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爱国华侨郑潮炯之二子、新加坡侨领代表郑社心先生及其家人参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当来到父亲郑潮炯事迹展示处,现年89岁高龄的郑社心先生驻足良久,深情表达对父亲的崇敬缅怀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在新马(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底层谋生的新会籍爱国华侨郑潮炯做出了令世人钦佩的义举:义卖瓜子、将儿子送养他人,所得义款18万余元和乳银80元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华侨博物馆,用于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让“有国才有家”的家训代代相传,郑潮炯给他的子女取名“社心”“社义”等。郑潮炯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根植于这个普通华侨家庭,也在侨乡大地广为传播,成了江门华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新建成的侨博馆里,郑潮炯的事迹被放在第五篇章“铸就丰碑”区域的中心位置,成为陈述江门籍侨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点案例。在这里,郑潮炯义卖瓜子时穿的由马六甲慈善组织捐赠的衣服、义卖瓜子使用的由沙捞越华侨团体赠送的布袋、瓜子包装纸、郑潮炯送养儿子的契约书、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在帮助找到被送养的儿子后写给郑潮炯的信以及捐款证明书等珍贵文物和展板资料,真实记述了郑潮炯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见证了郑潮炯当年支援祖国抗日救亡的旷世义举。郑潮炯的爱国事迹,也始终是整个侨博馆里最让市民游客敬仰和感动的华侨故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馆藏史料,均是由郑社心先生十多年来陆续捐赠。昨天,在新建成的侨博馆参观现场,郑社心先生再次谈及捐赠原因。他说,父亲在世时就讲过,这些物件十分珍贵,有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不能随便丢掉,要让后人知道前人的不容易。“之所以捐出来,一是因为当年家乡江门筹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前往探望我母亲,她很高兴家乡和祖国这么惦记、重视他们;二是希望家乡、祖(籍)国的年轻一代能够通过这些史料从中学到‘有国才有家’的含义。”
郑潮炯的儿子郑社义,在年仅2个月时就被送养他人,后来改名赵超余,虽然后来在中国侨联的帮助下与家人实现团聚,但他也曾一度向父母抱怨“为什么卖的偏偏是我”,直到去世前几年才慢慢打开心中的结,理解了父亲所说的“有国才有家”。
昨天,赵超余的儿子赵卫国(名字由爷爷郑潮炯所起)也来到了侨博馆现场。在展示柜前,郑社心先生指着那封契约书对赵卫国说:“契约书背后写着‘血书’二字华侨博物馆,当年的战争环境导致了悲剧,你爷爷奶奶十分痛苦,回去你也要多跟后人们讲讲这些事。”
回顾在侨博馆的整个参观过程,郑社心先生说,内容翔实丰富,各部分布局清晰,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看完之后很有感触,尤其是在这里看到关于东南亚华侨们的历史和使用过的旧物件,让人清晰地回想起很久以前的事,让人十分亲切。
“参观之后我很自豪,除了了解到华侨先辈的光荣历史,也看到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梦是你们的梦,也是我们侨胞的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郑潮炯的外孙、来自马来西亚的侨胞李维斌说,他希望侨博馆能有更多英语介绍和解说,让更多不会说中文的华侨华人、外国人能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读懂江门故事、中国故事。
参观结束后,郑社心先生向侨博馆捐赠了两条被褥,这是他的岳母当年为两个待出生的外孙一针一线所织而成,饱含着针织工艺之美和浓浓亲情;赵卫国则向侨博馆捐赠了爷爷(郑社义养父)当年的华侨登记证。市博物馆分别向他们回赠了证书,感谢他们对江门市博物馆建设和历史文化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48426.html
评论列表(1条)
[…] 为加强侨务理论基础研究,国务院侨办在组织2007-2008年度课题中先后立项7个相关课题,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对东南亚、À¬美、中东、中亚等地区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全米鱼三心田复毛真队等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科学的估算,并预测分析了华侨华人人口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现摘编如下,供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