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
摘要
新华网思客
上榜学校和大咖们之所以受众人关注,是因为作为施加影响力的教育者,他们更愿意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强调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反思和批判。
近日,美国《教育周刊》网站公布了“2016年度的里克·赫斯美国教育学者公众影响力排名”。里克·赫斯(Rick Hess)为美国智库 (AEI)教育政策专家,该智库成立于1938年,从事有关政府、政策、经济及社会问题研究。赫斯本人在美国教育政策、政治、学术研究及改革等领域颇有研究。榜单的候选人是从美国两万多名在大学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挑选而出的。排名依据是学者的公众影响力,7项指标包括引用率、专著数量、亚马逊销量排名、教育媒体出现次数、新闻媒体出现次数,网络吸引力,以及国会听证出席次数等等。进入前十的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育学家。他们之所以受众人关注,原因在于作为施加影响力的教育者,他们更愿意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强调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反思和批判。
简单来说,能够进入此榜单即是一种荣誉。
2016 RHSU Edu- : Top 10
2015 RHSU Edu- : Top 10
2014 RHSU Edu- : Top 10
2013 RHSU Edu- : Top 10
那榜单上诸位世界级的教育大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又有哪些观点、著述值得教育小辈们去学习和研究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琳达·达林 – 哈蒙德
Linda -~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当代教育改革分析家,斯坦福教育领导研究所和斯坦福教育协会政策中心主席。国家教学和美国未来委员会执行主任,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取向的领军人物,奥巴马政府现行教育政策改革团队领导人。
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改革者之一,在教师教育、学校变革、学习科学等领域享有盛誉。2006年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中国认可么,解读精英 —— 里克·赫斯美国教育学者公众影响力排名,被评为“过去十年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最大影响的十大人物之一”。她的书,《平坦的世界与教育》获得了令人梦寐以求的 奖;畅销书《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是她与团队花了十多年时间开展学习研究的成果,将理解性教学研究推向了历史新高,为教育系统的决策者、教师、管理者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智慧、实践案例和行为模式。
戴安娜·拉维奇
Diane 1938~
美国历史学家、纽约大学教授,在布鲁金斯研究所主要负责教育研究工作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中国认可么,同时也是曼哈顿学院的研究员。曾任美国教育部助理部长。她的作品多次获得了多种奖项《为伟大的学校战争》(for The Great Wars),《陷入困境的远征:美国教育》(for The : )分别在1975和1984获得Delta Kappa Gamma 教育工作者奖;1984《陷入困境的远征》又再次获得了由国际英语联合会办法的荣誉大使奖。
霍华德·加德纳
1943~
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和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两位所长之一。
加德纳教授以他卓越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其中重要的奖项有:1981年因为在哈佛零点计划的工作而获得的麦克阿瑟(Mac )奖,1990年成为首位赢得路易斯维尔大学葛洛麦尔教育奖的美国人,2000年他又获得了John S. 纪念基金奖。他还被二十个大学和学院授予荣誉学位,其中包括爱尔兰、意大利及以色列等国家的一些学校。他在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出版和发表了二十多本著作和几百篇文章,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二十二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加里•奥菲尔德
Gary 194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法律、政治科学和城市规划,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公民权利项目的创始人。
格罗丽亚 ·雷得森-比林斯
– 1947~
美国的教育理论家和教师教育家,就职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和威斯康星州教育研究中心,目前是学术事务的助理副校长。她以在文化教育学和批判种族理论的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著称。曾在2005年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AERA)。
佩德罗•诺格拉
Pedro
纽约大学教育学教授,也是纽约大学的社会学系的一位教员。2008-2011年,他被纽约州州长任命为纽约州立大学(SUNY)的董事,2014又再次被美国国家教育研究院选中,同时他也是都市研究中心和学校变革的执行董事。
诺格拉博士是一位荣获多种奖金的社会学家,他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社会和经济条件,以及人口趋势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环境对学校的影响。发表过超过200个研究和学术文章、专著、研究报告和社论等课题。主要著作包括:《命令的权利》、《城市学校和美国梦》、《创造机会去学习:从研究到实践来缩小成就差距》。他最近的一本书是《教育韧性:提高非洲裔和拉丁裔男孩的生活轨迹》(2014)。
