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都是哪里的移民,阿根廷,人生最遥远的流浪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还有什么地方比阿根廷更遥远,那里是天涯。因为我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太遥远、太陌生、语言不通、旅费昂贵、通货膨胀严重,不适合六七天黄金周度假式旅游;更何况前几年签证不好办,游客稀少,连《孤独星球》都放弃了出版《阿根廷》中文版指南。那么,就把身体放逐到阿根廷去吧。阿根廷,最遥远的流浪

时差岛第21条推送

阿根廷

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

魔幻、飘逸、诗性

于是,渴望去流浪

Photo by ©

阿根廷太远了,

无论如何,飞机都无法一次性到达。

你需要穿越1/2个地球,经美国或欧洲转机,

忍受30+小时的超长飞行才能最终抵达。

远方之远,再不文艺矫情的人,

也会浮起一种「流浪感」。

Photo by ©

23岁的阿根廷青年切·格瓦拉,

就是从这里出发,骑着摩托车流浪南美洲,

开始了热血革命的一生,成为全球偶像。

▲电影《摩托日记》记录了切格瓦拉这段传奇旅程。

▲今天,切格瓦拉的头像被印在世界各国的T恤衫上,成了一代年轻人心目中「流浪、自由、叛逆」的精神符号。

王家卫拍摄《春光乍泄》时,

无比迷恋阿根廷的颓废诗人气质,他说:

「我想不到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什么地方比阿根廷更遥远,那里是天涯。」

▲电影《春光乍泄》剧照,1997年拍摄。

如果你缺少充足的理由,

或者你手里没有一大把时间,

请不要轻易踏上阿根廷的旅程。

因为我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太遥远、太陌生、语言不通、旅费昂贵、通货膨胀严重,不适合六七天黄金周度假式旅游;更何况前几年签证不好办,游客稀少,连《孤独星球》都放弃了出版《阿根廷》中文版指南。

但假如你铁了心去远方流浪,

那么,就把身体放逐到阿根廷去吧。

▲安第斯山脉

那里有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最宽的瀑布、最干净的阳光、最孤独的灯塔……无数将军、冒险家、流浪诗人、艺术家、电影明星都留下过足迹。那里还是探戈的故乡,人们信仰足球。

阿根廷的诗意气质,就像国旗的浅蓝色,

很轻很柔,如同清晨上空悬浮的一颗薄荷糖。

▲阿根廷国旗「五月的太阳」,浅蓝色如天空般纯真。

▲提到阿根廷,更多人会想到球星马拉多纳、梅西,《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贝隆夫人,大文豪博尔赫斯。

这片南美洲的沃土,才叫远方,

远得让所有人都遗忘你。

今天,「时差岛」飞赴阿根廷,

领略这片魔幻现实主义、饱含诗意的土地。

阿根廷,最遥远的流浪

制图 © 时差岛

作为国家的阿根廷,只有200年历史。

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约1/3个中国。

纵跨34个纬度,拥有众多极致自然景观。

南美第一旅游大国,但中国游客稀少(2017年仅6.2万)。

人口4100万,97%是欧洲后裔,

西班牙、意大利裔为主,其次是德国裔。

官方讲西班牙语。

它曾非常富有,名列世界第8大强国。

可近60年颓废了,沦落成了「发展中国家」。

但依然和巴西、智利并列南美三强。

▲科尔多瓦的年轻人。这是阿根廷第二大城市。

阿根廷是平的!

潘帕斯平原太平了!

