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语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将白云机场周边区域打造成为广州发展的北部增长极,带动粤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近期花都区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报业集团推出“北部增长极 广州新未来——花都加快打造广州发展新增长极”系列报道。广州花都发布同步推送,这期请看第一篇《广州,向北:一座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广州以前有这样一种说法,其背后凸显了以珠江为轴的城市发展脉络。
伴随着珠江两岸交流密切,“河南”“河北”的说法已经消弭,广州城市发展进程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2000年,广州开全国之先河,出台了中国大城市中第一个战略规划——《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并提出了日后影响深远的八字策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同年,番禺、花都撤市建区,使广州城市形成由山到海100余公里的纵向发展框架。通过构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重塑城市未来发展格局,广州的城市骨架,也由“山、水、城、田、海”而变得清晰明朗。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全国城市百舸争流、奋勇争先。一方面,广州虽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全省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之一,但其他城市吸引力日益增强,对高端资源要素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广州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要跑出高质量和新气象压力不小。
因此,形成南部、东部以外的第三增长极成为夯实城市地位的一种重要呼声。去年底的广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将白云机场周边区域打造成为广州发展的北部增长极,带动粤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向北,做强做优全球“顶流”枢纽机场及其周边地区,一个让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彰显的战略构想正在形成。
城市演进,多极引领
广州,为什么需要新增长极?
在当今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受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影响,城市区域化发展已是新的特征,城市空间已经开始从个体城市走向都市圈。
一方面,城市的地域扩张不断向郊区扩散和再集中,形成多中心的区域城市形态;而另一方面,在区域范围内,城镇群体化发展,形成由多个核心城市组成的连续城市化区域,即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在世界不同地方,如伦敦大都市圈、巴黎大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北京首都圈等,都经历了由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也为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其中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如上海“十四五”规划要求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打造为“五大新城”;深圳构筑“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西安“北跨”发展提出“都市新中心”战略等。
事实上,广州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实践,正是不断朝多极化的发展方向“演进”。摊开地图来看,珠三角城市群以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带作为区域发展主轴,构成了一个“人”字形的发展构架广州 城市特色,广州正处于这个发展主轴的交汇点上。
按当时规划要求,广州城市新空间就集中在两条轴上,一条是“东进轴”,另一条是“南拓轴”,这也是接下来许多年广州发展的聚焦点。为了加快向两个新轴向空间的拓展,广州高强度加大这两个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优势政策倾斜,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出台后,广州东向南向轴带上一些节点平台地位更是水涨船高。
时至今日,这两个方向已经是当下广州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往南看,“十三五”期间,南沙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是广州发展最快的地区;往东看,2021年,天河区、黄埔区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市前二,绝对的经济实力担当。
无论是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还是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南站、庆盛枢纽,这些分布在“南拓轴”和“东进轴”的重要节点已基本成形,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支点。这些初步成形的多中心节点,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更是描绘了未来城市基本轮廓。
大城市需要大而强的内核。20多年过去,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的超大型城市及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力、带动力和联通性已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需要一个更为强大能级的广州发挥引擎功能。
然而,一方面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区域发展能级还有待提高。从全年GDP总量上看,2021年仅有天河、黄埔、越秀3区超3000亿元,4区迈上2000 亿元台阶,还有4区低于2000亿元,区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亟须统筹推进区域间、城乡间的协同发展,不应也不能忽略城市发展的广阔腹地。
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是广州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既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亟须主动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空间,布局新兴赛道,培育新的增长点。
全国城市已经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参照国内国际先进城市多极核的发展经验,面对内外部不确定的环境,在南拓东进之外,当下的广州是否需要新的增长极?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在历史进程和城市跃升的双重考量下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确立一个新极点链接四方,并将其独立重视起来,才能更好集聚广州都市圈广阔的腹地资源。
航空枢纽,天然引擎
哪里,能成为增长极?
