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华侨,黄勖吾,一手创办汕头华侨中学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32年的“汕头海滨师范学校”,至今已有81年的历史。“海滨师范学校”改名为“汕头私立海滨中学”,属完全中学建制。黄勖吾办学期间,十分注重创办刊物。解放前夕,感觉到时局变化的黄勖吾离开汕头,一度客居香港,不再担任海滨中学校长。1950年4月“汕头私立海滨中学”改为“汕头市私立华侨中学”,成为汕头市第一所华侨中学。

保护华侨

▲黄勖吾大学毕业照片

保护华侨

▲黄勖吾晚年照片

□ 江翊芬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32年的“汕头海滨师范学校”,至今已有81年的历史。在这81年的历程中,侨中培育出众多的学界专家、政界精英、商界翘楚和侨界俊彦,为汕头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灿烂辉煌的背后,最值得后辈追思和纪念的就是她的创始人、首任校长黄勖吾!

负笈南京 学富五车

黄勖吾(1905—1980年),字剑秋, 出生于澄海樟林,其父黄俊卿为旅泰华侨、米业巨商。黄自幼天资聪颖,求知若渴,尤其喜欢文学和书法。上世纪20年代,刚成年的他远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求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是“国立东南大学”,当时和北京大学是国内仅有又难分伯仲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特别是1919~1925年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郭秉文任校长期间,东大更有“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之美誉。1927年东大改为“国立中央大学”,黄勖吾正是在这段时间就读于该校中文系,并于1931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的。在他就读期间,校长先后为张乃燕、朱家骅。张乃燕是留欧理学博士、化学专家,对史学也颇有研究,又工于山水画作;朱家骅更是我国教育界泰斗、外交界耆宿、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在这样的名人主政下,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自然也是名师云集。其中,对黄勖吾影响和启迪较大的有国学大师胡小石、王伯沆,语言文字学家汪旭初、黄侃,曲学大师吴瞿安等,这些大师在古文字、声韵、群经、史籍、诸子百家、金石、书画、辞赋、诗歌、词曲、戏剧等方面保护华侨,各有所精,又身兼数长,黄勖吾如饥似渴地向大师们求教,刻苦学习,见识和学识飞跃长进。尤其在书法方面,深厚的学识和自幼临池的功夫相得益彰,使得其书法作品出神入化,颇有大家风骨。1931年,大学毕业后,恰逢南京博物院正在酝酿筹建,他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被筹备组聘为南京博物院指导员。

办学鮀城 始有侨校

1932年,深受先进教育思想影响的黄勖吾,深感潮汕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萌发了兴学育才的强烈愿望。在开明的父亲大力支持下,独资买下了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94号一处私人房产,聘请高级教育人才,创办海滨师范学校”,设高师班与简师班,并附设普通初中班。1936年,省教厅通知私立学校停招师范班。“海滨师范学校”改名为“汕头私立海滨中学”,属完全中学建制。由黄炎培、蚁美厚等11人组成校董会,黄勖吾任校长,同时由萧佛成(著名爱国华侨、同盟会会员,国民党一届中央执委)等前往泰国募捐,筹款兴建校舍。新校舍耗资13万大洋,位于同益路1号,1937年6月落成。校园总面积9056平方米,使用面积5557平方米,有回形教学楼1幢,群言堂横屋1座和后操场科学馆1幢,共24个课室、1个小礼堂、1间图书馆、1间实验室。学生最多时1000多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汕头处于防空备战状态,学校师生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学习生活。1938年,学校迁往潮安华美乡,8月又从华美迁回汕头;1939年3月,日机空袭频繁,学校又从汕头迁往揭阳顶埔村新楼乡;1939年6月日军登陆汕头后,占海滨中学校址为“粤东派遣军司令部”;1940年2月学校由新楼乡再迁到普宁流沙,借用秦氏大宗祠上课,此时学生已不足200名。1943年保护华侨,由陈欣实代校长,黄勖吾受聘为中山大学文学系副教授。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方向国民党接收组多方交涉,收回海滨中学原址复课,黄勖吾再次回到汕头,受聘为南华学院中文系教授兼教务主任,同时兼任海滨中学校长。

