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雪峰
孙玮鸽舍内一只正在抱窝的鸽子。(图片均来自华舆 李雪峰/摄)
1995年秋天,一场轰动中国“鸽界”的展览在北京举办。这次展览有着一个极富年代感但在当时看来却响当当的名字——“九五金秋名鸽展”。展览上,詹森、西翁等世界名鸽首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亮相。从中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鸽友感到既新奇又兴奋。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中很少有人接触过“洋鸽”,国内流行的信鸽是清一色的国血鸽,甚至很多都是1920年代流传下来的鸽系。
时年38岁的孙玮是众多鸽友中的一个。彼时的他刚刚从日本神户大学毕业。早在出国之前,他就有在哈尔滨信鸽协会担任职务的经历,而赴日留学的经历让孙玮对养鸽有了更深了解。
丨结缘华侨养鸽前辈
1990年1月,学习美术的孙玮远渡日本留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日本老一代华侨鸽友任秀夫、沈正城以及胡英辉三位“前辈”。
孙玮向记者介绍一张1995年拍摄的老照片。照片上,孙玮和任秀夫、胡英辉、沈正城等华侨共同访问正在兴建中的北京“蓝天赛鸽公棚”,并与当时的北京市信鸽协会负责人合影。孙玮说,这些照片很珍贵,传到网上就不怕丢了,可以经常翻出来看看。他说:“我几乎是个电脑盲,但这个网址却记得很清楚。”
“日本华侨养鸽子很普遍,三位老先生更是从十五六岁便开始养鸽子,名气享誉当地鸽界。”孙玮谈起三位老先生很是自豪,“那年我33岁,年龄在留学生中不算小,但在三位老先生面前我就像个小学生,学到的养鸽知识完全都是新的。”
三人当中,孙玮对胡英辉尤其感激,“胡先生独居多年,他甚至把我当作孩子般对待。我宁可牺牲掉打工时间也要去胡先生家中,查资料翻书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孙玮对赛鸽历史逐渐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丨中国鸽界的呐喊:“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孙玮留学日本的那段时间,中国国内信鸽比赛主要由各地信鸽协会举办,赛制以1000千米、2000千米的长距离竞翔为主,比赛奖金少,鸽友主要是为荣誉而战。更重要的是,这种赛制赛期长,常有赛鸽途中发生各种意外导致无法完赛的情况发生。而放眼世界,则是以300米、500米、700米等为主的中短距离比赛。这种赛制周期短,易于完赛,赛鸽需要休整的时间短,比赛频次也更多,越来越受到鸽友的喜爱。
而正是在“九五金秋名鸽展”前后,中国鸽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呼声渐长。这也让孙玮暗自振奋:从国外学到的东西终于要有用武之地了!
日本老一辈华侨任秀夫的信鸽授权委托书。孙玮从国外引进了众多名鸽,任秀夫也希望孙玮能自己将毕生饲养、收藏的名鸽传给更多人。
丨打造“华侨鸽舍” 斩获荣誉无数
孙玮的鸽舍应运而生。而当时30出头的孙玮没有想到,30年后,当他已年过六旬两鬓斑白,鸽舍仍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
1994年,孙玮开始将国外的鸽系引进中国,从任秀夫、胡英辉等日本老一辈华侨处学到的养鸽理念,很快便有了用武之地。他与朋友在天津成立的“日中联合鸽舍”(后更名为“华侨赛鸽交流中心”)引入了大批国外种鸽。但是,如何让这些鸽子在中国发挥出真实水平,又成了新的难题。
孙玮在鸽舍内仔细查看鸽子情况。“民间有句土话叫‘顺毛捋’,鸽子也是这样,摸着它的脾气才能养好。”孙玮说。
“一般认为,鸽子靠体内的磁场定位。但像人一样,每只鸽子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的喜欢玩,就不愿意着急回家;有的比较恋家,返程就快一些;有的耐力比较好,可以短时间内频繁参赛;有的速度快,但只适合于参加短距离比赛……”谈起这些养鸽经验孙玮滔滔不绝:“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就需要人去发现鸽子的这种特点,把个体优势最大化。”
1990年代末,一大批赛鸽俱乐部在中国国内相继成立。一些外国人也开始进入中国比赛。孙玮不仅培育种鸽,同样也热衷于参赛。从1995年至今,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比赛,获奖无数。
孙玮2011年在日本赛鸽品评赛中获得的奖杯。
让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是在1998年。当时比赛分为国际组和国内组,孙玮参加国际组比赛,在前十八名里,他的鸽子占了九羽,其中包括了冠军、季军。
“可以说是‘狂胜’,”谈起20年前的那场比赛孙玮哈哈大笑:“当时奖金虽然不多,但特别自豪。”