交通与经济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从汽车到火车再到高铁飞机……交通的发展为经济注入持续的活力。进入21世纪,飞机在信息文明时代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其为最具价值的商品和旅客提供高效运输,通过最大的活动半径深刻影响着全球化发展进程。
当前,城市的发展与以航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紧密相连。尤其是大型机场所在地的航空枢纽发展,能够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规模经济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机场是现代化城市的必备要素,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前提。如马尔代夫因四面环海、交通不便,曾一度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1981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旅游业则一跃成为了马尔代夫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而机场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集散地,是其他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如重庆曾创造了“400米跑道上万亿元产值”的发展奇迹——2010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将原拟建设的3200米跑道延长到3600米,满足了波音747货机的需要,进而推动惠普、富士康等一大批世界级IT企业集聚。2014年,重庆生产笔记本电脑64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了5000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
与机场相关的航空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宽、带动效应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如新加坡GDP的20%来自航空运输,在金融、服务、旅游、物流等各行业里,航空业始终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正是因为航空业将新加坡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才凸显其全球城市以及国际商务与贸易中心地位。
航空业还可以产生持续驱动力,放大社会经济发展效应,是经济的“倍增器”。国际民航组织曾测算,民航投入和产出比率是1:8,民航所发挥的经济驱动作用远大于其自身经济贡献。每100万航空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能够带来1000个直接工作岗位;每新增10万吨航空货物,将直接创造出800个工作岗位。根据测算,未来大兴机场将推动北京南部区域占全市GDP的比重提升至32%左右,对于形成全市经济总体平衡发展的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约翰·卡萨达教授在《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一书中提出,在速度经济时代,机场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节点,也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不断吸引众多与航空业有关的行业集聚到其周围。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在机场以及交通走廊周围集聚,一种新型的城市出现了——航空大都市。
快速崛起的航空都市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依托于航空运输机场的空港新城建设已成为全球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航标、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和推进城市化的新模式,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美国孟菲斯机场、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荷兰史基浦机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国际枢纽机场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城市发展的增长极所在。目前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增加到17个,广州便是其中一员。
事实上,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白云机场多项业务指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便位居全国第一,一度成为国内最繁忙的机场。随后完成新旧机场转场,又不断经历扩建,伴随着第三跑道正式投入使用和T2航站楼启用,跃升为国内三大枢纽机场。2021年又正式动工建设T3航站楼。
“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从商品主导到商品和服务并重,需要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快速轨道网络支持,将推动形成从广州白云机场到香港机场的广深港‘机场+轨道’高快速交通走廊,并在一系列交通枢纽周边形成高端产业集群,最终形成世界级科技创新大走廊,广州白云机场和广州北站所在的北部地区必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认为。
可以说,属于广州的航空经济时代有条件也应该要到来。
向北一跃,海阔天空
广州北部,能否担当增长极?