飞机从巴西亚马逊雨林、秘鲁安第斯山脉一路南下,刚入阿根廷,顿时一大片辽阔草原,心胸豁然开朗。自由的风吹过,湿润的空气,丰沛的阳光,天空云朵光泽宛如果冻一般。

Photo by ©

这片世界上最肥美的黑土地,

是大自然对阿根廷人的慷慨馈赠。

19世纪,西班牙人把牛和马带到美洲,

这片肥沃草原果然养出了世界级的上好牛肉。

直至今天,中国、美国、欧洲的高级餐桌都在享用阿根廷特产的贡安格斯牛肉。

▲阿根廷每年养殖5300多万头牛,是阿根廷总人口的1.3倍。

潘帕斯草原养活了约90%的阿根廷人,

首都和几座大城市都汇聚在此。

▲潘帕斯草原还出产顶级的葡萄酒。

于是,才有了风一样的阿根廷人。

这个南美大粮仓、聚宝盆,塑造了阿根廷人「风之子」的天性,让他们世代不愁吃穿,安心去流浪。

▲潘帕斯草原的高乔人,身上流淌着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双重血统。

▲毛毡帽、丝巾、宽大的马裤是高乔人的传统造型,被称为南美牛仔。Photo by © Diana C

阿根廷的边缘,才最美

流浪诗人从不在主流世界中心吟唱。

阿根廷也一样,它那些最极致的自然景观都很遥远,要么在国境线尽头,要么离大城市千里之外。

阿根廷的美,不愿人轻易抵达。

Photo by ©

阿根廷最西端,是安第斯山脉。

这是南美的通天塔。

这条地球最绵长的山脉(海底的中洋脊除外),南北纵贯阿根廷全境。它犹如南美大陆的一道刀疤,将阿根廷与智利、秘鲁硬生生隔断开,造就了无数自然与人文奇观。

▲阿空加瓜山,南美第一高峰。

Photo by ©

Photo by ©

▲菲茨罗伊峰,一排利剑般尖锐的峭壁,令人过目难忘。

阿根廷最北端,是赤焰山丘与荒漠。

古老深厚的南美文明,如千年层积岩一样,

层层叠叠,五彩斑斓。

远一点,是七彩山。

是不是很像我们的张掖丹霞?

▲著名的胡胡伊山谷,远在与智利交界处。有七色山、历史城镇遗迹,世界文化遗产。

▲七彩山地貌在阿根廷、智利、秘鲁边境线都存在,长途跋涉才能观赏。

Photo by ©

再远点,是峡谷绝壁。

数万年狂风肆虐,塑造了阿根廷北方的孤绝地貌。

▲塔拉姆佩雅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伊沙瓜拉斯托自然公园,靠近智利边境。有大量恐龙化石遗址。

▲这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化石。

更远点,是一片白色盐沙漠。

这是阿根廷最迷人的网红景点之一,相邻萨尔塔省。

Photo by ©

更远更远一点,是荒无人烟的高原。

阿根廷北端边境线的阿塔卡马高原,

一半在阿根廷,一半在智利。

▲极致的沙漠、山丘、盐田、峡谷。户外冒险家和摄影师不远万里来此获取灵感。

Photo by ©

阿根廷的东北角尽头,

是世界三大瀑布之首的伊瓜苏瀑布。

嗯阿根廷都是哪里的移民,阿根廷,人生最遥远的流浪,即使伊瓜苏瀑布这样的世界级大热门景点,也远在边境线,瀑布另一端就到巴西了。但就算如此,你也一定要舍得前往。它是阿根廷最受欢迎的金字招牌,瀑布的巨大声响和力量感,会让你终生难忘。

▲伊瓜苏瀑布由275条小瀑布组成,早在1984年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每年吸引超过200万游客。

《春光乍泄》主题曲

聆听伊瓜苏瀑布的现场配音

伊瓜苏瀑布之所以名列全球瀑布景观之首,其优势不在高落差,而在于瀑布群体数量世界第1,宽度世界第1。

因为伊瓜苏瀑布,

阿根廷的诗意多了一份磅礴大气。

(请横屏欣赏长图)

Photo by ©

阿根廷的最南端,

还有更著名的冰川国家公园。

长途穿越至此,你就能亲眼看到地球上最具观赏性的「活冰川」。

莫雷诺冰川的巨大冰盖世界第3,仅次于南极和格陵兰岛。但它真正独特之处在于不断位移——每天向前爬行2米,一个不断变化的艺术品。

▲莫雷诺冰川20万年的岁数,还是冰川界的小伙子。

▲久坐不动看冰川塌陷是一件兴奋的事,有时需等上几天,运气好只需1分钟。

阿根廷的「无人区」

1/2国土被遗忘

从现在起,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远去,

同样远去的还有纷杂的日常生活,

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最南端,

一片真正被遗忘的荒野。

大自然对阿根廷的善意,在此转瞬即失。

Photo by ©

南美大陆最南端 —— 巴塔哥尼亚荒原,

这处几乎占了阿根廷国土1/2的无人区阿根廷都是哪里的移民

只剩下幽灵野风、数万年尘沙侵蚀。

Photo by ©

巴塔哥尼亚荒原之于阿根廷,就像西藏之于中国,西伯利亚之于俄罗斯。无人不知晓它的美,却少有人真正前往。

Photo by ©

这片土地在政府、资本家眼里鲜有价值,

但对流浪者而言,视它为「追寻真理」的终极圣地,

许多伟大的英雄梦诞生于此。

▲沿着圣马丁将军当年解放南美的征途,骑马穿越解放者之路,无人区风景如画,这是人和自然最直接的连接。

切·格瓦拉的摩托车旅行,也是在进入巴塔哥尼亚之后才变得生动有趣。

▲电影《摩托日记》,格瓦拉的帐篷在这里被风吹跑,他不得不向当地人借宿,于是第一次见识了贫穷的工人生活。

旅途太艰难。

每年全球只有1000名旅行者来访这片荒野。

如果你来了,就是大自然的稀客。

世界的尽头,终归是荒芜

有的路,再难也想走下去。

Photo by ©

沿着世界上最长的公路之一

阿根廷40号公路,一直向南,穿过:

