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华侨龙城,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七) 增城、龙门、东莞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六)“陈皮之乡”新会《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迁来,在贤堂和江东之间定居。又在陈琏《琴轩集·蔡府君墓表》及《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均有记:“先祖由长江迁南雄柯子里珠玑巷。《东莞市地名志》:“先祖元代由福建莆田迁于南雄,后由南雄迁此。《东莞市地名志》:“宋徽宗时(1101~1125年),始祖由南雄珠玑巷白沙迁来。

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六)“陈皮之乡”新会

1.增城(县、市、区)

增城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

《元和郡县志》载:“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汉,析番禺县地置增城县。有1800多年历史。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定为“千年古县”,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古人群聚居的地方之一。

明,划东北部置龙门县。1993年,撤销增城县,设立县级增城市。2014年,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

天河华侨龙城

鸟瞰增城市区风貌

增城是广东重点侨乡之一。有增城挂绿、增城荔枝、派潭凉粉草、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5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天河华侨龙城

增城荔枝

增城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天河华侨龙城

历史沿革

春秋,增城属百越地。战国,增城境内称扬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广州府番禺县。

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建安六年(201年),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晋及南朝宋、齐,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又复并入增城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广州改名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增城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

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恢复东莞县建制。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增城属广州路。

明,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除境域外还包括现龙门、从化两县全部或大部分地区 。

清,增城仍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广州府。

1949年,增城属东江专区。

1954年,划入粤中区。

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

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

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

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

1993年,撤销增城县,设立县级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2014年,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

截至2021年10月,增城区下辖6个街道、7个镇: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宁街道、荔湖街道、宁西街道、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正果镇、派潭镇、小楼镇、仙村镇。共有社区71个,行政村285个。区政府驻惠民路1号。

增城后汉立县,正当增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交汇区,荒坦地甚多,且不断增生。故亦为珠玑巷迁入立足地区,迁户众多。

姓氏村落

(1)增城刘氏 《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献章撰):“宋之惠州刘仲明,自南雄迁增城,增城有刘氏,自仲明始也。”

(2)三江镇堂下冯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冯氏夫妇从南雄迁来,在何堂边搭寮定居,故名。”

(3)三江镇山村钟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由本县石滩芦氏、东莞陈氏、南雄钟氏三姓在此开村。”

(4)石滩镇沈元沈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由南雄迁来,为沈姓聚居,名沈园,后改元。”

(5)新塘镇黄沙头黄氏 《增城县地名志》:“南宋末年村人从南雄县迁来此地,在河边沙洲上定居。”

(6)永和镇贤江刘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迁来,在贤堂和江东之间定居。”又有:“一世祖高卿从番禺迁增城官湖,再迁永和洪园头,三世长孙刘廷广于绍兴末(1162年)再迁贤江。”

(7)宁西镇郭村郭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迁来,全村姓郭故名。”即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南迁。

(8)宁西镇冯村冯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冯氏由南雄迁来,故名。”

(9)朱村镇大冈村人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县迁来。”

(1O)福和镇荷岭村人 《增城县地名志》:“宋末村人从南雄迁来。”

(11)福和镇三迳村人 《增城县地名志》:“唐代村人从南雄迁来,先到新塘,再到朱村,第三次迁来此地,故名。”

(12)三江镇张冈尾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中称: “始祖张观政,熙宁八年(1075年)从南雄、韶关迁入。”

(13)新塘镇石下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刘旭,绍兴二十年(1150年)由珠玑巷入迁。”

(14)石滩镇石厦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刘元,浙江人,于淳祐十二年(1252年)由南雄珠玑巷迁此。”

(15)新塘镇白冈叶氏 “南京人,于淳祐三年(1243年),由南雄迁此。”据《增城修志通讯》

(16)荔城镇槎冈曾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曾洪祥,江西人,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由南雄迁此。”

(17)朱村镇山阁罗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罗光之于淳熙七年(1180年)由南雄迁此。”

(18)仙村镇沙头何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再迁增城。”

(19)石滩镇南坣何氏 同上。

(20)石滩镇沙龙何氏 同上。

(21)石滩镇竹园萧氏 同上。

(22)宁西镇石迳梁氏 同上。

(23)仙村镇神山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光次子刘硕信,咸淳元年(1265年)居仙村神山。”

(24)新塘镇官湖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祖八世孙刘信,于至正三年(1343年)由贤江迁回官湖。”

(25)朱珠镇横朗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光三子石伟于咸淳元年(1265年)迁居仙村镇神山。”

(26)石滩镇麻车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清于开庆元年(1259年)迁石滩麻车。”

(27)荔城镇肖角巷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毛日鉴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入增。”