比较2001年和2021年近20年数据,东西南北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形成新的趋势:东部稳定增长,南部逐步上扬,北部总量提升但占比下降。
从广州城市建设20余年的历程可以发现,东进、南拓都取得不俗进展,北优保护了绿水青山但缺乏强劲的动力引擎,特别是机场这个庞大的动力源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围绕机场周边产业还是较弱。
近年,在全球疫情影响之下,广州呈现出综合性门户城市的韧劲和底蕴,白云机场是最典型的代表:2020年,这个枢纽机场超越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成为当年全球最繁忙的机场,这也是中国机场首次问鼎全球年度客流量第一。今年国家民航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显示,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为402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204.49万吨,分列一、二位。
而根据《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综合排名来看,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前三,但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机场带动作用是不同的。评价指标中“临空经济区影响力指数”,反映的是临空经济区对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2020年,广州白云机场仅排名第1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州临空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突出,国际航空枢纽的动力源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去年底的广州市党代会报告中,北部的战略意义大大提升,体现出一座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此前也作出了呼应:做大做强做优白云国际机场,全面提升广州全球化运输能力,以“双芯两极”全面布局,最关键的“航空芯”则是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连接广州北站、广州机场站、知识城站,打造世界级空港和空铁联运枢纽。
做强做优世界级的白云国际机场,这是推动包括花都全域、空港经济区、白云北、黄埔北等广州北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其背后包括两重意义:
一方面,真正发挥白云国际机场辐射带动作用。
“就如北京大兴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白云国际机场也应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动力源。”在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看来,以民航大学团队测算的指标为例,上海虹桥机场所在的长宁区,2019年单位土地面积完成GDP为43亿元/平方公里,浦东机场所在浦东新区为10.52亿元/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广州。白云机场周边地区的发展尚有巨大潜力空间。
从现实来看,广州周边区域机场正加快升级,枢纽之城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各大机场所在地也纷纷发力临空经济。广州南北纵深长、北部空间大,以花都为核心的北部区域国土面积超过3600平方公里(含花都、白云北部、黄埔北部),占广州国土面积的近半。机场所在的花都区实体经济基础坚实、先进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空间潜力巨大,其产业地块总用地面积占全市的27.3%,为全市最大。白云机场周边有空间形成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能级。
另一方面,体现省会城市在全省区域协调大局的担当。
广州北部地区与清远南部、韶关东南部、佛山东北部接壤,土地、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在这里打造新增长极,有利于拓展广州经济发展腹地和战略纵深,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广州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利于发挥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更好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促进粤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后,与广州北站通过空铁联运可把机场腹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泛珠区域,覆盖人口超过4.53亿,想象空间巨大。有专家曾指出,空铁组合枢纽通过导流充分激活区域内的特色文旅资源。“交旅融合”的本质就是通过轨道环线将交通网络“连起来”,产业协作“串起来”,让大湾区北部与粤北地区真正迈向全域旅游,充分体现广州作为龙头的带头作用。
向北广州 城市特色,广州,向北!,无疑是广州迈向活力全球城市的重要一跃。正如广州北部在大湾区城市群“人”字形发展构架的顶端一样,未来城市在东向南向之外的新增长极也将落在北部。
如果说,城市南拓东进是向海而兴,那向北则是腾空起飞。围绕白云国际机场打造新增长极,广州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来源丨南方+、广州花都发布
报料邮箱:
商务合作(微信同号):
北京有不少好看的地儿,或壮观,或自然,或古朴,或繁华,再想象一下要是能每天对着这些地儿“用膳”,该是多大的享受。你别以为这就是想象的事儿,今儿就带您溜达一圈,搬把椅子外边吃,去景观餐厅体验一回北京古城的绝美“后花园”。惊艳目标地:故宫四合轩西餐厅
“错落年间,我许你一世欢颜。斑驳琉璃,我予你一生爱恋。”看过《失恋33天》的朋友一定记得里面那个能看得见故宫的餐厅吧?是的,就是这里!坐在四合轩二楼的沙发上,尽可饱览故宫皇城的壮观景色。这里曾是北京*重要的现代艺术展示场所之一,如今他们已将画廊业务转移,在这里一心经营西餐。
