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厦门的华侨新村,很多人想到的是华新路、南华路。但厦门最早的华侨新村,却建于民国时期,它隐匿于连接厦禾路与禾祥西路的美仁隧道之上,并不被大众所知晓。
▲美头山华侨新村1号旧路牌
美仁隧道的所在地是一座高度不到24米的小山坡,原本做“尾头山”,东边的社里叫做“尾头社”。后来,“尾头山”雅化成“美头山”,而“尾头社”雅化成“美仁社”。社内的美仁宫更是无人不晓。2000年以后,美仁社在城市建设中不断的萎缩,而本不高的美头山也已被周边的高楼大厦所淹没,只有1992年才打通的美仁隧道时时刻刻接待着穿行于厦禾路与禾祥西路的居民。
▲美仁山通道,左侧的坡路通向美头山。
早在民国时期,美头山一带就规划有“美头山新区”。从地图上看,新区里道路纵横交错,多达10余条。不过对比今天的路网与建筑,这个新区似乎并没有成功实现。其实当时厦门有很多像这样的新区最终只停留在纸上,主要原因是1930年代中期南洋经济的萧条及厦门沦陷。
▲1938年的厦门街巷地图,美头山一带被规划为“美头山新区”。
抗战胜利后厦门华侨,安溪县籍的印尼华侨陈丙丁等投资在美头山开拓一块坡地,兴建华侨新村。可是只建了3幢楼房,就因物价暴涨而中止。不过好在这三栋楼并未随着美仁宫一带的开发而被拆除,让我们在今天仍旧基本可以看到它旧时的模样。
▲美头山华侨新村全貌
沿着美仁隧道左侧的坡上行便可到达找到这三栋民国时期建造的华侨新村楼房。三栋楼一字排开,建筑风格中西兼容,2号楼为中式清水红砖墙,1、3号楼则为西式砂灰粉墙。三栋楼皆高2层,水泥瓦屋面,带花园式独立庭院。不像其他民国时期的别墅那样有精致的铁艺与张扬的雕花,取而代之的是朴质无华的砖瓦围墙,反而与解放初的华侨新村在体积上、风格上更为相似。因此可以说,美头山华侨新村虽然规模小,却为10年以后,新政府建设华侨新村,提供了参照。
▲美头山华侨新村1号楼,米黄色砂灰粉刷外墙
▲美头山华侨新村2号楼,清水红砖外墙,为三栋楼中体积最大
▲美头山华侨新村2号楼,百叶窗是区分民国华侨新村与解放后华侨新村的一大特征。
▲美头山华侨新村3号楼,白色砂灰粉刷外墙
解放初期,为了吸引侨汇及华侨归国居住,中国的南方兴起了建设“华侨新村”的高潮。那时几乎侨胞多的城市,都设有华侨新村。厦门市华侨新村筹建会于1956年成立,帮助华侨汇款在厦门建房,并由厦门市政府专门划出地盘,按华侨的意愿进行设计、建筑华侨新村,解决华侨落叶归根的问题。其建设的房子主要分布在华新路、公园西路、白鹤路、南华路等地,较具规模的是华新路-公园西路华侨新村以及南华路华侨新村。
门手绘地图)
▲华新路华侨新村全景
厦门解放后的第一个华侨新村位于老体育场东南侧,始建于1957年。其道路命名为“华新路”即“华侨新村”之略。当时,有特种二款,甲种三款,乙种四款,丙种三款,以及公寓二款共14种不同户型供华侨选择。价格也从最低的8000元到最高的63500元不等。
▲华侨新村特1种户型设计图
1957年-1963年,“筹建会”在华新路建造新房31栋,大多数为2-3层的花园式独立庭院,环境幽雅。建筑风格以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瓦屋为主 ,也有平顶楼房、以及花岗石墙面、水泥粉刷墙面的楼房。厅房地面以花砖或红方砖为主,厕所多使用水磨石或马赛克地面。
▲华新路13号,花岗石平顶
▲华新路32号,清水红砖墙、水泥瓦屋面
▲华新路35号,清水红砖墙、细石勒脚、水泥瓦屋面
▲华新路39号-2(公寓楼),花岗石基础、清水红砖墙、水泥瓦屋面
▲华新路32号的花砖地面
▲华新路13号内部一隅
1958年-1967年,“筹建会”在公园西路建造新房9栋。它们与华新路华侨新村连成一片,形成了华新路-公园西路华侨新村建筑群。
▲公园西路57号
▲公园西路47号
1958年-1961年,“筹建会”在白鹤路建造新房5栋。
▲俯瞰白鹤路华侨新村(内侧)
▲白鹤路10号之1
▲白鹤路10号之2
1950年代建设的华侨新村楼房多集中于中山公园周边。嗣后,“筹建会”又在厦门大学赤岭水库南麓建造第二个华侨新村,其风格与华新路华侨新村大同小异。1961年-1967年,在南华路建造新房30栋(由于文革后工作暂停厦门华侨,小部分至1986年完工)。
▲南华路11号
▲南华路23号
▲南华路25号
除此之外,1958年-1980年,“筹建会”在老市区零星地点上建造新房21栋。至1980年代,共建华侨新村房屋96幢,面积2.6万平方米。1980年代以后,随着房地产的市场化,建筑风格五花八门,新的地产项目也不再以“华侨新村”为名。“华侨新村”从此成为了厦门一个时代建筑特色的代名词。
▲零星的华侨新村房屋在老市区溪岸路、斗西路、禾太街等亦可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93825.html