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美食,贵州民族报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由贵州省民族乐团、贵州省花灯剧院执演的交互式民族音画《高原·听见贵州》,其题材丰富,汇集了侗族、苗族等众多音乐素材,体现了贵州大地上丰富的民族文化大观,集中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让观众体验到贵州多民族的地域特色。

□ 本报记者 宋 兰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到贵州调研时要求,要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

如何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传播环境,挖掘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融合传播强化思想认同,成为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重要议题。

在音乐舞蹈中讲述——

文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10月28日,由贵州省民族歌舞团选送的民族民间舞《那山·那水·那人家》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中,以优美的舞姿、感人的剧情获得评委的好评。

《那山·那水·那人家》以舞蹈的形式反映我省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活发生的变化,反映了贵州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性成果。

“民族民间舞《那山·那水·那人家》展现的是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创新交融中的蓬勃生命力,以及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团长蒋仁春说。

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加强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民族歌舞团积极创编优秀文艺作品,将我省民族文化融入作品中,展现多元与一体。如,我省唯一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的民族民间舞《嫁》。该舞蹈取材于铜仁土家族“哭嫁”习俗,独具贵州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美食,体现了多彩贵州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

在贵州,贵州省歌舞剧团、贵州省民族歌舞团、贵州省花灯剧院、贵州省民族乐团等艺术团体都长期致力于文艺创作、文化普及,通过文艺作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为全方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贡献文艺力量。

由贵州省花灯剧院、贵州省民族乐团共同执演的贵州花灯戏《红梅赞》,以贵州花灯戏的剧种唱腔为本体,融合地方音乐特色,以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再创歌剧《江姐》,使得传统贵州花灯戏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生命。

由贵州省民族乐团、贵州省花灯剧院执演的交互式民族音画《高原·听见贵州》,其题材丰富,汇集了侗族、苗族等众多音乐素材,体现了贵州大地上丰富的民族文化大观,集中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让观众体验到贵州多民族的地域特色。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有效载体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美食,贵州民族报,民族文艺是党的文艺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贵州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等于一体,创造了一批批文艺精品力作,用文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重要贡献。

用鲜活故事浸润人心——

有效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百苗图》体现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从《百苗图》各抄本可以看出,清末民初贵州各民族交往频繁,交流密切,在经济交往、政治交往、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有体现……”2023年10月23日,《典阅贵州》第一集《百苗图中的民族交往故事》在贵州电视台六频道播出,向世人讲述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典阅贵州》系列片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系列片计划拍摄100集,将以贵州世居民族经典古籍为依托,展现多彩贵州的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讲好多彩贵州民族古籍经典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把“模范省”建设的宏大理念转化成一个个鲜活故事,以浸润人心,让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思想、理念、情感等潜移默化地对受众产生影响,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这一方面,贵州积极主动,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如,去年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赛事,各族群众在超过300亿网络流量中,把特色美食、非遗产品等推向世界;去年7月以来在贵阳火热开展的“路边音乐会”,让各族群众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2023年11月18日晚在贵阳举办的2023贵州民族大联欢,来自贵州各地的各族群众通过民族舞蹈、民间杂技展演等,展现多彩贵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贵州各族群众一起看表演、赏非遗、听音乐、逛市集,有效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

如何讲好“模范省”建设的故事?贵州已经有了答案。用一个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线上线下”相结合——

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量

双语宣讲小分队走村串户、“推普兴乡”行动走进山区、“和谐家园”慰问演出深入基层……近年来,省民宗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2023年12月8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览《林则徐在新疆》,“伊犁筹边”“履勘南疆”“未雨绸缪”等5个主题72件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展。

这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之一。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20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完成了35个专题展和临时展览。接待观众32万余人,接待各单位及旅游团体近200个、讲解服务近8000人次、接待研学团体到馆开展研学活动20余场次。

此外,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积极和社区、学校开展基地共建,常态化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目前,共建“民族文化教育实践基地”10家,与共建基地共同开展活动14场次。

