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客座教授做客岭南文化大讲坛
梁伯华:中西文化融合也需要“东学西渐”
核心提示
从“睁开眼睛看世界”到“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文化一直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蹒跚而行。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以大国的姿态逐渐崛起的进程中,如何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内涵,如何更好实现中西方的交流,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5月29日,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梁伯华做客岭南文化大讲坛,讲述如何建设一座中西文化紧密联合的文化彩虹。
◎观点精华
中国文化是“彩虹文化”
中国文化发展得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我们看中国文化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官方层面的文化,就是历代的帝王如何宣传和强化儒学的影响。因为儒家文化要求忠君爱国,君主比较喜欢这样的想法,所以儒学在中国有这么长时间的影响,有固定的作用和贡献,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事情。
可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很多元化的,不由某一个文化来主导的。在儒学以后有道家文化,道家在百姓的思想体系中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甚至从海外传到中国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样非常大。因此,中国传统的文化有极度的包容性,可以接受外来的文化。儒、释、道合一的一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髓。而在儒家独尊以前,中国不是百家争鸣吗?
我认为,文化多元性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真的面貌,而不是说中国的文化到了孔子以后就是直线发展的。只不过进入近代以后,强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变成好像对外国的文化不是很欣赏美国西东大学在哪里,不是很尊重。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时,就采取统一的抗拒态度,造成了中国种种惨痛的经历。我以前的一位老师、徐中约教授,他在美国教学教了很多年,他经常来亚洲讲学,他以前在中文大学做客座教授。他说,中国文化的来源有三个源头,所谓的三个集团文化,就是中原系统、东北系统、东南系统。如果加上50多个少数民族,你看中国的文化是不是很多元化?因此,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色彩缤纷的文化彩虹,而每一个彩虹里面的文化可以保全它们本身的颜色,只不过大家没有很注意这一方面。所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有活力的,很感性的,很多元化的文化,在21世纪我们应该还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学习西方的高效和独立
我们应该怎么样提升自己,怎么样跟外界沟通,减少摩擦,增进了解,这是我们目前所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西方的东西是好的,我们当然可以把它借用过来,也就是“偷师”。
具体来说,西方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第一点是所谓西方成功的秘方,其中第一就是怎样管理你的时间。因为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不可能多一秒少一秒。为什么有些人成功而有些人却不成功?是不是成功的人完全靠运气?肯定不是,而在他做事时有独到的一面,善于运用他的时间,时间管理是通往成功一个很重要的钥匙。有一本书是美国一个成功学大师写的,叫做《高效人士的七种习惯》,写的是在现代社会怎么去适应、打拼、成功的方法,其中就谈到时间管理。重要的事情优先做,并且根据这个时间安排其他没那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朋友聊天当然重要,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应该把时间都放在那个目标上。这本书里有一个表,教你具体怎么做可以管理好你的时间。这些都是很好的,是很管用的东西,可以从西方学过来。
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向西方学习呢?比如说讲求独立性,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成功的钥匙之一。在西方讲的都是独立的思考、个人主义,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目标你独立筹划、安排自己的工作。所以,讲求高效率,讲求独立性,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向西方学习。
