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特产 常宁田尾豆油产业化,将土特产做成大产业!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让“田尾豆油”再次引发了广大百姓的追捧,当地小作坊式生产供不应求,引起了常宁市政府高度重视,蓬塘乡党委政府把加工豆油作为惠民工程来抓,对全乡的豆油生产作坊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常宁市田尾豆油有限公司。现在黄岐村的拖泥豆产业扶贫种植基地有近二百亩,年产拖泥豆25吨左右,外面基本行情2.“田尾豆油”非遗传承人雷成云

大土特产

常宁市的特产“田尾豆油”已有500多年历史,豆油颜色很像巧克力,呈浓稠的油膏状,属于按照祖先流传下来古法制作的酱油类调味品,在没现代工业味精类调味品的年代,是广大老百姓餐桌上的常用增鲜调味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淡出了老百姓视线了,只有常宁市蓬塘乡还有以小作坊形式原样传承了下来生产销售,500年来从未改变,成为了当地百姓不能离开的一道风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味营养的常宁豆油,除常宁人外,几乎不为外人所知。

大土特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让“田尾豆油”再次引发了广大百姓的追捧大土特产,当地小作坊式生产供不应求,引起了常宁市政府高度重视,蓬塘乡党委政府把加工豆油作为惠民工程来抓,对全乡的豆油生产作坊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常宁市田尾豆油有限公司。2016年蓬塘乡田尾豆油传统生产技艺被授予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尾豆油”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风味,受到百姓的喜欢,与蓬塘乡这一方山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种出的原材料“拖泥豆”保证了豆油醇厚的味道。

大土特产

黄岐村的拖泥豆产业扶贫种植基地

黄岐村是蓬塘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单一的水稻种植收入有限,为了彻底拔掉穷根,实现脱贫,黄岐村抓住产业扶贫政策,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因地制宜,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采用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7年6月,申报200亩拖泥豆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拖泥豆种植产业。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发挥村社合一优势,用拖泥豆拖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合作社对各项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村企业再对拖泥豆包收包售。

大土特产

黄岐村的拖泥豆产业扶贫种植基地公示牌

近日,记者来到蓬塘乡黄歧村,采访到了“田尾豆油”非遗传承人雷成云,他告诉记者:雷家,依靠制作豆油谋生已经历经了数代人,自己闻着豆油的香味长大,上完高中我就开始接手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大土特产,让家族这门手艺在自己这代得到了发扬光大。现在黄岐村的拖泥豆产业扶贫种植基地有近二百亩,年产拖泥豆25吨左右,外面基本行情2.8元一斤,而合作社实行保底价3元一斤收购,豆油作坊年需求量是50吨,现在还有一半的缺口,村民种植拖泥豆是个包挣不赔的产业。自己现正在旧作坊旁边新建厂房,将严格按国家卫生标准,用传统的工艺实行标准化生产,满足市场日益壮大的需求,新厂建成后还需要更多的拖泥豆作原料,生产更多美味豆油满足市场的需求,圆与村民共同致富梦。

大土特产

“田尾豆油”非遗传承人雷成云

另据了解,雷成云的豆油生产作坊在搬到新厂房后,将在旧作坊原址建成“田尾豆油博物馆”,成为宣传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田尾豆油”的历史,让美味的常宁豆油早日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将美味健康带给全国人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1740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4日 下午5:15
下一篇 2023年5月14日 下午5: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