236座桥梁,13片湖泊,

27座山口,60个城镇,

20个自然保护区,4座世界遗产,

海拔从0米攀升至近5000米,

……

路的尽头,你将最终抵达乌斯怀亚,

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

▲电影《摩托日记》里切·格瓦拉的公路原型,就是这条40号公路。

▲40号公路全长5000多公里,从大西洋海岸到安第斯山脊,纵贯南北全境。

这座最南端城市的最南端,有一座灯塔。

再往南800公里,就是南极了。

于是,它被定义为真正的「世界的尽头」。

▲这可能是地球上最著名的一座灯塔,法国文学大师儒勒·凡尔纳为它写了一部小说《世界尽头的灯塔》,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则为这座灯塔赋予了悲情气质。

▲电影《春光乍泄》电影剧照,张国荣与梁朝伟的永恒之作。

除了灯塔,抵达乌斯怀亚还有一个「世界尽头邮局」、一座「世界尽头博物馆」。

还有一个冰川国家公园、火地岛国家公园,政府曾把重刑犯流放到这里,有一趟运送囚犯的火车,现在已变成了观光火车。

Photo by ©

其实,「世界的尽头」并没有什么特别。

单单因为一座灯塔、一座冰川,一片荒野,就要飞行30多个小时,再长途跋涉3000公里,听起来很酷。但是,值得吗?

答案在于你自己,

成熟的旅行者会明白:

流浪的意义在于

当生命和地理走到了尽头,

你是选择继续走下去,还是转回头。

「世界尽头」的阿根廷

曾活成了世界主流

阿根廷的自然,像南美;

阿根廷的城市,像欧洲,

像它的精致,也像它的慵懒。

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幽默地比喻:

「阿根廷人是说西班牙语的意大利人,并自以为是住在巴黎的英国人。」

▲梅西是意大利和西班牙混血。马拉多纳、巴蒂斯图塔也是这样。

这不就是欧洲流浪者的乐园吗?

说它是欧洲流浪者的乐园,一点不矫情。500年前,欧洲移民踏上这片新大陆,缔造了今天的阿根廷。他们多数是失意者:底层青年、中产家庭、异教徒。在家乡没捞到甜头,才背井离乡,到殖民地碰碰运气。

Photo by © Leica Club

欧洲人带来了高级文明,

建设了南美洲最白净的城市、最漂亮的别墅,

让阿根廷一度成了全世界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完全不是你想象中南美穷乱脏。

▲阿根廷的国民修养、文化教育、医疗水平都早早领先其他拉美国家50年。

20世纪初,白人在这里创造了阿根廷奇迹!

1910年代,当我们还是晚清王朝,阿根廷就已经跻身世界八强了,人均GDP超过德国、荷兰。它也一直是「南美首富」,所以整个南美洲都不待见它。

现在的中国人移民去加拿大、澳大利亚。但上世纪初,阿根廷是欧洲中产家庭的「移民首选」,混得不好才移民澳新加。

于是,我们看到了阿根廷的精致:

走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上,

经常会错觉身在欧洲,

这个名为「好空气/ Aires」的城市,

也的确享有「南美巴黎」「南美瑞士」之盛名。

灿烂的阳光,像子宫一样舒服的温度。

满大街清一色的白人。

繁花似锦的广场、纪念碑,

世界上最宽阔的主干道。

▲7月9日大道是世界上最宽阔的街道,宽130米,双向12车道,这条主街两边有很多标志性建筑,如法国大使馆、方尖石塔、共和广场等。

Photo by ©

一排排漂亮的欧式老建筑。法国、意大利风格的宫殿,这都是上世纪富裕年代留下的遗产。

郊区的富人别墅区甚至比美国纽约洛杉矶的还大。优雅的大庄园、城堡、草坪、百年老树……证明这确实是曾经牛过的城市。

Photo by ©

上流社会区的雷科莱塔墓地,世界最贵墓地之一。游客慕名前来,贝隆夫人的墓就位于此,《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正是为她而作。

Photo by © Bruna

阿根廷更拉丁热情的一面,

在「穷人区」博卡区一目了然。

▲当年的欧洲移民就是从博卡港上岸,用船舶旧铁皮和油漆搭建起今天的彩色房子。

▲博卡区称为涂鸦之城,画的都是老欧洲移民故事。对年轻人来说,它是对生活最自由的表达。

你也一定也看透了阿根廷人的懒。

「不要怪罪,慵懒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已经比巴西人勤劳多了。」阿根廷人集齐了西班牙、意大利——这两个欧洲最懒民族的光荣血统,再混搭拉丁美洲天生的自由散漫…… 难怪他们永远不是一个奋斗的民族,更不可能是战斗民族。

天性爱自由,爱到无组织无纪律!