丨“以鸽会友” 广传海内外信鸽文化
为了找到一个适合养鸽的地方,孙玮的鸽舍屡次搬迁。仅在北京,他前前后后搬家就达六次之多。他的鸽舍也经历了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过程。
每天,孙玮都要通过简易的楼梯,上上下下往返于鸽舍与他自己的卧室。这所建在北京郊区的三层楼房,是他在北京经过六次搬家之后才选定的地方。
“鸽舍最大的时候占地4亩,雇了13名员工。”谈起往事,孙玮不无得意:“累是累了点,但在我看来,自己培育赛鸽长大的过程更是种享受。”
与“鼎盛时期”相比,孙玮目前的鸽舍规模要小了许多,也只有一名工人在管理,但仍有一千多只鸽子需要喂养。他把自己的鸽舍比作一个“武器库”。根据不同的比赛,选取不同的鸽子。
孙玮与养鸽工人查看种鸽情况。“养鸽子、喂鸽子、打扫鸽舍,这些工作一个人忙乎不过来,只能雇人。”孙玮说。
虽然养鸽规模缩小,但“信鸽育种大师”的美誉却在圈内传播开来。拿过太多奖项的孙玮早已看淡虚名,他说,年逾花甲华侨鸽舍,耳顺之年华侨鸽舍,自己更加注重文化交流,平时更多都是在讲鸽系的发展历史,因为成绩总会过去,只有信鸽文化才是永恒的。
不久前,孙玮建了一个名为“信鸽文化交流”的微信群,每天,他都会通过发送语音消息的方式讲解鸽系历史,介绍养鸽知识,很快吸引了三百多位鸽友加入。许多人在养鸽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时都会向他请教。
孙玮将种鸽通过快递寄到外地出售。“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鸽友开始通过网络购买种鸽,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孙玮说。
“就像胡英辉老先生当初把养鸽知识传授给我一样,我也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养鸽路上尽量少走弯路。”孙玮说,“虽然我也通过微信出售种鸽,但我从来不以价格高低论优劣,更重要的是交流信鸽文化。很多人都说‘以鸽会友’,但我认为是‘以友会鸽’。无论海内海外,大家只有通过永恒的养鸽文化相结识,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个过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65625.html
评论列表(3条)
[…] 华侨: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包括: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2年,且2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或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及以上合法居留资格,且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 […]
[…] 南侨机工,是指抗战时期,从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共有3000多人,前后分别由约9批回国支援抗战,为抗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归国后,主要从事滇缅公路的运输和汽车维修等工作,为纪念“南侨机工”的功勋,后人为他们修建了“南侨机工纪念碑”,以纪念他们为全国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勋。 […]
[…] 荔香楼一业主招四邻非议 2月22日上午,华侨城荔香楼9位住户的联名投诉,反映在他们住宅区楼顶的公用天台上,有人私自搭建起一座铁皮房,养了数十只信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管理处多次干预,养鸽人却一意孤行。 楼顶盖起一座铁皮房 到华侨城荔香楼华侨鸽舍,一登上楼顶天台,“咕咕咕”的叫声便清晰可闻,向西侧转过去,一座两米多高的铁皮房赫然入目,上面印有“市信鸽协会187号棚”字样。荔香楼904房主人李某搭建的鸽舍就在此处。投诉人之一刘先生说,养鸽人较多时养了有上百只之多,现在则有六七十只。因为是信鸽,李某每天都要放飞一两次。有些鸽子便会落在周围人家的阳台或空调窗口上“闲庭信步”,且不说“咕咕咕”的叫声搅得人日久生烦,鸽毛和粪便还时常落在阳台或客厅里。刘先生说,到了夏天更糟华侨鸽舍,一打开客厅的门窗,鸽粪便的臭味便会随着南风扑面而来。 9位住户强烈要求将楼顶的鸽舍拆除。 管理处:这个“鸽迷”太固执 说起养鸽李某,华侨城物业管理公司中旅广场管理处的孔主任说,李某原来是把这些鸽子养在自家的阳台上,后来楼下住户不堪其扰,投诉到管理处,李某遂将这些鸽子“移师”楼顶,在楼顶建起一排排低矮的鸽舍。时间一久,楼顶被搞得臭气熏天,鸽粪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