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的话题开始前,我们先简单地唠两句家常:
工作几年啦?
开过年会吗?
去过团建吗?
平时同事聚餐吗?
如果你碰巧都经历过,那么摸着你的良心告诉我,在这些场合,你是不是有过强烈的想逃跑的时刻?
(来自一位曾经聚餐逃跑的同事)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越来越受不住激烈的社交了。
最典型的,莫过于涉及到同事的场合。
同事是这样一群人:
——记不住名字,有时候还会认错人。
——当别人问起身旁这位是谁?直接说这位是“微信昵称”。
——面对面聊天,想从微信里抛一个表情回复。
——朋友圈细分了好多组,同事组我是个永远不发动态的闷人。
——那天同事无意说,看你玩手机的时候,不像平时那么沉稳。吓出一身汗,以为我的微博账号被发现了。
正如下图所示,长大就是一个慢慢缩小社交范围的过程,大道至简。
但同事聚餐、公司团建,却成了这个自然过程的最大挑战。
“招聘上都说了只招开朗的人,我能怎么办,只能尬朗了。”
一个年轻人想从同事聚会里活下来,要闯过多少关?
二
我们先来百度一下 “团建” 这个词的解释:
团队建设,目标是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但紧跟着的一条百度经验,马上把这个目标打破了:
团建怎么样才能不去。
“生活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烦心事,
不是不想面对,
只是单纯的不想去”
“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伤神的事情呢!
如何有效不参加,又能赢得大家的认同呢!
该如何一举两得呢!”
“你要有一个完整的流程,
去伪装生病这件事”
关于什么是团建,这可能是百度经验解释得最准确的一次。
但大家不想去,其实也情有可原。
因为太耗体力了。身体跟不上。
团建的流程基本是一套的,分户外运动和户内运动。
轻松一点的,大夏天,在大海边做性格测试。
坐公园草坪上,用一边烤鸡柳,一边玩杀人游戏。
艰难一点的,就对不擅运动的人很不友好了。因为他们都会残酷地发现:
我的肢体和我的工作一样不协调。
定向越野,二人三足,爬山攀岩。
早上 6 点集合,去山路跑 8 公里,能把心都给踏烂。
朋友 @腿子告诉我,他们隔壁部门去普吉某小岛开会,遇到台风,被警察开船拖回来了,还上了国际新闻。
我的同事还参加过一次很凶猛的团建。
2015 年,当时还流行撕名牌,公司 30 多个人,分了三种模式。
两组人一起上,还有一对一,还有限时角色对换,攻防互相对调。
在这种时候,你永远想不到哪位同事的好胜心会被燃起来。
比如 @小西,在大家眼里,她是一个弱小的女孩。
但她用实力证明了,人不可貌相。
她摸爬滚打,摘了眼镜,眼神空洞而凶狠。没有人能靠近她。
撕了大半个小时,仿佛过了半辈子。
撕输了还要接受惩罚。
一群人躺在指压板上。
然后一个一个滚过去。
还有更折磨人的。球里运人。
艰难地越过障碍。
越过去了!
可是怎么又卡住了!
一般体力消耗这么大,都想回宾馆好好睡一觉是不是?
但事实往往是残酷的。
很可能回去之后还要比赛做饭,最后一名洗碗。
或者是集体抽奖,五等奖五百床毛毯,能抽一个多小时。
有位朋友带组团建,提前派了个同事去民宿踩点,看看环境咋样,有没有暖气。
但她忘了,这位同事当过兵。
他满意地看了一圈,回来说!挺好的!太棒了!
然后去了,大家发现屋里漏风,空调的速度,比不过漏风的速度。回来之后全感冒了。
于是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
为什么每次跟同事出去玩,回来都觉得不太值,有深深的失落感?
主要是没睡好。
同时也没吃饱。
三
我们经不起太强烈的社交刺激,还有个原因是,精神也跟不上了。
你千万别以为脑力团建就不累。
朋友@阿会 入职某国企,被邀请去几个同事家吃饭。
以为只是普通聊天,但没想到的是,他们开始了一整晚的故事杀(每人扮演一个角色,找凶手)。
选剧本的同事私信他说:
我看你是很有阅历很会表演的人 ,所以特意挑你来做凶手。
然后他就收到了 4 个pdf。
有人物背景,还有真实人物背景。
有人物细节,还有真实人物细节。
于是他度过了比工作更酷的一晚。
要看文章,要分析,还要揣摩心理动机和话术。
他还是凶手,还要进行二次创作。
“我奋斗了 20 多年,困到想自己呆一会儿。”
但是当然了,有些时候,同事聚会也让人容光焕发。
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年会。
一位男读者,因为 1 月份的年会练舞,瘦了 8 斤。
一位 96 年的小姑娘,正式上班小半年,早已习惯不化妆不带美瞳,顶着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头发上班。
在年会精心打扮了一番,一进办公室被无数人夸奖询问。
最经典的还是抽奖环节。
是抽奖,给了不相熟的同事们互相认识的机会。
——我在年会抽了个八千块的奖,之后公司的人就叫我八千块。
——昨晚年会,我中了心仪的微波炉,从此我的代称就变成了微波炉。
——还有在年会假唱的,从此就变成大家口中的小偶像。因为偶像包袱太重。
每个人都在刷新对彼此的新认识。
真正的英雄,都藏身于你身边的同事。
四
当然,同事聚会还尤其让人容易失态。
有个形容是这样的,“人造开朗”。
指原本内向的人,在周围环境的逼迫与刺激下,应激地做出开朗表现。
突然话痨、突然表现出多种肢体动作、多见于工作与聚会场合。
看着有陌生同事冲自己走过来了,心里很抗拒:
别过来吧,我不想说话!
