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教育独立论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报考教育学考研的考生需要掌握哪些复习知识点呢?教育学考研栏目为各位考生提供“[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教育独立论”备考资料,希望可以给备战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提供帮助。教育独立论研究生考试各个阶段匹配系统查询考研国家线对比查询研究生专业目录查询研究生参考书目查询

报考教育考研的考生需要掌握哪些复习知识点呢?教育考研栏目为各位考生提供“[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教育独立论”备考资料[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教育独立论,希望可以给备战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提供帮助。

教育独立论

1922 年,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教育独立论》中提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教育学原理考研知识点,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代表人物:我国教育家蔡元培

历史时间:在我国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 20 世纪 20 年代。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第二,教育经费独立;第三教育行政独立; 第四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基本评价:一方面,蔡元培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践意义,对后来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抵制殖民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教育独立论在理论上有片面性,因为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在实践中也行不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这个理论也只是于国家危难之际, 教育家们想挽救教育的一次无奈反抗。

研究生考试各个阶段匹配系统查询

历年复试分数线查询

考研国家线对比查询

历年各科试题及答案下载

研究生招生简章查询

研究生专业目录查询

研究生参考书目查询

统考大纲/自命题大纲查询

推免招生公告查询

教育学原理考研笔记,《教育学原理》考研大神笔记:课程(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1,定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实质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2,课程与教学关系

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

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课程理论及其主要流品

(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主要观点: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认为课程最终是由学生的需求来决定;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

(2)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

(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①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教育学原理考研笔记,《教育学原理》考研大神笔记:课程(第七章),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各门学科的要领、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并在学习种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综合课程比较容易切近生活;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须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

三、课程编制

(一)泰勒原理

四个阶段:

①确定课程目标

②根据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

③根据目标来组织课程内容

④依据既定目标评价加血结果。

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②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①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③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三)课程目标

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教育学原理考研笔记,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

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而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4,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①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②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③技能领域(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四)课程内容、教育活动的选择与组织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取向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1)课程实施的取向①富兰、辛德的实施取向分类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三方面;②侯斯的的实施取向分类包括技术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三方面;(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①课程变革的特征(如评价体系的改革)②学校的特征(校长的角色、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等)③政府机构的力量

和社区的支持;

(六)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及其意义。一般认为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2)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导向、激励、诊断、调节四方面;

(3)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布卢姆提出)。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准备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也称“结果评价”,是在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价相对应,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和信息,整体判断,从而决定推广或修订完善课程计划;

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的主体来划分的,内部评价也称内部人员评价,外部评价也称外部人员评价;

③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④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

四、课程改革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直接;①制约着课程改革目标;②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③制约着课程改革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①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②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制约者课程变革;③市场经济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体现在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①文化模式要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民族特色;②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③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间差异,将文化与少数族文化结合起来;

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①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②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③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①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制约着课程变革②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③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去选择教学内容;

(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1,美国

(1)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主旨是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具体要求为①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要求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大纲的拟定工作;③学校课程的编制应采用螺旋式结构;④提倡使用发现法;

(2)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统一核心课程,设立全国性和州一级的课程标准;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五项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在原有五门基础课之上再加上外国语和艺术;

2,英国

(1)《1988年教育改革法》。主要内容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②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成绩评定,成绩评定包括全国统一考试和学校教师评定、教师评定,又包括测验、平时档案和成绩记录;

(2)90年代的改革。主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减少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简化评价方式等;

(3)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布莱尔政府设立了课程与资格局进行了新一轮课改,主要改革趋势在于①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对课程的宏观调控;②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③加强社会公民的教育和培养;④以基础学历为核心,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交流技术能力;

3,日本

1998年12月文部省颁布了《学习指导纲要》开始课改,其遵循的四点宗旨是①培养具有丰富人性和社会性,能够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有生存意识的日本人;②培养学生独立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③谋求在轻松愉快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的、基本的知识,加强个性发展;④发挥各学校的创意,推进特色教育、特色学校的教育;

4,当时我国的改革

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①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学业成绩;②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适合学生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③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的、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④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目标:

(1)总体目标在于“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内容: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内容是:①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②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③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⑥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2025教育学类考研,考研333教育学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心理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考点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小红书笔记: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与教育

考点速览: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与教育

一、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

活动论:个体心理发展源于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我们的观念、概念、世界观和沟通方式都由文化塑造,通过参与活动形成。

符号中介论: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过程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他提到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如石刀、机器)和精神工具(如语言、符号)。精神工具的使用让人类心理发生质变,进入高级阶段。

内化论:外部心理过程如何转化为内部心理过程?维果茨基强调了自我中心言语的作用,认为这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关键2025教育学类考研,考研333教育学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心理,体现了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二、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维果茨基区分了低级心理机能(生物进化获得)和高级心理机能(文化历史发展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独有的,通过掌握语言、符号等中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发展。

心理机能的发展标志: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心理机能之间的不断变化和重组,形成高级心理结构。

小提示:在教育实践中2025教育学类考研,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文化参与,利用语言、符号等精神工具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他们从外部活动内化到内部心理过程,形成更高级的心理结构。

#可乐学姐333背诵手册[话题]# #教育学原理[话题]# #333教育学考研[话题]# #考研[话题]# #2025考研[话题]# #考研教育学[话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kaoyan/jiaoyu/19586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5月29日 上午10:03
下一篇 2024年5月29日 上午10:04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