获得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1997,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出教学奖;2001百年纪念奖章,费城大学;2003《城市学校和美国梦》获先进杂志金奖;2005惠特尼教育领袖青年奖;2006尤金卡罗瑟斯公共服务奖; 2008肖特种族和性别研究基金奖;2013 Kappa Delta Pi奖得主;2014全国教育学会;2014罗格斯大学教育公平奖;2014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杰出奖学金奖。
拉里·库班
Larry Cuban 1950~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著名教育技术历史专家。著有《教师与机器:1920年来技术在课堂里的应用》( and : The Use of Since 1920)和《炒得过热,用得太少》( and : in the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的通病,认为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在教育领域,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形态产生的影响一直是非常非常小的,而受社会传统的制约非常大。
赵勇
Yong Zhao 1965~
现任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校长讲席教授,全球化与网络教育中心主任,教育测评、教育政策及领导力系教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杰出终身教授。2003年,荣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颁发的“ B. cate||早期成就奖”。2012年被《技术和教育》杂志评选为“2012年教育技术领域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近作《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已获得包括“教育学教授协会2013年度图书奖”,“教育出版商协会评委奖”以及“2013年度教育领导力接触成就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克劳德·斯蒂尔
1946~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目前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行政副校长和教务长。曾任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同时也是该校心理学名誉教授。美国教育学会、国家科学学会、美国哲学学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曾被授予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有社会心理学、刻板印象威胁、自我肯定和成瘾行为,最显著的学术成就是刻板印威胁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少数民族学生。他的《刻板印象》一书受到了界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多次被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儿童保护基金会、罗素赛奇基金会、《美国前景》杂志选为推荐书籍。
安迪·哈格里夫斯
Andy 1951~
美国波士顿大学林奇教育学院托马斯·莫尔·布伦南中心主席,《教育变革》杂志的主编,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教师教育理论家,曾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机构工作。他十分关注教师情绪在教学工作的巨大作用。提出了“情绪地理”理论,这对于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当下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对比历年榜单,大家可以看到位居前列的几位获奖者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名字,他们的名字长期与教育职业一起出现,也经常能在有影响力的奖学金获奖名单上和公共建设的评论记录上找到他们的身影。其他进入前十诸位获奖的教育家也各自撰写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书籍,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有着与国家和地区领导人一起工作的经历。
在排名前10位的学者中,更受中国读者关注的一定是最年轻的出生于1965年的华裔教育学者——赵勇博士,他连续四年进入榜单前十名,足见赵博士在美国和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赵勇教授的100多篇论文、30来本专著及其在世界主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和网络媒体上对教育的论述受到广泛关注。
赵教授的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教育技术,教育政策,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创造力培养等等。其最受关注的著作《World Class : and 》已有多种译本。其中文版《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在该书中,赵勇教授率先提出就业导向教育和创业导向教育两种教育范式,并指出创业创新教育不是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问题,而必须是教育范式的改变。纽约大学教授戴安•拉维奇也曾在美国知识界很有影响力的《纽约书评》杂志发表长篇书评,评论赵勇博士出版的有关美中教育对比的新书《为什么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好(也是最差)的教育体制》,并写到,奥巴马总统、教育部校长邓肯、美国国会议员和各州的州长和议员都应当读一读赵勇的这本书。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qs世界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啦!五大看点告诉你美国大学是不是地位不保?
