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华侨,福建华侨华人:闪着金光的“侨”字号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历史上,福建为何会走出这么多的华侨华人?闽籍华侨华人素以爱国著称。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以海外为活动基地,福建华侨是其最坚定的支持群体之一,如新加坡华侨陈楚楠(厦门人)是南洋同盟会的创建人之一。胡文虎(1882—1954),永定下洋人,南洋华侨企业家、“万金油大王”、慈善家,还创办了《星洲日报》《星华日报》等星系报业。

澳门华侨

陈嘉庚

橡胶大王”“糖业大王”“万金油大王”……翻开历史的篇章,探寻福建华侨华人的足迹时,他们身上那种“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支撑着他们打拼有成,成为福建人在海外的一张闪亮名片。

澳门华侨

驰骋于滇缅公路上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目前,福建拥有华侨华人1580多万,遍布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地,其中东南亚地区占80%以上。

打拼于异国他乡

历史上,福建为何会走出这么多的华侨华人?“福建地狭人稠,人口与土地矛盾加剧,这是闽人外出的内在动因。更何况‘闽在海中’,历史上一代代闽人‘以海为田’,形成向海洋谋生存、求发展的优良传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孙建党教授认为,福建地处沿海地区,自古就有出洋谋生的传统。尤其在明末到清末时期,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批又一批地到海外谋生,而当时英国、荷兰等殖民统治下的东南亚地区,正处于加速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华工。

在近代东南亚,富有开拓精神的闽籍华侨在渔业、糖业、航运、采矿、加工、种植等行业叱咤风云。孙建党说,不同于殖民者的扩张,近代移居海外的福建人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澳门华侨

黄乃裳

同安人洪思返、洪思良等人到苏门答腊的巴眼亚比,从事渔业生产,后来使当地发展成为南洋著名的渔业中心;闽籍华侨林文庆和陈齐贤在马来半岛开辟了第一个橡胶种植园澳门华侨,面积达3000英亩,从而带动许多华商在新加坡、柔佛、马六甲等地投资经营橡胶园,形成了长达几十年的“橡胶经济”热潮;闽清籍华侨黄乃裳招募1000多名福州籍垦农到沙捞越的诗巫开发,含辛茹苦经营数十年,使原来地广人稀的荒凉村落成为沙捞越的第二大城市,被称为“新福州”……

澳门华侨

李光前

不仅如此,闽籍华侨华人还参与到住在国的人文社会活动中,如永春籍商业巨子陈金声在新加坡创立了第一间私塾学堂——崇文阁;厦门籍华侨陈六使带头捐资创办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促进了华文文化的传播。

誓与祖国同呼吸

闽籍华侨华人素以爱国著称。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以海外为活动基地,福建华侨是其最坚定的支持群体之一,如新加坡华侨陈楚楠(厦门人)是南洋同盟会的创建人之一。

澳门华侨

胡文虎

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辛的阶段,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海陆交通基本被掐断。位于祖国西南的滇缅公路,便成了境外战略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输血管”。在汽车司机和修理机工紧缺之时,爱国侨领陈嘉庚挺身而出,发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从南洋各地招募了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组成回国服务团。在他们当中,60%的华侨来自福建。

澳门华侨

陈楚楠

尽管南侨机工负责的是物资运送,但路险、雨季、瘴疟、空袭不时而来,让他们随时有着殒命之险。“当时,为了维持整条滇缅公路的运输,支援祖国的抗战,3200多位机工中,有1000多位南洋华侨子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名誉主席王亚君说。

澳门华侨

李清泉

以财力、物力、人力和抵制日货、舆论宣传等方式,积极援助祖国抗战,据统计,从1931年至1945年,华侨共捐资给祖国13.2亿多元法币,其中闽籍华侨捐款近35%。

“即便无法到现场抗战,我们也要千方百计来支援祖国抗战。”闽籍华侨李清泉以身作则,独捐一架战机,同时认购了大量巨额救国公债。在1940年弥留之际,他嘱咐将10万美元赠送给祖国作为抚养难童之用。

心系桑梓兴公益

扶持同乡是闽籍华侨的典型特征。孙建党说,闽籍华侨出外打拼,自身发达了,还注重相互帮扶,把自己的同乡带出去并帮助他们。李光前曾受到陈嘉庚赏识和帮助,先后涉足橡胶、银行等行业,成为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

除陈嘉庚倾尽家产办教育的显著事迹外,蒋光企、吴记霍、李光前、刘玉水等华侨,或独资创办学校,或与有识之士共办,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永定籍华侨、“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自愿捐资350万元,目标是在全国各县兴建1000所小学。后来,福建建成了10多所,全国建成了30多所,但因抗战不得不中断。他在国内还创办南京中医医院,资助兴建汕头医院、厦门中山医院,还出资修筑闽西公路。

澳门华侨

林同炎

奔走于世界各地,但闽籍侨胞恋祖爱乡的心情始终如风筝线一样牵扯着他们,取得成就后回馈桑梓成了他们的最大心愿。于是,他们回乡踊跃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修公路、盖学校、修公园、投资兴业……据不完全统计,仅改革开放以来,侨胞在福建捐赠额达到268亿元人民币。(李向娟)

黄乃裳(1849—1924),闽清人,曾招募1000多名福州籍垦农到沙捞越(今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的诗巫开发,含辛茹苦经营数十年,使原来地旷人稀的荒凉村落成为沙捞越的第二大城市,被称为“新福州”。

胡文虎(1882—1954),永定下洋人,南洋华侨企业家、“万金油大王”、慈善家,还创办了《星洲日报》《星华日报》等星系报业。

李光前(1893—1967),南安梅山镇竟丰村人澳门华侨,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深受其岳父陈嘉庚影响,一生热心社会公益,对新马地区和家乡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楚楠(1884—1971),厦门人,年轻时与兄合营树胶种植业。后与张永福合办《图南日报》,并任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长,积极筹款支援发动两广革命及云南起义。

李清泉(1888—1940),晋江金井人,为开发菲律宾木材行业的先驱,活跃在菲律宾政治、经济舞台的杰出人物,被誉为“菲律宾经济发展史上占有永久地位的人”。上世纪30年代,他发起召开闽侨救乡大会,提倡实业救乡,致力于福建的开发和建设。

林同炎(1912—2003),福清东瀚乡人,享誉国际的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参与了举世闻名的美国旧金山大桥与海湾大桥的设计研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6365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31日 下午2:01
下一篇 2023年7月31日 下午2:0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