但身体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表现:
你好啊!我在电梯经常碰见你的!
而且演起来之后,对尺度的把控就比较难,经常收不住。
回家之后会反思自己有些行为太过了,并且觉得异常疲劳。
比如过分的赞美:
一起拍了一张自拍,还没看到照片就拍起大腿,好瘦!好帅!好好看!
比如过分的自责:
仅仅是一个道歉,就发了 10 个磕头的表情包。
还是酒醒之后第二天才发现的。
这种后悔,仿佛一场社交宿醉。
这种疲惫也让你明白,就这身子骨,以后只配呆在家里沉睡。
躺着多好啊。我们就是欠躺着。
五
强行社交让人痛苦。但你以为我们不想逃跑吗,是逃不掉啊。
西班牙有一女子,因为不想跟人打招呼,装瞎 28 年。
结果最后还是被人戳穿了,因为她每天出门都带妆。
我有个朋友,社交人群承受范围,10 个最多。
有次成功被硬拉着去团建了,因为领导说,不去就扣他当月 KPI。
比起社交的尴尬,我们甚至喜欢上了加班。
有次我问一位朋友:“你们团建好玩吗?”
他说:“在送子观音庙开电话会。“
言语中有点加班的心酸,又有点逃过社交的庆幸。
下一句就接着激情工作了。
还有个故事是,到海边的第一天,hr 问大家想去哪里玩,两个程序员同时举手:
我们可以回酒店改代码吗,有点累了。
于是他们就回去了,据说那一刻是他们整个团建过程里最快乐的瞬间。
我们也不是不爱社交,而是有选择地社交,受不了太刺激的社交。
比起敷衍地应酬,我们更重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过度社交是件消耗能量的事情。
社交越简单,幸福指数才越高。
而且同事这种关系,很容易到达友谊的巅峰。
离职了就不会有联系,记不住没有交集的同事名字,工作号备注好职位,有事情根据职位说事情。
只要你想公司团建聚餐照片,“我年纪大了,经不起跟同事一起过夜了”,就可以从对方的生命里完全消失。
但就是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更容易体现温暖:
上个月有个隔壁部门的同事,在情人节那天买了一束花,单独给大家一人包了一支,一切发生得像旋风一样。
还有个两个一起做项目的部门,一起连夜加了一个月的班,每天互相怼方案,又彼此带早餐。
同事之间的暖,不在于“喜欢你,所以对你好”;
而是跟你保持着工作关系,也在互相帮衬。
所以何必非要绑在一起呢?
简单相交,保持适度距离。
比起嘈杂和拥挤,彼此留白,才显得更加珍贵。
长辈从小对我们的嘱咐就是:跟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但越长大,越觉得过度社交非常消耗能量。于是我们都开始了 #布白式关系# ,保持安全距离,才有机会喘息。
社交是这样,设计上的布白也是如此。正像OPPO的 6新系统一样,通过布白手法,让界面空间更有层次和呼吸感公司团建聚餐照片,虽然做了简化,看起来却更加有序。减少信息密度后,体验更加舒适。在 3 月 17 日的「 6 见面会」上,你还能看到更多美的细节,用轻量、淡雅的体验,治愈你的信息焦虑,点击【阅读原文】就能看直播。
我们还共同在微博发起了一次#布白式关系# 活动。转发 官方微博的此条内容,分享你的社交观点和故事,将选出一位读者,送出一台4 月 10 日即将发布的OPPO Reno 系列新品。
祝你找到最舒服的社交方式,保持距离,同时又保持快乐。
不过也别真的自闭了 ——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大量的陌生人。
晚祷时刻:
也别只顾着吐槽。
毕竟有些年轻人,不和同事交朋友,就真的没朋友了。
祝你在所有社交里
都能得到快乐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handan/12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