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介绍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New Era ,NEUC)是经马来西亚教育部批准设立,并广受中国教育部及国际社会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自1998年由华人创立以来,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雪兰莪州加影华侨岗,占地面积达8.5英亩,是马来西亚私立院校中设施完备的佼佼者。新纪元大学凭借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成就新纪元大学中国认可吗,新纪元大学GMBA:全球视野下的实战管理精英教育,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杰出学生。
二、课程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企业对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管理技能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为此,新纪元大学精心设计了全球工商管理硕士( of ,GMBA)项目,旨在培育融合全球战略思维、深厚商业理论知识和实战管理能力的未来商业精英。
三、课程目标
GMBA项目的核心使命是塑造拥有全球战略视角、扎实商业理论基础及出色实战管理技能的高级商业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学生将全面掌握全球商业运作的精髓,提升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四、课程内容
GMBA项目构建了全面而深入的课程体系新纪元大学中国认可吗,覆盖了全球商业管理的核心领域。核心课程涵盖全球战略管理、跨文化沟通艺术、国际商务谈判策略、全球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国际金融与投资分析等方面,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全球商业管理知识根基,并深化他们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商业环境的认知。此外,项目还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助力他们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与成长。
五、教学方法
项目采用线上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辅以线下研讨与交流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战、企业实地考察等多元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领悟全球商业运作的精髓,拓宽商业视野。同时,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企业参观、海外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行及业界精英深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六、就业前景
GMBA项目的毕业生在国内外就业市场上均表现出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职场中更具优势。众多毕业生已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商业洞察力。同时,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确保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学制与学费
GMBA项目的学制为12个月。费用合计为:3.98万。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的全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是一个融合国际化视野、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实战导向的高端商学教育项目,为有志于在全球商业领域崭露头角的精英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
项目中国中心余老师:
探索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学硕士精英培养项目
一、大学概况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New Era,简称NEUC),是一所享誉马来西亚的私立非盈利性综合大学。自1997年成立以来,它一直致力于传承与弘扬华文教育,为全球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2016年12月30日,经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批准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该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学院,并获得了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新纪元大学学院坐落于雪兰莪州乌鲁冷岳区加影华侨山岗探索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学硕士精英培养项目,占地34391平方米,校园风景秀丽,设施齐全。
二、课程体系
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全球教育学硕士(GMED)项目深受学生欢迎。该项目致力于传播教育知识,增进学生对人类行为及社区组织的理解,并为他们在教育领域的高级职位奠定坚实基础。课程体系灵活多样,涵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三大模块。
通识课程包括战略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专业课程则深入探讨教育领导力、教育管理研究、课程与教学发展、教育哲学、社会学等核心领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选修课程如大脑与认知、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职业与健康心理学等,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研究领域
全球教育学硕士项目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教育领域的多个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究。教育政策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等都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
四、师资团队
