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10月19日,贵州省委宣传部重磅发布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主要是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这是继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后,首次向社会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全方位诠释了什么是“四大文化工程”,以及如何实施,聚合文化优势赋能多彩贵州。
展现文化新貌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
在文化建设上,2016年,贵州提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历经多年沉淀,一大批文化工程梳理出炉。随着文化建设思路的逐渐清晰,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应运而生。
在具体操作上,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把丰富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红色传统传承弘扬好,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要把阳明文化作为贵州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深入开展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擦亮贵州作为阳明心学诞生地的文化名片,打造阳明文化高地;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要充分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要持续做好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把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聚焦“四大文化工程”,从9个大的方面,系统科学制定了“四大文化工程”的128项重点工作举措,确保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近年来,贵州在文化建设上踔厉奋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文化创新创造成为新优势。
面对新时代,“四大文化工程”的实施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在新时代有了清晰描述,贵州相继统筹推出一系列重点文化举措,贵州文化价值和内涵日益为人所知,并得到更好地传承弘扬和利用,多彩贵州文化名片日益擦亮。
赓续贵州文脉
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作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地,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作为王阳明悟道地、阳明心学诞生地贵州有哪些特色,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由此昌明、影响世界;作为多民族和睦共处的聚居地,贵州民族多样性居于全国前列,是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各民族代代相续、薪火相传,用智慧和艰辛创造了风情万种的文化千岛,呈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彰显着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作为卫所屯广布的军事战略要地,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拥有屯堡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沙滩文化等独具特色和价值的历史文化。
“四大文化工程”如何实施?价值几何?
遵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孟麟表示,遵义将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征文化IP,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革命精神阐释,延展红色文化时代内涵,赓续红色文脉。
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久看来,贵州将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作为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黄荣表示,贵州将立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发挥多彩民族文化的优势,努力将文化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建军则表示,要深入做好屯堡文化的研究,阐释屯堡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屯堡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贵州拥有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省文物局局长张勇表示,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紧紧抓住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契机,积极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凝聚发展合力
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近年来,贵州肯花大力气、狠下真功夫、苦研新方法,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走进贵州把脉问诊,组织本土专家学者深入贵州各个文化场景深入研究,为贵州文化建设凝聚了发展合力。
内练苦功夫,外展新形象。讲述红色文化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重点项目“红飘带”即将迎来试运营;贵州发布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新书《心学的诞生》,深刻描摹了王阳明在贵州的悟道历程,让读者跟随作家笔墨,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贵州;贵州京剧院原创剧目《阳明悟道》夺得梅花奖,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巡演,所到之处赞誉一片。
8月底,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李忠杰、毛佩琦等来自全国的著名学者分赴贵阳市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古镇及西秀区鲍屯村、本寨村,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村,围绕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展开学术观摩,并深入研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贵州有哪些特色,凝聚文化伟力 赋能多彩贵州——贵州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挖掘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谢念表示,下一步,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紧紧锚定工作目标任务,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作出贵州贡献。
龙里县台上村刺梨种植基地。
今年以来,我省将十大工业产业之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结合,坚持加工带动,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生态食品产业作为“接一连二带三”的脱贫攻坚大产业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据介绍,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是全省产业扶贫的主力军,极大地发挥了产业扶贫的作用。
扶贫路上,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有三大“良方”。
第一“良方”是就业扶贫
蜚声中外的老干妈企业,以就业扶贫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企业现有4000余名生产工人中,80%的工人来自全省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老干妈仅仅是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工环节直接就业人员17.42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4000人,直接或间接拉动一产、三产就业人员超100万人。
第二“良方”是产业扶贫
以刺梨为例,刺梨鲜果80%实行保底价订单收购,今年保底价不低于2元/斤,比去年提升0.5元,有效保障农民利益。
如今,全省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等模式带动脱贫攻坚。
第三“良方”是结对扶贫
伸出一双帮扶手,小康路上结对走。
结对帮扶是一项扶贫政策,其提升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是精准度。在啃掉扶贫路上的“硬骨头”,聚智聚力贵州省特色食品,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扶贫功能凸显,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据介绍,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的主业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用农村产业革命成果,推动我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
具体表现为,生态特色食品企业利用“千企帮千村”平台,把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同时,在探索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我省通过创新实践,按照“12345”产业链模式,着力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一体化发展,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的良性循环格局,结出了一系列丰硕果实。
如何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我省走出来的路径是要用好工业化思维。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完成产值626.82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目标任务的52.2%,增速和目标进度在十大工业产业中排第二,仅次于优质烟酒,为近三年来最好水平。
今年以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顶住了经济下行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作为“接一连二带三”的脱贫攻坚大产业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生态特色食品企业总数8967户,规模以上企业590户,其中,农副食品加工286户,食品制造104户,饮料、精制茶、水企业200户。最近3年,生态特色食品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000多户。
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的这盘大棋中,12大农产品加工业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全省辣椒干制、加工企业已超过20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1家,老干妈贵定工厂产能加快释放,拉动老干妈公司上半年产值累计增长19.1%,拉动全省辣椒制品增长13.9%。
虾子辣椒产业园 。
全省茶企业及合作社5760家,其中初加工企业2648家,获得SC认证企业超过400家,注册商标1246个,规模以上企业150余家。
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规模以上企业16家。刺梨、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蔬菜、特色林业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各10家左右。
在12大产业中,中药材、辣椒、茶叶、特色林业、刺梨等产品加工率超过90%。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挥政府机关、产业主体、学界力量、金融机构各方优势,整合了80家单位资源,通过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互动、产学研合作,构建起覆盖食品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工作链,集中力量推进“12345发展模式”,开展生态特色食品“五化”行动,开展联系服务企业,推进服务、政策、资金等各项要素下沉,确保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下一步,我省将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围绕“12345”产业链发展模式和“五化”路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贵州省特色食品,按照“做优、做特、做精”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打造“生态底色最鲜明、地域文化最突出,产品品质最优良,标准体系最完善,品牌最具竞争力,产业体系最完善”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guizhou/15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