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这个在过去看来十分冷门的专业,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小专业里的热门。在各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的研究生录取比例中,跨专业学生占总数的30%以上,甚至在很多地方院校中,跨专业学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作为多学科融合的考古专业,跨专业的学习研究对于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系统知识的缺乏与研究性的要求使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陷入了尴尬的两难之地。
基础概念的死记硬背、区系文化的囫囵吞枣,是跨专业学生的基本标签,甚至可以说很多人的专业知识学习仅仅是建立在考研复习的几个月时间里,对考古专业的认识寥寥无几,更谈何细致研究、深入分析。当然,这也是跨专业学生的心病所在,他们明知自身问题,可是教学进展与教学目的却不应允,心有余,力难足,以至于逐渐失去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致,囫囵过关。
作为一名考古学的跨专业研究生,上述问题仅仅是笔者学习过程中的冰山一角。问题虽然广泛存在,但如何针对跨专业学生进行研究生教育,可能不仅仅是小众的学生教育问题,更涉及多学科教育的融合问题。笔者也希望在此能根据自己身学习的一点看法,引起更多的学者和老师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提出一些切实的建议,当然,这也是这个群体的希望。
一、当前的问题
无论是专硕还是学硕,虽然国家在学位上予以划分,但是教育方法基本未发生改变。跨专业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常态可能所有人都会听到四个字:先学基础。没错,基础的缺乏,一切分析研究都是枉然,但如何基础的学习呢?研究生阶段总共3年,部分专硕甚至2年,没有夸张的说,到研究生结束阶段考古专业在职研究生,很大一部分跨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都不明白、逻辑思维都不清晰。虽说他们也不停的努力,不停的写论文。
一个厨师想学做菜?他应该如何做呢?是不是先要把每种蔬菜、每种调料先认识,然后再开始学做菜呢?结合自身问题,我觉得主要问题便在此。由于专业基础的缺乏,我相信每个跨专业学生都有充足的力量,想去掌握基础,成为所长。可是一遍又一遍的学习过去了,什么都不记得。随后,不同的课程论文接踵而至,由于不懂,于是看知网、看万方,了解各方面期刊论文。随之,每个学生都变成了知网的搬运工,任何论文都成了确实无误的论点,毫不怀疑。
二、可行对策
从上述可以看出,跨专业学生最大的学习问题为:理论缺乏、时间紧迫、盲目信任,而这几点问题更会导致跨专业学生丧失考古学最关键的因素:分析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本为主,多点开发”的原则。
以本为主是指:专业的学习以发掘报告为基础。在方向的选择上以自身兴趣出主,参考就业或者继续读博的计划选择。在报告的学习中,尝试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结合是指早晚关系结合,横向结合是指空间关系结合,先了解某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再横向对比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
多点开发是指:在报告的学习过程中,分析不同的考古学理论及相关论文。报告是每个聚落的综述,它包括发掘的每一个过程、清理的每一份数据,是不同视角分析的出发点,也是不同考古学理论的汇集中心。无论是地层学的分析、类型学的分析、器物功能性分析还是文化因素分析等等,均能从报告中找到出发点。从理论到报告中实践的结合,再综合相关论文的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明晰考古学理论的含义,并能从论文中寻找出处考古专业在职研究生,跨专业考古学硕士的困惑与应对之策,寻找破绽,总结自身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学习,乏然无味。以类型学为例:每篇报告均有对出土遗物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结合类型学的理论原理,尝试去了解报告内类型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并寻找相关的类型学研究论文,分析不同文章的切入点,在报告内寻找出处,找出视角的不同并尝试自己的理解。
“以本为主,多点开发”的原则就是尝试以聚落为基础,从中学习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分析视角的能力,避免单纯的理论和论文学习。寻找论点的出处、探讨论点的视角,而不是单纯的探讨不同的结论,避免盲目取信的习惯。当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有些取巧之嫌,但能避免过多的单纯的理论学习时间,能综合性的了解理论的实践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聚落进行整体性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根据论文的结论去探讨。
跨专业研究生作为现在大量出现的群体,突出的问题理应受到当代学者和老师关注,而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也不能再像本科生那样的教育对待,因为他们也热爱这这个专业,也希望能有所长。当然,也希望更多的老师关注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建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kaoyan/zhuanshuoxue/20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