黄勖吾办学期间,十分注重创办刊物。1934年9月以后,“海滨师范学校”陆续创办了《海滨学术》期刊、《海滨》月刊、《海滨文艺》、《海滨木刻画刊》等刊物,黄勖吾把刊物当作“推进文化唯一动力”,亲自撰写《孔子思想概观》等文章,又邀请“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友和潮汕知名人士加入写作团队,如中央大学经济学士、潮州人林运铭,潮汕著名女诗人、澄海人许心影等都曾为刊物撰文;他又把刊物作为宣传革 命理想的阵地,发表关注国际国内政治动态的文章,并在汕头、广州、上海、南京等各大书店设分售点,扩大社会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海滨中学又出版了半月刊《号角》,黄勖吾亲自撰写序言《前奏曲》,鼓舞师生及民众跟随民族解放的号角勇往直前,同仇敌忾,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和领土不受侵犯。

在黄勖吾的爱国进步思想影响下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下,汕头海滨中学人才辈出,成为当时粤东学子向往的一所学校,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有很大影响。

时局变迁 旅居星洲

解放前夕,感觉到时局变化的黄勖吾离开汕头,一度客居香港,不再担任海滨中学校长。1949年11月,市军管会接管学校。1950年4月“汕头私立海滨中学”改为“汕头市私立华侨中学”,成为汕头市第一所华侨中学。

1948年底,黄勖吾正式移居新加坡。起初从事师资培训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邀, 任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暨南大研究院高级院士,并在新加坡渡过了中年和晚年。

词章书法 著述等身

黄勖吾到新加坡后,从事华文教育、词章创作和书法教学普及工作。除了担任中文系教授和南大研究院高级院士外,1969年揭阳籍化学家黄丽松主政南大期间,他还负责南大李光前(东南亚橡胶大王、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的女婿)文物馆的设立并任该馆主任,对亚洲的图书、文物的保护,居功至伟。同时,他还担任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顾问、菲律宾环球词苑苑士、新加坡新声诗社名誉社长。

在词章和书法方面,他一生著述等身!主要著作有《文哲论丛》、《大学国文选》、《艺术与人生》、《中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常识问答》、《白云红树馆文钞》、《诗词丛谈》、《中国书体与书法》和《白云红树馆草书洛神赋》等,这些巨著对后人教益良多,备受行家推崇!

几经颠沛 侨中幸存

1952年1月,省教厅批准“汕头市私立华侨中学”为省立中学,改校名为“广东汕头华侨中学”,为全国最早成立的一所公办侨中,面向海内外接收侨生入学和补习。1954年,中侨委决定在汕头创办“汕头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 在金砂乡新建占地100亩、有五层教学大楼、可容2000人大礼堂、400米跑道和四栋三层学生宿舍的校舍,作为侨补学校校址。1965年,侨补校移交给汕头市教育部门,侨中随后迁入。1967年,学校改名为“汕头市延安中学”,1969年又改为“汕头市第十中学”,1979年7月,汕头市革委会批准,撤销汕头市第十中学,复办“汕头华侨中学”,1986年,省教厅批准重新恢复“广东汕头华侨中学”,也才有了今天位于金砂东路的“侨中”。

伊人已逝 桃李天下

2012年,侨中八十华诞,学校领导钩沉尘封已久的历史,这位当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千艰万难创办学校的老校长再一次得到后辈的缅怀和纪念。他一生从教48年,担任校长18年,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是,天不假年,1980年8月22日凌晨1点,黄勖吾因心脏病猝发,在新加坡陈笃生医院逝世,享年76岁。

值得告慰的是,当年他所创办的侨中,在历代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在学界,侨中培育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在政界,侨中有全国人大原常委王宋大、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在商界,侨中更有泰国正大总裁谢中民、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刘锦庭;在体育界,侨中还有九夺全国冠军、十七次创全国记录的新中国撑杆跳高运动开拓者蔡艺墅……如今的侨中,已经步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行列,在汕头乃至整个粤东教育领域依然占有重要的一席!

2013年2月6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8279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4日 下午3:05
下一篇 2023年8月14日 下午3: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