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李是男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在梅伟强看来,辛亥革命前夕美籍华侨的生存状况,并不具备成立同盟会的基础条件。据记载,至年底,筹饷局总计在美筹款40多万美元,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为了利用戏剧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曾与一些进步粤剧艺人合作,组织改良班,名为“志士班”。李是男以革命活动家演粤剧,在粤剧史留下了光辉一页。专家评说:辛亥革命大功臣辛亥革命大功臣

距离广东台山市冲蒌镇约1公里,一座村子的入口处立着一座门楼,上刻三个大字――“南安村”。这里便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李是男的故里,过去叫西坑乡桥头村。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南安村。李是男的祖屋坐落在村子中部,青砖红瓦,中间是一个大厅,上有阁楼,两侧各有一间两层的房子,至今仍保存完好。

“屋里原有不少照片,有李是男父母的,也有他本人的,现在都找不到了。”同宗后人、57岁的李福胜介绍说。“真可惜!”陪同记者采访的江门五邑大学梅伟强教授禁不住发出了一声感叹。

虽然李是男祖屋两扇铁质大门已锈迹斑斑,但上面的两个门环完好无缺。大厅阁楼神龛两边的对联――“继承世德流芳远,绪毓后人庆泽长”――似乎在诉说着一些尘封的往事。

创办美洲同盟会

李是男出生于美国旧金山,8岁时由父亲带回家乡读书。1905年,年仅11岁的李是男,便在家乡发起组织“励志社”,以反清和反美虐待华侨为职志。第二年,他前往香港参加了同盟会,后又返美参加华侨团体“美洲土生同源会”,任中文书记。

“美国是晚清以来华侨集中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就有了互助互济的洪门组织――致公堂。由于致公堂办了一些排忧解难的公益事务,因此受到华侨欢迎,其分支遍布美国全境,在华人社会中有一定影响力。为联络旅美华侨,孙中山曾于1896年、1904年两次前往活动,1896年之行因未能与致公堂联系上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收效不大。”

在梅伟强看来,辛亥革命前夕美籍华侨的生存状况,并不具备成立同盟会的基础条件。“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总部多次想派遣会员前往美国设立分会。但当时,美国的移民法案相当严厉,数次未果只得作罢。”

他说,1907年冬,获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冯自由的授权,李是男利用身份便利,扩大同盟会在美国的事业。然而,随后几年内,进展并不大,李是男只联络到温雄飞、黄云苏、黄杰廷、黄伯耀、许炯黎等人,于1909年组织成立了少年学社,这成为后来成立美洲同盟会的基础。

1910年春天,孙中山到美国,少年学社社员张蔼蕴向他建言:“搞革命,首要的是搞好宣传。但目前在美洲的华侨华人中,只有报纸上的鼓吹,没有事实上的行动,这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尽快招募海外有志之士,扩大同盟会的气势。等到革命进行,就能前仆后继,即使革命不成功,也会有后来者继续奋斗。”

此说正合孙中山之意。在其主持下,少年学社改组为同盟会旧金山分会,李是男任会长。后来,孙中山入致公堂,同盟会在美洲的活动大大便利。1911年5月,致公堂与美洲同盟会合并。随后,美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同盟会,各埠都以旧金山同盟会为总会,仍由李是男担任会长。

出任筹饷局会计

1911年,刚刚经历黄花岗起义之败的孙中山再一次来到美国。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继续筹措费用,既为抚恤烈士家属之用,也为挽救革命气势。而他可堪凭恃的,就是由李是男任会长的美洲同盟会。

梅伟强说,此前,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冯自由,曾提议创设革命救国筹饷局。孙中山对此高度赞同,主张用革命军政府名义发行金币债券,面额分十元、百元、千元三种,购买者可“于革命成功后获得加倍偿还”。先由筹饷局发给临时收据,待金币券寄到,再凭收据换取。

1911年6月10日,洪门筹饷局成立,对外称国民救济局,发行金币券。金币券印制精美,是孙中山借鉴美元式样设计出来的,对外发行时由孙中山署名,李是男则以“会计李公侠”副署。

“在当时情况下,筹饷局要赢得广大华侨华人的信任,须有多元化的组织结构,有的史书称李是男为筹饷局负责人,显然不符合当时实际。”《华侨革命史》记录的珍贵史料,佐证了梅伟强的观点。