新纪元大学学院拥有一支由资深教育专家组成的强大师资团队。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与卓越的学术背景,还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教育平台。团队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他们既拥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又在国际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教师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指导与实践支持,助力他们在全球教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五、学术成就
新纪元大学学院在教育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学院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论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近年来,新纪元大学学院的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他们在各类学校、培训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全球教育学硕士项目是一个高质量、国际化的研究生项目。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与实践机会,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教育学人才。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探讨“亚洲”——科学、知识与技术视野中的亚洲
2024年9月21日至22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百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亚洲史工作坊第九期“亚洲史中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在中山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亚洲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工作坊围绕古代亚洲博物知识和图像的传播与交流、明清以来的东西方博物知识的交汇与碰撞、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医学与技术在亚洲的接受与在地化、全球视野下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流动等议题展开研讨。
工作坊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程方毅副教授主持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探讨“亚洲”——科学、知识与技术视野中的亚洲,历史学系主任助理朱玫副教授致辞。朱玫副教授对与会学者表示感谢,对中山大学亚洲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亚洲史研究》集刊的创刊过程及刊行情况做了介绍。亚洲史工作坊和《亚洲史研究》的尝试,不仅以各区域历史研究为基础,更希望通过跨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联合研究和研究交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上追求更具综合性的亚洲史研究。
本次工作坊报告交流部分围绕“植物”“动物”“天文与地理”“知识与器物”四个主题进行。第一场报告的主题是“植物”。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聂清风助理教授以“The Going West”(《神农西行》)为主题进行报告,研究围绕耶稣会士让-巴普蒂斯特·杜赫德(Jean- Du Halde)的《中华帝国全志》( de l’ de la Chine)里有关中国医药知识及其实践的记载和误读展开,认为杜赫德的作品对传播中国医学知识和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对欧洲的中国风()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评议人周敏副研究员认为,这一报告在中医西传的背景下进行了细致的个案研究,能与中文学界近年相关研究形成呼应,并延伸讨论了古代中医西传和东传的不同。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周敏的报告题目是《从模仿到写实:日本江户时代前中期本草图像研究》,周敏通过对汉刻本与和刻本《本草纲目》图像差异的分析,指出江户时代一批日本学者对本草书籍中的药物图从参照模仿转向了偏重于写实的风格。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王钊进行了评议,他高度认同周副研究员的考订分析成果,认为这为了解中日两国本草学发展的不同取向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指出江户同时期中日本草图像走向了不同的水平发展趋向,并与参会学者探讨了中日不同人群对图像的态度与利用的差异及其背景。
美国田纳西大学历史学系教学助理教授黄逸云的报告主题是《17、18世纪药学知识在中欧间的传播——以茶叶为例》。他介绍了中国药学知识传向欧美的三种主要路径,包括传教士、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等,并通过三种路径各自的过程及侧重展现了当时欧洲人对中药知识的观念和影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亚楷对此进行评议,她认为黄助理教授的研究以药学知识为脉络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对当时的物质、信息、人员等多方面的流传进行了良好呈现。王亚楷副教授进一步探讨了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共享、互动与呈现等议题。
第二场报告的主题是“动物”。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汪伊乔博士以《跨文化的相遇:清朝中国对海洋动物的知识构建》为题进行报告。汪伊乔通过梳理有关海洋动物的博物知识如何进入中国,以及这些知识在交流过程中是否与中国的传统知识存在矛盾与碰撞,分析了自17世纪始的传教活动、海上探险和长距离贸易如何对中国的知识构建过程产生影响。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程方毅副教授进行评议,他认为汪伊乔博士对相关主题的材料挖掘颇具意义,并分享了近期出版的相关学术动态与研究关切。
