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自己革命意志弥坚
周启刚,1887年生于西樵,1978年病逝于台湾。
周启刚父亲周荣生是“西樵藜涌乡周氏十世祖如川公第四子”,“世业诗书”,因不满清廷腐败,放弃功名,栖隐家居,从事丝农生产,领导同业建立产销合一制度,使当地丝业独放异彩。其母李雪怀是西樵太平村人,“一家之内,饮食之履,以至事蚕力农男女婚嫁,均躬任之”。周启刚幼年就读于家馆评莲书室及崇德书院,后受教于罗藻彝先生,专攻政经、移民等学,国家民族观念强烈,立志献身革命,其母“闻子谋大举,知而不禁”!
1910年,一身血气方刚的周启刚经陈姓乡亲帮助,只身到越南西贡打工。当时的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周启刚亲身体会到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海外华人深受欺凌。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街上买了一份越南报纸,突然,他看到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以及孙中山领导的民族革命的大篇幅报道时,顿时有种“投身革命为中华”的浩然气魄,于是在此后的岁月里,他有意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
-精英委以重任
1916年周启刚转往南美洲古巴、墨西哥、秘鲁各地,结识了不少爱国华侨,参与国民党海外党务工作,并任国民党古巴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部长兼党办《民声日报》董事,以及全古巴华侨外交协进总会会长等职。1925年,周启刚被推选为国民党古巴总支部的代表,与墨西哥、秘鲁两个支部的代表一齐回国参加实行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受墨西哥、秘鲁两个支部的委托,在大会上发表演说长达3个小时,以论述精辟“叠惊四座”,被认为是“-精英”,故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周启刚听从共产党人谭平山的建议,不回古巴,留在国内参加北伐,任-经理处及北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中将-表,并从此连任国民党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共产党为了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毛泽东、谭平山、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恽代英等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都参加了国民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或候补中央委员。1927年3月,周启刚参加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中,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一致努力,通过了一系列限制蒋介石个人-的决议,实际上罢免了蒋介石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及-主席的职务。1927年3月10日,参加二届三中全会的代表们拍摄了一张全体委员的合照,参加合影者共30人,由于这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所以周启刚与毛泽东、宋庆龄、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在二届三中全会中的合影照片珍藏于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于“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发表于1981年11月26日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国农工民主党机关刊物《前进》第12期以及《文物天地》、《纪念宋庆龄同志》等报章及刊物之中。
淡漠政治官场热心华侨事务
周启刚早年是个热血的革命青年,到了中、老年,因为目睹官场的黑暗,他对政治日渐淡漠,开始热心操办华侨事务来。在1925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海外归来的-表,周启刚带头提出“成立侨务委员会”的建议,获得大会通过并决定把侨务委员会直属于国民政府,周启刚立即参与侨委会的筹组工作。此后,关于侨委会的隶属问题,以及侨委会委员的人选,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仍是周启刚一直担任侨委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及至1932年4月16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辛亥革命元老陈树人(1884—1948年)为侨务委员会正委员长,周启刚为副委员长。从此,陈树人与周启刚共同主持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工作长达15年之久,直至1948年,陈树人与周启刚才双双辞去侨务委员会的职务,离开南京,南下广州爱国华侨人物爱国华侨人物,周启刚则往香港居住。在此期间,周启刚还于1931年12月28日兼任国民党中央海外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4月18日至1944年4月2日,兼任国民党海外部副部长。
周启刚担任侨委会副委员长不久,即发动华侨捐款购买战斗机,以加强国防力量,抵御外侮,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少年时代的周佐愚曾在南京的飞机场,参加由其父周启刚主持的“华侨献机命名典礼”。命名典礼结束后,华侨捐献的战机即在机场上空作飞行表演,甚为壮观。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启刚又动员华侨组织救护队,到抗日前线救护伤员。周启刚兼任中华救护总队队长,管理由海外各地华侨组织的“抗日前线救护分队”的工作,其时周启刚还兼华侨衣物赈济委员会会长,亲自妥善处理华侨为支援抗战而提供的捐款和捐物。由于周启刚自1925年从古巴回国以后,在创建侨务委员会、开展侨务工作、支援抗日战争等方面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所以,周启刚于1937年1月1日荣获国民政府三等采玉勋章,1945年荣获国民政府三等景星勋章及抗战胜利勋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8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