要用“两条腿走路”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在21世纪初这个时代里,应该用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要本土化,或者说要巩固对我们祖国中华文化的信念、认同自己本身的传统,认清楚中国文化的内涵。近代把中国文化变成了没有活力的做法,是抹黑了中华文化。我们现在应该要看清楚中华文化的本质,把这个活力、多元化还原,这样才可以把它推出去,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西方。
另一条腿是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不可能不跟西方或者世界各方面接触,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个环境是不一样的环境,我们不能够一成不变的去面对这个环境。因此,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向外面学习。
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到要学习西方的高效和独立,但太讲究高效率和独立性,人会出现什么问题?那就是疏离感,人与人的关系会越来越远美国西东大学在哪里,梁伯华:中西文化融合也需要“东学西渐”,因为都太理性了。现在在全球化的浪潮里面,公司是否为了成功太讲高效率,太讲独立性,而忽略了人本的因素,这是一个问题。而中国文化讲求人本,讲求人的和谐,恰恰弥补了西方过度追求高效的缺陷。因此,不仅要“西学东渐”,也要“东学西渐”。太讲非人性的发展,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东方思想、中国文化可以在这方面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我觉得从个人层面可以做以下几点:第一,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巩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从中国文化遗产中找到灵丹。第二,尊重不同的文化,以尊重自己的文化作为大前提,尊重、欣赏别人的文化。第三,不但是尊重,还要尽量去认识跟了解不同的文化。比如说可以去上海的世博会,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览馆在那里面,在一个地方就可以游览全世界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中国人认识西方的文化。第四,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国民外交。不要以为你出国别人不认识你,什么都可以做,吐痰也可以,其实这都会影响到外国人对我们的印象。所以,在国外,我觉得不论是在行为和言谈方面都要注意一下。这些都不是空谈,而是我们可以做得到也应该做的事情。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实习生/吴敏
摄影:李立辉
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交通大学版《无问西东》——忆交大化学系创始人、主持抗战重庆办学的徐名材先生
电影中梅贻琦先生形象
在交通大学,也有这样一位和梅贻琦先生经历相似的传奇人物,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长期执教、桃李满门,并且在抗战期间主持交大西迁办学,这就是交通大学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抗战期间重庆分校主任徐名材先生。
徐名材先生(1889-1951)
在即将迎来交大化学系建系90周年之际,我们专程拜访了徐名材先生的儿子,已经98岁高龄的交大1941届校友徐世燕先生,听徐世燕先生讲述了记忆中的父亲。
忆我的父亲徐名材先生
采访时间:2017年9月26日
采访地点: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厦
采访人:郑浩、尹近近
采访对象:徐世燕(上海交通大学1941届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第一任系主任徐名材之子)
艰苦创业,铸就化学系扎实基础
我父亲出生在宁波,1903-1908年进入到交通大学学习,当时还叫南洋公学。1909年以第一名考取浙江省公派赴美留学,先在康乃尔大学学化学,后改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1917完成学业回到国内以后,到汉阳钢铁厂任工程师,负责化验工作。1922年回到交通大学担任化学教授,负责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当时化学已经成为交通大学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全校学生在一年级都要学化学。
化学系课程表(1936年)交大三日刊-第四五二号
1928年交通大学建立化学系,我父亲担任了第一任系主任。后来(注:1930年)交通大学成立了理学院(注:当时名为科学学院,1937年更名为理学院),当时黎照寰校长想让我父亲出任理学院院长,但我父亲认为自己还是擅长做学术,因此还是留在了化学系。那个时候很多大学的理学院,物理系是超过化学系的,但在交通大学化学系的规模是超过物理系的。在我父亲主持下,重点建设了化学系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和教授法多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科,当时上课常用的教材就是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美国大学都在使用的的教材,他常常脱稿上课,知识点熟记于心,学生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徐老夫子”,这可以说是对他最高的荣誉,因为交大的学生喜欢将自己最敬重的师长称为“老夫子”。
