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顺倡建的竹秀园景春水闸
上述报纸提及的景春水闸,位于竹秀园村旗山上,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郭顺倡建(郭顺,字和辉,号景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动工兴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冬完工,是中山县第一座蓄水工程。水闸用麻石方砖砌成,长40米,宽1.3米,高12米。水闸上镶嵌有长3.7米、宽75厘米的石匾,刻有”景春水闸”,落款为”孙乾题”、”民国三十七年孟冬”的字样(孙乾为孙中山先生侄孙中山市华侨,曾任中山县县长)。
孙乾题写的“景春水闸”石匾
据了解,景春水闸原是永安公司计划在中山建造纱厂的水库,但因纱厂未建成而闲置。郭顺的兄弟郭乐当时还想利用水闸建成中山第一个旅游区,既可以为纱厂供水,同时又是旅游区。但因解放前后,他一直忙于其他事务,所以这个心愿一直未了。
重修下马岭茶亭的发起人之一林弼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一个夏日,马永灿(先施百货创始人之一)、郭泉(永安百货创始人之一)、林弼南(永安水火保险公司总司理)等中山侨商,偶然经过下马岭茶亭,看到此处一片荒芜。平日“地方公益维持恐后”、素以“豪侠”见称的马、郭、林等人,见此情形,自然是不忍听其湮没。
劝捐员名单
于是他们将重修下马岭茶亭之议,提交驻(香)港中山侨商会列案讨论,得到商会成员一致赞成,遂即发起捐款活动,由马应彪、马永灿、郭乐、郭泉、郭顺、蔡昌等人担任劝捐员。
下马岭茶亭重修图纸
经过他们的积极劝捐,中山县各界人士助力助财,很快就募得银元7083.94元,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动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除了重修亭馆,还完善了四周道路,方便百姓出行。
会计师对重修下马岭茶亭账簿的查核证明书
竣工当年10月,重修筹办处还聘请会计师李卓权,查核帐簿并出具证明书;把善信芳名、进支数目、重建经过等内容中山市华侨,整理印制为《重修中山下马岭话茶山馆征信录》,广为分发,做到公开透明。
走访渡头村雷学溢故居
另据《中山市南区志》记载,建国前,南区内的公路只有渡头村华侨雷学溢捐资修建的渡头公路,东西走向约2公里,连通唯一的过境公路——岐关西路。
侨批:被称为“20世纪的敦煌文书”
三、提倡男女平等
近代侨乡社会,由于男性出国,所以女性便要当家作主,自然她们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学识来处理侨批、地契、税务等家庭内外事务。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侨乡男女平等的观念较强。
正如陈达所研究,“与我国内地的乡村微有不同: 就是华侨对于儿女们的教育,平等看待; 希望女儿长成起来,同儿子一样,也在商店里服务;或女子出嫁以后,亦可以赞助丈夫,在商业里帮忙。”
沙涌在明女校旧址
比如,先施百货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先生在家乡沙涌村捐资办起了多所学校,计有在明书塾、在明女校、沙涌幼稚园、沙涌妇儿院等,他还创办了石岐世光女子学校,担任中山女子师范、广东女校等校校董。马应彪特别重视妇幼教育,认为“男校既有,女校不可独无”。他免费招收本村和邻村的妇女入学,扫除文盲。
(未完待续)
文章原标题是:从慈善公益事业看近代华侨如何推动乡村建设——以中山市南区华侨的实践为例。这是作者应南区知联会所请,结合将近一年走访近20个传统村落的调研成果所写的文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huaqiao/10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