即便国家不景气了,每个人都在发牢骚。但人们依然不爱上班,谈恋爱、吃牛肉、喝马黛茶、泡酒馆、跳探戈、看足球……才是永恒的正经事!

「年轻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吃牛肉!」

▲阿根廷人每餐必有肉,平均每个阿根廷人一年吃两头牛。

阿根廷人这么爱吃肉,却不减肥,也不怕三高,据说源于他们爱喝一种提神醒脑、且超级文艺的 —— 马黛茶。

▲博尔赫斯的小说里经常出现马黛茶。

探戈,可能是阿根廷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探戈发源于博卡,它是新移民结识陌生人的好机会。亲密的身体接触,不需要语言交流。这种热血沸腾的舞蹈也被描述为「在垂直位置做爱」。

Photo by ©

「不是每一个阿根廷人都会跳探戈,

但他们身体里都住着探戈的灵魂。」

▲探戈是阿根廷的「广场舞」,市中心广场、居民区、跳蚤市场就是最热闹的舞台。

▲2016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访问阿根廷时,在国宴上激情跳探戈。

阿根廷人还有另一个精神支柱:足球。

女球迷总说:「世界杯时,如果不知道该支持谁,就支持阿根廷队吧!」

因为那一抹漂亮的浅蓝色,也因为它永远不缺超级巨星,从马拉多纳、巴蒂斯图塔,再到梅西。灵光闪现、才华横溢,又总比巴西足球更飘逸、更诗意。

人们更迷恋阿根廷足球的悲情。今天,它更成了阿根廷人的国民情绪,一起悲喜、一起共赴国家的荣耀与失败。

▲博卡青年队的主场「糖果盒足球场」,名字很好听。

可惜,潇洒的阿根廷人,

没能在成功路继续走下去。

阿根廷,未来去何方?

曾经富得流油,如今贫穷了。

阿根廷活成了世界上唯一「从发达强国堕落到发展中国家」的笑话。被远远挤到了世界舞台的边缘。

伯利兹 移民,中国女子独行百国游记之32–伯利兹,同是天涯大巴人

地球是一个奇迹

旅行|全球

“陈律走天涯”专栏

一条漫长的路

从Punta Gorda 到 City,炎热而漫长。

Punta Gorda人口不过5000,我这样从危地马拉过来的人寥寥无几,对于走线者,这也不是常规路线,所以车子开出时不算拥挤。

一门心思要走线到美国的委内瑞拉小伙子(关于他的故事,国家地理中文网2023年8月23日旅行专栏有详述),浑身湿透,他坐司机旁边的地上,身下很快有了一幅水汪汪的地图。

他有时看着我,用微笑表达感谢,有时若有所思。从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到伯利兹,他打算穿过墨西哥,最终到达美国。可身上除了我给的50美元没什么盘缠,未来会如何,心里没底。

一年后他到达佛罗里达,美梦成真后时常坐在海滩上,面对着大西洋,想念去世的双亲,泪流不止。

车子走走停停,所有能上的客人都会上车,在这里没有超载一说。

快到Big Falls时,一个

女士坐我身边。她是单亲妈妈,打算去伯利兹城找工作,超市或餐厅都行,反正浑身上下都是力气。

她把孩子留给父亲与继母,心惊肉跳地上路,成天祈祷继母对孩子好点。但有时想想,要是自己是不是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没有血缘。

我问为何不先让前夫照顾?

回答说根本没前夫,就是少不更事,珠胎暗结,发现时都来不及了。孩子降生后,她很喜欢那细腻光滑的皮肤,没事就抚摸她的小脚,慢慢地倒是庆幸有了她。也打过零工,但老板经常想一亲芳泽,气得她拿着拖把就打过去,卷起铺盖走人。

Nim Li Punit玛雅遗址|WIKI

Creek附近上来个台湾人。

他刚从Nim Li Punit玛雅遗址回来。本来开车,不料半路出故障,只能先搭大巴回去,毕竟还开着超市。华人就这样,一天不挣钱就难受。

他看到我很亲切,说自己祖父是1949年从河北过去的:“你知道赵少康吗?他是河北人。邓丽君也是河北人。”

邓丽君去世时,看媒体说她拿伯利兹护照 ,才知道地球上还有这个国家,觉得很惭愧,亏自己还是地理老师!但想想它1981年才独立,又觉得不知道也正常。

移民门槛倒是不高,但跑来看了几次下不了决心。这里无论哪方面都比不上台湾,再说和危地马拉有领土争端,担心有一天大打出手。又等了好几年,直到陈水扁上台,电视上那些成天不离蓝绿的政论节目终于让他决心远离故土。

这里华人不多,偶尔遇到几个也不投缘,很多人只把它当跳板,一有机会就跑美国。自己也有点懒,开了超市就不想走了,人生搬来搬去似乎也没意义。

刚过Bella Vista,车子里全是人,就像个肉罐头。空气里有尘土也有体味,人们开始在行进中摇摇晃晃,身体相互摩擦伯利兹 移民,中国女子独行百国游记之32–伯利兹,同是天涯大巴人,感受时不时急刹车的惯性并大声说笑。

一个白人男人站着,后面的人一直往里挤,把他挤到我身边。

他显然不适应天气炎热,一直擦汗,偶尔也叹气。我问他是否计划去大蓝洞潜水?