“我们通过和社区、学校共建实践基地的形式,开展了大量民族文化活动,让青少年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我们会将学生的苗绣、蜡染、绘画等成果收集起来,在博物馆内进行展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贵州省民族文化宫副主任、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舒彩前说。

2012年,为更好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繁荣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在完善以往送戏下基层等慰问演出的基础上,组织演职人员深入我省民族地区开展巡回慰问演出,并正式将这场巡回慰问演出定名为“和谐家园”系列慰问演出。

目前,深入我省民族地区开展“和谐家园”慰问演出已成为贵州省民族歌舞团的常态化活动,从2017年以来,共计开展慰问演出169场,覆盖全省9个市(州)及60多个县、乡(镇)、村。

“‘和谐家园’慰问演出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和全省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致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观众人数达30万人次。”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团长蒋仁春说。

为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加强“滴灌式”宣传,我省在做好常规新闻宣传策划报道的同时,还以影视、短视频等为载体,运用现代视听技术打造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新媒体产品,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互动式、立体式、沉浸式传播,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去年以来,贵州省民宗委联合中新社、《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等平台,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方式,刊播新闻报道357条,播放“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主题宣传片31次,触达频次5200万+人次;制作《贵州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论坛》专题片,在《影响力》栏目和动静APP同步播出;筹备拍摄《最美家乡色》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6期,目前,拍摄完成百里杜鹃视频1期;“村超”“村BA”系列宣传在《贵州民族报》报道90余篇,完成省广播电视台组织拍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微视频,鼓励引导全省民宗系统关注、转发、点赞“道中华”APP近万人次。

云贵高原之上,这里的水土较为贫瘠,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里的居民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饮食就是他们在这一地区顽强生存的见证,通过这些当地的传统食俗,还能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贵州文化的精髓。

贵州各族由于地处高原,山高谷深,气候变化大,加之劳动条件艰苦,各族群众热情好客,所以好饮酒。贵州各族农村,过去几乎每户都会酿制低度米酒,民间称“夹酿酒”或“晃荡酒”,用以自饮和待客。花溪、青岩一带布依族酿制刺梨酒,惠水、平塘一带的布依族酿制黑糯米酒,三都水族的九阡酒,酒味清甜淳和,别具风味。

贵州各族群众除喜欢饮酒外,还普遍爱吃辣椒,民间有“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的说法。辣椒吃法很多,鲜、干均可食用。除一般作为佐料,伴以肉食、菜蔬、煎、炒、焖、炸。

或用干粉熬制,制成红油,用以调佐料粉、面贵州主食是什么,独具特色的贵州饮食文化,或以干粉调以葱、酱油、醋、香油,制成蘸水,蘸吃菜蔬外贵州主食是什么,更有以青鲜者入锅焙熟,再加油、盐、酱等佐料,做成“鱼鳅辣椒”,美味可口。每到秋季,选取鲜红辣椒,加姜、蒜以刀宰碎,加盐入坛密封做成酸辣椒,用以炒菜,酸辣适宜,味特鲜美。

壮侗语族各族和苗族、瑶族,日常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糯食,每逢年节打制糍粑、耳块、蒸黄粑,吃法分烧吃、煮吃、煎吃、炸吃等,有的还以煮熟后之汤圆或糍粑,放在炒熟捣细的黄豆粉内反复翻滚,入口亦别有滋味。

安顺一带的屯堡人,还用糯米制成一种“粑果”,颇似近年市场出售之虾片,烹炸或热炒后,迅速膨胀,入口香甜酥脆,亦颇具特色。壮侗语族各族还爱吃酸菜,独山制的盐酸美味可口。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侗族有制作腌鱼、腌肉的传统,其制法是将新鲜猪肉或鱼类和蒸好的糯米饭,一样一层地装入坛内,密封储存,数日后取出食用,略带酸味,十分鲜美。彝族住地多高寒山区,主食以玉米、荞、麦为主,副食除一般菜蔬外,爱吃酸菜煮红豆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guizhou/14133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4日 下午8:03
下一篇 2024年1月15日 上午9:04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