四合轩西餐厅*不错的一道菜就是烤羊排伴新疆烩菜,配上甜玉米饼和绍兴黄酒,真是南北东西汇集一盘,堪称融合口味菜肴的典范。如果你也想来此体验一下这混合的口味并且欣赏皇城脚下的绝美风光,那么你要注意一下时间,因为这里只做晚餐,然而餐厅内靠窗户的位置是欣赏紫禁城与护城河的*佳位置。人均:450元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大街95号(故宫东门正对的马路路北)电话:
惊艳目标地:前门前门M餐厅
“前门楼子九丈九”,是历代皇帝的“龙车专用道”,也是重要的防御工事和礼仪制度。2009年,前门M餐厅正式亮相于北京前门大街。这条拥有逾600年历史的古街,是当时京城***、*繁华的商业街。位于前门大街2号前门M,与***广场仅咫尺之隔。食客们即可在此坐享***与紫禁城的宏伟景色,又可感受北京的历史积淀与摩登时尚。
这里的午餐丹麦三明*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然而对于吃货们来说前门M餐厅的下午茶也是你不可错过的好去处。尤其是晚上,前门城楼处的灯光会全部打开,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坐在外面欣赏着前门的美景,品味着地地道道的西餐没事,真是相当惬意。人均:¥388地址:东城区前门大街2号3楼电话:
惊艳目标地:北海乙十六(北海御膳堂店)
当年乾隆下江南,行至扬州忽然念起了白塔,于是有了“皇帝一戏言,一夜造白塔”的传说。在乙十六,无需白盐万斤,便可与白塔零距离接触。餐厅位于北海琼岛,白塔脚下,经营官府菜,装潢金碧辉煌,十分晃眼。
谁说赏北海白塔划船才是*好的方式?在乙十六你会离白塔很近,到了晚上,四周灯光明亮,昔日始皇阿房宫“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歌台暖响广州特色窗户,北京地标特色景观餐厅推荐 北京哪里的餐厅可以看风景,春光融融。”今观此景,仿佛可见。人均:¥385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城区和平里中街乙16号(地坛公园北门西100米)电话: -106
惊艳目标地:景山皇家驿栈酒店食餐厅
景山,原本是明成祖朱棣兴建紫禁城时,取风水说法“靠山”之意而修;然此靠山,终不可靠。想当年崇祯帝残步上山,俯瞰祖先一手建立的紫禁城被清军蚕食鲸吞,不知是否曾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和伤感。
搬把椅子,坐在皇家驿栈酒店食餐厅户外广州特色窗户,你的视线与远处的亭台楼阁在同一水平线上。尤其是在半晚时分,如果天气大好,远处的晚霞和这璀璨的灯光相呼应。在这里还有个小细节就是桌子上有一盏小香薰灯,里面蜡烛散发出的微光和清香让你觉得相当有情调。人均:¥183地址:东城区骑河楼街33号皇家驿栈酒店4楼电话:
惊艳目标地:什刹海小王府餐厅
什刹海周围有许多的王府和花园,这一带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然而小王府餐厅并不是指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皇家庭院,而是指小王的府邸。院内楼台亭榭,百米长廊连贯东西。两处在院中水面上建造的玻璃厅房与传统的北方中式古建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每年盛夏,满塘荷花将整个院落更是装点得如入圣境。
昔日京城的许多旧景:积水潭、沙滩、天桥等已不复存在,什刹海是少数保持完好的景观。小王府独揽宽阔的湖面,狭长的阳光房明媚清新,两岸荷花香气宜人。到小王府餐厅每位食客必点的就是经典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口感再配合这风景,让你坐在濒水临窗的餐桌前,怎能不想大快朵颐呢?人均:¥247地址:西城区前海北沿15号(近荷花市场)电话:
食在广州。广州,这是一座以美食联通世界、以美食传递人情味的城市。聚焦“推动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议题,2023年第二期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近日邀请政协委员、行业代表,以及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围绕优化餐饮行业生态、弘扬广府饮食文化、行业监管兼顾“力度”与“温度”等话题,开展现场调研、汇聚观点和智慧,共同探寻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
广州将“美食之都”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张城市名片之一,未来会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进一步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要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
协商点一:优化行业生态,餐饮业打出发展“组合拳”
“食在广州”,代表广州消费文化的城市名片
广州美食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已经形成独特的岭南饮食。明清时期,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城市,“饮食之胜,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到了近代,餐饮包罗万象、融汇四海,南北风味并举、中外名吃俱全、高中低档皆备,“食在广州”之名著称于世。
民以食为天,来自不同行业的三位政协委员们对“食在广州”有着各自的故事和体验。
“我在广州生活十多年,最喜欢的就是广州的烟火气。”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表示,这几年,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餐饮行业多元化发展始终是这座超大城市的魅力所在。
“好吃并不因为贵,也不因为什么难得的食材。广州餐饮行业的现状有其历史渊源脉络,也是近40年来市场发展的结果。”市政协委员、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利平说,“食在广州”让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虽然粤菜体系为主体,但其他地区菜系也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行业处于融合发展状态,与广州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特质相符。他回忆,当年曾为了吃蛋挞辗转反侧,半夜起身踩单车从海珠区跑到惠福路买通宵出品的蛋挞,一时兴致、一时心情是广州生活的一种写照。