他苦笑着说:“早去过了,潜水时差点丢了命,不想再去了。”

他是法国人,有一半柏柏尔血统,出生在加缪长居过的阿尔及利亚。那里有能源,也是足球明星齐达内父母的故乡。他喜欢远望阿特拉斯山脉的感觉,阳光下阴阳不明的线条和油画差不多。

阿特拉斯山脚下

年少时分,他在阿特拉斯山脚下对着低年级女孩耳语:他爱她。

她也是柏柏尔混血。

没想到,她居然说不打算和野蛮人恋爱,她一定要找个纯正的法国人。

拉丁语里(柏柏尔)是野蛮人的意思 ,但他是个成绩优异,文质彬彬的好学生,加之父亲是法国人,家里天天法式长棍面包,他从未认真考虑过血液里的柏柏尔基因。

女孩绝尘而去,鲜艳的上衣让她看上去像一只朝着相反方向飞走的蝴蝶。

他们后来再未遇到。真奇怪,其实还算邻居,也决未刻意绕开,但真的再未见到。

也许这就是命运。

高中时父母离异,母亲哭着让他跟父亲回法国,那里会有更好的未来。

他不知道她是真的这样想,还是担心独自抚养自己困难,他只是抱着她说:”好的,妈妈。”

“更好的未来”,可能就是“更法国”吧。

警察查超载

车子快到Santa Cruz时,司机一招手,所有站着的人突然蹲下,原来警察在查超载。

警察过来一看,车子像装货一样装满了人,再多几个都要缺氧而死。好在窗户全是破的,一块玻璃都没有,加勒比海的风畅行无阻,想窒息也很困难。

司机去和警察交涉,小贩们上来兜售,一部分人将就着吃下午茶。

小贩不仅卖常见的玉米饼,还卖螺肉汤。人群里那种椰奶的香味,让大家成为巴甫洛夫的狗,条件反射地唾液满口都是。

法国人一边站着喝汤,一边接着说他的故事。

以为回到法国可以当法国人了,其实并没有。自己的长相在那里变成某种符号,为此没少打架。打不打得过不重要,反正被嘲笑他就要还手。每当那时,他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个柏柏尔人,野蛮、鲁莽。

齐达内成名后,他逢人便说:齐达内父母都是柏柏尔人!

这种长期的身份认同困难,让他变得异常敏感。大学学了文学,勉强毕业后一生工作都不顺利,毕竟这个年代谁还喜欢文学呢?没事就在塞纳河左岸百无聊赖地读书。

确切地说,只读小说。

他很喜欢加缪,但几乎只读《鼠疫》,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感染了鼠疫。

自己也有点“鼠疫”,终生未婚。2012年经济危机时焦虑,大病一场后因祸得福,提前因病退休。退休金1300欧元,在巴黎付房租都吃力,于是在外流浪许多年,看着人来人往,想想自己这一生,总有些寂寞式的难受。

偶有心仪之人,但他总是发现自己始终难以胜任维持亲密关系,最终她们都离他而去。

他经常想起年少时的梦,希望成为作家,常在旅馆里、咖啡厅里写写写,幻想自己是卡夫卡、海明威。

最终啥也没写成。

有时认为人生没有出路,但挤在车上喝着汤,发现一车人只有自己买了,又觉得人生还不错,总比当地人好得多,该知足了。

司机交涉许久后回来,对着一车人做了个胜利大逃亡的手势后加速开走。

单亲妈妈嘟囔说,警察就是为了钱,要嫁个警察就吃穿不愁,还去伯利兹城打什么工?

伯利兹城附近的Caye 小岛,人们从这里出发去大蓝洞

后座的年轻女孩本在伯利兹大学Punta Gorda校区上学。她说这个校区是所有校区里最差的,只有旅游管理和海洋专业。虽然不喜欢,但就在家门口,节省交通费,再说相对容易就业。从小就看着父母为钱的事争吵,早就想明白钱最靠谱,就业最重要,穷人要什么爱好?

鬼使神差,去年去主校区,遇到一个来这里学英语的拉美留学生,拉丁裔男子的俊美和与生俱来的甜言蜜语把她变成了囚鸟。

恋爱太美好了,成天打电话都不够,好在都是网络电话,不花钱。

伯利兹城

短短几个月,她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毕业就去伯利兹城伯利兹 移民,那里离大蓝洞不远,旅游业就业机会多。她甚至不无功利地想,伯利兹经济比男友的国家好很多。他可能一毕业就向自己求婚,这样可以顺利留下,婚姻就算不完全是因为爱情,又有什么关系?