当时交通大学的化学课程教学,可以说已经接近于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但我父亲也认识到,我们的实验条件和国外大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当时是很难赶上的。因此我父亲认为除了化学本身的课程外,化学系还应注意与工学院和管理学院的课程结合,这样既可以发挥交大本身的优势,又可以增加化学的实用性(注:徐名材先生参与改订的1933年化学系教学计划中,化学系共设197个学分,其中124学分是化学本科,另外73个学分则是与工学院、管理学院交叉的课程,约占36%)。1926年,学校成立工业研究所,从事物理、化学、机械、材料和电机研究。研究所刚成立时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交通大学版《无问西东》——忆交大化学系创始人、主持抗战重庆办学的徐名材先生,实验工作多赖于我父亲和物理系主任裘维裕。后因经费难筹,设备欠缺,很多工作中断,在我父亲的带动和影响下,化学系的研究工作却十分活跃,实验一直未稍停顿,成绩显著。1933年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实验条件,学习和实习机会,我父亲到处奔波,成立了油漆研究验室,同时加强油漆和软水剂的研究,为铁道部机车车辆服务。
交通大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留影(1936)
桃李芬芳,努力创造人才培养的优越条件
我父亲认为成为科学家必备三点:科学家之智识、科学家之努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学生要求亦如此。郭钟福(注:中国塑料加工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塑料加工专家、化学系1936届校友)当时就是我父亲的得意学生之一。当时我父亲工作非常繁忙,一年365天基本上都在学校工作,晚上回家也很晚。因此我小时候每年暑假也基本上都随父亲待在交大,看大学生做实验。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当时上海的化工厂招了很多交大化学系的学生,这些学生到了社会上以后,在各个行业做的很出色。每当这些学生取得了好的成就向我父亲报告,就是我父亲最高兴的时刻。
除了化学系的学生外,早年就读交通大学,后来成为著名工程专家的如钱学森、张煦等,都上过我父亲的课。在他长达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从人才的培养、应用及科学环境的营造上实施了一套全方位的教学方案,对交通大学的教学方向之倡导贡献较大。
国立交通大学研究所化学组油漆试验报告(1936)
临危受命,渝地建校、实业救国
1937年之前,上海地区的化工厂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但没过多久就被抗战的爆发打断了。抗战爆发后我父亲奔赴重庆,于1938年出任重庆资源委员会化工处处长。并在1940年以交通大学重庆分校主任的身份开始了艰苦的重庆校区建设的历程(注:分校选址最初在重庆沙坪坝地区的小龙坎,1942年后迁往九龙坡)。当时办学经费短缺、极为艰苦所幸得到了校友们的鼎力帮助。陈大燮、张钟俊、曹鹤荪等一批真才实学的教师聚集到交通大学重庆校区,成为交大的中坚力量。同时我父亲起草各种章程,声明办校“以研究高深学术,培植建设人才为宗旨”,并拟定教务、训导、总务等方面的章程和办学细则,仅两个月时间,国立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正式开学。
重庆分校的交大学子们
1941年,我父亲受命调任到资源委员会重庆动力油料厂,当时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大半个中国,沿海尽陷敌手,一向依赖外国的军需民用石油制品,进口日益困难。当时的大背景下,我父亲把动力油料厂看得很重,从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其是探索使用植物油提炼可供发动机工作的燃料油。为此我父亲积极壮大技术力量,陆续聘请了不少专家教授来厂工作,先后征选了多届化工、机电专业大学毕业生,举办专业培训班。在我父亲的领导下,重庆动力油料厂生产了大量汽油、柴油、润滑油,对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油料生产之外,我父亲在这一时期也从胶木材料开始,探索塑料的生产制造,他制定了几个方向的题目,带领一批交大同学攻关研究,解决了几种塑料材料的问题。
抗战胜利后,我父亲回到上海,组建了中央化工厂上海工厂,1945年派驻到日本,向日本交涉索回在抗战期间被拆走的化工设备。1946年回上海,在工厂设立实验室,研制染料品种、绝缘材料等。派出部分人员到南京建了染料厂(注:后来的南京化工厂),和重庆建植物原料厂(注:后来的重庆化工厂)。当时上海的化工厂只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般都会来找我父亲。1949年以后,我父亲担任华东工业部化工处处长,并兼任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所长,在组织科技人才支援各地建设、组织恢复华东化工生产、组织企业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
家学渊源,饮水思源,
徐氏一门的十一位交大人
1941年我从交通大学毕业时,父亲远在重庆,我先在上海的工厂做工,后来又离开上海到香港打拼。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理想工作之一就是进入洋行工作——工资高、待遇好、工作时间短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人人求之不得。我也曾抱有类似想法,可是父亲却认为:“在中国,如果交大毕业的学生都跑去给洋人打工了,中国的工业谁来做、谁来发展?”带着父亲的训诫和身为中国人的自尊自强,我决定创办自己的工厂。后来又远赴海外,开拓视野。