(28)中新镇乌石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代毛龙韬分居中新镇乌石。”

(29)中新镇莲塘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裔毛武韬居中新镇莲塘。”

(30)中新镇毛村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代毛虎韬居中新镇毛村。”

(31)中新镇山美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陈就江西泰和柳溪古井巷人。后代南雄珠玑巷,再迁番禺重冈。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迁入增城山美。”

(32)仙村桥头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后代居仙村桥头。”祖名陈鹤公。

(33)仙村箕冈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分支居仙村镇箕冈。”祖名陈鹤公。

(34)仙村镇蓝田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仙村镇蓝田。”

(35)仙村镇下基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仙村镇下基。”

(36)镇龙镇迳头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镇龙镇迳头。”

(37)镇龙镇龙门埔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镇龙镇龙门埔。”

(38)仙村镇抬步李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李姓始祖中原地区人,避乱迁入广,再迁增城。

(39)石滩镇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石滩镇。”

(40)福和镇里汾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福和镇里汾。”

(41)福和镇田美村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黄姓始祖中原地区人,避乱南迁入广,明代再迁增城。《增城县地名志》说祖先南雄人。

(42)朱村镇山阁罗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他们祖先是中原人,避乱入广,再迁增城。《增城县地名志》说他们来自南雄县,但时间却在唐代。此条可证南雄梅关一道,古已为南北迁民取道之处。

(43)正果镇麦村麦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说其先中原人,避乱南迁于南海、番禺、东莞等地才入增城。”按麦氏南到中山黄阁,五兄弟各散处,五弟必雄居新会,长兄必荣居东莞,二兄必秀居南海麦村,四弟必瑞居番禺,与此文合。

(44)荔城张屋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始祖张宗宪其先祖从北京顺天府固定县入南雄始兴县,迁曲江,再迁番禺黄岐角。绍定四年(1231年)崔与之请任增城教谕,居城南礼园社。即今张屋。”

(45)派潭镇旧高浦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荔城张屋张宗宪后代分居于此。”

(46)派潭镇新高浦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由旧高浦分支来。”

(47)小楼谭村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谭村张姓为荔城张宗宪后人。”

(48)派潭镇禾岭头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本村姓为荔城张宗宪后人。”

(49)新塘镇白石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先祖从溥南宋时任南雄府知府,游罗浮山后卜居,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卜居白石。”

(50)新塘镇白水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白水黄氏为黄氏二世黄彦圣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迁此开村。”

(51)新塘镇瑶田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荔城张屋黄从溥(一说黄以溥)二世元徽于隆兴元年(1163年),迁瑶田开村(东方),西方迟至1166年(乾道二年)由二世黄肇源开村。”

(52)新塘镇沙头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宝于乾道五年(1169年)迁此开村。”

(53)三江镇石沥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嗣昌于乾道八年(1172年)迁此开村。”

(54)镇龙镇竹园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西三于绍熙元年(1190年)由白石迁此开村。”

(55)朱村镇朱村朱氏 《增城修志通讯》:“(朱氏始祖)朱见源原住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兵灾遭乱,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为避难而迁入增城。”

2.龙门县

龙门县天河华侨龙城,隶属广东省惠州市,县境原是增城县的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

天河华侨龙城

龙门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置番禺县,龙门属番禺县地。自建县至清末,龙门县均属广州府。1959年3月,归属佛山地区。1975年1月,隶属广州市;1988年4月始,龙门县划入惠州市管辖至今。2017年11月,龙门县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龙门文化主体是广府文化,其本质受海洋文明的极大影响,敢为人先,兼收并蓄而有容乃大。龙门县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地,被誉为“珠三角生态花园”和“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天河华侨龙城

龙门径旅游路线图

龙门县位于增江上游,故离增江三角洲区不远,有水路可沿,故珠玑巷迁民亦有沿增江上溯垦耕河滩荒滩。兹记如下。

姓氏村落

(1)永汉镇社潭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氏三世次孙刘廷光长子硕德,字仲民,于景定元年(1260年)迁龙门县永汉镇社潭,即今马图岗。”

(2)龙城镇旧屋刘氏 《龙门县地名志》说:“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村人由南雄县迁此建村。”

(3)龙城镇水头围刘氏 《龙门县地名志》云:“北宋熙宁年间甘香,田屋刘氏迁居龙门河南岸,因近水而得名。”

(4)龙城镇下园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末年村人由南雄县迁此。”此条指宋末珠玑巷迁民于元末才沿增江迁上。

(5)龙城镇井头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建村,为纪念祖居南雄井头村,故名。”

(6)龙城镇水背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朝延祐年间(13l4~1320年),村人由南雄迁此建村。”

(7)王坪镇下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南雄县人迁此,后分上下两村。”原名转龙围。

