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华侨,凭什么说年轻人缅怀“文革”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缅怀,是怀念过去,追思以往的意思。何况“文革”分了好几个阶段,情况与原因十分复杂,非专家难分辨得明白,一般父母长辈在自己都闹不清楚的情况下,有什么必要去跟年轻人“缅怀”那段岁月呢?要说现在网络上“文革”屡屡被提起并引发争议,并不是有多少人缅怀它,而是一些所谓“新左派”人士借以兴风作浪、蛊惑人心的手段,从而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近一段时间,由于某大报记者在微博上发表了对“三年困难时期”有无饿死那么多人的质疑和言论,遭到铺天盖地的“炮轰”,甚至对其本人和家庭进行“人肉搜索”。公众由此展开了对反右、大跃进、“文革”等极左运动的反思,当然也有一些针对当前各种社会弊端说怪话发牢骚的,其中不乏许多年轻人。

5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年轻人千万别缅怀“文革”》,再度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光在新浪网上的跟帖就达到12万多条。文章对当前居然还有一些人对“文革”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情结感到大惑不解,为有些人认为“文革”年代没腐败、没贪官、没污染,社会和谐这样的谬论感到震惊。由此提出,从中央《决议》彻底否定“文革”算起已经30年了,怎么今天会出现种种怀念之声?

应该说,文章说到此处没有什么问题。但该文笔锋一转,说除了个别人外,支持“文革”的网民很多是对它没有任何经历的“80后”“90后”缅怀华侨,他们以为“文革”就是“唱红打黑”、吃吃喝喝、打打闹闹。从而得出判断说:中国一些年轻人沉湎于扭曲的历史观,对并不遥远的沉痛教训一无所知,进而在无力改变的腐败、不公和挫折面前,一厢情愿地幻想通过非民主、非法制等非常规手段治理社会。

真不知道文章作者有何根据、从哪调查?会得出这样一个凭空臆造、完全不靠谱的看法。首先从标题上就用词不当。缅怀,是怀念过去,追思以往的意思。对过往的缅怀,要么曾亲身经历,要么接受了强大的灌输。现在“80后”“90后”青年的父母大部分为“60后”,对“文革”的记忆只是依稀印象、朦胧感觉,不进行详细研究,难说出个子丑寅卯。何况“文革”分了好几个阶段,情况与原因十分复杂,非专家难分辨得明白,一般父母长辈在自己都闹不清楚的情况下,有什么必要去跟年轻人“缅怀”那段岁月呢?

“文革”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践踏文明、毁坏秩序、辱没人权的大浩劫,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卷入或被卷入的参与者,几乎没有善终受益者。就是投靠了林彪、“四人帮”的人,虽然一时得势,后来也避免不了被清算的结果。可以说,亲身经历过“文革”者,有的只是痛苦的记忆,不堪回首,庆幸余生,谈“文革”于噩梦尤不及,怎会产生缅怀之意?

要说现在网络上“文革”屡屡被提起并引发争议,并不是有多少人缅怀它缅怀华侨,而是一些所谓“新左派”人士借以兴风作浪、蛊惑人心的手段,从而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故意利用当代青年对“文革”的生疏无知,把那个年代描绘成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没有腐败、造反有理、工农当家的清平世界。为了让青年更加切身感受“文革”的理想境界,不惜把“唱红打黑”“红色旅游”等做法与“文革”硬扯到一起,挑起讨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让陶醉在红歌表演传唱中的年轻人误认为这就是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新左派倒行逆施的思潮有更多的拥趸者。

如此说来,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危险,并不是年轻人缅怀“文革”的现象,而恰恰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文革”而被错误的思想误导和利用。在重大的历史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遮遮掩掩,刻意回避,轻描淡写,唯恐后来者刨根问底,难圆其说。早在上世界8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就强烈呼吁要趁当年经历者还在,抓紧建立“文革”博物馆;有识之士提出一定要正视曾经的教训灾难的呼声一直不断,可这样的倡议到现在依然被搁置一边。真实的历史不以正视听,别有用心者就会乘虚而入,当今网络上的思想混乱状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李而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6864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9:02
下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9: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