3月4日,一年一度的《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了。作为最权威的学科排名,QS综合考虑了来自83个国家/地区、共计1350个大学的13138个不同专业。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包括艺术与人文、工程与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管理共计五个领域、48个专业学科。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评估因素有以下四项:
1、学术声誉( ),主要是对全世界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关于学校评价的问卷调查。,获取他们对全球大学的评价。
2、雇主评价( ):对全世界的公司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更喜欢聘用哪些大学和哪些专业的毕业生。
3、论文被引用率( per paper):这个指标统计了各个大学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4、H指数( H-index):指的是大学已出版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文化和出版率差异很大,因此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对以上指标采用不同的权重。例如,在医学领域,发表率占比很高,研究引用和H指数占每所大学总得分的25%。另一方面,在诸如历史这样的出版率低得多的学科,这些与研究相关的指标仅占总排名得分的15%。同时,在艺术和设计等学科中,因发表的论文太少而没有统计学意义,其排名仅基于雇主和学术调查的数据。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的主要看点:
看点一:美国大学地位不保?
每次的世界大学排名中,美国的大学总因排名靠前,上榜数量多而出名。今年也不例外,跟其他国家相比较,美国的大学依然是各个学科上榜最多的。但是,通过对比前两年的数据,不难发现,美国大学进入排名前50的专业是在减少的。有人指出 “美国大学进入前50名的学科数量在过去两年一直在减少——从2018年的806个减少到2020年的769个;同时,进入全球前10的学科数量也在下降。2018年,美国有236个全球排名前十的学科,今年下降至222个。”
这么看来,美国的地位似乎有所动摇。的确,很多英国、澳洲和亚洲的学校都提高了综合的竞争力,总体上,进步很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美国的一些学校被挤出了排名。不过,总体上,目前美国仍然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看点二:MIT包揽太多第一
榜单刚刚发布,麻省理工学院(MIT)就在学校官网更新了一篇报道。麻省理工学院已连续八年被QS世界大学排名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而今年,MIT有一次获得了更大的殊荣,包揽了12个学科排名的第一。这12个学科有:建筑/建筑环境、化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土木与结构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语言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与天文学、以及统计与运筹学。作为理工强校,不少人对于MIT在理工科的成就并不意外。更让人惊喜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还在五个学科领域中获得了排名第二的好成绩。这些学科有:会计和金融、生物科学、地球与海洋科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以及环境科学。紧跟在MIT之后就是英国的牛津大学了,这所学校在9个学科专业中稳居第一!
三入围数量的小幅度减少,英国的大学填补了不少空位。总体上,英国大学的排名是稳中上升美国管理技术大学qs世界排名,有306所大学名次数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牛津大学仅次于MIT,承包了8个专业排名的第一。
在艺术与人文领域的综合排名中,英国有11所大学进入了全球前50。在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综和排名中,英国有5所大学进入了全球前50。生命科学与医学的排名榜上,有37所来自英国的大学入围前500。自然科学排名的前100中,有9所大学来自英国。社会科学和管理领域,英国有53所大学进入了前500,其中,11所在前100。总体来看,英国大学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个领域的排名最好。
看点四:中国高校强势出击
在艺术与人文领域的综合排名中,中国有18所高校进入了全球前500,其中5所大学进入了全球前150名,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综和排名中,中国与英国持平,有5所大学进入了全球前50。生命科学与医学的排名榜上,中国有24所大学进入全球。自然科学排名的前500中,有35所大学来自中国,其中9所大学进入了。社会科学和管理领域,中国有19所大学进入了前500,其中7所大学进入了前150名。总体上,中国高校在工程与技术方面排名最好美国管理技术大学qs世界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啦!五大看点告诉你美国大学是不是地位不保?,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上班的学校高大32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学专业,中国有8所学校进入了全球前250名。
看点五:五大领域美国高校TOP10
1、艺术与人文 Arts & 领域排名
2、工程与技术 & 领域排名