但一周前,对方突然发邮件说要分手。她大哭,不断追问为什么。结果他居然拉黑自己。

没办法,必须当面问个究竟!今天出门时,早餐都没吃。

我给她买了份伯利兹传统美食玉米饼和炖鸡肉,她说了声谢谢,一口气吃光。

她不管不顾地流眼泪,周围的人不免安慰几句。单亲妈妈说:“我当时挺着大肚子,又如何?我现在自己养着她。她是我的天使!”

法国男人也说起自己终身未婚,更自由,似乎更好之类。

女孩又大笑起来,把前男友大骂一通后说,到了就把他打一顿,回归原有的生活。看上去她开心了,口水喷了我一脸。

大家也跟着大笑,加勒比海的风在人群中穿行而过。

一路风尘后,车子到达伯利兹城,大家各自散去,面对自己的生活,痛苦或快乐,都只能接受。

白俄移民,一大口美食榜:俄罗斯菜在中国的辛酸漂泊史

我刚刚放弃了一次深度探索俄罗斯的旅行。

是一家网站邀请去“世界杯&美食”的旅程。放弃的第一理由是时间太长,前后长达40天,我看着手机日历上的排期,40天之后,可能公司都要黄了;其次,我不算真球迷,对看世界杯这件事儿,看电视转播就够了,去现场我可能也会出神;还有一点,我觉得俄罗斯吃的可能没有那么好。

关于食物的审美,本身就是一场偏见,甚至我们的认知都是由种种偏见构成的。我们往往是小马过河,提到日本,总能联想到寿司、牛肉、天妇罗等种种美味;提到法国,就觉得葡萄酒与法餐应该很隆重;提到英国,本能反应是炸鱼与薯条;提到美国,总能联想到汉堡与胖子。这种偏见,举世皆然白俄移民,东北不全是社会人儿,新疆人也不是骑着马上学,四川人不是都爱吃辣椒,不是所有中国人过年都吃饺子,当然俄罗斯也不仅仅有罗宋汤和奶油烤杂拌。

说到俄罗斯菜,大多数时候我们想到的都是罗宋汤和奶油烤杂拌(图/视觉中国)

我们平时在中国吃到的俄餐可能和在俄罗斯吃到的俄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就像在美国的中餐厅里点击率最高的菜是左宗棠鸡,大多数中国人必定会惊呼:这是什么鬼!

一切现实都有迹可寻。

前两年,北京的起士林关门了,这家在天安门东侧南河沿大街上的老牌西餐厅是许多北京人的回忆。许多年前,我去吃过,奶油烤杂拌,大马哈鱼子,罐焖牛肉……多是中国式的俄餐。

其实起士林的起源是在天津,一个德国人开的。1900年,德国二等兵阿尔伯特·起士林跟随德军侵入天津,算是德军炊事员。后来他留在天津,在法租界大法国路法国俱乐部对面(今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一间约一百平方米的门面房里开了天津第一家西餐厅,店名就叫“起士林”。阿尔伯特掌灶,妻子菲蒂做女招待,德国人罗里斯当助理,餐厅内售卖德式、法式大菜,另开设窗口外卖各种口味的糖果和面包。后来与维格多利咖啡店合并,开始出售俄餐。

在不少人的回忆中,都有起士林的滋味。张爱玲在天津生活了6年,在她的回忆里,“姨奶奶不喜欢我弟弟,因此一力抬举我,每天晚上带我到起士林去看跳舞。我坐在桌子边。面前的蛋糕上的白奶油高齐眉毛,然而我把那一块全吃了,在那微红的黄昏里渐渐盹着,照例到三四点钟,趴在佣人背上回家。”

徐浩峰拍摄的电影《师傅》中,武界大拿郑山傲(金士杰)对陈识(廖凡)说:“天津的武行,没人能打五家。同样起士林的面包,没人能吃五个。”陈识不服,点了八个。比这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白俄女子的大长腿,在片子里晃来晃去,惹人联想。

中国早年间的俄餐,大多与白俄贵族有关。

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带来了共产主义,也带来了俄罗斯难民。据统计,在1917到1920年间离开俄国的白俄移民人数估计在90万到200万之间。阶层主要为士兵和军官、哥萨克、知识分子、商人和地主以及沙皇俄国政府的官员和俄罗斯内战期间各种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官员。这些人大多数前往土耳其以及东欧的斯拉夫国家,另外一大批人则移居芬兰、波斯、德国和法国,另外一部分辗转来到了中国。在中国,这些没有国籍的俄罗斯人聚集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城市。