市政协委员、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朱天芳也对广州饮食的包容性深有同感。无论是西关的传统美食,还是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到现在各式新派餐饮、融合菜,堪称品类齐全、应有尽有。无论是跟亲朋叹早茶,还是相聚各色餐馆,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口味,都能带来独特的体验跟享受。
跟各位委员的广州美食印象相符,以包容、创新为核心元素,目前广州餐饮业市场主体超过15万家。各种类型餐厅遍布大街小巷,从传统老字号到网红餐饮,随处可见美食为生活添上的烟火气。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介绍,作为餐饮大市,广州一来市场主体多,市场化程度高,二来餐饮企业多元化,饮食品类多样,三是餐饮消费客流多,餐饮业营收排在全国前列。早在2015年,广州就成为全国首个餐饮消费零售额突破千亿的城市。如今,广州正倾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亟需规划呈现具有标志性、内生性、关联性、产业性的消费矩阵。“寻找能代表广州消费文化的名片,‘食在广州’当仁不让!”他说,“食在广州”以其海内远洋之盛名足以撩拨世人欲望,其朝“茶”夕“宵”之烟火足以点燃百业蒸腾。但近年来,受到突发疫情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餐饮行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市商务局: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
谈及广州餐饮业面对的挑战,广州酒家经营者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赵利平指出:一是缺乏大流量的爆品。都说粤菜好吃,但具体哪一道菜、哪一款小食,则缺乏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像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等平台总部,中国餐饮SAAS数字化系统前几名的哗啦啦、美团、客如云等企业也不在广州,餐饮企业数字化的投入与应用偏低。三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不足。缺乏高端餐饮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理论研究与学术分析专业机构,对现象分析与亮点提升及人才培养不利。四是市场化推广空间大。餐饮投融资市场不够活跃,多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
王永华认为广州特色餐饮美食,“食在广州”的历史招牌亮不亮,取决于行业影响力大不大、竞争力强不强。她建议扶助老字号品牌创新经营,同时遴选本地餐饮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打造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广州名菜”,并且借助科技赋能,推出高端预制菜,把广州品牌企业、品牌美食推广至全世界。
“政府可着眼长远,作全盘考虑。”朱天芳表示,目前市场自然形成了一些餐饮消费集聚区,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增强影响力。她举例说,政府可牵头多举办高等级的城市美食推广活动,如美食节、餐饮展、技能赛等,带动产业链融通发展,并支持广州企业通过连锁化经营方式走出去,传播广州美食文化。通过高质量的饮食产业链,带动各产业跟进,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程钢认为,向世界人民讲好“食在广州”的中国故事,关键在发挥美食的“自传播”优势。以“大美食消费”为突破口,举全市之力作战略投入,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确立一个重要支点。他以今年2月市商务局牵头举办的餐饮产业大会为例,建议广州可策划一年一度的国际级别美食节庆,“名菜”“名牌”“名厨”三位一体,让广州餐饮“吃得好”“立得住”“传得广”。
市商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小华介绍,广州将“美食之都”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张城市名片之一,未来会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进一步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兑现餐饮产业链扶持政策,对发展“餐饮+”、预制菜、数字化等优秀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经营贡献奖励,对餐饮类展览活动给予最高150万元补贴,并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在广州举办餐饮上下游产业展会。在“金融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产业联盟”蓝图之上,市商务局聚焦餐饮创新和投融资,帮助餐饮企业对接连锁发展资金需求,组织社会资本与餐饮企业对接,推动餐饮企业资本化、连锁化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要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王小华表示,市商务局与携程、抖音、高德等平台,以及航空公司合作,推出住宿、机票等优惠措施,将旅游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同时引导餐饮企业用好平台工具,加快数字化发展。此外,市商务局将继续支持米其林发布广州指南,支持美团、抖音等平台、媒体机构举办行业活动,为广州餐饮引流。
协商点二:弘扬广府传统文化,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好吃是硬道理,文化是生命力”
传统文化是饮食的基因。融汇中西的多元文化成就了广州餐饮行业的多彩变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网红作家、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林卫辉表示,岭南文化特质反映在广州饮食传统之上。一在求新求变,敢为天下先;二在务实,相对于仪式感,更追求“平靓正”;三在包容,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就是善于学习,为我所用。