3、生命科学与医学 Life & 领域排名
4、自然科学 领域排名
5、社会科学和管理 & 领域排名
以上就是关于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到同学们!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博士,不以数量论英雄——基于美国五所顶尖大学经济系的升职数据
作者简介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3期(总第91辑)。
全文4793字,阅读约需10分钟
不以数量论英雄
——基于美国五所顶尖大学经济系的升职数据
一、复旦惨案与张五常批判
今年6月7日,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海归教师姜文华,涉嫌杀害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发生在邯郸路上的这一惨案令学界震惊,这应该是国内学界第一次因为考核不过而动刀杀人,因此引起了广泛争议。
争议的焦点是,这种“非升即走”的终身教职制度( track)是否合理?它从北美引入中国之后,是否“水土不服”?所谓终身教职制度,就是大学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设定一个考核期(通常是五六年)。
在考核期内,如果发表的文章达到了要求,并且教学不太差,就可以从最低级的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除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副教授通常都是终身职,即只要不犯错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博士,就可以一直被聘用。副教授升教授并没有考核期,因此有少数终身副教授就真的变成了“终生”副教授,一直干到自己愿意退休(美国在1994年1月1日废除了大学教师强制退休制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教师都属于终身教职体系。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到1997年,美国大学教师队伍中属于终身教职体系的人占70%,还有30%不属于终身教职体系。 例如,一些大学或学院有合同制的讲师(),主要任务是讲课而不是科研。
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两次针对复旦惨案发表评论。 他认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对教师的考评主要依靠系里几个大牌教授对候选人水平的认可。
以世界顶尖大学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为例,他的文章原话是:“升为正教授不需要有文章,不需要书教得好,但不可以没有脑。”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能否担任教授,评委们既不数论文的数量,也不看刊物的等级,关键是被认为有水平。
他自己1969年秋季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任教,刚去了三个月,经济系主任诺斯教授(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告诉他,教授委员会建议将他直接提升为正教授。
转折点发生在70年代美国的反越战运动,当时民粹主义盛行,美国大学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就发明了“终身教职”这种制度:要计算候选人的文章数量、发表文章的刊物等级,还要由外部专家评审。张五常把终身教职制度戏称为“数手指的法门”,认为这算不了真正的学问。他听说国内给《美国经济评论》(AER)的文章奖励金额高达二十万元时,觉得非常荒唐!
二、数量为王还是质量优先?
发端于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究竟是一种简单的数量游戏,还是看重文章的质量?是否存在张五常所批评的“AER崇拜”?感性的意见容易发表,冲动的观点更吸引眼球,但是事实真相有待严谨的数据证明。目前,大家公认美国顶尖大学的经济系拥有全球最高的经济学研究水平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博士,不以数量论英雄——基于美国五所顶尖大学经济系的升职数据,因此我们不妨以美国顶尖大学经济系为例,看看它们在教授的升职方面是数量为王还是质量优先。
我们先看一下耶鲁大学经济系。在浏览耶鲁经济系官方网站的教师简历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象耶鲁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名校,经济系的教师要从最低的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至少要在经济学界公认的世界顶尖的五大期刊(所谓Top 5)——《美国经济评论》(AER)、《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季刊》(QJE)、《政治经济学杂志》(JPE)和《经济研究评论》(RES)——上发表几篇论文吧?但是,有一个人一篇Top 5论文都没有,就评上了副教授!他就是穆什菲克·莫巴拉克( )。
他的简历如下。博士毕业后(奇怪的是,从本科到博士的学校均无法查到),2002-200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担任了五年助理教授,期间没有发表任何Top 5论文,然后“上调”到耶鲁经济系担任助理教授,又过了5年被评为副教授(2012年),但是还是没有一篇Top 5论文。
2014年他在《经济计量学》上与两位学者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然后就在第二年被评为正教授。也就是说,仅仅凭一篇Top 5论文(并非排名第一的AER论文),他就完成了从助理教授到教授的完美升级!
