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侨史,近30年来美国华侨华人职业与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发展态势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华侨华人的职业与经济状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一、美国华侨华人的职业与经济状况在美国,西部地区华人的经济情况比东部地区普遍要好。二、美国华侨华人的经济形态三、美国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态势美国华侨华人经济所呈现的边缘经济形态和前沿经济形态表明,美国华侨华人经济,一方面在美国主流经济中还没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主流经济的边缘与前沿生存与发展潜力较大。

随着中美两国相关政策和国际大环境等的变化,美国华社人口已由1973年的43万人激增为2004年335万人。华侨华人的职业与经济状况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唐人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二是华人华侨在高科技和贸易领域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机遇与困境中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一、美国华侨华人的职业与经济状况

30年前,美国华侨华人经济以制衣、中餐馆、杂货店与中式食品超市等传统行业为支柱,总体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十分有限。近30年来,随着华社人口激增以及总体受教育程度的明显提高,华侨华人职业日益多元化,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

美国著名移民学者邝治中认为,今天的美国华侨华人基本由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组成。30%以上的华人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美国技术人员比例占总人口不足17%),他们一部分出生在美国,一部分是新移民,有较高的收入和学历,且不住在华人集中的唐人街。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行业的华侨华人占华社总人口的30%,其中相当部分是新移民,他们工资微薄,多居住在唐人街。

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初公布的《2004年美国社区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上华裔中,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49.2%(全美平均27%);16岁以上华裔人口中,68.8%有工作。从职业分布来看,51%的华裔从事管理及其他专业性工作(全美平均34.1%),21.5%从事销售及办公室工作,17%从事服务业工作。家庭收入方面,华裔家庭平均收入是66,649美元(全美平均53,692美元),人均收入26,344美元(全美平均24,020美元)。住房方面,62.2%华裔拥有自己的住房,37.8%租房。有12.9%华裔生活在贫困线下(全美平均13.1%)。

总体上分析,华侨华人的职业与家庭经济状况,与美国平均水平相比似略胜一筹,但与美国印度裔相比则逊色不少。美国联邦人口调查局2006年11月公布的“2005年美国社区调查”显示,华裔作为全美最大的亚裔人口群体,其家庭收入、人均收入、教育水准等指标都超过全美平均水平,也超过白人、非洲族裔和西语裔的各项统计。然而,在亚裔群体中,印度裔是经济、教育条件最优越的群体,成为美国华侨华人“天外有天”的一面镜子。

美国华侨华人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靠普通工资,或者开设中小公司和餐馆饭店,平均收入尚可,但高端的成绩不大,拥有和掌管大型产业或财团者不多,从事核心职业,如律师、法官、医生、高级主管、名牌大学教授、首席科学家等为数相对稀少。再者,许多华裔打工移民,还属于美国社会收入底层、高风险、难题多的群体,生活境遇拮据,甚至相当悲惨。

以纽约华人为例,根据《曼哈顿唐人街居住调查》结果:纽约华埠居民中有1/3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接近60%的25岁以上成人居民没有受过完整的高中教育,因此在生存发展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在美国的华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阶层:部分人有很好的职业,生活富裕,较好地融入了当地。而另一些人则没有受过太多教育,如果以美国的生活标准来衡量,则非常贫穷。据估计这两类群体各占华社人口的一半,两极分化十分突出。

华人群体的贫富差别也较为明显。在美国,西部地区华人的经济情况比东部地区普遍要好。例如,纽约有24,745个华人家庭(占21%)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而有34,514个华人家庭(占30%)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而加州等地方的华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生活条件较好。加州有很长的华人移民历史,是华人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当地的华人政策以及公共系统要相对完善。

二、美国华侨华人的经济形态

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是当地主流经济举足轻重的有机部分,甚至是一些国家私营经济的主导力量。而美国则不同,美国传统主流经济体系发展平稳,趋于饱和与成熟,留给移民的空间较小。目前,美国华侨华人经济一直在主流经济的周边或隙缝中发展,或呈现为边缘经济形态,如唐人街经济,或呈现为前沿经济形态,如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新经济。换言之,美国华侨华人的生存,除唐人街之外,主要依靠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一)华侨华人在边缘经济中寻求突破

虽然华侨华人知识新移民大都远离唐人街,华侨华人新生代也逐渐走出唐人街,但新移民的大多数仍需依赖族群谋生。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的研究表明,众多华人新移民聚集于唐人街,形成美国华人经济的主体形式——种族聚居经济。作为美国的边缘经济形态,其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也面临着边缘角色带来的创业阻力与尴尬。