(8)龙江镇阮田心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说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南雄人迁此。”这是说珠玑巷迁民到明代才迁入此地。

(9)塘基背巢氏 据巢海周先生提供《巢氏太祖由来序》载:“开基太祖巢宣荣生高祖友俊,由珠玑巷奉旨下广州上东江入增城开基立业,遇大变止龙门七里岭落户,先有户长良贵,后筑龙门城。遇贼迁龙门地派田心围,过从化番禺流溪保司属陈瑞甲约小粤岗塘背开基立业,落祖祠,起镇宅。”序提供时为1992年1月26日。

(10)龙门县莆氏 《东莞莆氏家谱》称:“由兰陵迁珠玑巷,淳熙七年(1180年)迁东莞古梅乡。次子祥生五子,长子土远迁龙门。”

3.东莞(县、市)

东莞,简称“莞”,广东省辖地级市、特大城市;2022年末,东莞市常住人口104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62.81万人,城镇化率92.25%;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

天河华侨龙城

东莞政区图

东莞市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深圳都市圈城市之一、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中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隶属广州府番禺县。

1988年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东莞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粤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粤剧之乡。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和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市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等称号 。

历史沿革

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东莞属南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隶属南海郡广州府番禺县。

东汉时,东莞属交州(南交)。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深圳南头)。

唐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香山镇立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

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广州府新安县(今深圳市和香港),东莞地域随之缩小。

清沿明制。清朝后期,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

民国,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县全境解放。初期隶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0年3月,东莞县隶属珠江专区。

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属广州市。

1959年0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

1963年0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

1985年06月天河华侨龙城,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

1985年0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01月,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姓氏村落

(8)长安镇冈背戴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戴。”

(9)长安镇塘下蔡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蔡元乡迁来沙头山冈头”即此地。又在陈琏《琴轩集·蔡府君墓表》及《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均有记:“先祖由长江迁南雄柯子里珠玑巷。宋末蔡安迁沙头靖康场。本支后分宝安沙浦于明末,分居深圳桑屋围于清初,地名赤坎。”

(10)长安镇桥头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先祖元代由福建莆田迁于南雄,后由南雄迁此。”

(11)长安镇沙头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此地原是海滩。”

(12)长安镇乌沙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原地黄沙堆积成丘。”

(13)长安镇上沙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福建、南雄人迁此,据说此地原是海滩。”

(14)长安镇上近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初本省南雄人迁此。”

(15)长安镇镇地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本省南雄人迁此。”

(16)长安镇增田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本省南雄珠玑巷大井头人迁此。”

(17)长安镇横冈头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本省南雄珠玑巷人迁此。”

(18)长安镇新农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徽宗时(1101~1125年),始祖由南雄珠玑巷白沙迁来。始居于虎门区怀德乡田尾村。1958年兴建五点梅水库时,迁此立村。”

(19)长安镇蔡屋蔡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原住在街口鬼山(黄洞山)。”

(20)长安镇陈屋陈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始建于今镇田龟山。”

(21)中堂镇旧楼罗氏 《东莞市地名志》:“1125年广东南雄珠玑巷罗氏迁此。”按此条系北宋入粤记载,即南渡时迁入,在徽宗朝。

(22)大岭山镇梅林叶氏、邝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由叶屋、邝屋二村组成。

(23)大山岭太公岭邝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迁新会潘村,后迁莞城沙头坊,后又迁石井,其后裔邝附贤,号爱源,迁此立村。”

(24)大山岭镇鸡翅岭汤氏 《东莞市地名志》:“汴梁汤氏南宋时迁南雄,再迁中山古井,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迁红泥坳,嘉靖年间迁此。”

(25)寮步镇石步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初年,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

(26)寮步镇渡头村人 同上条。河边步头成村。

(27)常平镇板石梁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初南雄人梁食迁此立村。”又《梁氏崇桂堂族谱》亦说:“梁格世居福州三山,二子熙学流寓韶关南华寺,迁南雄。赘居许塘许氏。孙克登,掌教增城,迁板石。”

又板石梁氏还可据洪武三年(1370年)织染局大使八世孙友文撰《梁氏族谱序》载:“南渡后有梁格次子由泉州流寓韶州南华寺,继迁珠玑巷,入赘许家,生二子,长充生登,淳熙任教增城,遗四子,长文奎,次文壁卜居莞之板石。三文治、四文定随母夫人蔡氏归广州舅氏家,因隶籍焉。”可与上文互相引证。

(28)常平镇桥沥利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初,南雄利隽乡迁来立村,称大沥。至十二世孙时分立桥头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8065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2日 下午9:04
下一篇 2023年8月12日 下午9:04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