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周边景点,《桂林晚报》关注报道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团队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2021年底,“椟市”作为“广西师范大学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正式营业。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付延慧老师是该项目牵头人。他表示,店里的商品都是老师、同学与企业对接得到的,“椟市”还在桂林美术馆、三江等地举办过多次文化活动。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李茵老师正是实务课程的老师之一,她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

在东西巷,有一家特殊的文创店——“椟市”。说它特殊,是因为该店的“老板”、“店员”都是在校大学生,而店铺本身则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椟市”业绩不俗,客流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倍,销售额同比增加50%以上。当初为了打造这个基地,创始人———几位老师和同学可谓煞费苦心:老师自掏腰包赞助经费,学生自己装修 、跑部门……创业的背后,目的其实是打造一个“文科实验室”。

大学生在东西巷当“老板”

桂林东西巷,是一个集旅游、民俗、文化、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业态文旅商业街区。创业项目开设在这,除了有较大的客流量,也会有激烈的竞争。

近日,记者来到“椟市”。采访时,工作人员正向几名顾客介绍店内的产品。门店有 30 多平米,售卖的产品包括非遗产品、文创产品、手工制品,如玩偶、水杯、钥匙扣、吊坠、绣球、板画、簸箕画、桂花酒等。店铺装修简约,其中一侧墙壁是店铺7位“元老”学生和3位主创老师的卡通形象,另一侧墙壁除了有货架外,还有一处“网红墙”,供游客贴心愿、打卡拍照。

据了解,“椟市”项目启动于2020年9月,由于资金有限,几名教师自掏腰包1万元,为2020级大一的新同学做启动资金,让他们办一个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文创店。“学生担任法人代表,前前后后花了几个月去工商局注册公司,制定了2万多字的《椟市管理办法》,确定椟市的性质。”

最初装修时,由于资金问题,学生们处处精打细算,自己动手,利用废弃边角材料,寻求设计学院老师的帮助设计墙绘、粉刷墙壁,借来学院闲置的桌椅板凳,搭建展台,折几百只千纸鹤,挂在棚顶……用最少的钱,把店面装扮了起来。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取名“椟市”,是想借买椟还珠的故事,表示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商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打造;而同时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和“独树一帜、独出心裁、独具一格、独一无二”的内涵。

老师为何推崇“实战”

2021年底,“椟市”作为“广西师范大学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正式营业。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付延慧老师是该项目牵头人。付延慧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大文科,当前文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有知识广西师范大学周边景点,但没能力,继而在人才市场中缺少核心竞争力。“教学研究发现,文科教学缺少像工科、医科、农科那样具体、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验室,所以理论知识学习始终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知识难以转化为能力,就业比较艰难。”

付延慧认为,实践教育是文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的补充,“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有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创新实践等内容,但很多活动基本在校内开展,与专业教育的关联度不高,很难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有所帮助。”学校不乏文科实验室,比如智慧教室、模拟法庭,但这些场景和内容都是被“设计”出来的,是“虚”的。

而“椟市”这个“新文科实验室”则不同,正是由“虚”向“实”的转变,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社会、市场和消费者。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创建出这样一个跨部门、跨学科、多专业合作、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实践、实训共同体,不仅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统一,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还为学生提供了试错平台,让他们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还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新文科人才。

“我们专业教学地在靖江王府,与东西巷毗邻,东西巷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很多业态也属于文化产业范畴,我们认为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付延慧说,学院和东西巷商务管理有限公司也非常支持我们,最终将商铺免费提供给我们做创业基地。据付延慧所知,这种将“创新创业基地”设在商圈的模式在全国都比较少见。

学生积极“下海”“打工”

师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20级的肖惠方和聂盈目前正在“椟市”毕业实习。聂盈说,他们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课,在加入“椟市”前,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停留在书本上,没有任何销售经验,人也比较害羞。而经过两个多月的实习,聂盈不仅感受到了最真实的市场,沟通能力也有了质的提升。

肖惠方则是因为喜欢文创产品而选择了“椟市”。“以前去旅游时就很喜欢买文创产品,所以非常愿意来这里实习,一边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一边学习如何经营店铺、如何销售产品。”肖惠方说。

付延慧表示,“椟市”运作时,会面临诸多店铺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实战过程中可以感受创业不易,调动思维运用知识,对原有知识进行创新,这正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绝佳环境。同学们还可以在经营中得到一点工资。除此之外,店铺的大部分收益会用于社区运作和店铺经营。

作为如今“椟市”的会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21级的朱君达一年多以来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表示,店里的商品都是老师、同学与企业对接得到的,“椟市”还在桂林美术馆、三江等地举办过多次文化活动。“我是内蒙古人,大一就加入了‘椟市’,在实践中,我深深爱上了桂林文化,也萌生了未来自主创业的想法。”

朱君达说,自己刚开始加入“椟市”什么都不懂,全靠跟着老师、师姐们学习,一有空就到店里面来帮忙,慢慢学会了如何对接企业,如何做活动策划。“在这里不仅能学到成功的经验,也能品尝到失败,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改善。

“椟市”能走多远?

据了解,“椟市”以“社团化管理、企业化运营”模式运作,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招新。此外,大三的学生也可以来到“椟市”进行毕业前的实习。大家利用空余时间来看店、办活动。

如今的“椟市”,从原有的7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学生们来自设计学院、法学院、职业师范学院等多个学院。

借助“椟市”这个实践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周边景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立了两门文管实务课程。两门课程涉及文化学、市场调研、文创产品创意研发/设计等内容,实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设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文化学等的跨学科融合。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李茵老师正是实务课程的老师之一,她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她表示,如今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种趋势,她的课程以文创产品设计为内容,主要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播贯穿始终。因为是一门课程,参与的学生还会获得相应的学分。

李茵表示,“椟市”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发展得不算快,但经过几年的风雨依然生存了下来,说明这种模式值得尝试。

除了经营,“椟市”也获得了其他一些成绩,如正大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三等奖、广西师范大学第二十届“创新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

付延慧表示,未来的“椟市”会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为更多同学提供创业的机会、创新的空间,并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院系、专业的合作。

东西巷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先生表示,他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把校企合作做得更好、更深,“椟市”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文化、理论支持,企业也可以把实际的管理经验、行业信息及时分享给校方。

广西师范大学周边景点

报道链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jingdian/2339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28日 下午12:10
下一篇 2023年5月28日 下午12:1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