1、华人聚居大都市唐人街: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扩张。20世纪60、70年代起,来自香港和台湾的移民,以及80、90年代起来自大陆的移民,进入美国之初大都选择洛杉矶、纽约、旧金山等大都市居住。而来自福州、温州等地的数十万移民,则多落脚于各大唐人街。大量新移民在短短20多年间涌入唐人街,使得唐人街人口密度大幅提升,也致使原唐人街得到内涵式延伸。同时由于区域影响不断扩大,新华人社区也获得了外延式扩张。以纽约为例,1980年以前,只有曼哈顿一个华埠,1980年代后福州人大量涌入,其周边形成福州街。相邻的曼哈顿大桥下的东百老汇三个街区,是1990年以来新移民形成的社区,现在则与唐人街融为一体。到目前为止,该华埠已扩大了6倍。

2、唐人街的变迁:产业集聚与经济扩张。首先,唐人街作为东方食品、用品与特色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中心,生产功能随着商品消费量的猛增而不断扩大。第二,唐人街不仅是移民群体生活用品和文化需求的供给中心,还是订单生产的中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产品的加工中心。第三,各种民族产业与订单产业不断扩大,并汇聚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唐人街,形成了货物与服务的产业链,廉价劳动力在此汇聚,市场信息在此集散,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优势。第四,在传统产业(制衣、中餐馆、杂货店与中式食品超市等)在唐人街集聚强化的同时,也催生出许多相关行业与服务业,如移民服务社、婚庆公司、银行、中国保健业、地产业等。作为商品市场、资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中心,唐人街产业种类增加,上下游配套趋于完善,形成了较为齐备的产业链。

3、边缘尴尬与出路:唐人街华人华侨寻找创业突破之路。移民美国的华人华侨的普遍目标是要成为美国劳工阶层的一部分。但是一旦进入唐人街,移民就会发现向上爬的机会很有限。20世纪70年代以后到达美国的新移民,发迹的为数极少。华人企业倒闭的很多,唐人街的新餐馆几乎没有几家能够维持一年以上。1985年开工的500家服装工厂,40%不到两年就都停产。80年代,唐人街企业达到饱和,整个社区在自杀性竞争。几乎所有现代的唐人街都遇到类似困境:人口迅速增长,利益冲突出现,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受限,内涵式增长已致极限。很多华侨华人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在传统唐人街以外的大都会圈外寻找商机突破口。近年来,费城、华府、亚特兰大、达拉斯等城市的华人商业明显增加。大费城福建同乡会会长林应章表示,大约在5年前,福州人开始从纽约向外流动,其中不少人到费城创业置产,很快发展成今天的餐饮、零售、装修、银行、保险等五脏俱全的社区,费城闽籍移民从五年前的几千人增到现在的三、四万人。

(二)华侨华人积极融入美国前沿经济

高科技产业处于美国主流经济的前沿。因为其新,所以没有形成主体经济的既成格局,为华侨华人知识新移民提供了一个与白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同台竞争的平等空间。美国加州的硅谷是新经济的象征,是新型高科技产业的集中地。这里汇集了全球科技精英,是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的枢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此创业、就业的华侨华人与日俱增。有资料显示( 1999), 在硅谷,华人创立的创业企业比重,1980年为9%,90年代后期增至20%。20世纪9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的知识新移民大量进入就业市场,并迅速成为硅谷华侨华人的主体。2002年针对旧金山湾区17家公司的2,300名员工的一项调查显示,硅谷的高科技工作者中出生于中国大陆和台湾者占42%。另一项有调查显示,硅谷创造的财富中,40%有华侨华人的参与,每年涌现的5,000家初创企业中,约有1/4由华侨华人创办。在2005年度营业额评选出的硅谷上市公司150大企业名单中,就有18家华裔企业榜上有名。

在加州以外,美东地区也出现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逐渐吸引了华侨华人知识移民。如新泽西州,20世纪90年代经济不断增长,形成了美东地区制药、资讯等高科技产业的轴心地带。华侨华人白领阶层在该州形成几个主要聚集地区。华尔街也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提供了凭借其特长崛起的可能性。

最近几十年,华裔第二、三代通过教育在不断向上爬升。他们相当多人从事专业和当白领,只有少数人继续从事父辈移民所经营的行业,或继续住在传统的唐人街,经济上的成就使其在地理上的移动成为可能。

(三)华侨华人在经济新领域拓展空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的商品涌入美国,越来越多的美国品牌希望开拓中国市场,日益密切的中美贸易关系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新领域,为华侨华人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利用熟悉双方文化、经济的优势,华侨华人在其中日益活跃。一些新移民利用他们与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联系,建立国际贸易公司。利用全球化趁势而上,以温州移民最为突出。他们依靠温州发达的轻工业,以低廉优质的轻工产品打开美国市场。

近年,纽约华侨华人社区温州移民蔚然成势。据《世界日报》报道,70年代末,全美温州籍华侨华人不足6万,2002年底至少有23万,他们一般集中在纽约地区。温州人善于经商,吃苦耐劳,能睡地板,不少人已从早期在街头摆摊的小贩,晋身为连锁超市的老板。从曼哈顿华埠到皇后区法拉盛、布鲁克林第八大道美国华侨史,触目可见温州移民所开设的大型超市、礼品店、餐馆、传讯公司。法拉盛人气最旺的超市,老板几乎是清一色的温州移民。大型超市可谓温州移民的主战场。近几年,在皇后、布鲁克林等区,几乎所有新兴的大型超市都是温州移民所开,因系大批发进货,物美价廉,他们的商铺吸引了各族裔的顾客,使得过去独霸新鲜蔬果鱼肉大卖场的韩商也担忧挡不住这股温州移民势力。近10多年,纽约的温州移民在更上一层楼,逐渐进军旅馆、地产业,朝着企业集团的方式整合管理,成为外来移民创业的典范。