刚才听学院的老师介绍,现在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发展的非常好,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我想我父亲如果知道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受到爷爷“科学为强国之道”的影响,兄弟姐妹大多以我父亲为楷模,选择攻读理工,爷爷的6子3女中,相继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有7人:徐名材(1908年南洋公学毕业)、徐名植(1925届机械系)、徐名标(1935届土木系)、徐名模(1938届化学系)、徐名朴(1941届财管系)、徐名枢(1942届土木系)、徐蓉裳(1945届化学系)。同时秉承家训,我父亲的子女中,我本人(1941届机械系)和我的两位兄弟:徐世焘(1941届化学系)、徐世照(1946届化学系),妹妹:徐世珍(1952年财管系),先后在交通大学学习。
徐氏交大人捐赠的行道树
徐氏家族两代共有11位交通大学校友,为诠释饮水思源的高尚情节,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感谢交通大学对徐氏家族的高等教育,我代表徐氏家族于2008年认捐了上海交通大学绿荫计划香樟树11棵,并且通过徐氏基金会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奖学金,激励交大学子进行科技创新。
校领导看望徐世燕先生
1928-2018
九十载风雨同舟
九十载励精图治
九十载薪火相传
九十年,交大化院一路走来历经动荡变迁,化院人传承了“严谨、务实、博学、创新”的院训精神,以远见和睿智将我院逐步发展成为如今人才济济、蓬勃进取、成果丰硕的化学化工学院。现向全院师生员工、全体校友征集:
· 您与交大化院的故事
· 学院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活动的LOGO
· 学院成立九十周年纪念口号
投稿方式:
请将您的作品发送至
美国西东大学怎么样,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965年上海海
为顺应该校国际化办学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商界精英,该校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及教学机构的合作深赶特为析厚。根据该校与国外大学签订的学期交换生协议和假期学习之旅协议,每年可选派200名左右学生去国外院段校学习交流,并互相承认学分,使学生积累海外学习或实习的经验美国西东大学怎么样,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965年上海海,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该校累计已向海外选派了近500名学生赴国外相关大学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学习,同时接受海外留学生1200余名在该校进修学习,体现了该校国际化办学的特色。 国际交流生项目( Exc迫待代hange Stud危击流ent ) 目前耐果来状婷与该校具有交换生项目合作的院校包括: 1.美国:北方州立大学 STATE、西亚东大学(Seton Hall )、美国明智大学(Sage )、美国海外留学基金会(SAF); 2.澳罪陆数须零装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格里菲业示新下斯大学(Griff势第强完口而伤医达双那ith ); 山逐效城此语知3.英国:中兰开夏了容大学( of ) 4.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Univ. of Sc你达计研该认杨研 ); 5.法国:格勒诺布尔管理学院(Ecole de of )、格勒诺布尔大学企业管理学院(IAE )、影美面愿务喜肥厚劳哪里昂商业行动研究学院(Lyon IDRAC 紧绍甚误样包)、里昂天主教大学(é de Lyon)、等机旧妒关马绍刻都尽南特大学企业管理学院(IAE 城然须张支守云封下洲e de Nante)、巴黎高等商学院(ISC Paris)、特鲁瓦高等商学院集团(Ec走无继部五或模土含印航ole 妒种否找核de de )、克莱蒙高等商业集团(ESC de ); 6.荷兰:的鹿特丹商学院(探让为m Sch第ool); 7.日本:国士馆大学。
赴国外学习之旅项目(Study Tour ) 目前与乡衣主身沿油海显尔称该校有暑期学习之旅(Study 知用张斤四树南广Tour)合作项目的国外院校有:英国牛津大学( )、澳于土席敌社云固南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of Quee编控耐物七)、加拿大布鲁克三协旧程山质乱场想大学(Brock Unive沿镇镇头味出微考叶rsity)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萨福克大学( ),学习之旅项目主要集中在讲英文国家(- )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知名大学。该项目每年可派近100名学生赴国外参加短期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学生可领略世界名校的文化氛围,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活动结束后美国西东大学怎么样,国外名校发给结业证书,同时该校把该项目作为超规格选修课给予2个学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xddx/21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