赵利平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饮食的新书,涉及饮食文化形成的思考:“饮食的演变是文化的演变,文化的趋向是饮食的趋向,人们喜好、习惯、审美的变化都会影响饮食变化。另外,关乎饮食,变才是不变的永恒。传承、守正、创新、解构、融合、突破,有时甚至要跨界要把不同的文化元素引进才能令人既熟悉又耳目一新。归根结底,好吃是硬道理,文化是生命力。”
用文化赋能餐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也在持续探索中。该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表示,广州成为米其林指南在中国内地的第二个评鉴城市,粤菜师傅工程“百厨百店”向纵深发展,“粤菜师傅”已成为一张旅游名片。在资源整合方面,广州推出“旅游+美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利用《财富》论坛、“读懂中国”、亚洲美食节、“广州欢迎您”等大型平台,展示美食文化,助力文商旅融合发展。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也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社媒传播矩阵,通过国内外社交媒体,加大广州美食文化乃至中国美食文化输出。
赵利平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可支持打造一批展示广州饮食文化的专属场馆。比如,集全场景体验、多空间联动、跨界文创于一体的岭南文化标杆——“粤菜文化博物馆”,探索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宣教研学、品鉴体验、非遗文创“共冶一炉”,打造“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实现“听完可做、看完可尝”,促进粤菜文化展示和粤菜餐饮体验的深度交融,以文脉滋养城脉商脉。
王永华也认同,餐饮行业要做到与文化相融合、相促进,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在餐饮行业弘扬传统文化,除了饮食文化外,其他优秀文化也值得借鉴、融合。比如,岭南饮食选用食材注重因人而异,烹制方法注重因时制宜,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是把人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的;又比如,节俭的文化,这既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粤菜出品精致而适量,不会因量大而造成浪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议在餐饮行业中转化推广,打造更多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和消费爆款。”
陈泽华代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回应称,近年来,广州在积极推动美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打造诸如“粤菜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让市民游客感受粤菜文化的独特内涵,增强消费活力。下一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以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方向,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支持餐饮业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开展粤菜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工作,加大餐饮类非遗项目宣传推广和传承人培养力度;二是策划推出一系列美食网红打卡点,发布一批美食新消费场景,编写美食推文攻略,将美食文化融入外出推介参展等日常工作中。
协商点三:监管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温度”
让企业知道“标准是什么,红线在哪里”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红线,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底线。广州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餐饮重点领域,把“严”的主基调持续贯彻到日常监管执法工作中,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22年全市系统共检查餐饮单位22.2万家次。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着眼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让监管更加科学、高效,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监管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王永华委员表示,政府应兼顾两方面,既要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作用,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障大家吃得安全、吃得安心,也要发挥政务服务职能作用,让监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加强政策保障,改进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朱天芳委员也在实地走访调研中获悉,广州通过全面推广使用网络餐饮“食安封签”等措施,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维护了餐饮行业的安全发展。
作为行业协会负责人,程钢对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办企业、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努力深有体会。他以《广州市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工作指引》为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其新开办的直营门店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并书面承诺的,可先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后开展现场核查。“这对于成熟的餐饮企业加快连锁化发展是很大的利好。”