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助理教授李侃的报告主题是《动物分类法及其术语在近代中国的引进与调适》。李侃教授考察了动物分类术语固定和统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认为尽管传教士从19世纪中叶开始便致力于创制与西语相对应的中文动物分类术语,但是大多数传教士制定的前进化论术语并没有被现代汉语所继承,中国的现代动物分类用语主要在20世纪初引自日本知识界。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林素卉进行评议,她赞扬李侃助理教授材料详实、考据充分,并就近代欧洲知识经由日本间接传入中国的特点、以及近代中国对术语的翻译和造字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马玺以《遭遇亚洲马匹:在中印的战事、比赛和英帝国的好马》为主题进行报告。他从近代英国对“纯血好马”的打造与定义入手,探讨了英国的好马标准与使用伴随着英帝国的扩张,在18世纪末以前与18世纪晚期以后的两大时段,在全球不同本土社会文化面前的韧劲、妥协和影响。评议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爱丽认为,该报告通过马匹的小切口展现了近代全球贸易、世界殖民和知识权力等维度的宏观趋势。论文激发了评议人对近代以前阿拉伯马与蒙古马关系的兴趣。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以《近代中国的南京热带医学网络:国际合作、国家医学与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寄生虫学系》为题做了报告,他认为,中国近代热带医学网络是在不同的政权、机构和个体医生组成的一系列网络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有三大网络体系: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虫学组为中心的洛克菲勒全球热带医学网络、以南京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寄生虫学系为中心的国际热带医学网络,以及南京沦陷后,围绕在云南成立的抗疟委员会的国际网络。沈宇斌副教授着重对其中的南京热带医学网络进行了详细介绍。评议人马玺助理教授认为,报告中的“网络”意识对于联系、互动和去中心化的强调颇具意义,这与现有学术研究理路形成对话,为近代中国医学知识生成和重塑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解释。
会议现场
第三场报告的主题是“天文与地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讲师仇振武进行了题为《灾难与现代性:19世纪印度西海岸船难与印度气象局的集权化进程》的报告,仇振武老师围绕1888年“瓦塔纳号”遭遇气旋的沉船事故,揭示了热带气旋活动的不确定性、底层民众的疾呼以及印度气象局的野心,共同促进了阿拉伯海气旋知识的生产,推动并彰显了英印当局气象管理体制的集权化进程。评议人沈宇斌副教授肯定了仇老师的研究对理解“气象现代性”的重大意义,并认为今后应继续加深对本土原始材料的发掘,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将相关研究推广到亚洲史乃至全球殖民史的尺度。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副研究员张楠的报告主题为《从天地毬到浑天仪》,她分析了欧洲的宇宙演示模型和知识术语,经由明清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的不断解释、接受、修正和互动,在中国形成了一场宇宙肖像和理解之变。评议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胡劲茵认为,该研究抓住了相关天文术语及概念变迁的关键线索,体现了中欧两种知识体系间的会通过程,并就材料的选用与张楠副研究员开展了讨论。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蒋澈以《“达乌里亚”的鲜花:早期俄国博物学家对东北亚地理空间的生物景观想象史》为题进行报告,报告对展现18世纪至19世纪前半叶的俄国博物学家不断用植物等自然景观重新界定位于外贝加尔南部地区“达乌里亚”,使得“达乌里亚”成为欧洲博物学中,跨越帝国视角的有效地理单元的过程。评议人聂清风助理教授从地理感知的“模糊性”角度出发,赞扬该研究细致展示了地理概念的流动性,以及帝国特性对这种流动性产生固化倾向时的张力。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王钊的报告以《帝乡嘉产:乾隆帝的东北博物情结》为题。他通过对乾隆的文学创造以及相关宫廷记录的分析,阐释了乾隆如何利用具有神圣满洲元素的东北物产,颂扬清帝国统治的稳固昌盛,并认为这是乾隆帝匠心独具的政治宣传手段。评议人蒋澈副教授肯定了该研究在史料和逻辑上的完整性,并就名物考证过程中满语与汉语的对应问题,及对研究中的博物学行为是不是成系列的国家活动与王钊副研究员进行了交流。
第四场报告的主题是“知识与器物”。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梦如博士以《“空同灵瓜”考》为主题进行报告,她深入考据了上清经文与六朝小说这两类文本中的道教名物“空同灵瓜”,指出“空同灵瓜”是道教混沌宇宙观的产物,原型为葫芦,并由此讨论了中国传统博物学如何将其蕴藏的多种传统知识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知识接榫以及这一知识于士人群体之中如何书写与传播。评议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洪绵绵肯定了研究考据的严谨性和思想性,并建议可以加强对灵瓜的“物质性”书写的考据与探索。同时,洪绵绵副教授也与张梦如博士就佛道宗教在地理阐释方面的竞争展开了探讨。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程方毅副教授的报告以《亚洲史中的游戏流动:以双陆为例》为主题,指出“双陆棋”既是20世纪被标准化后的策略游戏,也是中国史上流传已久且范围甚广的游戏,接着考察了欧亚大陆历史上曾经流行过各种版本的双陆棋游戏中体现的“中国性”与文化交融,报告进而得出结论:双陆这款游戏的历程既能够联结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还能够通过不同文化和文明中的双陆传播历程,增强这些人群对各自文化的认识。评议人张楠副研究员与程方毅副教授探讨了和其他游戏相比,双陆棋为何能如此大规模流动,以及双陆与六(陆)博游戏有无关联等议题。
来自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林素卉的报告主题是:《南洋汉巫音译的雏形──〈满勒加国译语〉系的辞典研究》,她的报告通过比较目前所存最早的汉巫(马来语)音译辞典《满勒加国译语》及清末《华夷通语》《马拉语粤音译义》和《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等汉巫音译词典,及对比峇峇马来语和巴刹马来语来探讨汉巫语言交流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讲述现代当地汉语方言及华语的传承脉络。同时,报告通过相关词典所录词条,描绘当时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及政治氛围。评议人仇振武老师赞扬报告基于语言学考据的辞典研究,对理解马来西亚这一类多文化地区的重要作用,也认为报告补足了对明清时期马六甲王国的研究。仇振武老师与林素卉助理教授还就相关概念、史料进行了交流。
最后,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程方毅副教授对工作坊进行了总结。程方毅副教授首先指出了本次工作坊的要旨,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视野出发,尝试以动物、植物、器物、地理、气象、疾病等主题突破以国家和民族为叙事框架和叙事单位的亚洲史。在这种视野下,流动、遭遇与互动成为各位与会学者论文所探讨的重要议题。而这也是我们在突破原有的研究视野和框架后所希望看到的。
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亚洲史研究者、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打造更具综合性的亚洲研究国际学术平台,基于学术传承,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亚洲史学科的发展。
与会者合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xinjy/21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