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史,【学党史·忆侨史】㉚抗战中的华侨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千百万海外华侨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成为支持祖国抗战的一支强大力量。有学者认为,1937—1942年的抗战文学运动,是马来华侨文学运动史上最热闹、最壮阔的一场文学运动。抗战爆发后,广大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参战,各国侨团将之组织起来,分送回国。综上所述,在祖国近现代民主革命过程中,华侨华人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千百万海外华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成为支持祖国抗战的一支强大力量。这是继辛亥革命后,广大华侨掀起的又一次爱国主义高潮。

宣传抗日救亡。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华侨纷纷创办报刊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以便争取更多国 际正义力量的支持。根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统计,1935年世界各地华侨报刊有84种,至1941年底达135种,是华侨报刊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其中声势和影响较为突出的是东南亚各地华侨所办报刊。这些报刊及时报道了祖国抗战的情况,激发广大华侨投入到中华民族抗战行列中,也在国际上为祖国抗战争取到更多援助。

此外,海外华侨还组织各种宣传队深入侨胞宣传。戏剧方面,歌颂祖国抗战的文艺团体不断涌现,救亡歌曲、剧本广为流传。据统计,至1940年世界各地有侨办电影院、戏剧院、戏剧社97个。文学方面,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相继发表。有学者认为,1937—1942年的抗战文学运动,是马来华侨文学运动史上最热闹、最壮阔的一场文学运动。

组织救亡团体。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各地华侨自发成立众多抗日救亡团体。根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统计,截至1940年,海外华侨组织大型救国团体649个;抗战时期全球共有3900多个各类华侨社团,其中900多个专门从事抗战工作。

1937年8月15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两天后,南洋800万华侨代表召开侨民大会,陈嘉庚担任大会临时主席,决定成立马来亚新加坡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9月,菲律宾的福建侨胞组织“福建救济会”,马来亚各地华侨也组织筹赈会。1938年10月,为了统一募捐和其他救亡活动,南洋华侨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作为南洋华侨最高救亡领导机关,推选陈嘉庚为主席。在南侨总会领导下,各地分支机构日益增多:新加坡、马来亚、北婆罗洲有20个筹赈分会,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有30个分支机构,苏门答腊、爪哇、望加锡和西婆罗洲有35个筹赈单位。另有间接接受南侨总会领导的其他筹赈机构。南洋华侨如此广泛地组织起来是史无前例的。

在其他各大洲,华侨救亡组织亦相继成立。在欧洲有“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领导40多个华侨抗日救国组织。在美洲,有美国东部的“纽约华侨救济总委员会”,由54个侨团组成的“纽约华侨抗日筹饷总会”,有美国中西部有“芝加哥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旧金山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在非洲和大洋洲,也有20多个华侨救亡组织。

这些抗日救亡团体担负起筹赈、宣传、组织华侨回国服务等,海外华侨组织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祖国”。

捐款捐物。募捐是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主要形式,各地华侨救亡团体也以募捐为头等大事。华侨募捐分为捐款与捐物两种。捐款的主要方式有日捐、常月捐、特别捐、义演义卖捐、节日献金和以组织团体为单位的募捐等。广大华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祖国抗日捐款,创造了惊人成绩。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8年抗战期间捐款总数以国币计算达13.22亿元。抗战8年,仅旅美广东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捐款就达5000万美元。此外,自抗战爆发后,侨汇剧增,1938年以前,年均约3亿元左右,1939年增至12亿元,1940年达20多亿元。1937年至1943年,侨汇达到国币55.7亿元。华侨还承销当时发行的“公债”11亿元多。

为抗战救国,华侨还捐献了大批抗战物资。抗战期间,华侨捐赠的大量药品、衣物、粮食以及飞机、汽车、坦克、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祖国。1937年下半年到1940年初,华侨为祖国抗战捐献各种物资3000批以上,平均每月约100批。到1940年10月,共捐献坦克27辆,救护车1000多辆,卡车数百辆。为加强祖国的空军力量,各地华侨发起献机救国运动。各地华侨献机数为:菲律宾50架,缅甸14架,印度10架,美国50架。1937年至1940年10月,华侨共计捐献各种飞机217架。印度侨胞得知祖国前线官兵伤亡情况严重,发起输血救国活动。1940年秋,先后由海员华工13人,输血1750立方公升,供救护伤兵之用。印度尼西亚华侨捐献专治疟疾的金鸡纳霜1亿多粒,够500万人服用;美国华侨捐药品1600万个单位,瑞士华侨捐药品1146包,医疗器材180件。