据记载,至年底,筹饷局总计在美筹款40多万美元,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在之后的北伐战争中,孙中山沿用洪门筹饷局的经验,设立了中央筹饷局。“作为34个发起人之一,李是男为筹饷局的成立及在以后的募款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梅伟强说。

办报刊宣传革命

1909年春,李是男与黄伯耀、黄云苏等人同感于海外华侨饱受异邦欺侮,而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为解救,反视侨民为“化外之民”,深知“非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不足以消除个人和民族的痛苦,祖国强盛,侨民才能真正挺直腰杆。”

“然而,他们所在的”美洲土生同源会”,虽说通过了创办《美洲少年》周刊的动议,但因当时不少人对革命谈虎色变,竟至招股未成。大家决定合资经营,李是男任副刊编辑,《美洲少年》成为美洲同盟会的喉舌。”江门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说。

《美洲少年》大获成功。孙中山抵达纽约,看到这份周刊颇加赞赏,随后到旧金山与李是男等人会晤,提议将周刊改为日报。为解决经费问题,他们组织了股份公司,每股一元,凡同盟会成员最少认购一股,李是男、黄伯耀率先各认购200股,创立了“少年中国晨报书庄”,并附设印务公司。随后,两人费尽心思,以分期付款方式,解决了印刷设备和纸张供应难题,工人工资则单月由李是男、双月由黄伯耀垫付。

当时,旧金山已有《中西日报》、《大同日报》、《世界日报》三家华文日报,全部于每日午间出版。考虑到青年人创办革命党人的机关报,自当别具一格以示朝气,李是男决定以《少年中国晨报》为名,每日清晨六时出版,编辑、排版、印刷等工作均须在夜间工作,“幸好那时的工友们均已加入同盟会,有着充沛的革命热情。”梅伟强感叹道。

1910年2月,孙中山在《少年中国晨报》发刊词中指出:“革命事业可分两时期,一曰空言鼓吹时期;二曰武力实行时期,今日的口诛笔伐,是使革命思潮,为之澎湃而不可抑”。从此以后,《少年中国晨报》高举反清共和旗帜,与封建保皇势力展开斗争。

“革命小生”粉墨登场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为了利用戏剧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曾与一些进步粤剧艺人合作,组织改良班,名为“志士班”。

“志士班与同盟会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较为密切:一方面,许多志士班由革命党人发起、主持乃至登台演出;另一方面,一批粤剧界艺人在志士班的影响下倾向革命,走出舞台,宣传革命,参加斗争。”张国雄说,为募集革命捐款,粉墨登场出演新粤剧的同盟会成员不乏其人,但最有影响的首推李是男。

据冯自由《新小生李是男》介绍,李是男孩提时代入读私塾,聪明好学,“尤嗜本国戏剧,凡著名粤曲之小生唱本,皆能琅琅上口”。尽管在同盟会中任会长,但为筹集革命饷银,他发起组织了“新舞台粤剧团”,并亲自饰演小生,演出了《唤国魂》等以反清革命为主题的粤剧。

黄伯耀在《李是男事略》也记述:“是男生平嗜好戏剧,擅小生,嗓音甚佳。革命筹饷时期,常粉墨登场,甚为侨众欢迎,每次成绩极好。”冯自由也说:“是男为筹款计,组织一新剧团,亲自粉墨登场,饰演小生一角。居恒精于音律,至是高歌一曲,响遏行云,金门士女咸大为倾倒。每往来唐人街中,妇女界多称之新小生。”

由于李是男利用广东华侨喜闻乐见的粤剧进行宣传,寓爱国革命教育于娱乐之中,加上他扮相英俊,行腔吐字,不同凡响,博得广大华侨观众的欢迎。有一次,他亲自登场,饰演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其表演正气凛然,声音响遏行云,观众踊跃捧场,光门票收入就达3万多美元。

“革命党人在美洲的活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募集经费的活动也比以前顺利多了,仅支援武昌起义的捐款,便从旧金山华侨中募得1万美元。李是男身居要职,仍然粉墨登场,实在难能可贵,故又有”革命小生”之誉,成为粤剧史的一段佳话。”