如果说终身教职的评审主要看论文数量,那么耶鲁经济系肯定要以Top 5论文作为计算基础,不太可能把低于Top 5的期刊论文作为考核依据。
因此,莫巴拉克教授的火箭式升级,至少否认了耶鲁经济系是数文章数量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对照组:爱德华多·达维拉( Dávila)。
此君2014年从哈佛博士毕业,先在纽约大学(排名高于科罗拉多大学)当了五年助理教授,2018年调入耶鲁继续担任助理教授。目前,他已经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但并没有被升为副教授。
莫巴拉克和达维拉都从一流大学“逆袭”进入顶尖大学,他们的任职经历和发表记录可以证明,Top 5论文不是顶尖大学升职(或获得终身教职)的必要条件,学术贡献才是升职的主要依据。
莫巴拉克升职的关键原因,是他在本领域的杰出贡献或重大影响力。
他虽然只有一篇Top 5论文,但是这篇论文《盈利技术上的投资不足:以孟加拉国的季节性移民为例》( in a : The case of in )奠定了他在移民研究问题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谷歌学术统计,这篇论文的引用次数高达600多次,而他的论文总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7200次。据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平均引用次数是3000多次,可见莫巴拉克教授的重大影响力。
三、美国五大顶尖经济系的升职统计
前面的个案对比可能并不具有一般性,读者甚至会怀疑我是在选择性利用证据。为了得到更可靠的证据,我们选择了美国大学中的五大顶尖经济系:哈佛大学经济系、耶鲁大学经济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系。
这五大顶尖经济系不仅是美国的顶尖经济系,也是全世界的顶尖经济系,因此它们的教授升职标准具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同时,为了使升职标准具有可比性,并比较获得终身教职前后的发表记录,我们的统计对象只包括在所属经济系经历了“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这一完整履历的教师,并且只统计Top 5论文的发表数量。
我们的样本总共包括了五大顶尖经济系的54个教授,其中哈佛20个,耶鲁8个,芝加哥7个,普林斯顿10个,MIT 9个。在54个教授中,男性教授占90%左右,说明经济学界目前还是男性占绝大多数,这可能跟西方的经济学接近自然科学的学科属性有关。
他们的年龄从38岁到72岁,博士毕业年份从1965年到2012年,因此样本跨越了将近50年,能够反映一些比较稳定的趋势。样本中还包括了两名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即MIT的一对教授夫妇阿巴希·巴纳吉( )和埃丝特·迪弗洛( Duflo)。
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大学,一个博士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后,通常就获得了终身教职。但是,哈佛和耶鲁特殊,只有正教授才是终身教职。关键是,它们通常从全球范围内遴选正教授,本校的副教授并无明显优势,这就显得哈佛耶鲁格外“高人一等”。
从综合实力来看,它们相当于学术界的“武当少林”,要求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为了留住杰出人才,同时又避免内部提拔带来的“放水”嫌疑,它们就将一些特别突出的助理教授破格提升为正教授。
在我们的样本中,总共有13名跨越式提升的破格教授,占全样本的24%。其中,哈佛有7名,耶鲁有1名,MIT一个都没有。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经济学院敢将一个本校的讲师(对应于美国的助理教授)直接提升为正教授,那样的话社会压力太大了,通常的做法是破格晋升一些任职三四年的副教授为正教授,而且全校一般就只有几个名额。
我们重点关注升职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耗费的年数。下面的表1总结了五大顶尖经济系的教授升职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特征或规律。
第一,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的平均年数是5.4年。在样本中,最短的是哈佛的4.5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的6.4年;有的论文多,有多论文少。这说明,不管博士起点如何,不管发表记录如何,不管水平如何,在五大顶尖经济系,青年教师都要经过5年左右的考核期磨练,才有资格升为副教授或者获得终身教职。