许多俄罗斯人在中国讨生活,有的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有的从事与餐饮相关的工作,也有许多白俄女性操皮肉生意,成为妓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移民改变了城市的气质。

比如在上海,逢年过节家家都会做的一款“怀旧上海沙拉”,其中的沙拉酱不是常规的沙拉,而是蛋黄酱。做法很简单,将土豆和青豆煮熟晾凉后,与切丁的方腿肉加入蛋黄酱搅拌均匀即可,如果讲究一点可以放到冰箱里冷一下,口感更佳。这款沙拉其实就是白俄人带来的,当年在霞飞路(淮海路)一带,有许多家俄餐厅,这些俄餐厅的味道融入上海,成为“海派西餐”的一部分。

除了上海沙拉,还有罗宋汤。罗宋汤几乎是在中国最流行的一款俄餐,罗宋其实是以前上海人对的音译。传统俄式的罗宋汤(Борщ)发源于乌克兰,大多以甜菜头为主料,加上胡萝卜、土豆、牛肉、奶油一起熬煮,红色,酸甜,浓重。

传统罗宋汤酸甜浓厚,传入中国以后又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形

在海派罗宋汤中,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形,“餐馆派”罗宋汤的代表是淮海西菜社,“弄堂派”清寡,加了番茄,有个酸爽的滋味,飘着几丝火腿肠。在物资匮乏年代,这些有点洋气的食物,也聊胜于无。

另外一道菜也是海派西餐的代表作:炸猪排。这道菜起源于奥地利炸猪排,在上海众多的海派西餐厅中常见,大大一片,裹面炸熟,切的时候要切成长条,其中的标配是辣酱油。这道菜也成了上海人的味觉记忆。北京有一些餐厅也有这款炸猪排,吃的时候,厨师会特别跟我强调用的是上海生产的黄牌辣酱油,而不是进口的喼汁。

1954年,莫斯科餐厅在北京西直门展览馆开业。这是当时北京最高级的西餐厅,美食家赵珩回忆50年代的莫斯科餐厅,“当时他们的男服务员都穿白礼服、打着黑领结;女招待穿着黑裙子,外面罩小白围裙,头上戴着帽花,很漂亮,那是莫斯科餐厅真正有俄国风范的时期。”

1954年10月7日出版的《北京日报》上记载了莫斯科餐厅刚开业时的情景:

“大餐厅墙上挂着巨幅克里姆林宫油画,油画前有绿色的喷泉。餐厅四壁是嫩绿色大理石,明亮的大玻璃长窗上,垂着白色乔其纱和银灰色天鹅绒的窗帘。餐厅顶上是松枝、松果和雪花组成的石膏花饰。厅中间四根柱子上白俄移民,一大口美食榜:俄罗斯菜在中国的辛酸漂泊史,包着铜片攒成的生气勃勃的鸟兽。”

“这儿的厨房设备,差不多都是电气化的。有七个大型冰箱,两座大型电灶,还有煮咖啡、烤点心、炸油的各种电炉。厨房每层设有电动运送机,迅速把点心和菜肴送出去。”当时“老莫”所用的全部餐具,除瓷器由景德镇烧制外,全部由苏联供给,玻璃杯、水晶杯就有一万多件。

老莫餐厅的内饰恢弘考究,从桌椅、窗帘到墙上油画的金色相框,都极富异国风范

刚开业时的“老莫”不直接对外,主要服务苏联援华专家、驻华官员和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还印制了一批“苏联展览馆莫斯科餐厅收据”发给各单位,由内部组织分配,拿到这张“入场券”的人再自己到店交钱就餐。一客份饭的价格分旧币一万、一万二、一万五和二万元(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1元)四种,包含汤、冷盘、主菜、面包、咖啡和冰淇淋。

那时候,中苏友好,俄餐成为政治正确的西餐,受到人们的欢迎。去老莫吃一次饭,可以炫耀半年。对许多那个年代出生成长的人来说,老莫不仅仅是一家餐厅。后来莫斯科餐厅最著名的一次亮相,是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中,一群人茬架未果,集体去老莫餐厅吃饭,作家王朔自己出来客串了个顽主的角色,众星捧月般端起一杯酒,对大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然后一饮而尽。

在当时,北京为数不多的西餐厅往往是俄餐为主基调,最常见的菜式包括:大虾沙拉、红菜汤、奶油烤杂拌、大列巴面包……

大列巴面包也是俄餐的代表菜之一

在一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西餐仅仅是徒有其名,许多食材和做法都本地化了,即便到了2000年前后,北京的西餐还是残存着中式西餐的格调。我那时候去过莫斯科餐厅,吃到的不过还是奶油烤杂拌、莫斯科烤鱼,那时的服务员都是大妈,服务冷漠,东西不好吃,不过是个念想罢了。