梅伟强说,演戏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只有群众听得懂,才能发挥宣传作用。根据题材和宣传的需要,李是男和他创办的新舞台粤剧团,大胆地把舞台官话改用粤语演出,又采用平喉唱粤曲,用真嗓(实声)代替假嗓(假声)。李是男以革命活动家演粤剧,在粤剧史留下了光辉一页。

鞍前马后追随孙中山

梅伟强说,李是男一生追随孙中山,支持并参加民主革命,可谓殚精竭虑,有例为证――

1910年12月28日,孙中山抵旧金山,李是男与黄伯耀前往迎接,安排下榻于广东银行楼上。其时,清政府领事馆刚好设于三楼。在搬行李时,车夫误搬至领事馆,取回后发觉行李箱中,新同志的签盟书不翼而飞,孙中山即遣李是男,迫清朝领事许炳臻将原物交回;

1911年1月3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命李是男、黄伯耀速筹数千元,以救济失败的志士,李、黄想尽办法,也只筹得2000美元,但孙中山说:“款项虽少,救命力大”;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华侨中的不少革命党人纷纷回国当官,有的还伸手要官,但李是男仍在美国办《少年中国晨报》。在孙中山多次催促下,他直到1922年才回国,任孙中山军政府秘书。”张国雄对李是男的高风亮节由衷钦佩。

梅伟强说,在秘书任上,李是男鞍前马后,追随孙中山,提出了不少建议。孙中山逝世后,李是男专事中山纪念堂的筹建,并忠于职守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对纪念堂的管理工作出了贡献。

1937年5月28日,李是男病殁于广州。冯自由为其撰写挽联:“兴唐李靖,代有贤孙,记倡义美洲,勋绩永铭金币券;顾曲周郎,偏多短命,叹收功赤壁,延寿难为铁肺人。”

旁边故事:李是男墓没于井巷

在台山市冲蒌镇南安村人采访,记者见到了83岁的李元盛。其爷爷和李是男是亲兄弟,排行老大,他称呼李是男为“二公”。

“二公的后人现在已经很少了。”据李元盛老人介绍,李是男的后人全在美国,大儿子叫振辉,小儿子叫振振。振振的儿子(李是男的孙子)有两次回乡拜祖,第一次是在8年前,第二次是在去年,在祖屋待了40分钟。“由于在美国出生长大,他只会说几句简单的台山话。”

不仅仅是后人难觅,李是男的墓地也无人能知。“广州市天河区,沙河顶65号新一街59号民居后。”根据维基百科的指引,这里应当是李是男墓所在地。然而,当记者走进这里深弄,却四处寻而不见,向附近居民打听,也无人知晓。

记者多方打听得知,如果不是广州市2003年6月启动的第四次文物普查,“李是男墓”甚至进入不了《广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列表》。正是在这次普查中,文物专家们痛心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湮灭,大声疾呼加大保护力度。

行走在李是男墓所在的井巷,记者心生感慨:先贤们出生入死、孜孜以求者,不正是子孙后代的幸福吗?寂没于市井之中,或许倒正符合李是男先生但求进步而无心名达的人生境界吧。

专家评说:辛亥革命大功臣

江门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梅伟强:

辛亥革命大功臣

他,是第一代土生华裔。按美国法律,他应该是美国公民。但在种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华人不许加入美国国籍。后来,他参加华裔美籍公民同盟会,致力于维护华侨华人权益。

他,是美国旧金山同盟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少年中国晨报》的主要创办人、同盟会与洪门致公堂实现大联合的主要推动者、洪门筹饷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他,就是李是男。1906年,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作为美国华侨中最早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李是男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当为后人所铭记。

8岁返乡,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亲眼目睹清朝的昏聩,组织“励志社”;组建“少年学社”,创办的《少年中国晨报》,被孙中山誉为“国民之导师”;领衔美洲同盟会,促使美国同盟会与洪门致公堂联合;在筹饷局尽职任事,并亲演“革命小生”,实乃一大创举……

一生追随孙中山的李是男,为辛亥革命立下赫赫功绩,却从不居功请赏,直至1922年才盛情难却,担任军政府秘书。其高风亮节令人景仰,名字永垂辛亥革命史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10424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5日 下午2:04
下一篇 2023年9月5日 下午2:05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