华侨华人史

华侨捐助的款项与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时物资短缺状况,加强了祖国抗日的军事实力。

回国参军参战。抗战爆发后,广大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参战,各国侨团将之组织起来,分送回国。侨界社会出现过两次大规模回国参战热潮。一次是在抗战防御阶段,大批华侨青年奔赴正面战场参加国民党正规军,一同杀敌。一次是在抗战相持阶段,大批华侨青年奔赴敌后战场,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并肩作战。

回国服务的华侨以各自专长投入各条战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枪林弹雨的抗日前线,不少华侨青年成为抗战模范。马来亚华侨青年林大章入伍后随军见习,“送弹扶伤华侨华人史,昼夜不懈”。1941年5月23日,当日军逼近其所在阵地时,他取下烈士的枪弹,怒射敌军,旋又跃出阵地冲锋前进,受到上级嘉奖。爪哇华侨女青年李林率领游击队转战于晋绥边区,屡建奇功。1940年,遭敌人伏击,她奋起与敌肉搏,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菲律宾华侨飞行员陈瑞铀、黄新瑞、刘领锡等不到一年击落敌机15架,光荣负伤。印度尼西亚华侨梁添成、蒙文森、陈镇和等空军战士,先后与敌机周旋,杀伤过半,最后以身报国。担任战地采访的华侨记者团,出生入死,转战各个抗日战场,及时向侨胞传送战况,并制作纪录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斗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战略物资的大批南侨机工。当时国民政府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时中国对外唯一通行的“生命线”,日军对其进行昼夜狂轰滥炸。滇缅公路上急需驾车娴熟的司机和维修工人,华侨积极响应陈嘉庚发出的招募号召,先后有3200多人回国担任战地司机和汽修工。他们时刻冒着生命危险驰骋在中国西南海拔4000米的滇缅公路上,车队通过1160公里国际运输线,运入国内的军事物资平均每日在300吨以上。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由滇缅公路运入国内的抗战物资达45.2万吨。

抗战时期,回国参军参战的华侨,据国民党广东省侨务委员会统计,仅来自东南亚的粤籍侨胞就有约4万人,美洲和大洋洲约1000人。

促进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华侨华人史,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大法宝。华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尖锐矛盾和斗争之际,华侨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有力支持了中国共产党同妥协投降、反共分裂势力的斗争,维护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战爆发前,许多华侨为支持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做了有益的工作。旧金山中华总工会在九一八事变后,致电国民政府,要求抗击日本侵略。七七事变后,华侨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巴黎侨胞纷纷到国民政府驻法国大使馆请愿,呼吁迅速实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的消息传到海外,爱国华侨“莫不踊跃欢呼”。许多华侨团体纷纷致电国共两党,热烈祝贺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1938年底,汪精卫集团叛国投降及其发动的“和平攻势”,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造成极大危害。各国侨团及其领袖发表通电、宣言,谴责汪精卫集团的叛国罪行,要求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汪精卫等人。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通告第二一号——为揭发国贼汪精卫之罪恶请侨胞毋为妖言所惑事》,陈嘉庚还致电蒋介石,“敬给我公宣布其罪,通缉归案,以正国法,而定人心,八百万华侨拥护抗战到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后,海外华侨表示强烈愤慨。司徒美堂代表旅美侨胞致电国共两党,主张“召集各党各派各界领袖,组织特别委员会调整国共关系,并及时召集真正代表民意之国民大会,奠定民主基础,巩固抗战大局”。数百侨团致电蒋介石,反对枪口对内,要求恢复新四军,释放叶挺军长,加强团结,抗战到底。各地华侨的同声谴责,从舆论上直接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声援和支持了中国共产党,对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起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祖国近现代民主革命过程中,华侨华人作出了特殊贡献。华侨华人和祖国革命进程紧密相连,如今又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各自的特殊作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1178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13日 下午9:09
下一篇 2023年9月13日 下午9: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