡导教授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花大力气建设数学学科图书馆,举办研究生与教授学术交流年会;营造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可以说这几年来,世界一流的数学家有一多半来过浙大。

2003~2004年,刘克峰与合作者成功证明了世界难题马里诺—瓦发猜想,这一成果入选200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是至今唯一的数学入选成果;

2004~2005年,刘克峰与丘成桐教授等合作证明了丘先生本人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关于几何度量等价性的世界著名猜想。博士后张毅在-Yau族的刚性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2006年,刘克峰的硕士生李逸被哈佛大学全奖录取,成为数学系建系80年来首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他的在读博士生徐浩被美国数学会《数学评论》杂志邀请担任评论员;

浙江工业大学?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中外合办博士项目

2007年,数学中心创办的杂志《纯粹与应用数学》创刊不到三年就入选SCI杂志;同年徐浩在刘克峰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最近为《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所接受。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此前被视为冷门的浙大数学系,高考录取分数扶摇直上,不仅在理学院,在整个浙大都名列前茅。

吴忠超:

霍金博士生

领衔浙江天体物理学

领衔人物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州MESA STATE 终身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负责人。

前几天,吴忠超刚刚离开浙江去意大利,这次他在浙江住了两个多月。继2002年首次与浙工大签定聘用协议后,今年5月他再度续签了合同。

浙工大理学院院长程成说:“吴忠超是浙工大引进的第一个海外智力人才,他利用寒暑假来浙工大工作。当年,学校开这个绿灯,也是慎之又慎!”2002年2月9日,他向学校打报告,要求以智力引进的方式引进吴忠超。

3个月后,吴忠超就开始到浙工大工作。“学校给了他科研启动资金,配备工作室,发放住房津贴等,再按照他在工大的实际工作时间,按八级教授发放岗位津贴。”同时浙工大要求吴忠超要帮工大建设天体物理研究所,每年必须出论文,必须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或开讲座;要帮助工大培养青年教师并要把一定量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去进修。

今年的续聘显然反映了吴忠超的工作业绩。五年里论文发了20多篇,包括他自己写的、或由他指导年轻教师写的;他帮工大又引进了两名教授,并介绍或帮助两位年轻教师分别到美国和英国读博士和做博士后。

■新闻纵深

从“回国贡献”

到“为国贡献”

哈佛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我国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咨询专家吴京,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电磁学院院长孔金瓯,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这些平日令人仰望不及的学界“大腕”,先后在浙江露面。

他们都是在“智力引进”(也叫“柔性引进政策”)的方式下创智浙江的。

浙大人事处有关人士说:“长期以来,我们都欢迎优秀人才回国效力,但按照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牵涉到编制、签约、档案、定岗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很多人无法回国工作,国内的科研和工作环境与国外还有不小的落差,要这些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际顶尖学者回国工作并不现实。”

于是浙大开始悄悄改变策略,实施弹性的柔性引进政策,至2003年刘克峰回国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不管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在国外是否有全职的工作,只要他们愿意为浙大效力,愿意每年抽出一两个月到浙大工作,我们都给予相应的配套设施与待遇。”

这种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对被引进方来说没有任何强制性条约的束缚。像刘克峰一样被引进的光彪讲座教授有3批共37人,他们被要求每年在浙大工作2~3个月,要带动某一学科建设,并培养一批学生。

国家科技部的负责人也很赞同这种模式。“现在要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计代价引进尖子人才。国家正在制订相关政策,要加强尖子人才的引进力度。”

“为国服务的模式不止一种,可以从回来三个月、四个月开始。毕竟内外环境有别,如果全职回来不适应,心情也不好,我们就欢迎大家以不同的形式为国服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7558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9日 上午11:06
下一篇 2023年8月9日 上午11: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