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支援抗战,抗战时期的华侨领袖陈嘉庚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四处奔走,团结南洋广大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并组织大批华侨回国抗战。至此,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了帮助海外华侨了解国内抗战情况,了解筹赈工作的实际效果,以便鼓励华侨更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筹赈活动,由陈嘉庚发起组织“回国慰劳视察团”,由潘国渠任团长。毛泽东称赞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海外华侨支援抗战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同安县集美社(现厦门市集美镇)人。他青年时代背井离乡到南洋经商,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实业家。陈嘉庚热爱祖国,关心家乡,重视教育,倾资助学,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举世闻名的学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四处奔走,团结南洋广大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并组织大批华侨回国抗战。陈嘉庚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是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坚持奋斗的无数志士仁人中的杰出代表。

高举抗日大旗成立“南侨总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8.13事件的翌日,由陈嘉庚倡导和组织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成立,陈嘉庚被选为大会主席。1938年菲律宾抗敌会主席李清泉多次致函陈嘉庚,提出召开南洋各地侨领会议;在东南亚各地许多侨领的支持下,陈嘉庚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开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代表大会,到会的东南亚地区45埠168位代表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选为总会主席,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印尼侨领庄西言为副主席。南侨总会是第一次团结各种不同信仰、各地域、各阶层、各种职业的千百万华侨,以爱国一家组成的抗日救国组织。在南侨总会和陈嘉庚的领导下,在报刊上登出“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中华一条心”的誓言。至此,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从1928年至1942年新加坡沦陷前夕,在十多年的时间内,陈嘉庚连续五次当选为华侨领袖。他从星马一个地区的华侨领袖,成为整个东南亚华侨社会万人共仰的领袖人物,绝非偶然。陈嘉庚长期在星马华侨社会创办许多工厂、公司、学校和报业,在福建会馆创办许多公益事业,在商界、教育界、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爱国的优秀分子,使他领导的抗日救国事业得到社会广泛的支持。

陈嘉庚在担任新加坡筹赈会、“南侨总会”的主要领导期间,常以“愿诸君勿忘中国”的格言要求自己,教育大家。他常说:“我们如果终日只知发财,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做了亡国奴,有什么用?”他在新加坡领导抗日救国运动时,常年累月以“怡和轩”为家,极少时间回家和家人团聚。许多爱国华侨赞扬他是一位“只吃素、不念经的爱国老人”,是一位爱国忘家、公而忘私的典范。据当时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的估计,陈嘉庚在星马期间曾先后领导和发动30多万华人华侨直接或间接参加赈救祖国难民活动。可见他的影响力和团结力。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汽车500辆、救护车千辆、坦克27辆、大米一万包、寒衣30万件、奎宁丸5000万粒等抗战物资。

特别值得赞扬的是,在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号召下,3200名司机、机工,以及由许多医生、护士组成的救护队回国服务。从1939年滇缅公路通车到1942年5月公路被切断为止,通过华侨车队运回抗战物资45万吨。这些司机和救护队战斗在各地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发电报提案 表明抗日决心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之后,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发表与日本和平妥协的卖国言论。陈嘉庚闻讯之后,发表一系列的函电及讲话,揭露汪精卫卖国求荣的可耻野心。东南亚各地华侨热烈响应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号召,纷纷举行讨逆活动,马来西亚各地举行了反汪宣传及各种反汪集会,参加反汪活动的侨胞达170万人次。在缅甸仰光,爱国侨胞除了举行讨汪集会外,还筹集100万元作为缉拿汪贼经费。在欧美,爱国侨胞也在报上公开表示“誓与汪贼不共戴天”。

1938年10月28日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开会时,陈嘉庚在新加坡发回“电报提案”,称“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获得会议通过。此提案的提出和通过,给投降派当头一棒,充分表明千万爱国侨胞拥护祖国抗战到底、坚决反对中途妥协投降的决心和勇气。这个提案后来被著名作家邹韬奋称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回国考察 寄希望予中国共产党

1940年,我国沿海许多大城市相继沦陷,海外对国内抗战情况不甚了解。为了帮助海外华侨了解国内抗战情况,了解筹赈工作的实际效果,以便鼓励华侨更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筹赈活动,由陈嘉庚发起组织“回国慰劳视察团”,由潘国渠任团长。慰劳团设三个分团,共51人,分别到后方15个省进行慰问考察。陈嘉庚在重庆慰问考察两个多月,会见国民党许多军政要员,耳闻目睹,他对当时的国民政府许多腐败现象,感到失望。

陈嘉庚最关切的仍是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出于劝说国共两党团结的决心,认为不能亲自到延安访问考察,以明真相,据实作出报告,何以答复侨胞的付托?他不顾年老、不懂普通话和多年来腰骨酸痛不能久坐等困难,以及延安不断受到日机空袭的危险,于1940年5月30日到达延安,受到延安各界5000多人的热烈欢迎。

陈嘉庚在延安九天,其间会见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海外华侨支援抗战,进行多次深入交谈。参观延安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西塞县的兵工厂、印刷厂等,与福建籍的财政、公安、司法官员交谈,并出席延安各界的欢迎会、茶话会等。1940年6月7日晚,陈嘉庚在延安各界欢送大会上致词说,他这次访问延安是满意的,看到中共方面坚持国共团结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坚定,态度诚恳。对延安各界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感振奋。通过这次访问,他对抗战胜利有了绝对的信心。

陈嘉庚7月1日回到重庆,21日会见了周恩来。7月25日应重庆“国民外交协会”主席陈铭枢的邀请,作了《西北观感》的著名演讲。他把延安和重庆一一对照,认为重庆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对延安的各种流言,是无中生有,鬼话连篇。延安的领袖与群众的艰苦朴素,真诚亲切,民生安定,政治清明,使他感到无比欣慰。他总的体会是:中国有了希望,中国有了救星,胜利有了保证,大家要更加努力。《西北观感》经重庆《新华日报》全文刊登,使大后方的广大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极大的鼓舞。

陈嘉庚亲历过重庆和延安两个地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抗日态度的鲜明对比,认识上发生了一个飞跃。他高兴地说:“余观感之下,衷心无限兴奋,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他断言:“中国大有希望,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各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中共和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许多爱国人士称赞说海外华侨支援抗战,抗日战争的烽火,音乐家莫耶和政治家陈嘉庚,唱出时代的主旋律《延安颂》,是延安的小米饭战胜了重庆的山珍海味。

1942年2月2日,在刘玉水等人陪同下,陈嘉庚离开新加坡到印尼,在东爪哇玛琅避难,直到抗战胜利。

陈嘉庚在印尼避难期间,在秘密的环境中,用一年多时间写成《南侨回忆录》,这不仅是他一生的实录,更是一部南洋华侨奋斗史,一部千百万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直到取得胜利的爱国史诗,一部永放光芒的传世佳作。

毛泽东称赞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王若飞写祝词赞扬他“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日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6846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6:06
下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6:0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