2006年8月美国统计局发布的《企业主状况调查》( of Owers)显示,2002年美国华裔企业(美人口普查局将华裔拥有51%以上股份或利益的股份公司定位为华裔商主公司,本文所指的华人企业是华人占股51%以上的非农场企业)情况为:华裔拥有企业28.6万家,雇佣人口649,100人,营业收入1,050亿美元。企业种类上,40.5%华裔企业从事批发贸易业,32.5%从事专业、科技、饭店和餐饮业。地区分布上,加利福尼亚最多,纽约州华裔企业居美国第二,得克萨斯华裔企业居第三。如果将上市公司排除,华裔企业数占美国企业总数的1.3%,占总雇佣人员的1.2%,占企业总收入的1.2%。

美国泛亚商会董事俞人杰认为,中美贸易发展的确给华侨华人带来更多商机,华侨华人适应能力强、有家庭支持后盾等经商的优势。但纽约亚美商业发展中心总裁王章华指出,华侨华人移民仍需要改进传统做法,要熟悉主流市场,第二代华裔继承家族产业时要带入新的经营理念,扩大市场。

三、美国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态势

美国华侨华人经济所呈现的边缘经济形态和前沿经济形态表明,美国华侨华人经济,一方面在美国主流经济中还没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主流经济的边缘与前沿生存与发展潜力较大。

尽管边缘形态是美华经济的主要特征,但华侨华人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趋势仍然明显。龙登高教授认为,在多元化社会的美国,尽管总体而言华人华侨还不能说已经获得了与白人同等的地位,但这个社会确实已经为华侨华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开辟了融入主流与向上流动之路。

首先,从居住形态与职业分布来看,以同胞为主要生活圈子和联系纽带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华侨华人新生代和知识型新移民,其居住和工作大都走出了唐人街,民族聚居区之外的华侨华人与经济行为越来越多。

其次,家庭收入水平较高,为华侨华人地位的提升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一代移民多以牺牲正常的生活为代价,不像主流美国人那样拥有紧张而高薪酬的工作,舒适而高质量的生活,而是旨在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新一代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华侨华人教育程度比较引人注目,而教育程度高正是美国社会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2002年全美141位优秀高中应届毕业生获美国总统学者奖,其中有15位华裔。2003年126名高中生总统奖获得者中,有华裔39名。

最后,参政意识与公民意识逐渐提高,从过去封闭的唐人街社区走向主流社会,华侨华人学会了运用法律、政治等各种工具美国华侨史,也体会到了媒体与街头抗争等形式的必要性。此外,不应忽视的是,在融入主流的过程中,边缘本身也可能成为主流,族裔传统也可能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边缘化与融入主流将成为两种并行的趋势。

(作者系国侨办国外司副司长)

出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编:

电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1160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13日 下午6:05
下一篇 2023年9月13日 下午6: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 广东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总结会12月8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全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对“三融入”后的华侨农场工作进行部署。 […]

  • […]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详细论述了从1866年第一批淘金华工踏上长白云之乡——新西兰至今150余年来华侨华人的历史。本卷运用海内外收集的大量一手资料,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考察、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的均衡协调,注意华侨史与其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纵向可见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华人社会演变,横向可见各个主题的精微刻画,大限度地揭示了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全貌。《新西兰华侨华人史:新西兰华侨华人口述访谈录》:通过口述访谈的形式,记录了17位新西兰华侨华人各自迥异的移民之路以及平凡却又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直观、真实地再现了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进程。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职业,既有新西兰华人市长、新西兰国会华人议员,也有文化、学术界名人;既有早期华人移民的后代,也有新西兰推行新移民政策后以技术移民、投资移民身份前往新西兰的华人新移民。他们丰富的经历华侨华人史,是新西兰华侨华人历史的缩影。本卷从移民者本身视角观察华人对当地社会的融入、认同、影响与贡献,呈现了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下华人族群的命运变迁。《新西兰华侨华人史:新西兰华工历史图片集》:力图通过多元图像资料的形式,秉承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解史、以图说史和以图明史的原则,在深入挖掘新西兰华工历史照片与文物、报刊与文献、历史地图与绘画的基础上,遴选出158组珍贵图片华侨华人史,并附文字说明,经过精心构思与体例编排,意在形成一部“图像的新西兰华工史”。图片集以极其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多角度、多侧面记录19世纪中晚期华工远赴新西兰淘金的坎坷遭遇与奋斗历程。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