“说到保护,监管确实是很重要的部分。”程钢从餐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建言:除了监管这种刚性的保护,也期待看到一些对于恶意投诉炒作、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的打击。营造更为宽松、容错、惠企的营商环境,为广州美食连锁品牌做大做强提供良好的土壤。王永华也建议,政府部门除了对企业进行监管,也要加大对虚假投诉、恶意曝光、职业举报等行为,以及自媒体靠造谣传谣、恶意炒作博眼球引流量来攫取经济利益等做法的监管力度。要对典型的恶意炒作时间予以适当曝光,组织餐饮企业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分享和学习培训,让餐饮企业更懂得自我保护和依法办事。
赵利平委员补充说,职能部门一方面要针对侵权假冒、造假售假、勒索敲诈等违法行为,加大稽查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拓宽企业经营行为合规咨询渠道,及时解答经营行为是否合规等疑惑,提高企业依法经营水平。同时,他呼吁监管工作适度前置,多给企业分享监管案例,发挥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正面案例的榜样作用;在普及监管标准方面,多做一些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工作指引,畅通沟通渠道,让企业知道“标准是什么,红线在哪里”,齐心协力共同落实食品健康责任。
“从监管和执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样重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红兵回应称,监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严厉打击餐饮行业的违法行为,净化餐饮营商市场,打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广州特色餐饮美食,广州“有事好商量”:建“一江两岸”美食长廊,布局11个区特色餐饮,加强对餐饮行业的培训和宣贯,提高餐饮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
为打击虚假投诉、恶意曝光等行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建立投诉举报黑名单,对于涉嫌敲诈勒索、诈骗、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等行为,一经查实,即联合公安部门依法打击。
为擦亮“食在广州”品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通过媒体在网络开展“食在广州”品牌形象征集、注册商标,同时制定“食在广州”星级评定标准,预计今年内将推出一批“食在广州”星级社会餐饮单位。李红兵介绍,符合条件的预包装食品也可使用“食在广州”品牌标签,让广州美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打响“食在广州”城市品牌,促进全市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众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商实践
走进餐饮企业,实地去看、去问、去想,从“后厨”角度去了解广州餐饮的现状和方向,最大限度展现企业意愿、反映企业心声,共同参与一场高质量的协商。
“有事好商量”打造了一个富有广州特色、让政协委员们更好践行使命的议政平台。
——市政协委员朱天芳
深入调研、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广州部分餐饮企业不温不火的问题症结,共同探求改善路径与发力点,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擦亮“食在广州”名片。
这种以政协委员带动,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透过行业、学者、政府部门、消费者等不同视角,深入现场、集思广益、聚力发声,确实是有的放矢的好办法,体现出广州政协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上思路多、方法好、措施实、成效明显!
——市政协委员赵利平
身为从事食品领域研究的大学教授,我借助“有事好商量”平台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助集思广益,推动专业工作。“有事好商量”使好的设想能够通过面对面的“直通车”方式直达职能部门,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希望以此为开端,不断探索完善这种协商机制。
——市政协委员王永华
本期“有事好商量”通过专家学者协商,充分听取意见,共同出谋划策,帮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帮扶政策出台、餐饮文化宣传、招商引资方面制定更多更贴近企业所需的具体措施。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李红兵
本期“有事好商量”在推动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上,突出了创新工作的引领、文旅资源对餐饮发展的赋能、政治协商的力量,体现了广州政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把政协组织的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推动视角互补、意见互融、协商互动、提办互促。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委员们的建议,结合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重点做好支持餐饮业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策划美食网红打卡点等创新实践,让协商的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道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beijing/13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