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兴学重教大学城 崇美爱美最“集美”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作为嘉庚故里,集美素有“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从岛内穿过“最美海景”进入集美,途经集美学村、园博苑、集美新城、集美软件园、厦门北站的地铁1号线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一条连接集美过去与未来、见证集美跨岛发展成就的城市动脉。曾经的古集美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老百姓只能依靠小舢板渡海交通。集美地处浔江西岸之尾,得名浔尾,因乡人崇美、爱美,遂演化为“集美”。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华侨大学(林翰灵 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1984年的集美学村牌坊︵林火荣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集美现有四条跨海通道(常海军 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1954年,高集海堤建设场面︵李开聪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环境优美的园博苑(林志杰 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如今的嘉庚纪念馆(杨景初 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集美新城旧照︵张冬坤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2005年,园林博览园建设工地︵林火荣摄︶

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

◆2011年嘉庚纪念馆用地︵黄朝福摄︶

台海网10月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李立宇 吴舒远 通讯员 陈季玉)加速奔跑!朝着最美新市区目标

陈友玉,集美区西亭社区的“土著”。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这位老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68年。

在他小时候,这里还叫西亭村,是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地方。“以前的集美,一边是海,一边是山,山里缺乏水源,农作物收成很差,很多人都是靠海为生。西亭村就更穷了,很多人都吃不饱饭。”陈友玉回忆说,“那时有个闽南语谚语,说西亭穷得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西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穷乡僻壤,经过村改居,如今叫西亭社区,就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区内。望着眼前高楼林立、道路干净整洁的美丽城区,陈友玉简直不敢相信,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滩涂地。

“集美早就村村通了公路,现在公交车就从我们村里过,地铁的诚毅广场站、官任站也在我们村,整个交通和卫生设施全都改观了,我们村有2000位老人,大家都感觉太幸福了!”陈友玉兴奋地说,现在谚语也变了,姑娘们都抢着要嫁到西亭来了。

70年风雨历程,70年砥砺奋进。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直到一条一条的皱纹爬上了他的脸,陈友玉见证了集美从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郊区“小渔村”,蜕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并朝着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的目标加速奔跑。

高校云集昔日“学村”已变“学城”

作为嘉庚故里,集美素有“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100多年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倾资兴学,至1949年,“集美学村”已自此形成,境内有中专、中学、小学和幼儿园42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美全区教育进入持续发展时期。1994年,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集美大学。此后,又有一批高等学校相继落户集美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在杏林湾畔形成了一座面积达30多平方千米的“大学城”。

目前,集美聚集了中科院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理工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20万高校师生,有幼儿园223所,区属中小学5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集美,已从当初的“学村”跨越成为“学城”,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县区一级行政区域中学校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四条跨海通道天堑变通途

从岛内穿过“最美海景”进入集美,途经集美学村、园博苑、集美新城、集美软件园、厦门北站的地铁1号线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一条连接集美过去与未来、见证集美跨岛发展成就的城市动脉。

曾经的古集美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老百姓只能依靠小舢板渡海交通。在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推动下,1955年10月,厦门第一条跨岛通道——高集海堤通车,将高崎与集美连通,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得以连入厦门,这也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长堤。

直到1990年以前,高集海堤都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1991年,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建成通车;此后,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作为跨岛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集美成为厦门最先开通地铁的岛外行政区,并且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兼备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前的“天堑”,如今早就成了“通途”。

推进新城建设打造“集美样本”

集美地处浔江西岸之尾,得名浔尾,因乡人崇美、爱美,遂演化为“集美”。新中国成立之初,集美仍是一个偏远的小渔村,经济以耕作、渔业等传统农业为主,产业面貌较为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集美、杏林两个主城区相继发展起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厦门大学隔海相望的景点,是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见证者”。

2010年,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要求,集美新城启动建设,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第一座全新的美丽城区。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目前已初步建成集商务营运、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交通枢纽、生态旅游和生活居住于一体的活力人文新城,展示了跨岛发展的“集美速度”和“集美样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集美将着力打造机械装备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新材料产业、都市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链群。

公园遍布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轮“明月”从集美杏林湾“升”起,园博苑里的月光环与集美新城建筑群相呼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上生明月”景观,成为集美的标志性夜景。

在集美,每到周末或是夜晚,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走出家门,去公园散步、游玩。今年以来,随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批空地又被改造,一些小公园也被重新“梳妆打扮”起来。

走在集美街头,可以说,每一步都是风景。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集美的人居环境早已旧貌换新颜。1984年,杏林区建成境内的第一座公园——儿童乐园。此后,嘉庚公园、日东公园、南堤公园、敬贤公园、洪厝公园等一批公园相继建成。目前,集美区已有公园48个,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街头绿地394条,总面积超42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6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

弘扬嘉庚精神提升文化品位

一座城,一个人。提到集美,陈嘉庚是一张“烫金”名片。集美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侨乡和风景旅游区,也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100多年前,陈嘉庚创办了集美学校,大家亲切地尊称他为“校主”。如今,集美校友已遍布全球。

1951年,集美鳌园动工,毛泽东主席应陈嘉庚函请,为集美解放纪念碑题名。1961年陈嘉庚逝世后,安葬于鳌园。此后,嘉庚公园、陈嘉庚纪念馆陆续建成,与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归来园共同组成为陈嘉庚纪念胜地,现在已是很多来厦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之一。

近年来,集美区以“一精神三文化”引领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其中嘉庚精神正是核心。2014年,习总书记在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号召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jingdian/2033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9日 下午8:12
下一篇 2023年5月19日 下午8:1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