那时已经有了更为讲究的马克西姆法餐厅,这里更为时尚,甚至成为北京地下文化的策源地,崔健,左小祖咒等人都在这里演出,时尚开始成为一种需求。

2000年之后,北京的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具有表演性质的俄罗斯餐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基辅餐厅。这家餐厅不大,菜品常规,其中的亮点是有一群来自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歌唱家表演。

现在有些俄罗斯餐厅,仍保留着表演节目的环节(图/东方IC)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各国的经济下调,当年在各种国立表演机构的专业歌唱演员没有了生存空间。有中国商家看到机会,邀请这些专业的演员来中国驻场表演。我曾经去过不少家这种餐厅,这些歌手并非草台班子,而是真正专业的歌手,从嗓音到做派都给人很高的享受。唱的歌有俄罗斯民歌,每天都会重复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和《甜蜜蜜》。

大概在2007年前后,海淀的万柳附近也有了一家这种风格的餐厅,叫喀秋莎音乐餐厅,屋子里装饰着白桦树林,空间更大,店主跟我比较熟,经常招呼我去吃饭看演出,几年之后,无疾而终。

其实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俄罗斯文化最集中的区域是雅宝路,这条长度在500米左右的街上,恍惚一条俄罗斯街,所有的招牌都是俄罗斯文字。在当年,这里并不欢迎中国人,白帘子上用中文写着“谢绝入内”,用俄文写着“欢迎光临”。这里最多的是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倒爷,是东欧服装贸易的中心。

当年雅宝路上的商店,十分排挤中国人

这里足够隐秘,也足够传奇,家家都能说出满火车的故事,当年在这里的专业词汇包括:倒爷、切汇、七星岛。外行人听着犹如江湖春典。

当年的倒爷往往是社会边缘人,在此一举翻盘成为人生赢家,玩的就是心跳,每天在刀尖中过日子;“切汇”是指换外汇的,不少人因为切汇身价百万,也有人锒铛入狱;“七星岛”则是当年藏在雅宝路的一家俱乐部,里面最著名的是俄罗斯姑娘,后来因为涉黄被查封,当然还有后来者叫巧克力俱乐部。

风风火火的年代,这里自然有风风火火的俄餐厅,著名的一家叫大笨象,主打俄罗斯餐,当年还有不少俄罗斯姑娘做服务生。来的客人也是以俄罗斯和东欧人为主,俄语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过去,大笨象是俄国人经常往来的地段

日坛附近几乎成为俄罗斯餐的聚集地,别墅音乐西餐吧、芒果俄式餐厅、国雅西餐厅都在附近,菜品大体相似,与古早味的莫斯科餐厅味道相似。

2013年,雅宝路最主要的两位客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能源危机加剧,2014年,卢布大跌,俄罗斯经济危机爆发,平日里忙于数钱的商家毫无准备,雅宝路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传统贸易衰落,都改成电子商务了。2016年,雅宝路开始疏解,政府准备在乌兰察布打造新的皮草城。到2018年的现在,雅宝路的风流都成了传说,“毛子”越来越少,俄罗斯风格的餐厅也越来越少,大笨象早已经消失不见。

在漫长的时间中,俄罗斯的文化以及口味,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在哈尔滨,格瓦斯、大列巴、秋林红肠依然是百姓日常的食物。而在北京,人们想到俄餐就是红菜汤和奶油炒杂拌。

这是两种文化的交融的历史,也是不断曲解,不断异化的历史。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一切历史都成了当代史。

我到现在也没有去过俄罗斯,不清楚俄罗斯菜肴真正面目,只能通过层层厚重的面纱,试图窥视一二。在我的想象中,如此幅员广阔的俄罗斯,不同气候,不同经度,不同民族,必然会有迥然不同的饮食风格。我也问过久居俄罗斯的朋友,他强烈推荐俄罗斯南部和高加索地区的食物,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口味丰富,烹饪技巧很多,有非常多你从来没有想过的食物。

关于俄罗斯菜,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美食(图/视觉中国)

这些我都懂,这个世界本来也应该这样。

最后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五六十年代,有一道菜肴可以比喻社会主义,这道菜叫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有一次出访匈牙利,他给群众演讲的时候描述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到了共产主义,匈牙利就可以经常吃古拉希了”他所说的实际上是“”,无非是匈牙利的家常菜,即把牛肉和土豆加上红辣椒和其他调料用小陶罐子炖得烂烂的,汁水浓浓的,然后浇在米饭上,类似于常见的盖浇饭。被中国人潦草地意译为“土豆烧牛肉”,毛泽东还有诗为证,“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按照常规,似乎应该是“牛肉烧熟了,再加土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来自我们的好朋友一大口美食榜(ID:),懂吃的人全在这里!聚集中国美食家资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有温度的美食榜单及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yimin/19838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6日 下午3:08
下一篇 2024年7月6日 下午3:08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