第二,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的年数相对更短,平均是3年。最快的是芝加哥大学,只要1.6年;最慢的是哈佛,但也只是4年。正教授的平均年龄是34.7岁,说实话这算相当年轻了。这个年龄在中国大学,通常都是副教授而已。以上两点特征跟中国内地高校完全相反。美国教师是前面慢,后面快,而中国是前面快,后面慢。
中国内地高校的青年教师在担任了两到三年的讲师之后,便有资格申请副教授,通常不需要等到五年考核期(如果有的话)结束。但是从副教授到正教授,名额更少,时间更长,普遍都在七八年左右。
第三,助理教授升副教授,平均发表的Top 5论文是3.4篇,而副教授升正教授的Top 5论文是2.8篇。
首先从篇数上看,副教授的论文均值明显高于正教授的论文均值,这初步说明并不是Top 5论文越多,就表明水平越高,否则正教授应该要求更高的论文数量。
其次从学校来看,在哈佛和耶鲁,一个助理教授升任副教授的Top 5论文数均值是2.4篇,两者都属于五大顶尖经济系中最少的,最高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4.7篇。这进一步说明,Top 5论文(包括大名鼎鼎的AER论文)的数量并不能等同于教授的水平,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哈佛、耶鲁、芝加哥和MIT的经济系水平都低于普林斯顿。
最后从个体差异来看,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终身教职)的过程中,不考虑破格教授,Top 5论文发表最少的是0篇,而且有三个人;最多的有9篇。这三个人后来发表潜力很大吗?也没有。
他们在担任副教授时,发表的Top 5论文数量依旧很少,从0篇到2篇不等,但最后都在几年内升为正教授。这再次说明,终身教职不是只数论文篇数和看论文等级的。
第四,破格者的Top 5论文数少于普通教授。一个教师能够在世界顶尖大学经济系从助理教授直接升为正教授,充分说明此人具有超一流的研究水平。那么有趣的问题是,这些超一流教授是否发表了比别人更多的Top 5论文呢?
答案是:并没有!在我们的样本中,13个破格教授从担任助理教授到评上正教授的时间内,平均的Top 5论文是4.2篇,而其他教授的Top 5论文平均是6篇。事实上,相关性分析表明,一个教授能否破格,与其发表的Top 5论文数只有很弱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8。
第五,诺奖得主在Top 5论文数量上也不占优势。在我们的样本中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是当之无愧的超一流水平和杰出成就的象征。
那么,诺奖得主在Top 5期刊发文方面是否异于常人,甚至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呢?并没有!巴纳吉1988年博士毕业后到MIT任教,老老实实当了5年助理教授,发表了4篇Top 5论文后才升为副教授,之后担任了3年副教授,期间发表了2篇Top 5论文。
从数量上看,前者高于样本均值(3.4篇),而后者又低于样本均值(2.8篇)。从发表刊物上,一篇AER论文也没有。他妻子迪弗洛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时间分别为3年和2年,这应该是样本中最快的升职速度了,堪称“神童”,但是两段任职期间发表的Top 5论文数量分别为2篇,明显低于均值。
可见,诺奖得主并不是靠Top 5论文数量获奖的。否则,最该得奖的人,应该是我们样本中的MIT教授阿西莫格鲁(Daron )、无数人心中的yyds(“永远的神”谐音),他是当今世界发表顶级期刊论文数量最多和最快的人之一(我怀疑去掉“之一”也不为过)。
但是这位大神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前的Top 5论文发表并非高不可攀。他在MIT担任助理教授的5年期间只发表了2篇Top 5论文,在担任副教授的3年期间发表了8篇,明显有加速度的逆年龄倾向。
但这并非样本中的最高纪录,最高纪录是哈佛大学格莱泽( )教授,担任副教授的9年期间发表了12篇Top 5论文。
按年数来算,阿西莫格鲁副教授期间的发文速度远高于格莱泽,但问题是哈佛经济系为什么要让格莱泽发了12篇Top 5论文之后才给人家正教授头衔呢?为什么不早几年呢?
这只能说明一点,论文数量不等于论文质量,论文数量不等于研究水平,否则无从解释。
刚工作时该不该好好表现?
为什么主观考核会产生“马屁精”?
KPI考核的弊端是什么?
为什么组织内部不能随便引入竞争机制?
什么样的家族企业能长盛不衰?
为什么合同要故意留下漏洞?
教师、医生应该有固定工资,还是绩效工资?
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认股权?
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钱机制是不是影响了房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meiguan/21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