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简介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12人,简介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12人,简介如下:

1、王梓坤

王梓坤,1929年4月出生于湖南零陵,籍贯江西吉安,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枣庄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1]。

王梓坤于1952年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南开大学任教[2];1958年获得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副博士学位;1977年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81年被聘任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1989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8年担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担任枣庄学院名誉校长。

王梓坤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概率论方面。

2、孙儒泳

孙儒泳(1927年6月12日—2020年2月14日),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儒泳于195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保送到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学习;1958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系副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把工作重心迁至华南师范大学;2020年2月1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孙儒泳长期从事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啮齿类动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和动物生态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成绩。

3、刘若庄

刘若庄(1925年5月25日-2020年10月8日),出生于北京,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计算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若庄致力于物理化学尤其是量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并取得优秀成果。在应用量子化学和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

2020年10月8日,刘若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郑光美

郑光美,男,汉族,1932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动物生态学研究生毕业。1986年任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动物学教学和鸟类学研究,主编或合编《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鸟类学》等多种高校教材以及《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鸟类卷》等专著多部。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普通动物学”国家级精品课主持人。现任国际鸟类学联合会(IOU)资深委员,世界雉类协会(WPA)理事长,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生物学通报》、《 Birds》主编。

主要研究内容:

长期从事鸟类学研究,在我国鸟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尤其在我国特产濒危雉类研究中成果显著。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所主持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研究课题荣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5、陈木法

陈木法,数学家。1946年生于福建惠安。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为数学学院)。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概率论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将概率方法引入第一特征值估计研究并找到了下界估计的统一的变分公式,使得三个方面的主特征值估计得到全面改观;找到了诸不等式的显式判别准则和关系图,拓宽了遍历理论;还研究了非遍历情形的衰减等稳定性速度,发展了谱理论;关于双边Hardy型不等式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最早研究马氏耦合并得出一条基本定理,更新了耦合理论并开拓了一系列新应用;最先从非平衡统计物理中引进无穷维反应扩散过程,解决了过程的构造、平衡态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等根本课题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简介,此方向今已成为国际上粒子系统研究的重要分支;完成了一般或可逆跳过程的唯一性准则并找到唯一性的强有力的充分条件,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彻底解决了“转移概率函数的可微性”等难题,建立了跳过程的系统理论。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当选世界科学院(原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6、方维海

方维海,1955年12月22日出生于安徽定远,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维海于1982年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1993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之后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至1998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波恩大学理论化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998年回国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至2018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方维海长期从事光化学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工作

7、戴汝为

戴汝为,1932年12月31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

1955年戴汝为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之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80年被选为国家首批派出赴美访问学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2010年获得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得中国系统工程终身成就奖。

戴汝为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工作

8、张新时

张新时(1934年6月30日-2020年9月24日),男,1934年6月出生于河南开封,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系,获得学士学位。中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新时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中国高山、高原、荒漠与草原植被地理研究,还致力于信息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研究与发展。他是中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

2020年9月24日14点10分,张新时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西雅图逝世,享年86岁。

9、刘昌明

刘昌明,1934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汨罗,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6年刘昌明从西北大学毕业;1960年至1962年在莫斯科大学水文教研室与实验室作研究生进修;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文水资源系与爱克伦大学访问;1992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至1997年担任日本千叶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至2003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2006年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担任顾问;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主任;2011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刘昌明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等方面研究.

10、李朝义

李朝义(1933年6月5日—2018年8月11日),男,重庆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朝义于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0134部队担任军医;1961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研究所,后转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随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年8月11日逝世,享年85岁。

李朝义对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11、林学钰

林学钰,1937年3月6日出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州市,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林学钰于1957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1985年至1991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1990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应用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1994年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部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07年获得吉林省第五届“吉林女杰”称号。

林学钰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建立了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12、安芷生

安芷生,194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授聘为复旦大学双聘院士;2011年获得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安芷生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moguoli/207532.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18日 上午10:23
下一篇 2024年11月18日 上午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